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头风

扁头风

中药名
眼镜蛇,中药名。为眼镜蛇科动物眼镜蛇Najanaja(Linnaeus)除去内脏的全体。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具有祛风通络止痛之功效。常用于风湿痹痛,中风瘫痪,小儿麻痹症。
    药品名: 外文名: 别名: 是否处方药: 主要适用症: 主要用药禁忌: 剂型: 运动员慎用: 是否纳入医保: 批准文号: 药品类型: 中文学名:扁头风 中文别名:眼镜蛇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亚门:脊椎动物亚门 科:眼镜蛇科 属:眼镜蛇属 分布:非洲南部经亚洲南部至东南亚岛屿 性味归经:味甘、咸,性温,归肝、肾经 毒性:有毒

功效作用

功能

祛风通络止痛。

主治

风湿痹痛,中风瘫痪,小儿麻痹症。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8g;或浸酒饮。

注意事项

1、血虚筋骨失养者及孕妇忌用。

2、《广西药用动物》:“血燥筋枯的人和孕妇忌用。”

药理作用

1、抗肿瘤作用。

2、提高免疫功能。

3、对心脏的诱导收缩作用。

4、抗血栓和抗血小板聚集作用。

5、抗炎作用。

6、对肺的保护作用。

相关论述

1、《广西中药志》:“通经络,祛风湿。治风湿关节痛,脚气。”

2、《广西药用动物》:“活血,强筋骨。”

3、《常见药用动物》:“主治风湿病,神经痛。”

4、《中国动物药志》:“祛风,活络,止痛。治半身不遂,小儿麻痹等症。”

临床应用

相关配伍

1、治风湿病:(眼镜蛇)鲜肉炖服,每次250g。(《广西药用动物》)

2、治风湿性关节痛:饮眼镜蛇新鲜血液,每日用一条蛇的血液冲酒服,连服半个月。若服后发热,可隔天服或停服。(《广西药用动物》)

附注

眼镜蛇有多个属种。如南非眼镜蛇、阿氏射毒眼镜蛇等。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夏、秋季捕捉,杀死后,剖除内脏,鲜用或盘成圆形,文火烘干。

药材鉴别

药材性状

体较粗壮,头呈椭圆形,头颈区分不明显,体长140-150cm。头黑褐色,颈部背面具眼镜状斑纹,体背部黑褐色,有狭的黄白色横斑,斑纹有时呈双条形。腹面前段呈黄白色,有1个黑褐色横斑,横斑前有1对黑色斑点,第21-24鳞呈淡黄色,其余均为黑色。无颊鳞。背鳞平滑斜行。气腥,味淡。

动物学信息

动物属种

眼镜蛇科眼镜蛇属眼镜蛇。

形态特征

全长1-2m。体较粗壮,头呈椭圆形,头颈区分不明显,头及体背黑褐色,颈部具眼镜状斑纹,体背呈黄白色至灰褐色。无颊鳞,眶前鳞1,眶后鳞2或3;颞鳞2+3,上唇鳞2-2-3式。背鳞平滑,23-21(19)-15行;腹鳞160-196;肛鳞2分,尾下鳞38-54对。

分布区域

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生活习性

扁头风主要以小型脊椎动物和其他蛇类为食。在其分布范围内,耍蛇人喜爱使用不同种的蛇,耍蛇人会吓唬蛇,使之采取身体前部抬离地面的防卫姿势。蛇对耍蛇人的动作做出摇摆的反应,亦有可能是对耍蛇人的音乐做出反应;耍蛇人知道如何躲避蛇较慢的攻击动作,而且可能已将蛇的毒牙拔除。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