中國勞動關系學院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中华全国总工会直属的唯一一所普通本科院校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是中华全国总工会直属的唯一一所普通本科院校,由全总和教育部共建。学校前身是1946年4月从华北联合大学分离建校的晋察冀边区行政干部学校,与中国人民大学同根同源。1949年初,学校迁至天津,更名为华北职工干部学校。1949年9月,根据刘少奇同志的指示,更名为中华全国总工会干部学校。1984年,更名为中国工运学院,面向全国工会系统和社会开展成人学历教育。2003年,改制升格为普通本科院校,更名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2012年,开展公共管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2017年7月,《中华全国总工会教育部关于共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的意见》正式印发。2018年,开始在香港地区招收研究生,学校发展迈入新的历史阶段。[1]
    中文名: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外文名:China University of Labor Relations 简称:CULR 创办人:狄子才 办学性质:公办大学 学校类别:政法类 学校特色:中央部属高校 主管部门:中华全国总工会 校训:刚健创新、和而不同 院校代码:12453

历史沿革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的前身是1946年4月从华北联合大学分离建校的晋察冀边区行政干部学校。

1949年初,学校迁至天津,更名为华北职工干部学校。

1949年9月,根据刘少奇同志的指示,华北职工干部学校更名为中华全国总工会干部学校,全国总工会副主席李立三同志兼任第一任校长。

1954年8月,经党中央批准并由刘少奇同志亲自审定学校校址,学校从天津迁至北京。

师资力量

截至2020年6月,全校共有教职工570人,其中专任教师366人。专任教师中,在聘教授53人,在聘副教授109人,博士研究生学历教师占比53.82%。学校教师中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3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专家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基金获得者1人,省级教学名师6人,北京市优秀教师5人,北京市青年教学名师1人,北京市青年英才计划入选者18人。

院系设置

据2021年2月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学校设有马克思主义学院、工会学院、劳动关系与人力资源学院、法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安全工程学院、社会工作学院、文化传播学院、酒店管理学院、应用技术学院(工匠学院)、工会干部培训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劳模学院)等13个学院和体育教学部、外语教学部2个公共教学部;开设劳动关系、人力资源管理、工商管理、经济学、劳动经济学、财务管理、法学、劳动与社会保障、行政管理、政治学与行政学、社会工作、社会学、安全工程、职业卫生工程、汉语言文学、新闻学、戏剧影视文学、酒店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19个普通本科专业,酒店管理、旅游英语2个专科专业,招收劳动关系、工会工作、劳动与社会保障、公共安全管理四个方向的公共管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

教学建设

据2021年2月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官网显示,学校劳动关系专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社会工作专业为北京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此外,还拥有法学、劳动关系2个教育部特色专业,“劳动关系协调与发展综合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文化传播创新人才培养教育团队”、“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教学育人团队”、“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社会工作专业(劳模本科班)教学团队”和“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工会干部培训核心教学团队”5个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劳动关系协调与发展实验教学中心”、“文化传播实验教学中心”2个北京市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及“北方凌云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和“北京中瑞环泰科技有限公司”2个北京高等学校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

科研平台

根据2021年2月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官网显示,学校大力发展科学研究和智库建设,拥有全国工会学研究会、中国工人历史与现状研究会、中国工会·劳动关系论坛等多个学术研究平台,大国工匠与劳动模范研究所、“一带一路”与劳动关系研究所等6个校属研究机构和中国职工发展研究所等18个院(部)属科研机构,形成了一支研究能力突出、社会影响力较大的研究团队,在工人阶级与工会理论、劳动关系、劳动法学、劳动经济、职业安全卫生等方面的学术研究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学校积极推进新型智库建设,设立了劳动关系和工会研究院,聚焦重大问题,服务国家战略,并通过编辑动态简报、撰写咨询报告、发布蓝皮书等形式推出高质量研究成果,为中央和全总相关决策提供智力服务。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