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哥庄镇

李哥庄镇

山东省胶州市辖镇
李哥庄镇是全国重点镇,是全国百强镇、全国创建文明小城镇示范点、全国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全国出口创汇十强镇、山东省文明单位,山东省中心镇建设示范镇,青岛市品牌镇。总面积75平方公里,8.26万人口,辖41个村(3个居委会),城镇建成区面积7.4平方公里,城镇人口4.3万,城市化率达到52%。2004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8.9亿元,财政收入632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064元。[1]
    中文名:李哥庄镇 外文名: 地理位置:位于胶州市东北部 气候条件: 开放时间: 门票价格: 占地面积: 著名景点: 所属地区:中国,山东省 面积:75.8平方公里 人口:72811人(2017年) 区码:0532 邮编:266300

概况

地理位置

李哥庄镇位于胶州市东北部,距胶州市政府16公里,东南濒桃园河与城阳区接壤,东北与即墨毗邻,西侧以大沽河为界与胶东镇相邻,北段与胶州市北王珠镇、即墨市张院镇相连。沿革解放前,以胶济铁路为界分为两乡,路南为沽麻乡,路北为唐民乡。

自然状况

该镇地处平原地带,地势北高南低。东西最大距离5公里,南北最大距离26公里,全镇占地面积7500公顷,其中耕地面积2333公顷。主要河流有大沽河、桃园河、小辛河,境内流长14公里,流域面积52平方公里。适合种植的粮食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经济作物主要有苹果、蔬菜、大豆

人口分布

全镇辖41个行政村,4个居委会,总人口5.8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7.2‰。全镇少数民族有蒙古族、朝鲜族,人口总数为102人,占全镇人口总数的0.18%。全镇姓氏有张、刘、王等54个,其中张姓最多。

主要经济状况

建国初期,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91万元,1978年为319万元,2000年为11亿元。第一、二、三产业所占GDP比重分别8∶57∶35。2000年完成地方财政收入2214万元,年末社会储蓄各项存款余额8.1亿元。强镇由来该镇农村经济总收入名列全市乡镇前茅,在国内外颇有影响。

全镇获得的荣誉称号

全国小城镇建设试点镇、中国二十一世纪经济发展丰碑单位、全国出口创汇十强乡镇、全国综合经济实力百强镇、全国全民健身先进单位、山东省出口创汇状元镇、山东省明星乡镇、山东省村镇建设新型乡镇、青岛市对外开放先进单位、青岛市经济强镇、青岛市首批小康镇、青岛市文明单位、青岛市乡镇企业明星乡镇、青岛市党建工作先进单位、青岛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青岛市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青岛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先进单位等。

大事记

全境解放

1930年夏,中共地下党员效汶在大沽河岸发动贫苦农民,组织农民协会,发展会员七八十名。1945年10月,中共山东分局决定将胶县北部联屯、丰隆、北都、胶莱和沽河5个区及高密县铁路北6个区合并,成立胶高县,属南海专区。1947年11月21日,滨北军分区部分部队和华东东线指挥部9个连队及县大队联合围攻胶城。国民党整编第九师和驻守胶城的暂编54师弃城东渡大沽河逃窜,胶城第五天解放。1948年4月5日,胶县大沽河东岸各村,被国民党县“自卫队”强行抓壮丁300余人。1949年5月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向青岛市进军,盘踞在胶县大沽河东岸的国民党军队窜至崂山一带,胶县全境解放。

十大百强乡镇企业

1991年2月,青岛飞龙工艺品公司张希春被国家农业部授予全国“乡镇企业家”称号。4月11日,国家农业部副部长马忠臣由山东省乡镇企业局局长郭振山、青岛市副市长徐民甫陪同,考察了李哥庄镇镇办企业飞龙工艺品公司。是月,青岛飞龙工艺品公司被国家经贸部命名为1990年度“全国十大百强乡镇企业”。5月28日,中共山东省委书记姜春云、省委秘书长韩喜凯等一行6人,在青岛市委副书记张惠来的陪同下,视察了李哥庄镇金冠帽厂、皮衣厂等。1992年4月,李哥庄镇被省政府评为“村镇建设新型乡镇”。是月,青岛飞龙工艺品公司被国家经贸部评为全国“十大百强乡镇企业”。

全国最佳经济效益乡镇企业

1994年3月4日,李哥庄镇被中共山东省委、省政府命名为“山东省百强乡镇”。6月22日,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郭松年等一行13人,由青岛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刘秀英、副市长周迪颐等陪同,视察了李哥庄镇中心小学。11月,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法制委员会主任王树芳及省妇联负责人一行5人,在青岛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吉实陪同下,来胶州视察《妇女权益保障法》贯彻实施情况。视察组对青岛大洋食品有限公司、青岛飞龙工艺品公司金冠帽厂等企业女职工的积极奉献精神深为赞赏。是年,李哥庄镇被国家建设部定为“全国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被国家农业部命名为“全国乡镇企业示范区”。是年,青岛飞龙工艺品公司被国家农业部命名为“全国出口创汇十强企业”“全国最佳经济效益乡镇企业”。

鲜明特色

1、工业兴镇

全镇共有三资企业500多家,目前引进的30多家企业正在进行建设,形成了以拉法基公司、大洋集团、联谊公司、大昌公司为龙头的建材、食品、发制品、人首(手)、木制品四大主导产业,产品遍布世界各地的外向型城镇格局。94%以上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上来,真正实现了“农民变市民”。

2、商贸促镇

全镇共有个体工商业户3200多家,其中90%在镇驻地,建设了香港商业街、上海华联超市、青岛利客来超市等大型商贸设施,商品交易额年达到5.1亿元,新建商业网点每年以4万平方米的速度增加,促进了城市化进程。

3、人气活镇

通过户籍制度改革。使镇区人口增长速度每年以5000多人的速度增长。陈家埠子等3个村庄整体搬迁到了镇驻地,镇区内各村和镇房地产公司等相继建设了楼房住宅小区,到目前已建成广场小区、李新小区、雍翠花园、北王小区、南张小区、聚福苑小区、李哥庄小区、联宜小区、世纪苑等十四个居住小区,镇内外人口均涌入李哥庄镇驻地,入住率达到90%以上,整个李哥庄镇高楼林立,人气兴旺。

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

1946年粮食总产仅227万公斤。1946年夏,实行土地改革,1949年粮食总产达到332万公斤。1978年粮食亩产达到340公斤,总产量达到1189万公斤。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镇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同时,提倡科学种田,对境内666.7公顷荒滩进行复垦,开挖鱼塘546.66公顷。并对大沽河、小辛河进行多次疏浚,变水害为水利。全镇旱能灌、涝能排的稳产高产田,占可耕地的98%。1993年被评为青岛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先进单位。2000年粮食亩产突破1000公斤大关,总产达到3495万公斤。

1990年以来,全力发展种植业,实行种植结构调整,发展果园80公顷,2000年果园面积95公顷,果品产量3200吨。全镇建冬暖式大棚416个,小拱棚1216个,主要种植韭菜、黄瓜、芹菜、西红柿等10余种蔬菜瓜果。每年向市场供应蔬菜5.8万吨,亩产值2.1万元。2000年发展起633.33公顷出口蔬菜种植,形成333.33公顷西兰花、133.33公顷洋葱、13.33公顷牛蒡三个专业化出口蔬菜种植基地,拉动了农业结构调整,粮经比例达到4∶6。2000年兴建胶州市大沽河农科园,占地面积66.66公顷。该镇重视植树造林,保护生态环境,林网及四旁植杨柳树580万株,既绿化了环境,又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2000年底,全镇实现农业总产值3.1亿元,其中种植业1.1亿元,林业160万元,畜牧业1.1亿元,渔业7600万元。

第二产业

建国前,仅有少数白铁、砖瓦窑等零星私营工业。建国初,手工业作坊大部停办。1958年开始发展社队工业,先后建起面粉厂、鞋厂、砖厂、耐火材料厂、农具厂、沙厂等小型企业。1961年,从业人员超过1500人,固定资产原值30万元。1978年,又先后办起木器厂、水泥厂、预制件厂、化工厂、发渣厂等企业,18个村建成砖瓦窑。是年,镇办企业总产值425万元,村办企业总产值187万元。1985年,经济体制改革,社队企业改为乡镇企业,形成镇、村、联户和户等各种形式办企业。是年,镇办企业总产值1769万元,村办企业总产值1327万元。

90年代后,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由资源型、加工型向市场外向型经济转移,围绕“三型”(资源型、加工型、外向型)、“四路”(调整之路、联合之路、科技之路、外向之路),外引内联,优化产业结构,逐步形成了以轻工为龙头,以化工、建材、机械器件、汽车制造、食品、木制品为骨干协调发展的工业格局。2000年全镇共有工业企业429个,从业人员4.167万人,产品354个品种,年末完成工业总产值31.7亿元,创利税1.31亿元。名优产品有:“沽河”牌425R普通硅酸盐水泥获省优部优国家质量认证、省免检产品和农业部名牌产品等荣誉称号;“圣马”老爷车等7项专利获国家认可专利;“龙润”牌烤鱼片获中国驰名产品称号;“飞龙”球帽获国家农业部“中国名牌”称号。

第三产业

建国前,境内魏家屯、李哥庄、石拉子等几个有集市的大村,均处交通要道,商业、饮食业、服务业、钱庄等店号比较多。李哥庄村各类店铺达20余家。建国初,区政府发动群众入股办起李哥庄联村供销合作社,集体商业日益壮大。1953年,对私营商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私营商业大多数纳入合作化轨道。1978年之后,个体私营商业、饮食业、服务业日趋繁荣。1987年,有集体网点62处,个体网点发展到748处。此外,农村还有小商贩360余户。

90年代,个体私营经济步入快车道,集体商业服务网点大多实行集体承包或私人承包。近年来,镇政府出台优惠政策,优化发展环境,沿全镇南北分别建成了前石龙、大沽河、北王家庄等6个集贸市场,建成了魏家屯木材批发和河荣、小辛疃蔬菜批发3个专业市场,培育起淡水养殖、畜牧养殖、蔬菜种植、木材加工等7个专业村,2000年又建成占地16万平方米的民营经济园区。至2000年底,全镇个体工商户达到2683户,私营企业225家,实缴国家税金1310万元。其中,外向型私营企业发展到50家,实际利用外资2300万美元,形成了刺绣制帽、木器制作、发制品、首饰加工四个区域性民营产业基地。2000年,个体私营经济实现外贸出口交货值7.8亿元。第三产业从业人员7200余人,年末实现三产增加值4.13亿元。

社会进步

文教科技

1903年境内有私塾27处,学生400余人。是年开始兴办学堂,建初等小学3处。1912年后,限制私塾,发展新式教育。至1949年,境内有小学29处,在校生1549人,适龄儿童入学率51%。建国后,幼儿教育、普通教育、成人教育全面发展。镇政府创办农民业校,经十余年努力,在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基础上,多数学员达到初中文化水平。80年代全镇学校房舍、设施均达到省级标准,镇投资1100万元建成2处高标准中学。1987年成立成人教育学校,培育农村各类技术人才累计3468人。2000年,全镇有小学12所、在校生4624人,中学2所、在校生1901人,学生入学率、巩固率及学校设施均达到省级标准,先后为国家输送大中专生1149人,其中大本327名,大专822名。

科技成果

2000年,全镇共有科技人员1649人。自1981年以来,共取得各类科技成果57项。1995年被评为青岛市科普工作先进乡镇,1996年被评为山东省科普工作先进乡镇。

文化建设

李哥庄镇历史悠久,劳动人民在社会实践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如舞蹈、地方戏、书法、剪纸、雕刻等民间艺术代代相继。建国后,群众文化更加活跃和繁荣。1959年建文化站,1961年建广播站,1972年建电影队。80年代,加强村和机关、学校建设,建图书阅览室,镇建立档案室。2000年,镇档案室规范化管理达到省二级标准。

医疗设施

建国前,境内医疗条件较差,只有十余名中医,几个大村有中药铺。1952年成立卫生工作者协会。1957年,卫生技术人员增加到52人。1959年建卫生保健站,1961年改为卫生院。60年代末,各村成立卫生室,配赤脚医生,实行合作医疗制度。1983年镇卫生院占地2.33公顷,有门诊、病房楼各1幢,总建筑面积4489平方米,医务工作者59人,病床62张。此外有村卫生室43处,村医生和卫生员137人。1989年,李哥庄镇卫生院投资32万元安装暖气,投资20余万元购置B超等先进医疗设备,改善了医疗条件,被评为“青岛市配套改貌建设先进单位”。2000年,有镇卫生院1处,村级卫生室39处,病床196张。

体育活动

境内学校体育活动空前活跃,体育竞赛形成制度。镇、强村及镇办企业有体育场、文化活动室等,各村成立健身队,学校师生成立健身组。1996年,被评为“全国万人健身运动先进乡镇”。

人民的生活状况

人民生活建国前,广大群众过着半饥半饱的生活,人年均粮食70公斤,经济收入不足40元。建国后,随着经济的恢复发展,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57年,人均粮食297公斤,经济收入51元。70年代,农民以玉米、地瓜为主粮,80年代以小麦面粉为主食,90年代面食加鸡、鱼、肉、蛋。穿着方面,70年代穿青、蓝、白单调衣服,如今穿着颜色多彩,样式新颖,逐步向高档化发展。如今已有95%以上的农户建成砖石结构的新居。大窑村有32户农民住进二层高档小康楼。

全镇人均住房面积56平方米,电话装机总量1300余部,移动电话3000余部。80年代普及自行车,90年代摩托、机动三轮、各种汽车已逐步成为代步工具。1993年,全镇已实现“三通”(户户通电、户户通自来水、村村通程控电话),80%的农民加入社会保险。由于机械化、电气化的实现,农民劳动强度大大降低,农村妇女形成“三个月种田,三个月游玩,六个月挣钱”的习尚。男子作为剩余劳力投入工业和第三产业。1993年,镇敬老院被评为青岛市市级敬老院,有35位无儿无女的老人在此欢度晚年。1995年,该镇被评为山东省小康镇。200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875元。

镇村建设

镇村建设1987年,镇党委书记赵呈祥代表李哥庄镇出席山东省小城镇工作理论研讨会。1989年7月,70华里镇级公路竣工通车。1991年8月,大窑村被定为“全国小城镇建设试点村”,李哥庄镇被定为“全国小城镇建设试点乡镇”。1993年9月委托山东省村镇建设规划设计院设计“李哥庄镇小城镇规划”。自1998年以来,通过市场化运作,投入城镇建设资金2.8亿元,新建二层以上楼房426栋,拓宽改造街道12条,总长35公里,建成全国首家乡镇污水处理厂,先后被列为山东省百新工程试点镇和山东省中心镇,是青岛市12个中心镇中惟一到2002年镇区人口达到5万人的乡镇。

近年来,该镇确立了“政府出台政策,村企出资修路,大户投资开发,市政负责管理”的思路,把小城镇建设作为拉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一个大战略来抓,详细规划覆盖率达到98%以上,按总体规划合理确定人口和用地规模,统筹安排工业、商业、居住、文化、市政和环境保护等各项建设,优化了小城镇投资环境。2000年,邀请了同济大学、北京大学等专家教授,对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进行了调整和完善,编制了新城区专业详细规划,规划到2010年驻地人口达到10万人,建成区面积12平方公里。并先后投资1.8亿元,新增建筑面积18.5万平方米,完成了3.5万平方米的人民广场、1.1万平方米的绿化及驻地亮化工程、3万平方米的商业网点工程、9万平方米的住宅楼工程、6.5万平方米的通用厂房工程等,使建成区面积扩大了0.7平方公里,达到了6.4平方公里,增加人口5000余人,镇区常驻人口达到3.5万人,城市化水平达到42%。镇驻地主要街道实行一天一扫。李哥庄镇被评为“山东省村镇建设明星乡镇”。

组织建设

中共地方组织建设1925年,大辛疃村徐宝铎在济南工业专门学校加入中国共产党,为胶州市早期共产党员之一。1929年,大辛疃村丁瑞芝在大店村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期间,河荣庄是中共胶县县委建立的重要基点村,当时为县委书记李奎生、县长王海亭等秘密工作的地方。1941年10月,在沽河等地建立中共三区路北分区委。1944年3月,在三区东北部建立中共沽河分区委,主要活动在沽河两岸、大店、辛疃一带。1945年5月,成立中共沽河分区委,同年8月改称中共胶高县沽河分区委员会。1949年10月成立中共胶县沽河分区委员会。1958年2月至1987年2月,先后易名为中共胶县李哥庄乡委员会、中共胶县沽河乡委员会、中共胶县沽河人民公社委员会、中共胶县李哥庄镇委员会。1987年2月成立中共胶州市李哥庄镇委员会。至2000年底,全镇共建党支部108个,党员人数发展到2304人。镇党委曾多次荣获“青岛市先进基层党委”称号,党委书记李纪波于1996年12月被授予“山东省百名优秀乡镇党委书记”称号。

基层政权建设

1944年3月,胶县抗日民主政府在三区东部建立沽河区公所,驻辛疃一带。8月,改称胶高县沽河区公所。1958年2月成立胶县李哥庄乡,驻李哥庄;成立胶县沽河乡,驻前辛疃。1958年9月撤销李哥庄乡、沽河乡,成立红旗人民公社,1959年2月改称沽河人民公社,1967年3月称沽河革命委员会,1980年12月称沽河管理委员会,1984年5月建立胶县李哥庄镇人民政府,1987年2月成立胶州市李哥庄镇人民政府至今。中共领导下的群众组织抗日战争时期,1945年6月成立胶县沽河区各救会,同年8月改称胶高县沽河区各救会。

1945年8月成立胶高县沽河区青救会、区团委、妇救会。建国后,妇女团体:1950年11月,成立胶县第六区民主妇女联合会,1955年6月改称沽河区民主妇女联合会,1956年1月更名为沽河区妇女联合会。1958年2月至今,先后易名为沽河乡妇女联合会、李哥庄乡妇女联合会、沽河公社妇女联合会、李哥庄镇妇女联合会。青年团体:1950年11月,成立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胶县第六区委员会,1955年6月改称为青年团沽河区团委,1957年6月更名为共青团沽河区委。1958年2月至今,先后易名为共青团沽河乡团委、李哥庄乡团委、沽河公社团委、李哥庄镇团委。近年又成立了李哥庄镇计划生育办公室、镇工会联合会、工商联合会、个体劳动者协会、科学技术委员会、农民协会、水产养殖协会等组织。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