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管炎

肛管炎

肛管炎症
肛管炎主要是细菌感染引起的一种肛管炎症,经常与直肠炎并发,长期不治可导致肛窦炎等疾病,长期炎症刺激还可能引起癌变,主要给予药物治疗以及手术治疗,可以达到较好的预后,经有效治疗后一般不影响寿命。医学证明,许多不合理的药物如局部的抗过敏药物,或是涂抹药膏过量等均可导致肛管炎的发生。
    中医病名: 外文名:Anorectitis 别名: 就诊科室:肛肠科 多发群体:一般人群均可好发 常见发病部位: 常见病因: 常见症状: 传染性:否 传播途径: 中文名:肛管炎 常用检查:结肠镜检查、肛门指诊、大便化验

病因

肛管炎是长期的粪便刺激和不良的排便习惯引起的,如反复便秘或反复腹泻均会引起肛管部位的炎症,该病情普通人群均可发作,无明显的好发人群,可由便秘、肛门周围环境污染诱发。

    常见于肛窦炎波及肛管。肛窦底部有能够分泌液体的肛门腺和肛门腺导管,平时能分泌出粘性液体,润滑大便和保护直肠肛门。若发生肛窦炎,则炎症有可能波及肛管。异物刺伤或强酸强碱灼伤肛管均可刺激肛管发炎。痔疮的感染。痔疮如内痔脱出,常带出许多刺激性的粘液,长期的肿物脱出和粘液的刺激,均可造成肛管炎的形成。局部用药过敏等因素所致。医学证明,许多不合理的药物如局部的抗过敏药物,或是涂抹药膏过量等均可导致肛管炎的发生。

临床表现

患者可出现明显的持续性肛门跳动性疼痛,或肛门瘙痒、潮湿,异常的肛门坠胀感、排便异常等症状。本病可并发有直肠炎、肛窦炎。n

典型症状n

    肛门坠胀感,排便异常等:因炎症的存在,许多患者有忍便的现象,所以肛门易感坠涨感。肛门瘙痒,潮湿:不良的排便习惯,不良的生活习惯,导致炎症的复发加重等等都可引起肛门潮湿瘙痒。持续性跳动性疼痛:许多患者因长期的粪便刺激而导致持续性疼痛,令患者行动不便,坐卧不安。n

其他症状n

患者饮食欠佳,出现大便不规律、不适感。n

并发症n

严重者可发展成直肠炎、肛窦炎,久治不愈,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检查

大便常规n

可见脓血、脓性物。n

肛门指诊检查n

可初步了解内口位置、有无分支及其类型,指诊时可摸到内口似硬结,有压痛,按压后见脓液排出。n

结肠镜检查、肛管镜检查n

仔细检查齿状线上下,注意肛窦有无充血、凹陷或排脓,对可疑存在的内口可用探针探查以明确诊断。

诊断标准

患者出现明显的肛周症状,如便血、持续性肛门跳动性疼痛、肛门瘙痒和潮湿、肛门坠胀感等症状,经结肠镜镜检可明确诊断。

鉴别诊断

肛周脓肿n

肛周脓肿是发生于肛门、肛管和直肠周围的急性化脓感染性疾病,属于细菌感染,是肛瘘的前身。而肛管炎是长期的粪便刺激和不良的排便习惯引起的,如反复便秘或反复腹泻均会引起肛管部位的炎症,较前者症状轻。n

结肠炎n

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结肠炎症性病变,可由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原虫等生物引起,亦可由变态反应及理化因子引起,主要临床表现腹泻、腹痛、黏液便及脓血便、里急后重,甚则大便秘结,数日内不能通大便;常伴有消瘦乏力等,多反复发作。肛管炎症状较结肠炎轻,以持续性跳动性疼痛、肛门瘙痒、潮湿、肛门坠胀感、排便异常等为主,一般没有黏液便及脓血便。n

痔疮n

主要表现为便血,便血的性质可为无痛、间歇性、便后鲜血,便时滴血或手纸上带血,便秘、饮酒或进食刺激性食物后加重。肛管炎较少引起鲜血便,主要表现为持续性跳动性疼痛、肛门瘙痒、潮湿、肛门坠胀感、排便异常等。

治疗

1、治疗肛管炎可口服抗生素,治疗引起该病的腹泻等肠道感染;或使用缓泻剂,使粪便排泄正常,如麻仁润肠丸等。

2、治疗肛管炎可以使用各种痔疮栓和痔疮膏。

3、治疗肛管炎可以温盐水坐浴局部,使局部保持清洁,并可在肛窦底部涂5%~10%硝酸银溶液,每日1次。也可用橄榄30~60mL灌肠。

4、治疗肛管炎可以选用水杨酸偶氮磺胺吡啶,发作期成人开始每日2-3克,分3-4次服,如无不良反立,则逐日增至每日4~6克,分3~4次服,症状好转后渐减至每日1~2克,分3次服,至少维持1年,89%的人可保持无症状。增大用量虽可提高疗效,但副作用也增加。

5、肛管炎的手术治疗切口应距离肛缘3-5cm,以免损伤括约肌。应置管或放置油纱布条引流。骨盆直肠间隙脓肿要在腰麻或全麻下进行,切开部位因脓肿来源不同而不同:

发生肛管炎,要及时到正规的医院进行治疗,不可疏忽大意,患者要注意饮食清淡,要养成按时排便的好习惯,要注意休息,避免过度疲劳,要配合医生的治疗。

预防

患者可通过养成按时排便的好习惯,注意休息,避免过度疲劳,饮食有节制等方面预防肛管炎,可针对有排便不良习惯的人群进行体检筛查。n

早期筛查n

有长期排便不良习惯的人群可定期到医院进行体检筛查病情。n

预防措施n

    积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保持心情愉悦。n养成按时排便的好习惯,便后或睡前可坐浴。n饮食要有节制,不要暴饮暴食。n注意休息,避免过度疲劳。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