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

北京大学

全国重点大学
北京大学创办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也是当时中国最高教育行政机关。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传统精神和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在这里生生不息、代代相传。在“211工程”和“985工程”的支持下,北京大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科研等各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为将北大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今天的北京大学已经成为国家培养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摇篮、科学研究的前沿和知识创新的重要基地和国际交流的重要桥梁和窗口。
    中文名:北京大学 外文名:PekingUniversity 简称:北大、PKU 办学性质:公办大学 学校类别:综合类 学校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2017年入选)985工程(1998年入选)211工程(1995年入选)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2013年入选)全国重点大学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2020年入选) 主管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现任领导:党委书记:邱水平校长:郝平 专职院士数:中国科学院院士76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9人 本科专业:125个 硕士点:学术学位授权一级学科50个 博士点:学术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9个 博士后:流动站47个 国家重点学科:一级学科18个二级学科25个 院系设置:理学部、信息与工程科学部、深圳研究生院、人文学部、社会科学学部、经济与管理学部、医学部等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路5号 院校代码:10001 主要奖项:1999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奖特别荣誉奖2项2013年国家科学技术奖5项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76篇(截至2018年底) 知名校友:李克强、朱自清、屠呦呦、钟南山、李彦宏、俞敏洪、撒贝宁 专职院士数:中国科学院院士76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9人

学校简介

北京大学创立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第一所国立大学,也是中国近代正式设立的第一所大学,其成立标志着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开端。北大是中国近代最早以“大学”身份和名称建立的机构,也是近代最早的综合性大学,并催生了中国最早的现代学制。

北大是中国近代惟一以最高学府身份创立的大学,最初也是当时的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行使国家教育部职能,统管全国教育。北大传承着中国数千年来国家最高学府——太学(国子学、国子监)的学统,建立之初身兼传统太学制度与现代大学建置的双重身份,既继承了中国古代最高学府之正统,又开创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之先河,可谓“上承太学正统,下立大学祖庭”。自建校以来,一直享有崇高的名声和地位。(1912年),京师大学堂更名为国立北京大学。

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策源地,作为中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和民主科学思想的发祥地,作为中国共产党最早的活动基地,北京大学为民族的振兴和解放、国家的建设和发展、社会的文明和进步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先锋作用。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传统精神和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在这里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1917年,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他“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对北京大学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学术繁荣。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以及鲁迅、胡适等一批杰出人才都曾在北京大学任职或任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国高校于1952年进行院系调整,北京大学成为一所以文理基础教学和研究为主的综合性大学,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据不完全统计,北京大学的校友和教师有400多位两院院士,中国人文社科界有影响的人士相当多也出自北京大学。

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大学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大建设的新时期,并成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两所大学之一。

1998年5月4日,北京大学百年校庆之际,国家主席江泽民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发表讲话,发出了“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的号召。在国家的支持下,北京大学适时启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计划”,从此,北京大学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2000年4月3日,北京大学与原北京医科大学合并,组建了新的北京大学。原北京医科大学的前身是国立北京医学专门学校,创建于1912年10月26日。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学校一度名为北平大学医学院,并于1946年7月并入北京大学。1952年在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中,北京大学医学院脱离北京大学,独立为北京医学院。

1985年更名为北京医科大学,1996年成为国家首批“211工程”重点支持的医科大学。两校合并进一步拓宽了北京大学的学科结构,为促进医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及理科的结合,改革医学教育奠定了基础。

在“211工程”和“985工程”的支持下,北京大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科研等各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为将北大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今天的北京大学已经成为国家培养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摇篮、科学研究的前沿和知识创新的重要基地和国际交流的重要桥梁和窗口

历史沿革

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推行“戊戌变法”,诏书中强调“ 京师大学堂为各行省之倡,尤应首先举办”。1898年7月3日,光绪帝批准了由梁启超代为起草的《奏拟京师大学堂章程》,正式创办京师大学堂。

1900年,义和团运动爆发,京师大学堂遭到破坏。1900年8月3日,清廷下令停办京师大学堂。八国联军打入北京后,京师大学堂遭受破坏。

1902年12月,清政府委任吏部尚书张百熙为管学大臣,“责成经理”京师大学堂,京师大学堂得以恢复。吴汝纶和辜鸿铭任正副总教习,创办于1862年洋务运动期间的京师同文馆也并入大学堂。

12月17日,京师大学堂举办开学典礼。1910年,京师大学堂开办分科大学,开办经科、文科、法政科、商科、格致科(理科)、工科、农科共七科,设十三学门,中国近代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初具规模。

1912年5月3日,京师大学堂更名为北京大学校,旋即冠“国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冠名“国立”的大学,严复出任更名后的首任校长。1916年12月,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

1916年至1927年,蔡元培担任北大校长的这十年,被视为北京大学校史上的一段辉煌期,“奠定了北大的传统和精神”。

1917年1月9日,北京大学开学,蔡元培在开学典礼上发表演说,对学生提出“抱定宗旨”、“砥砺德行”、“敬爱师友”三点要求。他主张“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之义”,对北京大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1946年7月胡适先生由美返国,9月正式就任北大校长,致力于北大之全面复兴,“把北大做到最高学府,做成功今日最高的学术研究机关”。

新中国成立后,作出了一番院系调整,院系调整后的北京大学迁校址于原燕京大学校址,原来北大、清华、燕大三校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著名学者云集北大,奠定了北京大学文理两科在中国长期领先的地位。

学术研究

科研机构:截至2018年12月北大官网信息显示,北大拥有31个国家级研究机构、93个省部级研究机构和19个校地校企共建机构,下面列举具有代表性质的科研机构。

类型

数量

详情

国家级人文社科类机构

13

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n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n

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n

教育经济研究所n

外国哲学研究所n

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n

中国社会与发展研究中心n

国家治理研究院n

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n

东方文学研究中心n

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n

宪法与行政法研究中心n

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国家研究中心

1

北京分子科学国家研究中心

国家重点实验室

9

人工微结构和介观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n

湍流与复杂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n

核物理与核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蛋白质与植物基因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n

天然药物及仿生药物国家重点实验室n

膜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大分室)n

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北大分室)n

区域光纤通信网与新型光纤通信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n

国家环境保护大气臭氧污染防治重点实验室

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1

微米/纳米加工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2

电子出版新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n

软件工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国家工程实验室

3

数字视频编解码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n

口腔数字化医疗技术和材料国家工程实验室n

大数据分析与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

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3

国家精神心理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n

国家妇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n

国家口腔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科研成果

人文社科成果

据2018年12月北大官网信息显示,1998年以来,北大共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奖(1999年)特别荣誉奖2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8项;第二至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1998年、2003年、2006年、2009年、2012年)一等奖27项、二等奖80项、三等奖100项、普及奖10项;第五至第十二届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998年、2000年、2002年、2004年、2006年、2008年、2010年、2012、2014年)特等奖7项、一等奖87项、二等奖188项;合计获得省部级以上奖项515项。

自然科学成果

据2018年12月北大官网信息显示,2013年,北大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5项,其中自然科学奖4项,技术发明奖1项。此外北京大学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得“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13项(一等奖7项,二等奖6项),获得一等奖数量为高校并列第一;近十年,北大获得教育部科技奖一等奖总数为高校第一。n

2013年,北大发表SCI收录科研论文5889篇(其中第一作者3360篇)、平均影响因子3.68,其中包括:Science6篇,Nature7篇(Nature子刊38篇),Cell5篇。n

2013年,北大共申请专利509项(本部390项、医学部119项),申请国际专利6项、外国专利9项;获权专利383项(本部287项、医学部96项),其中中国专利381项、外国专利2项。

科研成果转化

据2018年12月北大官网信息显示,北大凭借每年承担的国家重大专项、科技支撑项目、863、973、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类研究项目,产生出一批适合产业化合作的科技成果,形成了具有北大特色的科技成果项目库,内容涵盖了电子与信息技术、工业制造与机电、能源与环保技术、生物工程技术与医药、化工与新材料等类别;通过技术开发、技术服务、技术转移、技术咨询、联合成立实验室、共同组建产业化公司等多种形式与企事业单位共同搭建起了科技合作和企业孵化平台;北大每年的科技合作超过500项,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促进行业发展的成果,并且以北大原创技术为基础孵化了多家高新技术企业。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北京大学图书馆始建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藏书楼,是中国近代第一所新型的国立图书馆,是亚洲高校最大的图书馆。截止2014年底,图书馆藏书(不含院系分馆)982.25万册,电子资源183.15TB。馆藏中以150万册中文古籍为世界瞩目,其中20万件5至18世纪的珍贵书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n

学术期刊n

据2018年12月北大官网信息显示,北大拥有社会科学类期刊52种、医学类期刊20种、人文学类期刊29种、理学类期刊8种、综合类期刊4种和信息与工程学类期刊1种。n

院系设置

据北京大学官网显示,北京大学设有人文学部、社会科学学部、经济与管理学部、医学部、跨学科类、深圳研究生院、理学部、信息与工程科学部8个学部。

理学部

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

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

信息与工程科学部

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北京大学工学院

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研究所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

北京大学材料科学于工程学院

北京大学软件工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人文学部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

对外汉语教育学院

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

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社会科学部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北京大学体育教研部

北京大学法学院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部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

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

医学部

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

北京大学药学院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北京大学护理学院

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

北京大学医学继续教育学院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北京大学人名医院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北京大学口腔医院

北京大学北京肿瘤医院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

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共建)

北京大学首钢医院(共建)

北京大学国际医院(共建)

北京大学滨海医院(共建)

跨学科类

北京大学元培学院

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

北京大学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

北京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

北京大学核科学与技术研究院

北京大学燕京学堂

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

北京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

深圳研究生院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北京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北京大学化学生物学与生物技术学院

北京大学环境与能源学院

北京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学院

北京大学新材料学院

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

北京大学国际法学院

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学部设置

教学建设

截止2014年7月,北大已拥有39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6名国家级教学名师、14个国家级教学团队、2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8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90门国家级精品课程、6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80门“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29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批次

专业名

第一批

经济学

法学

口腔医学

微电子学

西班牙语

阿拉伯语

软件工程(设5个专业方向)

核技术

临床医学(与北大第一医院结合)

临床医学(与北大人民医院结合)

非通用语种群(印地语、乌尔都语、孟加拉语、梵文、巴利文5个语种)

非通用语种群(蒙古语、菲律宾语、泰国语、波斯语、西伯莱语等12个语种)

第二批

哲学

信息与计算科学

药学

智能科学与技术

化学

保险

生物科学

城市管理

第三批

汉语言文学

世界历史

考古学

预防医学

第四批

汉语言文学

世界历史

考古学

预防医学

第六批

金融学

新闻学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环境科学

第七批

能源与资源工程

环境工程

地质学(第一批)

院系设置

课程名称

课程负责人

院系年度

分析化学

李克安

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2003年

中国古代史

阎步克

历史学系2003年

邓小平理论

陈占安

马克思主义学院2003年

细胞生物学

丁明孝

生命科学学院2003年

大气探测学

刘树华

物理学院2003年

电磁学

赵凯华

物理学院2003年

人体生理学

范少光

医学部2003年

生物化学

贾弘褆

医学部2003年

现代汉语

陆俭明

中国语言文学系2003年

法理学

朱苏力

法学院2004年

弹性力学

王敏中

工学院2004年

近代国际关系史

袁明

国际关系学院2004年

普通和无机化学

姚光庆

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2004年

世界近代史

高毅

历史学系2004年

动物生物学

许崇任

生命科学学院2004年

高等代数

赵春来

数学科学学院2004年

数学物理方法

吴崇试

物理学院2004年

实验心理学

朱滢

心理学系2004年

病理学

顾江

医学部2004年

病理生理学

吴立玲

医学部2004年

艺术概论

彭吉象

艺术学系2004年

哲学导论

张世英

哲学系2004年

政治学原理

王浦劬

政府管理学院2004年

遥感概论

秦其明

地空学院2005年

民族与社会

马戎

社会学系2005年

生物化学

昌增益

生命科学学院2005年

大学英语综合课程

黄必康

外语学院2005年

光学

钟锡华

物理学院2005年

图书馆学概论

吴慰慈

信管系2005年

离散数学

屈婉玲

信息学院2005年

中国哲学史

李中华

哲学系2005年

古代汉语

蒋绍愚

中国语言文学系2005年

中国现代文学

温儒敏

中国语言文学系2005年

地理信息系统概论

邬伦

地空学院2006年

刑法学

陈兴良

法学院2006年

西方文明史导论

朱孝远

历史学系2006年

思想道德修养

祖嘉合

马克思主义学院2006年

基础分子生物学

朱玉贤

生命科学学院2006年

数理统计

何书元

数学科学学院2006年

普通物理实验

段家忯

物理学院2006年

变态心理学

钱铭怡

心理学系2006年

药物化学

徐萍

医学部2006年

口腔正畸学

周彦恒

医学部2006年

外科学

祝学光

医学部2006年

中国当代文学

洪子诚

中国语言文学系2006年

中国古代文学史

袁行霈

中国语言文学系2006年

微观经济学

于鸿君

光华管理学院2007年

保险学原理

孙祁祥

经济学院2007年

中国古代的政治与文化

邓小南

历史学系2007年

几何学及其习题

莫小欢

数学科学学院2007年

数学分析

彭立中

数学科学学院2007年

近代物理实验

吴思诚

物理学院2007年

核物理与粒子物理导论

叶沿林

物理学院2007年

医学免疫学

高晓明

医学部2007年

神经生物学

韩济生

医学部2007年

麻醉与重症医学

杨拔贤

医学部2007年

微观经济学

刘文忻

经济学院2007年(网络)

邓小平理论概论

陈占安

马克思主义学院2007年(网络)

中国历史地理

韩茂莉

城市与环境学院2008年

国际政治经济学

王正毅

国际关系学院2008年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康沛

马克思主义学院2008年

概率论

陈大岳

数学科学学院2008年

大学体育

郝光安

体育教研部2008年

量子力学

程檀生

物理学院2008年

力学

舒幼生

物理学院2008年

计算概论

代亚非

信息学院2008年

数据结构与算法

张铭

信息学院2008年

眼科学

黎晓新

医学部2008年

口腔颌面医学影像诊断学

马绪臣

医学部2008年

人体解剖学

周长满

医学部2008年

行政管理学

张国庆

政府管理学院2008年

线性代数

冯荣权

数学科学学院

中国现代文学名著导读

商金林

中国语言文学系2008年(网络)

自然地理学

陈效逑

城市与环境学院2009年

博弈与社会

张维迎

光华管理学院2009年

田野考古实习

张弛

考古文博学院2009年

数字逻辑电路与实验

刘新元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2009年

神经病学

樊东升

医学部2009年

流行病学

胡永华

医学部2009年

药理学

李学军

医学部2009年

妇产科学

魏丽惠

医学部2009年

医学微生物学

庄辉

医学部2009年

理论语言学

陈保亚

中国语言文学系2009年

财政学(网络)

刘怡

经济学院2009年(网络)

环境科学

朱彤

环境科学学院2010年

生理心理学

韩世辉

心理学系2010年

软件工程

王立福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2010年

儿童口腔医学

葛立宏

医学部2010年

行政管理学

周志忍

政管2010年(网络)

影视批评

戴锦华

中国语言文学系2010年

课程名称

年度

教材名称

作者

2007年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何书元

2007年

算法与数据结构--C语言描述(第二版)

张乃孝

2007年

新概念物理教程n热学(第二版)

赵凯华

2007年

集成电路原理与设计

甘学温

2007年

护理研究(第三版)

肖顺贞

2008年

动物生物学(第2版)

许崇任

2008年

生命科学导论(第2版)

高崇明

2008年

概率论

何书元

2008年

线性代数

王萼芳

2008年

量子力学教程(第2版)

曾谨言

2008年

新概念物理教程n量子物理(第二版)

赵凯华

2008年

药理学

库宝善,李学军,谭焕然

2008年

外科护理学

路潜,李建民

2008年

医学寄生虫学

高兴政,田喜凤,汤自豪宝

2008年

医护心理学

胡佩诚,周郁秋,孙立波,马丽,蒋继国

2009年

经济法学(2008年版)

张守文

2009年

西方政治思想史(修订版)

唐士其

2009年

中国史纲要(增订本)(上、下)

翦伯赞、吴宗国

2009年

生物化学教程

王镜岩、朱圣庚、徐长法

2009年

离散数学(第二版)

屈婉玲、耿素云、张立昂

2009年

组织学与胚胎学(第三版)

唐军民、高俊玲、白咸勇

2011年

复变函数

李忠

2011年

陈阅增普通生物学(第3版)

吴相钰、陈守良、葛明德

2011年

细胞生物学(第4版)

翟中和、王喜忠、丁明孝、张传茂

2011年

计算机系统平台

张丽、李晓明

2011年

微型计算机基本原理与应用(第二版)

王克义

2011年

公共政策学(第二版)

宁骚、彭宗超、林震

2011年

消费者行为学(第二版)

符国群

2011年

财政税收法(第五版)

刘剑文、熊伟

2011年

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修订版)

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李战子

2011年

新编英国文学选读(第三版)上下

罗经国

2011年

泰语教程(第1-4册)(修订本)

潘德鼎

2011年

俄国文学史(上卷)(修订版)

曹靖华、李明滨、岳凤麟、张秋华

2011年

英语综合教程学生用书(第l-4册)

胡壮麟

2011年

社会医学(第2版)

张拓红

2011年

国际经济法(第三版)

余劲松、吴志攀

教材版本

课程名称

课程负责人

批次

变态心理学

钱铭怡

第三批

电磁学

王稼军

第三批

儿童口腔医学

葛立宏

第三批

妇产科学

魏丽惠

第三批

光学

钟锡华

第三批

口腔颌面医学影像学

马绪臣

第三批

口腔正畸学

周彦恒

第三批

离散数学

王捍贫

第三批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郭建宁

第三批

普通物理实验

张朝晖

第三批

软件工程

孙艳春

第三批

实验心理学

吴艳红

第三批

数据结构与算法

张铭

第三批

西方文明史导论

朱孝远

第三批

药物化学

徐萍

第三批

医学免疫学

张毓

第三批

病理生理学

吴立玲

第二批

中国古代的政治与文化

邓小南

第二批

理论语言学

陈保亚

第二批

公共行政学概论

张国庆

第二批

数学物理方法

吴崇试

第二批

量子力学

程檀生

第二批

力学

田光善

第二批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祖嘉合、宇文利

第二批

病理学

郑杰、田新霞

第二批

生物化学

贾弘禔、倪菊华

第二批

人体解剖学

张卫光

第二批

医学微生物学

庄辉、彭宜红

第二批

药理学

李学军

第二批

课程负责人

团队名称

带头人

年份

宪法与行政法教学团队

明安

2010年

生理学科创新人才培养教学团队

管又飞

2010年

口腔医学课程建设教学团队

郭传瑸

2010年

地理科学专业教学团队

陶澍

2010年

普通化学本科主干基础课教学团队

姚光庆

2009年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科创新人才培养教学团队

尚永丰

2009年

田野考古实习教学团队

赵化成

2009年

国家理科基地物理基础课程教学团队

王稼军

2008年

现代汉语教学团队

沈阳

2008年

外科创新教学团队

王杉

2008年

基础数学教学团队

姜伯驹

2007年

中国古代史教学团队

阎步克

2007年

国家级教学团队

序号

名称

批次

1

基础物理实验教学中心

第一批

2

化学基础实验教学中心

第一批

3

生物基础实验教学中心

第二批

4

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

第三批

5

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

第三批

6

地球科学实验教学中心

第四批

7

生物医学实验教学中心

第四批

8

考古实验实践教学中心

第五批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学科建设

人才培养

国家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11个):数学、物理学、核物理、化学、生物学、地理学、地质学、大气科学、力学、基础医学、基础药学。n

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6个: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科学、环境科学。

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3个:中文学、历史学、哲学。n

国家级特色专业35个:经济学、西班牙语、非通用语种群(印地语、乌尔都语、孟加拉语、梵文、巴利文5个语种)、地质学、核技术、临床医学(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结合)、口腔医学、法学、阿拉伯语、非通用语种群(蒙古语、菲律宾语、泰国语、波斯语、西伯莱语等12个语种)、微电子学、软件工程(设5个专业方向)、临床医学(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结合)、哲学、化学、药学、保险、信息与计算科学、生物科学、智能科学与技术、城市管理、汉语言文学、考古学、世界历史、预防医学、国际政治、地球物理学、地理科学、理论与应用力学、新闻学、环境科学、金融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能源与资源工程、环境工程。

国家级教学团队12个:宪法与行政法教学团队、生理学科创新人才培养教学团队、口腔医学课程建设教学团队、地理科学专业教学团队、普通化学本科主干基础课教学团队、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科创新人才培养教学团队、田野考古实习教学团队、国家理科基地物理基础课程教学团队、现代汉语教学团队、外科创新教学团队、基础数学教学团队、中国古代史教学团队。

国家级精品课程90门:分析化学、中国古代史、邓小平理论、细胞生物学、大气探测学、电磁学、人体生理学、生物化学、现代汉语、法理学、弹性力学、近代国际关系史、普通和无机化学、世界近代史、动物生物学、高等代数、数学物理方法、实验心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艺术概论、哲学导论、政治学原理、遥感概论、民族与社会、生物化学、大学英语综合课程、光学、图书馆学概论、离散数学、中国哲学史、古代汉语、中国现代文学、地理信息系统概论、刑法学、西方文明史导论、思想道德修养、基础分子生物学、数理统计、普通物理实验、变态心理学、药物化学、口腔正畸学、外科学、中国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史、微观经济学、保险学原理、中国古代的政治与文化、几何学及其习题、数学分析、近代物理实验、核物理与粒子物理导论、医学免疫学、神经生物学、麻醉与重症医学、微观经济学、邓小平理论概论、中国历史地理、国际政治经济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概率论、大学体育、量子力学、力学、计算概论、数据结构与算法、眼科学、口腔颌面医学影像诊断学、人体解剖学、行政管理学、线性代数、中国现代文学名著导读、自然地理学、博弈与社会、田野考古实习、数字逻辑电路与实验、神经病学、流行病学、药理学、妇产科学、医学微生物学、理论语言学、财政学(网络)、环境科学、生理心理学、软件工程、儿童口腔医学、行政管理学、影视批评。

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0个:基础物理实验教学中心、化学基础实验教学中心、生物基础实验教学中心、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地球科学实验教学中心、生物医学实验教学中心、考古实验实践教学中心、环境与生态实验教学中心、药学实验教学中心。

学科体系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49个):哲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心理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考古学、中国史、世界史、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理学、大气科学、地球物理学、地质学、生物学、科学技术史、生态学、统计学、力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测绘科学与技术、核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软件工程、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中西医结合、药学、医学技术、护理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艺术学理论。n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50个):哲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心理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考古学、中国史、世界史、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理学、大气科学、地球物理学、地质学、生物学、科学技术史、生态学、统计学、力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测绘科学与技术、核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软件工程、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中西医结合、药学、医学技术、护理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艺术学理论等。n

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8个):哲学、理论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数学、物理学、化学、地理学、大气科学、生物学、力学、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口腔医学、药学。n

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5个):国民经济学、基础心理学、英语语言文学、印度语言文学、天体物理、固体地球物理学、构造地质学、通信与信息系统、核技术及应用、环境科学、免疫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内科学(肾病,心血管病,血液病)、儿科学、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皮肤病与性病学、外科学(骨外,泌尿外)、妇产科学、眼科学、肿瘤学、运动医学、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企业管理、教育经济与管理、图书馆学。n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3个):亚非语言文学、(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n

博士后流动站(47个):数学、统计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理学、地质学、大气科学、地球物理学、生物学、力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生态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核科学与技术、心理学、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史、世界史、考古学、哲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法学、社会学、外国语言文学、政治学、教育学、公共管理、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马克思主义理论、测绘科学与技术、新闻传播学、艺术学、生物医学工程、口腔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药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生物学、中西医结合、护理学。n

学科排名

2013年1月,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公布了第三轮全国学科评估结果,在全部参评95个一级学科中,北大参评学科48个,排名第一的学科16个、排名前三的学科35个、排名前五的学科38个,以上数量均居全国高校第一。n

国际影响

截至2013年11月,北大实现19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前1%,其中进入ESI全球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前千分之一的学科已经达到5个,分别是化学、材料科学、临床医学、工程学、物理学。北大的ESI论文总引用数在全球高校中列第129名,在大中华两岸三地所有高校中名列第一。n

2014年QS世界大学学科排行榜中,北京大学有21个学科进入全球前50名,其中化学列第15名,政治与国际关系列第21名,语言学、现代语言学均列第22名,材料科学排第28名、哲学、数字、运筹学、会计与金融学四科皆排在第30名,物理学与天文学第32名,经济学与计量经济学第33名,环境科学第34名,电机与电子工程第36名,生物科学第37名,药理学第38名,计算机与信息系统第35名。

师资力量

截至2017年12月,北大拥有教职工(不包含博士后)21183人;专任教师数7317人,其中,按职称划分:正高级2217人,副高级2231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76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9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25人,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13人,“万人计划”入选者28人,“青年拔尖人才计划”入选者35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37人,国家基金委创新群体40个,国家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30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7人,博士生导师2474人,科研机构人员1161人,附属医院教职工10131人。

国科学院院士

数学物理学部

姜伯驹

张恭庆

陈佳洱

甘子钊

杨应昌

文兰

陈建生

田刚

赵光达

徐至展

李政道n

苏肇冰

解思深

王诗宬

王恩哥

陈十一

欧阳颀

张平文

谢心澄

李家明

张维岩

郑晓静

高原宁

汤超

张继平

化学部

唐有祺

黎乐民

刘元方

周其凤

王夔

张礼和

黄春辉

高松

吴云东

刘忠范

严纯华

席振峰

张锦

地学部

赵柏林

涂传诒

陈运泰

童庆禧

叶大年

张弥曼

秦大河

陶澍

张培震

傅伯杰

吴立新

郑永飞

周忠和

郭华东

陈大可

郭正堂

朱日祥

信息技术科学部

杨芙清

王阳元

秦国刚

梅宏

包为民

龚旗煌

黄琳

黄如

郑志明

技术科学部

叶恒强

方岱宁

俞大鹏

倪晋仁

魏悦广

彭练矛

芮筱亭

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

翟中和

韩济生

韩启德

童坦君

赵进东

蒋有绪

许智宏

朱作言

方精云

尚永丰

朱玉贤

程和平

陆林

谢晓亮

中国工程院院士

陆道培

唐孝炎

郭应禄

沈渔邨

庄辉

王陇德

高文

马永生

王浩

张远航

丁文华

詹启敏

乔杰

卢秉恒

李家彪

王俊

董尔丹

余少华

吴汉明

邓铭江

陈祥宝

孙家广

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姜伯驹

张恭庆

许智宏

朱作言

陈佳洱

陈运泰

苏肇冰

林毅夫

文兰

韩启德

徐至展

解思深

涂传诒

方精云

王恩哥

赵进东

严纯华

高松

梅宏

朱玉贤

刘忠范

张平文

郑晓瑛

龚旗煌

谢心澄

黄季焜

陈十一

郑永飞

周忠和

曾毅

郑晓静

郭正堂

国家级教学名师

陆俭明

丘维声

吴思诚

祝学光

姜伯驹

蒋绍愚

许崇任

阎步克

张恭庆

温儒敏

邓小南

王稼军

段连运

王杉

赵敦华

高毅

学校排名

北大是国内、国外各类大学排行榜中获得第一最多的大陆高校。n

2015年中国校友会大学排名中,北大蝉联中国第1位。n

2015年武书连中国大学综合实力100强,北大蝉联中国第1位。n

2015年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RCCSE)公布的大学排行榜中,北大蝉联中国高校第1位。n

2015年美国USNews世界大学排名中:北大位列全球第39位,列中国大陆乃至大中华地区高校第1位。n

2014-2015年《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中,北京大学位列全球第48位,蝉联中国内地高校第1。n

2014年英国QS大学排名中:北大位列全球第57位。

文化传统

北大精神

北大精神是北大校园文化的本质和核心,百年来,北大精神一代代传承,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北大人承担着不同的历史使命,但始终本着“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传统,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

从五四运动开始,北大人就一直有关心国家大事、关注社会生活的传统。北大的历史是不断革新的历史,北大是在新与旧的斗争中、在不断求得自我革新中发展起来的,这使北大产生了许多重要人物和思想,成为百年名校。深厚的人文底蕴和学术积淀是北大校园文化的基础。

政治文化

北京大学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发源地、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和民主科学思想的源头之一,以及中国共产党最早的活动根据地之一,北大为民族的振兴和解放、国家的建设和发展、社会的文明和进步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先锋作用。n

从1919年“五四”运动开始,北大一直与中华民族的崛起奋进同呼吸、共命运。

改革开放以来,从1981年喊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时代强音、1984年国庆35周年道出“小平您好”的由衷呼唤、到1997年初发出“再道一声小平您好”的深情呼唤,北大人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弘扬着时代的主旋律。

宣传部、团委、学生会、研究生会、工会等积极开展各类政治文化活动,更加完善了从学校、团委到基层、班级、支部立体的综合学习活动。

学术传统

学术是北大发展的根本动力和力量源泉,也是北大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工作的重中之重。n

北京大学百馀年来成长了中国几代最优秀的学者。丰博的学识,闪光的才智,庄严无畏独立思想,这一切又与先天下的严峻思想、刚正不阿的人格操守以及勇锐的抗争精神相结合,构成了一种特殊的精神魅力。n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学术传统在北大薪火相传,构成一种恒远而不具形的存在。“科学与民主”早已成为这圣地不朽的灵魂。在北大学会的不仅仅是单纯的知识,感受更多的却是北大对一个人人格的熏陶,从这里走出的代代骄子无不都具备“北大”特有的精神气质。

社团活动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北大社团是“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北大所成就的硕果,它的兴盛始于1916年,当时由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长。n

从1986年起,北大杯足球赛开赛。随后“新生杯”、“硕士杯”足、篮、排球赛也先后崛起,这些活动不但增强了学生的体魄和团队精神,也增强了北大的凝聚力。

北大的“十佳”比赛内容丰富,有校园十佳歌手大赛、十佳主持人大赛、十佳演讲比赛、十佳教师评选、十佳社团评选、十佳菜肴评选等等。十佳主持人大赛不仅精彩、引起校内外广泛关注,更向央视、凤凰卫视等全国性重要媒体输送了许多人才。

十佳歌手比赛已经是北大一年一度参与人数众多、比赛形式常变常新、最具时代气息和最为活跃的一个文艺赛事,在十佳歌手比赛的舞台上诞生了一批又一批的校园明星。n

北大社团中的部分社团的影响已经超出了北大,如山鹰社、爱心社等,他们所从事的活动常常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山鹰社”成立于1989年,社员先后登上了念青唐古拉、各拉丹东、玉珠峰、桑丹康桑、雪宝顶、克孜色勒、玛卿岗日、卓奥友、博格达等十几座山峰,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学校标志

校训

北京大学并无校训。“勤奋、严谨、求实、创新”、“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爱国、进步、民主、科学”、“思想自由、兼容并包”都不是北京大学的校训。

校徽

北京大学校徽由鲁迅先生于1917年8月设计完成。n

“北大”两个篆字的上下排列,其中“北字”构成背对背的两个侧立的人像,而“大字”构成了一个正面站立的人像。校徽突出的理念在于,要“以人为本”;校徽的象征意义在于,北大当肩负开启民智的重大使命。2007年6月6日,北京大学正式颁布实施《北京大学视觉形象识别系统管理办法》,作为“根本大法”系统管理和维护北京大学的视觉形象。n

2007年6月13日,北京大学正式发布《视觉形象识别系统管理手册》,并推出修改后的北大校徽标识,在鲁迅先生设计校徽图案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标志形似瓦当,兼有篆刻风韵,具有鲜明的中华传统文化特色。n

北大确定了特定色值的红色为标准色,并将其命名为“北大红”。n

北京大学校徽突出一个办学理念,即大学要“以人为本”。大学,因大师而大,更因大学生而大。也有人说,上面的是学生,下面的是老师,教师就是要甘为人梯;学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就是要青出于蓝胜于蓝。原北大校长许智宏说,真正的“大”学,学术之大,责任之大,精神之大,尽在其中。n

学校领导

现任领导

党委书记:邱水平

校长:郝平

常务副书记:郝平

常务副校长:龚旗煌、乔杰

党委副书记:于鸿君、刘玉村

副校长:王博、陈宝剑、张平文、黄如

纪委书记:叶静漪

党委常委:邱水平、郝平、于鸿君、龚旗煌、刘玉村、安钰峰、叶静漪、陈宝剑、王博、张平文、黄如

历任领导

闵维方(2002.04-2011.08)

朱善璐(2011.08-2016.12)

郝平(2016.12-2018.10)

历任校长

江隆基(1956.07-1957.10)

陆平(1957,10—1966,06)

周林(1977,09—1979,12)

韩天石(1979,12—1982,09)

王学珍(1984,03—1991,01)

汪家鏐(1991,01—1994,07)

任彦申(1994,07—2000,03)

王德炳(2000,04—2002,04)

历任书记

知名校友

截至2008年,北大校友中已有吴文俊、王选、黄昆、刘东生、叶笃正、吴征镒、徐光宪、王忠诚等八人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全国共14人),12人成为中国“两弹一星”的元勋(全国共23人),近1000人当选院士,北大的毕业生和教师为中国的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医学、工程技术及国防事业、文化事业的发展做了奠基性和开拓性的贡献。

政界

李克强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

李大钊

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

陈独秀

五四运动总司令

胡春华

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

任建新

前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政法委书记

穆拉图·特肖梅

埃塞俄比亚总统

冷溶

中国社科院常务副院长

李肇星

中国前外交部长

李源潮

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家副主席

赵乐际

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组织部部长

胡启立

前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

文艺

冯友兰

著名哲学家

徐志摩

现代诗人、散文家。

茅盾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

朱自清

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

姚从吾

中国历史学家

俞平伯

现代诗人、作家、红学家

罗常培

语言学家、语言教育家。

顾颉刚

现代古史辨学派的创始人

傅斯年

历史学家、学术领导人

范文澜

历史学家

冼星海

中国近代著名作曲家、钢琴家

卞之琳

诗人、文学评论家、翻译家

传媒教育

撒贝宁

中央电视台著名当家主持人

张泉灵

央视著名主持人

王利芬

优米网创始人

李思思

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

俞敏洪

新东方学校创始人

工商

李彦宏

百度公司创始人、董事长

黄怒波

北京中坤投资集团董事长。

科学

李政道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邓稼先

科学家、中国“两弹”元勋

杨振宁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钱三强

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于敏

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郭永怀

力学家、应用数学家

朱光亚

中国核科学主要开拓者之一

周光召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唐敖庆

理论化学家姿育家

白春礼

中国科学院院士、院长

裴文中

史前考古学、古生物学家

黄汲清

大地构造学家、地层古生物学家

刘东生

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钱煦

华裔科学家

田刚

数学家,全国政协常委

谢晓亮

哈佛大学的终身教授

侯朝焕

中国科学院院士

余同希

香港科技大学机械工程系教授

金亚秋

中国科学院院士

校友名单

学校荣誉

国内

北大计算机科学技术研究所王选院士(195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计算数学专业)和物理系45届硕士黄昆院士获得2001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西南联大地质系42届校友刘东生院士获2003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西南联大40届校友叶笃正院士获得2005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徐光宪院士和北京大学医学院50届校友王忠诚院士获得2008年国家最高技术奖,加上2000年获奖得吴文俊院士(1951-1952年任教于北京大学),2007年获奖的吴征镒院士(1940-1942年入西南联合大学理科研究所攻读研究生,师从西南联合大学生物系主任张景钺教授(北京大学教授))至今为止北大校友共8次荣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全部共十四位)。n

北大地质地理系69届校友、西北大学舒德干教授与另外两位合作者分享200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在2001-2005年中仅授予两项。n

北大技术物理系85届校友、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宗保宁领衔获得2005年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奖。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在2001-2005年中仅授予三项。n

北大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徐光宪院士荣获2005年度何梁何利科技成就奖,为北大继徐光宪院士之后第二位获此殊荣的科学家(全国高校仅6位)。北大化学系45届校友邹承鲁院士和吴征镒院士(曾在西南联大任教)荣获2003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迄今为止的23位成就奖(01-05年间仅4项)得主中有北大校友12位。n

北大数学科学学院段学复、物理学院陈佳洱、甘子钊、杨应昌、赵柏林、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张滂、黄春辉、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涂传诒、信息科学学院王阳元、医学部冯传汉等十位教授在2001-2005年间获得何梁何利科学技术进步奖,迄今为止北大共37位教授获此殊荣,在全国高校中遥遥领先。同期,魏宝文(物理系57届)、李泽椿(地球物理系65届研究生)、杨起(地质系46届硕士)、顾方舟(医学院50届)、张仁和(物理系58届)、冼鼎昌(技术物理系56届)、王世绩(技术物理系56届)、惠永正(化学系62届)、丁一汇(地球物理系63届)、戴汝为(数学力学系55届)、王乃彦(技术物理系56届)、熊大闰(地球物理系62届)、肖序常(地质系52届)、吴德昌(化学系49届)、曹学义(医学部预防医学系毕业)、钟南山(医学部医疗系60届)、程耿东(数力系64届)、杨国桢(物理系62届)、张焕乔(物理系56届)、陈庆云(化学系52届)、白春礼(化学系78届)、许志琴(地质地理系64届)、唐希灿(生物系57届)、刘应明(数学力学系63届)、夏建白(物理系65届研究生)、杜庆华(原北大教师,1952年调出北大)等26位校友也获得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n

北大校友朱建士(数力系58届)获得2002年第四届光华工程科技奖工程奖,校友范滇元(62届)、钟南山(医学部医疗系60届)获得2004年第五届光华工程科技奖工程奖。光华工程科技奖由中国工程院管理、承办,是中国工程科技界的最高奖。此前,北大校友张宗祜(地质系48届)、王寿云(数力系60届)、金国藩(工学院50届)曾荣膺此奖。n

北大数学科学学院教授姜伯驹院士(数学力学系57届)获得2002年第五届华罗庚数学奖。北大校友姜礼尚教授(数学力学系57届)获2005年第七届华罗庚数学奖。华罗庚数学奖是中国数学会与湖南教育出版社联合主办的为了纪念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而设立的奖项,用以奖励并鼓励对中国数学事业的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中国数学家。该奖自1992年以来的获奖数学家中,北大人有五位,位居各高校之冠。n

北大校友、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巩馥洲研究员(1995年至1997年在数学科学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和段海豹研究员(1987年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分获2003年第九届和2005年第十届“陈省身数学奖”。该奖旨在奖励在数学领域作出突出成果的中国中青年数学家。自1986年以来,在获得该奖20位中青年数学家中,有北大校友8人,位居各高校之冠。n

北大计算数学专业84届校友、香港浸会大学数学系讲座教授汤涛获2003年度“冯康科学计算奖”。1995年设立的冯康科学计算奖旨在奖励科学计算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海内外中国青年数学家。该奖每两年颁奖一次,奖金15,000元。自设立以来的11位获奖者中,有北大校友5位,居全国高校首位。n

北大物理学院马伯强教授(物理系89届博士)获得2002-2003年度周培源物理奖。北大校友、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解思深(物理系65届)、王恩哥(物理系90届博士)分别获得2000-2001、2004-2005年度周培源物理学奖。该奖项至今的六位获奖者中五位是北大毕业生。该校工学院黄永念教授(数力系63届、66届研究生)获得2002年第三届周培源力学奖,为该奖的第三位获奖者。周培源物理奖和力学奖由周培源基金会设立,每两年评选一次,一般每次评选一人或一个项目。n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秦国刚教授获得2000-2001年叶企孙物理奖,龚旗煌教授获得2004-2005年饶毓泰物理奖,北大校友水永安(物理系53届)获得2000~2001年饶毓泰物理奖。n

王鼎盛(物理系52届)获得2000-2001年叶企孙物理奖,马中骐(物理系64届研究生)获得2004-2004年王淦昌物理奖。中国物理学会胡刚复、饶毓泰、叶企孙、吴有训、王淦昌物理奖在2001-2005期间供授奖三次,授予14项。n

北大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院长席振峰教授获2003-2004年度“中国化学会-巴斯夫青年知识创新奖”和2004年中国金属有机化学领域的最高奖--中国化学会第一届“黄耀增金属有机化学奖”。n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学院何国琦和郑亚东教授分别获得2001年、2005年第七次、第九次李四光地质科学奖“教师奖”。北大校友叶连俊、杨起、石耀林院士分别获得李四光地质科学奖荣誉奖。李四光地质科学奖是中国地质学领域的最高奖,其中荣誉奖在三次授奖中只授予了8人。n

北京大学王劲松博士荣获2005年度赵九章优秀中青年科学奖。赵九章优秀中青年科学奖专门奖励在大气物理学、地球物理学、空间探测学和空间物理学领域从事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开发研究中做出贡献的45岁以下的中青年科技工作者。n

北大计算机研究所汤帜研究员荣获首届“中国发明协会发明创业奖”特等奖,同时授予“当代发明家”荣誉称号。“发明创业奖”由国家科技部批准,中国发明协会设立,是首个为发明家设立的国家最高奖项,也是现在国家奖励办批准的惟一一个奖项。共10人获得特等奖。n

北大外国语学院教授黄燎宇和已故田德望教授分别获得2005年第三届鲁迅文学奖文学翻译奖。中国作家协会主办的鲁迅文学奖是国家级文学奖,黄燎宇教授(北京大学学士、硕士、博士)也是第八位获得鲁迅文学奖的该校毕业生。n

北大校友刘国光(1946年毕业于西南联大经济系)获得2005年度首届中国经济学“杰出贡献奖”。中国经济学奖是由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和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共同发起设立的,旨在奖励在经济理论、政策及研究方法等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中国学者。首届中国经济学奖侧重于评选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把经济学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在国家发展与改革开放政策制定中做出杰出贡献的经济学家。n

北大法学院教授张守文、陈瑞华先后入选2002、2004年度两届中国十大中青年杰出法学家,同时当选的还包括吕忠梅(84届)、袁曙宏(法学博士)、蔡定剑(法学博士)、景汉朝(96届法学硕士)、马怀德(法律系88届)、莫纪宏(法律系86届)等六位校友。至此,在历届十大青年法学家评选中,已有12位校友获此称号。n

国际

北京大学教授侯仁之院士2001年获得美国国家地理学会大奖——“研究与探险委员会主席奖”。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金鼎汉(55届东语系)2001年获得印度总统纳拉亚南亲自颁发的代表印地语研究最高成就的奖项——乔治·格里森奖。金鼎汉教授还曾于1993年获印度总统夏尔玛颁发的世界印地语荣誉奖,印度中央印地语研究院称赞他为当今世界印地语研究界最有影响的学者之一。n

北大医学院50届校友、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北京天坛医院名誉院长王忠诚院士获得2001年“第十二届世界神经外科联合学术会议”授予的“最高荣誉奖章”,这是世界神经外科最高奖,他是迄今中国惟一获此殊荣的神经外科医生。n

北大化学系78届校友、中国科学院常务副院长、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主任白春礼院士获得国际化学工业协会总部授予的2001年度“国际奖章”,以表彰他在纳米科学领域的杰出贡献和为国际科技合作交流所发挥的领袖作用。白春礼院士是继中国化学家侯德榜1943年获该学会“荣誉会员”后第二位获奖的中国科学家。n

北大校友刘东生院士(地质系42届)获2002年度“泰勒环境”(TaylerEnmvironmentalPrize),获颁金制奖牌和20万美元奖金。“泰勒环境奖”是环境科学领域的最高奖,有“环境科学的诺贝尔奖”之称。n

北大校友李旸博士(经济学院90届)获欧盟经济学进步奖,表彰其在宏观经济学方面的成就;该奖是欧盟十七国共同设立的有关宏观经济政策研究的大奖。n

北京大学人类学蔡华教授被法国科学院授予2002年度“法语国家大奖”金奖,以表彰他在人类学领域的杰出成就。“法语国家大奖”是由法国、加拿大、摩洛哥等法语国家共同设立的一个奖项,表彰在学术上做出突出贡献的用法语作为工作语言的学者。蔡华教授是第一个获得这个奖项的中国人。n

北大景观设计学研究院俞孔坚教授主持设计的作品中山岐江公园获得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ASLA)2002年度颁发的全美景观设计年度最高奖:设计荣誉奖(DesignHonorAward),2003年中国建筑艺术奖的公共环境类城市环境艺术优秀奖,2004年由全国工商联住宅产业商会和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联合颁发的“中国现代优秀民族建筑综合金奖”。n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