莞香

莞香

瑞香科常绿乔木
莞香,常用名土沉香,学名Aquilaria sinensis(Loun)Gilg,别名白木香、女儿香、崖香、牙香树、密香树、六麻树,为瑞香科土沉香属常绿乔木,属国家保护植物和特有珍贵药用植物,莞香被誉为“植物中的钻石”,价值不菲。[1]莞香叶有大小两种,大者称大叶香,为长卵形,小者称细叶香,为披针形,互生,两端尖,全叶长二寸许,青绿色。莞香的文字记载,可追溯千年以前。莞香不仅是东莞的宠儿,还与香港的地名有关:香港,“芳香之海港”,因作为运莞香、贩莞香的港口而得名。足见莞香在近代经济史上的地位。
    中文名: 外文名: 别名: 中文学名:莞香 中文别名:白木香 英文名:Aquilaria sinensis(Loun)Gilg 科:瑞香 保护级别:国家二级保护植物 被誉为:植物中的钻石

莞香价值

(一)药用:莞香的枝干或根部受虫蛀或砍伤后,被真菌侵人寄生,在菌体内酶的作用下,使木薄壁细胞贮存的淀粉产生一系列变化,最后形成瘤状的香脂。香脂呈黑褐色,坚实而重,入水即沉,故名沉香。

沉香的采收方法一般有以下几种:(1)选择树干直径达30cm以上的大树,在距地面1.5~2m高处,用刀在树干上顺砍数刀,伤口深3~4cm,伤口附近的木质部则分泌树脂,逐渐变棕黑色,经数年后割取有树脂的木部。此新伤口,经若干年后又继续生成沉香。(2)在距地面约1m处的树干上,凿成深3~6cm,直径3~6cm的小口。(俗称“开门香”)。然后用泥土封好,伤口附近的木质部分泌树脂。此法生成沉香状。(3)寻找枯朽的白香树,有时可觅得质量较好的沉香。所得沉香木,用刀除去不含树脂的木部,晒干后,即为市售品。(4)人工结香法,采用真菌寄生在白木香树上,使木材的薄壁细胞中贮存的物质产生一系列的变化,最后形成香脂,采用此法,一般三年左右即可达到二级、三级品的沉香。

目前国产沉香药主产于海南东方、保亭、陵水等地,广东湛江、徐闻、肇庆、广宁等地也有。广西产量甚少,台湾亦有产。进口沉香主产于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柬埔寨及越南。我国每年有进口。性微温,味辛、苦。具有行气镇痛、温中止呕、纳气平喘等功效,对于治疗腹胀、胃寒、肾虚、气喘有明显疗效,常用于治疗气逆胸满、喘急心绞痛、积痞、胃寒呕吐、霍乱、男子精冷、恶气恶疮等症。近代临床试验研究更表明,沉香是胃癌特效药和很好的镇痛药。但由于自然灾害和人为的滥采滥伐,野生资源已日趋枯竭,现在全国药用资源相当缺乏,大部分依靠进口,价格十分昂贵,好的沉香每千克要万元以上。

(二)香料:莞香树结出来的香脂有特别的香气,人们等莞香树生长六七年后,把它连根挖出,加工成块状出售。每家在逢年过节的时候,都会买一些香块放在香炉里,莞香块不起明火,慢慢燃烧变黑炭化,熏出的袅袅白烟香气四溢,据说还有防蚊虫、防潮等功效,因此备受人们青睐。也有伐其主干后保存五六年,凿香头如马牙状,通称“牙香”,燃烧之供清赏及祀神,有去潮避秽之功。传说,莞香的洗晒由姑娘们负责,她们常将最好的香块偷藏胸中,以换脂粉,香中极品“女儿香”由此得名。

(三)造纸:莞香的树皮色白质细,纤维柔韧,自古以来便是制造高级纸张的原料,用莞香树作原料制成的纸统称蜜香纸、香皮纸。

(四)繁殖和栽培:莞香一般用种子繁殖。于6月份采摘成熟果实,晾干,种子寿命短,晾干后应立即播种。播种宜条播或撒播。在苗床上,按行距15~20cm开浅沟播种,或将种子均匀撒在苗床上,然后将种子轻压人土。宜稀播、浅播,播后覆盖厚1cm的火烧土或细砂,以不见种子为度,畦面再盖草,淋水保湿。若无天然荫蔽,则应搭棚,保持50%~60%透光度。每亩播种约5kg,可培育1.2~1.3万株壮苗。播后15-30天种子可发芽出土。当幼苗长出2~3对真叶,苗高10cm时,于阴雨天或晴天下午将苗移至营养袋中,营养土配方为表土加少量河砂、牛粪、过磷酸钙。再经6-8个月,当苗高60-80厘米时可出圃造林。

莞香为弱阳性树种,幼时尚耐庇荫,不耐曝晒,但荫蔽不能过大,以40%~50%适宜,成龄则喜光照,光照可保证正常开花结果,种子饱满精壮。

好生长于深厚肥沃的酸性砂质壤土、黄壤土和红壤土,喜湿润、耐干旱,幼年生长较慢,10年后逐渐增快,20-30年生植株,年平均高生长可达90厘米,平均胸径生长可达1厘米。树体最高可达15米,枝繁叶茂,郁郁葱葱。

历史文化

莞香树其实是香木的一种,古称蜜香,宋元以后退植于东莞一带。据说东莞一带的沙石相间的瘦瘠黄土特别适宜于香木的生长,由此使该产地的香品风靡,被誉为“香之君子”。令人不得其解的是,同样是种子,一旦离开这一特殊地域,其品味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莞香树在东莞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史书记载:唐代时,莞香由国外传入;宋代时,广东各地已普遍种植,尤以莞邑为甚。清朝嘉庆《东莞县志》记载:“莞香至明代始重于世”。清末史学家陈伯陶编《东莞县志》又载:“莞香,先辨土宜,土宜正者。白石岭、鸡翅岭、百花洞(今大岭山镇)、牛眼石诸处亦不失为正;若乌泥坑、寮步则斯下矣。”清人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下)亦载:“莞香莞香,以金钗脑所产为良。其香种至十年已绝佳,虽白木与生结同。他所产者在昔以马蹄冈,今则以金桔岭为第一,次则近南仙村、鸡翅岭、白石岭、梅林、百花洞、牛眠、石乡诸处,至劣者乌泥坑。

然金桔岭岁出精香仅数斤,某家家精香多寡,人皆知之。马蹄冈久已无香,其香皆新种无坚老者”。因东莞一带的土质特别适合莞香树的生长,出产的香料品质最好,名闻全国,是上贡的佳品。《广东史志》记载:“莞人多以香起家”,“当莞香盛时,岁售逾数万金。”据称当时莞香甚是贵重,有“1两香等于1两银”之说。明清时期,东莞寮步的香市与广州的花市、罗浮的药市、合浦(前属广东)的珠市并称“广东四大市”。

当时广东地区商品经济发达,外销的莞香多数先运到九龙的尖沙头(今香港尖沙咀),通过专供运香的码头,用小船运到石排湾(今香港仔)集中,再用大船运往广州,远销中国内地、南洋以及阿拉伯国家等地。由于莞香堆放在码头,香飘满堂,尖沙咀古称“香埠头”,石排湾这个转运香料的港口,也就被称为“香港”,其后延伸到整个地区总称为香港。这是香港名称由来的重要说法之一。中山原称香山,据说也与莞香有关。

古代,中山市地属东莞,以产沉香著名,故名香山。其中五桂山曾是沉香树的重要产地。莞香生于黄泥沙石相杂的土地中,叶似黄杨,其籽如连翘,落地即生,种至四五年把树身斩掉,只留尺许用泥土掩盖,让它抽旁枝两三年即可开土凿香头,每年十月凿几片。老香头坚硬如石,即使受到雨水侵蚀也不容易腐烂。有些老香头由于日月之光所射,霜露之华所滞,生出一些香脂,此称为生结。一些香树经数百年后,木本腐朽,用手揉之如烂泥,则士中必有光黑如漆质地坚硬的结块,此称为熟结。清代督学李调元所著的《粤东笔记》称,香结的价值比黄金还贵。此外,莞香的树皮色白质细,纤维柔韧,自古以来就是制造高级纸张的原料,用莞香树作原料制成的纸统称蜜香纸、香皮纸。莞香是古代很多香料制品的原料,占人“薰衣静坐”,所烧的就是这种香。

解放前后,莞香遭滥砍滥伐,致使东莞曾经满山披绿的盛况不再,并濒临绝迹。目前在东莞,莞香这种标志性植物已难觅其踪,除在大岭山、虎门、寮步镇、清溪、凤岗等的个别村落风水林和原始次生林尚有少量野生莞香外,就连许多土生土长的东莞人都是只闻其名,而无法一睹其芳容。2005年末,一株上百年树龄的莞香树在虎门镇怀德雅瑶村被发现,它是目前该镇发现的唯一一株土生百年莞香。雅瑶的莞香树古树已成为该镇独有的人文景观,具有极大保护价值,该镇将向市提出申请,重新将其列入市古树名木保护名单。除此之外,鳌洲塔公园内也发现有6棵濒临绝种的莞香树。

二十一世纪,东莞确立了建设现代制造业名城、生态绿城、文化新城的战略目标,兴起文化建设新高潮,不断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沉寂多年的莞香树又逢生机。目前,莞香的育种、培植等研究进行得如火如荼:大岭山镇在大岭山森林公园内设立了一个面积达150亩“莞香种植基地”,大岭山镇鸡翅岭建有“女儿香”苗木生产基地,逐步实现莞香研究和生产的基地化和系统化。该镇成为目前东莞地区种植莞香最多的镇;东莞市植物园建立了一个珍稀植物园,在内特设了一个莞香园,专门进行莞香育种培植,目前已成功育种培植4000多株莞香苗,并有意向与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联合进行莞香的有关科研课题研究;“绿色世界”附近种植了以莞香作为行道树;

为尽快解决莞香大批量快速培植技术问题,东莞市林业科学研究所已经开始组织科研力量对莞香进行组织培养的研究;党和国家领导人在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手植莞香树;东莞市的领导干部、青年学生和社会各界人士热衷种植莞香树;镇区的文化广场、城市道路、绿化小区纷纷种植莞香树……被誉为东莞的特色和骄傲的“莞香”再度风靡莞邑大地。

历史赋予了莞香新的涵义,莞香不仅仅是香,更是一种文化。每一个东莞人都在深切地期待着,期待着“莞香”这一东莞的百年传奇香飘万里、香火不断。

与香文化

莞香,作为一种香料,历史非常的悠久。早在唐代,东莞便开始种植莞香,有规模有名气是在元代年间;明清时期,莞香闻名全国,是当时上贡的佳品。至今的故宫博物院中,还有关于

我们东莞进贡莞香的历史记载。历来,莞香,与莞草,莞盐并称为东莞三大土特产。莞香树,也是唯一一种以东莞地名命名的树木。

历史上的莞香

1.美丽传说

大多数人对于莞香的认识,最初都来自一个在东莞流传数百年的传说。古时,东莞种植香树的人,等莞香树长大后,就把它连根挖出,洗晒成块状后出售。因为莞香全由少女们洗晒而出,女孩儿们心细且害羞,常将最好的香块偷藏怀中,以换脂粉。后来,人们便将香中极品唤作“女儿香”。

这一传说实在令人难忘,觉得莞香是一种能让人如醉如歌如诗的物件。

据史书记载,莞香树(又名白木香,土沉香)在唐朝已传入广东,宋朝普遍种植,因为主要集中于东莞地区,所以莞香树出产的香料又名莞香。早在400多年前的明代,广东就以香市、药市、花市和珠市形成著名的四大圩市,其中以买卖土沉香的香市最为兴旺。明代,广东每年的贡品都有莞香。

据说,香港的得名也与莞香有关。当时莞香不仅畅销国内,而且经加工后由人力挑到香港出售,并大量远销东南亚。运送莞香的船只大多数停泊在香港九龙的尖沙咀,再通过这里转运到国外。因为莞香堆放在码头,香飘万里,因此这个转运香料的港口,就被成为香港了。当然,香港得名由莞香而来,也是史学界普遍承认的香港得名由来说法之一。(东莞本地文史学家如杨保霖老先生就断然反对这种说法,认为子虚乌有。)

2.莞香的形成与种类

莞香树从香苗长到香树(直径20厘米,高3.5米左右)要经过七八年的时间,才能采香。

第一次凿采木香,称“开香门”,每年农历12月是凿采木香的季节,是在活树上凿取。采凿的木香依质地分为“白木香”、“镰头香”、“沉香”、“牙香”(又名女儿香)。凡初开香门的为“白木香”,是香中最低等;旧香口凿出来的香块叫“镰头香”,这种香较为广用,但木质花纹少无油质,价格比白木香高。“沉香”,这个名称相信大家都有所耳闻。它来源于一些老香树的树头,有丰富的油质。把它大块大块地凿下来,再精心将无油质部分铲去,留下油质部分便为“沉香”。“牙香”凿自多年开采的老香树,富有油质,香农精心地凿成一条条马牙形,如手指大小,其价格比“镰头香”高几倍,是莞香中之精品。

已凿取木香的树仍继续生长,一般几年凿取一次。莞香在古时代已价格不菲,据《广东新语。香说》中云:当莞香盛时,岁售逾数万金。即使在今天,中等的“白木香”,常见的“镰头香”每公斤也需20多元。“沉香”“牙香”(女儿香)则价值更高了。

莞香为什么又名牙香,女儿香,土沉香?因为莞香品种繁多,具体有多少种,各种文献反映不一。据考证,莞香最少为4种,而最多为14种,但无论多少,其名均有出处,并可以“色”、“形”、“声”分门别类,民国时期,陈伯陶《东莞县志》卷十四指出:“鹧鸪斑,曰朱砂管,曰黄熟,曰黑格,以其色言也。曰马牙,曰马尾渗,曰窃凿,曰结根,以其形曰也。曰铁格,曰角壳,曰香角,以其声言也。”

3.进贡历史

长期以来,莞香一直被认为是流传于民间的俗品、并因其经济价值和实用价值而称颂于社会,虽无一文献反映其曾是清朝时作为地方政府向朝廷进贡的土产品之一,但从《贡摺》和《贡档》及《进单》所罗列的内容可以断定为是当时的朝廷贡品之一。这些珍贵的文字资料向世人昭然了其时广东地方官员向皇室进贡物品的全部详情。

1987年展览时,据清《贡摺》和《贡档》的记载看,东莞进香始于雍正六年,止于清乾隆五十九年,共记载了十批次。

据陈伯陶《东莞县志·卷九十四莞香篇》载:“彭志”记“闻前令时,承旨购异香,大索不获,至杖杀里役数人,一时艺香家,尽髡其树以去,尤物为祸亦不细矣,然则莞香至雍正初,一跌不振也,此酷令不知何名,深可痛疾。”若把这一段史料结合贡单中最早为雍正六年由广东巡抚鄂弥达进贡东莞香的记录相联系,当时为“承旨”购置异香而“至杖杀里役数人”的酷令虽不知名,但无论从雍正初的时间和所索异香的要求,以及敢于滥杀无辜的做法上,都不难看出应是为朝廷搜索贡香而来的官员。

我们从雍正六年九月十一日《贡单》第四款“朝珠”类中,有“东莞悠远香结朝珠”及第七款“陈设”类中记有“东莞天然香山”可知,至此,莞香已不是一段香料,而是经过加工形成既可散发香气又具有实用价值的朝珠,并作为工艺品进贡入宫,同样“东莞天然香山”虽不知其造型如何,但却可和“绿松石九如瓶”、“午瑞鹤顶瓶”、“宣德炉”一起作为朝廷摆设进贡,可见其艺术及观赏价值不菲。

4.极品沉香

我们具体来了解一下莞香中最广为人知的一种香:沉香。沉香,又名“沉水香”,“水沉香”,因为将它投入水中即沉入水底或悬浮水中而得名。古语写作“沈香”(沈,同沉)。古来常说的“沉檀龙麝”之“沉”,就是指沉香。沉香香品高雅,而且十分难得,自古以来即被列为众香之首。沉香并不是一种木材,它是由于香树干被真菌侵入寄生,在菌体内酶的作用下,使木薄壁细胞贮存的淀粉,产生一系列变化,最后形成香脂,经多年沉积而得。瑞香科沉香属的几种树木都能形成沉香。莞香就属于其中一种。

由于年数短的香树树脂腺不足,一般只有数十年以上的香树才可能形成沉香,而且从结香到成熟又需要很多年,所以上品天然沉香为无价之宝。就大多数沉香而言,其颜色越深,质地越密实,品质也越好。但这只是一般性的标准,由于沉香成因复杂,成香年数的长短、含油的多少、活树还是枯树等很多因素都直接影响香的质量,所以仅靠外观和物理指标都不足以作出鉴别,最好的办法还是熏燃之后靠鼻子和经验去判断。

沉香的香味变幻莫测自然天成,在科学发达的今天,它是少有的仍无法以人工合成进行复制的自然香。它的珍贵,它的神秘可想而知。

天然沉香的产量受限,现在多用人工栽培香树。常在成熟香树的树干上切开或钻出一些“伤口”,或是铺设一些真菌,一年或几年之后就会在伤口附近结出沉香,而且年头越长,香的质量越好。但即使是人工栽培,一般也要10年以上的香树才能结香。

大多数沉香木在常态下几乎闻不到香味,而在熏烧时则香气浓郁,能覆盖其它气味,而且留香时间甚长,是制造香精油和天然香水的高档香料。在一些阿拉伯国家,重要的典礼和聚会上,至今也还常常直接熏烧沉香。

沉香不仅香气典雅,还有通关开窍、畅通气脉、养生治病等神奇的功效,历来是一味重要的药材。至唐代,中医学对沉香“香窜冲动、性质辛、微温无毒,可降气纳肾、调中平肝”之药效有了深入的理解和应用。中医典籍的相关记述也甚多,本草纲目中也有记载。沉香片、沉香粉冲泡饮用,皆为传统的养生妙方。

质地坚硬、油脂饱满的沉香还是上等的雕刻材料。沉香雕品古朴浑厚,深沉润泽,别具风韵。沉香不易雕琢,所以好的沉香木雕极为珍贵。

汉代,随着道教、佛教在神州大地日渐兴盛,人们对这类在香木心材上长成的黑褐色树脂聚合物予以神秘化,或时常在皇宫、寺庙、宅第的烟炉点燃,或制成辟邪物随身佩带。在佛教中,沉香的地位也很高。沉香是“浴佛”的主要香料之一,沉香木雕刻的念珠、佛像等是珍贵的佛具,沉香制作的熏香不仅用于礼佛,还是参禅打坐的上等香品。

沉香中还有一个特殊的品类:奇楠香。奇楠香的成因与普通沉香基本相同,但两者的性状特征又有很多差异,所以习惯上让它单成一类,且列为沉香中的上品。

奇楠香不如沉香密实,上等沉香入水则沉,而很多上等奇楠却是半沉半浮;沉香大都质地坚硬,而奇楠则较为柔软,有黏韧性,削下的碎片甚至能团成香珠;在显微镜下可发现,沉香中的油脂腺聚在一起,而棋楠的油脂腺则是历历分明。奇楠香的油脂含量一般高于沉香,香气也更为甘甜,浓郁。

多数沉香不点燃时几乎没有香味,而奇楠不同,不燃时也能散发出清凉香甜的气息;在熏烧时,沉香的香味很稳定,而奇楠的头香、本香和尾香却会有较为明显的变化;而且,奇楠香的产量比沉香更少。由于这种种原因,使得奇楠香尤其珍贵。在宋代的时候,占城(今越南境内)奇楠就已经是“一片万金”了。

中国的海南、广东、广西一带是沉香的产地之一,以出产莞香树的沉香为主,现在已经很少了。而以莞香出名的东莞,由于天灾人祸,野生的莞香树已经十分少见。这的确是让人遗憾的事情。现在东南亚一些国家成为了世界香料的主要集散地。

但市场上能看到的货都一般,如有熟人介绍,取得香铺老板的信任,才能一窥顶上、甲级等上等货色。至于极品、特级等最高级别的香,一般是深藏闺中人未识,能亲眼一睹是极大的幸运。而上等香的采购过程也很独特,先由客人闻香,然后取一纸自报价格。如果你的报价高得离谱,会被业内人士看不起,报得过低,也有辱主人,没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是不敢下单子的。(绝品黄棋楠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超过黄金。)

香文化

千年香文化

人类对香的喜爱,乃是与生俱来的天性。在华夏大地上,香文化是一个古老而全新的命题。它对中国人文精神的孕育与哲学思想的形成都是重要的催化与促进。香,在有形无形之间调息、通鼻、开窍、调和身心,妙用无穷。正是由于深谙此理,历代的帝王将相、文人墨客才竞皆惜香如金、爱香成癖。中国香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围绕各种香品的制作、炮制、配伍与使用而逐步形成的能够体现出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民族传统、美学观念、价值观念、思维模式与世界观之独特性的一系列物品、技术、方法、习惯、制度与观念。

人类之好香为天性使然,不过人们开始用香的确切时间已难于考证。从现存的史料来看,中国用香的历史可以溯及春秋之前。中国香文化的发展可概括为:肇始于春秋,成长于汉,完备于唐,鼎盛于宋。近现代以来,中华民族命运多舛,香文化的发展也受到了巨大的阻抑,渐渐被局限在庙宇神坛之中。以至当今有很多人都将香视为宗教文化之一隅,甚而归入封建迷信的范畴,实为时代之遗憾。

1.春秋至汉魏,香文化的初步发展

从现有的史料可知,中国对香料植物的利用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开始了。由于地域所限,中土气候温凉,不太适宜香料植物的生长,所以春秋时期所使用的香木香草种类还不多,但当时对香木香草的使用方法已非常丰富,不仅已有焚烧(艾蒿),佩带(兰)、还有煮汤(兰、蕙),熬膏(兰膏),并以香料(郁金)入酒。《诗经》、《尚书》、《左传》、《周记》、《山海经》等都有很多这方面的记述。

那时的人们不仅对这些香木香草取之用之,而且歌之咏之,托之寓之。如屈原《离骚》中就有很多精彩的咏叹:“扈江离与辟燕兮,纫秋兰以为佩”;“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到秦汉时期,随着国家的统一,疆域的扩大,南方湿热地区出产的香料逐渐进入中土。随着“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东莞,地处珠江口东岸,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的活跃,东南亚、南亚及欧洲的许多香料也传入了中国。沉香、木香等在汉代都已成为王公贵族的炉中佳品。道家思想在汉代的盛行以及佛教传入中国,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这一时期香文化的发展。到了两汉时期,香文化开始略具雏形。西汉初期,在汉武帝之前,熏香就已在贵族阶层广泛流行起来,而且有了专门用于熏香的熏炉,长沙马王堆汉墓就有陶制的熏炉和香茅出土。熏香在南方两广地区尤为盛行。汉代的熏炉甚至还传入了东南亚,在印尼苏门答腊就曾发现刻有西汉“初元四年”字样的陶炉。

汉代官员上朝要随身佩香,向皇帝奏事还要口含鸡舌香。各地官吏、邻邦诸国则竞相进贡异香。除了香炉,汉代还出现了能直接放在衣物中熏香的“熏笼”,以及能盖在被子里的“被中香炉”,即“熏球”(由两个半球形的镂空的金属片扣在一起,中央悬挂一个杯形的容器,在容器内可以焚烧香品,即使把香球拿在手里摇摆晃动,容器内的香品也不会倾洒出来。熏炉、薰笼等香具也是汉代王墓中常见的随葬品。

魏晋南北朝时,薰香在上层社会更为普遍。同时,道教、佛教兴盛,两家都提倡用香。这一时期虽战乱不断,但香却仍然获得了较大发展,合香配方的种类大为增长,并且出现了一批专门用于治病的药香。

用香风气从王宫贵族扩展到文人中间,并出现了许多写香的诗文,如曹丕的《迷迭香赋》。

2.隋唐时期,香文化的成熟与完备

香文化在隋唐时期虽然还没有完全普及到民间,但这一时期却是香文化史上最为重要的一个阶段,香文化的各个方面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从而形成了一个成熟、完备的香文化体系。隋唐之前,虽然中国的上层社会对香已推崇备至,但由于大多数香料对上层社会来说也是稀有之物,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香文化的发展。而唐代之后,随着唐王朝成为一个空前富强的大帝国,其对外贸易及国内贸易都空前繁荣起来。西域的大批香料通过横跨亚洲腹地的丝绸之路源源不断的运抵中国。社会的富庶和香料总量的增长,为香文化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在唐代,大批文人、药师、医师及佛家、道家人士的参与,使人们对香的研究和利用进入了一个精细化、系统化的阶段。在这个时期,对香品的用途也有了完备细致的分类:会客用的香,卧室用的香,办公用的香,修炼用的香等等各不相同;佛家有佛家的香,道家有道家的香,……可以说在唐代已经是专香专用了。像前朝的帝王一样,唐代的许多皇帝,如高宗、玄宗、武后等都对香料十分钟爱,而且依仗国力之雄厚,在用香的品级和数量上都远远超过前代的帝王。香檀木虽贵以斤两相论,唐皇宫内仍取之为香床、香几等大件物品;皇帝经行之处,甚至“以龙脑、郁金铺地”,还常用沉香、檀香、龙脑、麝香等配入涂料涂刷皇宫内的楼阁殿柱。佛教在唐代的兴盛也对香文化也是一个重要的推动。

佛家的教理经书对香大加推崇,几乎在所有的佛事活动中都要用香。唐代皇帝大多信佛,皇室参加佛事活动甚为频繁,其用香量之大就更是可想而知了。在唐代的香具中,出现了大量的金器,银器,玉器,即使模仿前朝博山炉的制式,外观也更加华美。唐代的文人继承了魏晋尚香的风习,也写出了很多涉及香的诗词,王维、白居易、李白、杜甫等大家都有此类作品。如王维在《谒璇上人》中写到:

少年不足言,识道年已长。事往安可悔,馀生幸能养。

誓从断臂血,不复婴世网。浮名寄缨佩,空性无羁鞅。

夙承大导师,焚香此瞻仰。颓然居一室,覆载纷万象。

高柳早莺啼,长廊春雨响。床下阮家屐,窗前筇杖。

方将见身云,陋彼示天壤。一心在法要,愿以无生奖。

在大唐的盛世环境中,中国香文化所获得的前所未有的全面发展,为其在宋元明清的兴盛奠定了一个极为良好的基础。可以说,正是由于唐代的发展,使得后来香文化的普及成为一件自然的,也是十分必然的事。

3.元明清,香文化繁盛与普及

及至宋代,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都进入了一个高峰时期,香文化扩展到普通百姓,并且出现了香的专著,步入了中国香文化的鼎盛时期。

宋代的航海技术高度发达,南方的“海上丝绸之路”比唐代更为繁荣。巨大的商船把南亚和欧洲的乳香、龙脑、沉香、苏合香等多种香料运抵东南沿海港口,再转往内地,同时将麝香等中国盛产的香料运往南亚和欧洲。(沿“海上丝绸之路”运往中国的物品中,香料占有很大的比重,也常被称为“香料之路”。东莞就位于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所以很早就开始了对外交往)。

宋朝政府还在泉州设立了市舶司(类似于现在的海关),专门负责管理进出口贸易。当时市舶司对香料贸易征收的税收甚至成为国家的一大笔财政收入,足见当时香料的用量之大与香料贸易的繁盛。宋朝政府甚至还规定乳香等香料由政府专卖,民间不得私自交易。

宋代之后,不仅佛家、道家、儒家都提倡用香,而且香更成为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的一个部分。在居室厅堂里有熏香,在各式宴会庆典场和上,也要焚香助兴,而且还有专人负责焚香的事务;不仅有熏烧的香,还有各式各样精美的香囊香袋可以挂佩,在制作点心、茶汤、墨锭等物品时也会调入香料;集市上有专门供香的店铺,人们不仅可以买香,还可以请人上门作香;富贵之家的妇人出行时,常有丫鬟持香薰球陪伴左右;文人雅士则多设香斋,不仅用香品香,还亲手制香,并呼朋唤友,一同鉴赏品评……

从宋代的史书到明清小说的描述里都可以看到,宋代之后的香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已十分密切。

这一时期,合香的配方种类不断增加,制作工艺更加精良,而且在香品造型上也更加丰富多彩,出现了香印(也称“香篆”,用模具把香粉压成特殊的图案或文字,)、香饼、香丸等繁多的样式,增添了很多情趣。香在医药方面的应用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宋代沈括的《梦溪笔谈》,以及苏轼与沈括合著的《苏沈内翰良方》等书中都有许多专门的记载。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就有很多关于香的记载,而且记载了许多制香方法。

香具方面,宋代烧瓷技术高超,瓷窑遍及各地,瓷香具(主要是香炉)的产量甚大宋代最著名的官、哥、定、汝、柴五大官窑都制作过大量的香炉。对宋元明清的文人来说,香已成为生活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这一时期文艺作品对香的描写可谓俯仰皆是。而且从中可以看出,香不仅渗入了文人的生活,而且已有相当高的品位。即使在日常生活中,香也不单单是芳香之物,而已成为怡情的,启迪性灵的妙物。

苏轼的《和鲁直韵》:

四句烧香偈子,随风遍满东南;

不是文思所及,且令鼻观先参。

万卷明窗小字,眼花只有斓斑;

一炷香消火冷,半生身老心闲。

香文化与文人的关系密不可分,从李商隐、李煜、苏轼、黄庭坚到朱熹、文征明、丁渭,历代文人都有大量写香的诗文传世。

古典名著红楼梦中就有很多关于香的记述。在《红楼梦》中,我们可以读到诸多焚香场景:祭祖拜神、宴客会友,抚琴坐禅……袅袅香烟,卷舒聚散,颇助于营造肃穆、亲切、高雅、温馨、恬淡的气氛。

秦可卿的卧室里洋溢的是一股“甜香”,令宝玉欣然入梦,神游了一回太虚幻境;林黛玉的窗前飘出的是一缕“幽香”,使人感到神清气爽;薛宝钗的衣袖中散发的是一丝“冷香”,闻者莫不称奇;而倒霉的妙玉则被一阵“闷香”所熏而昏厥,被歹徒劫持……

《红楼梦》中记载的香有数十种之多:藏香、麝香、梅花香、安魂香、百合香、迷迭香、檀香、沉香、木香、冰片、薄荷、白芷等等。香的形状也很丰富,有篆香、瓣香、线香、末香等。

在著名的《中秋夜大观园即景》的联句中,黛玉和湘云便有“香篆销金鼎,脂冰腻玉盆”的对句。这描述的是香的一个品种——篆香。

据洪刍《香谱》载:“香篆,镂木以为之,以范香尘。为篆文,燃于饮席或佛像前,往往有二三尺径者。”篆香又称百刻香,它将一昼夜划分为一百个刻度,寺院中常用作计时器。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就曾经制出精巧的“屏风香漏”,通过香的燃烧时间对应相应的刻度来计时。这是中国古人的创举,中国人仿佛有无穷的智慧,想了各种各样的办法来计时,用水计时,所以有铜壶滴漏的发明,没有水了,又想起了用香计时。更能反映中国人的聪明巧智与审美情趣的是还把印香做成各种图形,寄予对生活的美好期待,或长寿或福庆。

《红楼梦》里亦有用香治病的描写:

第97回,宝玉在婚礼上揭开新娘的盖头,发现竟然不是朝思暮想的林妹妹,顿时旧病复发,昏晕起来。家人连忙“满屋里点起安息香来,定住他的魂魄”。安息香,即来自波斯的沉香。有开窍辟秽、行气活血的功用,常用来治猝然昏迷、心腹疼痛等病症。

再如第7回,宝钗在叙述“冷香丸”的药物配伍时,除了四时之药和四时之水外,也特地说明和尚给了一包“异常香气”的“没药”作引子,指的就是某种有止咳化痰作用的芳香药。

焚香也是古人抑制霉菌、驱除秽气的一种方法。从中医的角度来说,焚香当属外治法中的“气味疗法”。制香所用的原料,绝大部分是木本或草本类的芳香药物。利用燃烧发出的气味,可以免疫避邪、杀菌消毒、醒神益智、养生保健。由于所用原料药物四气五味的不同,制出的香便有品性各异的功能,或解毒杀虫,或润肺止咳、或防腐除霉、或健脾镇痛。特别是被称为“国老”的中药甘草的掺入,则使制出的香气味不烈不燥,变得香甜柔润。作为封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从《红楼梦》中的香谱正可洞观中国古代香文化的源远流长。

4.现当代时期的香文化

晚清以来,连绵不断的战争和政局的长期不安,以及西方社会思潮的传入,使中国的传统社会体系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中国香文化也进入了一个较为艰难的发展时期。用香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奢侈品”,所以香文化的发展特别需要一个安定繁荣的“盛世”环境,而近现代社会的持续动荡,不仅极大的影响了香料贸易和制香行业的发展;也使人们失去了熏香怡情的闲情逸致。

另一方面,近现代中国在科技、军事上全盘落后于西方世界,也引发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怀疑,开始广泛接受西方的现代文化思潮。在民族危亡之际所开始的对传统文化的反思,枉过正的、运动式的批判,使得传统文化中的许多精华被混同于糟粕一并否定了。在这种偏激的反思中,具有鲜明传统特征的香文化受到株连也是必然的事情。

同时,随着文人阶层在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上的嬗变,自魏晋以来长期支持推动着中国香文化发展的文人阶层的力量越来越衰弱。在这种情势下,早已融入了书斋琴房和日常起居生活的香文化也渐行渐远,失去了安神养生、美化生活、陶冶性灵的内涵,而主要是作为祭祀仪式被保留在庙宇祭祀之中。

古代的香,所用都是天然香料,而现当代以来,由于化学工业的发展,化学香精已成为制香的主要原料。以至于现在我们在市场上能见到的绝大多数香品都是这类化学香精香。它们的广泛使用也在实质上改变了现当代的制香工艺。虽有一些传统的方法和技术仍然得到了采用,但那只是一些外围的,形式上的保留,而香料的选择、炮制、配伍、火候等最核心的内容都被丢弃了。其后果之一就是制香工艺的中断与香谱配方的散失,以至现在真正精通传统制香技术的人少之又少。

现在货架上的香品名称越来越花哨,造型越来越丰富,包装越来越华美,这些所谓的香,可以说是徒有香的形状而败坏香的美名。虽然现在的香与香文化还都逊于古代,但随着人们物质与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近年来已有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品香、用香,并对香的品质有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有更多爱香、懂香的人开始致力于对传统香文化的继承与弘扬。

中国香文化历经千年风雨,留给民族与历史的是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瞻念她在今日之气象,固然使人心生忧虑,但令人欣喜振奋的是,走过风云激荡的20世纪的中国人,正开始以更加清澈的目光审视传统文化的是非功过,对其精华灿烂报以更加睿智的热爱与珍惜;更有众多知香、好香、乐香的人们,兴味于传统文化的人们,共同关心着她的发展;而涉过千年之河的中国香文化,自当使人满怀信心,必能跨越一二波折,再次展示出迷人的光华。

香道

近两年来,由大师级人物带队的日本香道代表团频频访问中国,他们既是来寻根,又是在摸底。但我堂堂大中国一时竟找不到华山论剑的对手,许多研究中国古文化的专家压根儿就不知道什么叫做香道。这让国内少数对香道有研究的学者们十分痛心和愧疚。一般外界多以为香道源于日本,其实道地来自中国的历史渊源。前面我们谈到了中国香文化的历史发展情况,大家已经了解到,到盛唐时,香事已经很普遍,宋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琴棋书画以及美食,酒文化和茶道都完成了奠基,香至此也成了一门艺术,达官贵人和文人墨客经常相聚闻香,并制定了最初的仪式。宋元时,品香与斗茶、插花、挂画并称,为上流社会优雅生活中怡情养性的“四般闲事”。鉴真东渡的时候带去了茶道,同时带去的就有香事。

古人的闻香仪式和场景又是如何的呢?

1.烧炭将香炭(香道专用)放於点香网上,点燃香炭,让炭慢慢烧透变至全部红色,如此品香时,才能完全无炭味。

2.捣松香灰香炉内香灰用香铲(香匙)捣松,再将香灰轻轻压平。继续使用香匙於炉灰正中心慢慢打开一个炭孔。

3.入炭将火红的香炭用香箸夹入炭孔,再用香灰慢慢盖上,轻轻抹平,成为一个火山形。用檀香棒於香炭正中心插入形成一个气孔。待产生檀香香味,表示炭在香灰中保持燃烧,如此算完成入炭。一般品香之香材若为生结奇楠,则炭埋深一点,若为死结奇楠,则炭埋浅一点。

4.切香将所要品香之沉香放於切香台上,依其外型选用适合刀具切片,约0.5cm正方。据说,香料的切割也至关重要,顺向、逆向、横向所获得的不同纹理会造成香气的差异。

5.置香将云母片(银叶)用香箸放在气孔上,再用香匙将沉香木放在云母片上,若有出烟,待无烟时再品香;或是将香灰加厚一点再品香。

6.清炉用羽尘将香炉周围,沾有香灰的地方轻轻弹乾净,表示对客人的尊敬。

7.品香以左手持炉底,香炉一脚朝外,右手半掩炉面,双臂展平,低头将鼻靠近香炉,缓缓吸气品香,换气时将头转向左边呼气,切勿对炉吐气。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