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南越王博物馆

西汉南越王博物馆

王墓博物馆
1983年发现的南越国第二代国王赵眜之墓,保存完好,是岭南地区发现的规模最大的汉代彩绘石室墓。墓中出土文物一万余件,集中反映了两千年前岭南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方面的内容。南越王墓是中国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重大考古发现之一,199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南越国遗迹》与《海上丝绸之路》入选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1988年正式对外开放的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建筑面积17400多平方米,主要展示南越王墓原址及其出土文物。博物馆还设有杨永德伉俪捐赠的陶瓷枕专题陈列和不定期的临时展览。2004年入选国家AAAA级景区,2008年被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1]。
  • 中文名:西汉南越王博物馆
  • 外文名:THE MUSEUM OF THE NANYUE KING MAUSOLEUM
  • 地理位置:广州市解放北路867号
  • 类别:王墓博物馆
  • 开放时间:1988年
  • 门票价格:全票10.00元,半票5.00元

历史沿革

1983年南越王墓发掘工作完成后,广州市委、市政府做出了“就地建设南越王专题博物馆,保护古墓,陈列出土文物”的决策。

1984年3月,西汉南越王博物馆正式由市政府立项并划地征地,随后开始了方案设计、论证、筛选,最后确定采用中科院院士、市规划局总工程师莫伯治先生的设计方案。

1986年12月27日举行建馆奠基仪式,首期工程加固维修古墓。

1988年2月8日,综合陈列楼建成,正式对外开放。

1989年,西汉南越王博物馆进行了墓室维修加固、墓室光棚、东回廊的建设。

1993年2月8日,西汉南越王博物馆第二期工程主体陈列楼竣工。同日,《西汉南越王墓出土文物陈列》、《杨永德伉俪捐赠藏枕专题陈列》开幕,标志着西汉南越王博物馆的全面建成。

西汉南越王博物馆于2010年前完成周边地带系列改造规划。规划主要从功能布局、设施配套与环境整治三方面着手对南越王博物馆进行修建改造。恢复象岗山原有风貌,延续城市历史文脉。

历届首席行政领导:副馆长、馆长司徒裕(1987-1988.10、1988.11-1991.10);副馆长黄志宾(1991.10-1991.12),馆长萧亢达(1991.12-1993.12);副馆长谭庆芝(1993.12-1997.12);副馆长、馆长李林娜(1997.12-2001.12、2002.1-2012.1);馆长吴凌云(2012.2-至今)

建筑布局

西汉南越王博物馆整体布局以古墓为中心,上盖覆斗形钢架玻璃防护棚,象征汉代帝王陵墓覆斗型封土。

墓的东边为三层的综合陈列楼,北边为两层的主体陈列楼,用环绕的回廊上下沟通将三座建筑物连成整体。

博物馆在外型、装饰及用材方面也独具匠心,因陵墓的石室所用石材主要是红色砂岩,所以展馆的三个组成部分的外墙,也选用红砂岩作衬面。

西汉南越王博物馆是广州越秀山一象岗文化史迹游览线的主要景点,建筑以轴线对称布局,按参观路线依山建馆,拾级而上,把展馆、墓室及扩建之展室连成有机整体

馆藏文物

文物概述

墓中有15位殉人及出土了一万多件珍贵随葬品。南越王墓中出土文物尤以铜器和陶器最具南方越族文化的特色,有青铜编钟乐器3套,铜鼎36个,铜镜39面,以及金印3枚,出土玉器240多件。墓主身穿的玉衣殓装已复原,它是中国截至2017年为止发现完整的西汉玉衣中年代最早且是唯一的"丝缕玉衣"。墓中出土蓝色平板玻璃、世界第一套套色印花铜版模、非洲象牙等,都是一批有意义的稀世珍品。不少在南越王墓出土文物,被世人誉为“岭南文化之光”和“国宝”。

精品展示

“帝印”玉印

印台长:2.3厘米 宽:2.3厘米 通钮高:1.6厘米。

玉印的印文是阴刻篆书的“帝印”两个字,因墓室进水及年代久远,玉印被浸蚀成黄白色。印钮雕成螭虎形状,装饰有云纹。根据《史记》、《汉书》记载,南越国第一代王、第二代王都曾僭越称帝,在国内使用皇帝的礼仪。“帝印”玉印及封泥的出土是对这一史实有力的证据。印台长:2.3厘米 宽:2.3厘米 通钮高:1.6厘米。这枚玉印是在墓主腰腹位置出土的九枚印章中的一枚。这九枚印玺原来是三个一组用小漆木盒盛放着,后来盒子朽烂掉了。玉印的印文是阴刻篆书的“帝印”两个字,因墓室进水及年代久远,玉印被浸蚀成黄白色。印钮雕成螭虎形状,装饰有云纹。根据《史记》、《汉书》记载,南越国第一代王、第二代王都曾僭越称帝,在国内使用皇帝的礼仪。“帝印”玉印及封泥的出土是对这一史实有力的证据

丝缕玉衣

南越王的丝缕玉衣,长1.73米,共用了2291片玉,用丝线穿系和麻布粘贴编缀做成。分为:头套、上身衣、袖套、手套、裤筒和鞋六部分

出土时,因南越王尸体和编缀玉衣的丝线已经腐朽,玉片散落在地,专家花了三年多时间修整复原。汉人迷信玉,以为玉衣可使尸体不腐。目前中国考古出土的完整玉衣有十几套,南越王的丝缕玉衣是我国迄今所见的年代最早的一套形制完备的玉衣。

文帝行玺”金印

文帝行玺”金印出土于墓主人的胸部位置。印面边长3.1厘米,宽3厘米,通高1.8厘米,重148.5克,含金量是98%。印面阴刻“文帝行玺”四个字,应是南越文王的发布命令的官印

金印的印钮是一条游龙,盘曲成“S”形,龙头伸向一角,龙身上的鳞片和爪是铸成后凿刻的,龙腰隆起可以用来穿印绶。出土时,金印印面沟槽及印台四壁都有使用和碰撞的痕迹,显然,是墓主生前的实用物。“文帝行玺”金印主要特点以龙为钮,黄金铸成,僭称帝玺,打破了秦汉时期天子用玺以白玉为材料,以螭虎为印钮的规制。“文帝行玺”金印是我国目前考古发现的最大的一枚西汉金印,也是唯一的汉代龙钮帝玺。它与先前发现的“皇后玉玺”玉印和“皇帝信玺”封泥共同印证了史书记载秦汉实行的印玺制,此外,它还是墓主人身份最可靠的物证,具有十分珍贵的历史和文物价值。

屏风铜朱雀顶饰

通高:26.4厘米 双翅距宽:24.5厘米

顶饰是屏风横梁上的装饰物,共有五件,都是青铜铸造,遍体鎏金,其中有两件朱雀顶饰,三件兽首顶饰。在朱雀头顶和兽头上都有一个圆管,可能是用来插羽毛的。

朱雀是汉代主管南方之神,是想象中的动物。朱雀昂首展翅,站在方座上,脖子、身体、双翅刻满了羽毛纹饰。方座四面装饰着火焰形纹饰,是一尊火中的朱雀形象,栩栩如生。

珍珠地划婴孩纹腰形枕

北宋河北定窑长:24.3厘米 宽:19.9厘米 高:11.4厘米

印花是宋代河北定窑普遍采用的工艺高超的技法之一。工艺素雅的定窑印花瓷器,一向被视为陶瓷艺术的珍品。这件瓷枕是珍珠地花纹枕中的佼佼者,也是定窑罕见的珍品。所谓珍珠地,是在纹饰的空隙处填印细而密的珍珠纹,故又称珍珠地划花。它在灰白色瓷胎上施以印花珍珠作地纹,在枕面中心划一丰腴肥满的婴孩,枕侧面配以印花纹和珍珠纹,整件瓷枕造型完美,构图匀称,划法流畅,充满了健康的艺术美,也充分展示了定窑完美的纹饰水平

七星纹银带钩

七星纹银带钩,钩首是龙头形状,钩身装饰着北斗七星纹。这是南越王墓出土的唯一一件与天文有关的文物,因而更显其珍贵

鎏金铜框玉盖杯

杯体呈八棱筒形,座足呈喇叭形,杯身是一个鎏金铜框架,有上下两截,上截嵌入8块片状的玉片,下半截嵌入5块心形的玉片。玉盖杯的盖子外沿也是一个鎏金铜框,盖顶嵌入一块青玉。出土的时候,铜框玉盖杯用多层丝织物包裹。

展出内容

南越王墓出土各种印玺二十三枚。其中有金印三枚,一为龙钮“文帝行玺”金印,一为龟钮“泰子”金印,另为“右夫人玺”龟钮金印。这三枚金印在考古发掘中尚属首见。缀在墓主人面幕上的八块杏形金饰片和置于玉衣两侧的龙龟纹镏金铜牌饰,同是西北草原地区匈奴族人特有的饰物。至于焊珠金花泡饰、蒜瓣纹银盒和原支的非洲象牙等,应属来自海上丝绸之路目前已知最早舶来品。还有石砚及四千多颗墨丸,则可视为年代较早的文房二宝。

博物馆还设有一个专题陈列室,展出由唐代至元明时期的各种陶枕瓷枕数十个。这批珍贵的藏枕是又香港实业家、文物鉴藏家杨永德伉俪无偿捐赠的。该馆所藏瓷枕数量之多,品类之全,窑口之众,在现金世界众多的收藏单位中实为仅见。

除了上述常设陈列外,博物馆还积极举办各种类型的临时展览。先后举办过《石清陶瓷精品展》、《羊城文物精华展》、《中华百佛展》、《客家民俗风情展》、《广州保护地下文物成果展》、《中国古代科技展》、《清代宫廷文物包装艺术展》等展览。近年来为支持开发西部,举办了“走向西部”系列文物展,如《广西瓯骆文物展》、《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展》和《西夏文物展》,近期我们联合多家相关单位举办的《秦皇·汉武·南越王——秦汉文物精华展》和《美食配美器——中国历代饮食展》更引起了不小反响。此外博物馆还积极联系国外文物展,2001年举办的《走进玛雅——墨西哥古代文物展》,竟然在短短三个月时间内,参观人次达14万之多

文物保护

广州象岗发现的西汉南越王墓,出土文物近七千件。持续多年的保护工作主要有:检测文物稳定性、除去污染物和有害锈、加固与复原,其中对青铜、铁器进行除锈保护以及恢复器物原来色泽的工作难度最大,是文物保护工作的主要研究课题。nn

一、青铜器的保护

南越王墓处在岩石普遍降低至土状的深度破碎风化杂色细晶岩为主的山体中,复杂的墓室环境和本地区充沛的雨量,使青铜文物不受限制地生长各种铜锈及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针对铜器出土状况,我们分别运用物理、化学及传统技术等方法对文物进行检测、分离、除锈与修复。

检测工作主要通过了解文物的被腐蚀情况和出土前的环境状况,从而对每件被修复的器物制定安全有效的保护方案。处理器物前,我们分别对墓室土壤进行了PH值测试及通过硝酸银检测法对青铜文物所含有害物质情况进行检测,根据检测结果和掌握的数据,对文物进行了药物浸泡清洗,彻底去除可溶性吸湿性盐类及其它有害物质。n分离器物主要采用化学药物浸泡和运用力学原理,使锈蚀粘连的器物得到分离。对于长满铜锈的器物,采用酸和碱两类化学药物浸泡,并结合物理方法去除有害锈。碱液除锈剂主要选用酒石酸钾钠和氢氧化钠溶液,除锈时根据器物完残情况确定浸泡时间,锈层较薄的小件文物一般浸泡两天,锈层厚的大件文物相应延长浸泡时间。经过浸泡处理后,铜盐和氧化铜会逐渐溶解脱落,但部分氧化亚铜却较难溶解,成为除锈工作的一个难点。

吸附力强的氧化亚铜,坚硬并呈褐色,它在一定条件下生成的碱式碳酸铜和碱式氯化铜都是青铜器锈蚀的主要产物,在反应过程中产生的盐酸更会加速铜器的腐蚀。经过提取残片进行多次试验,发现用除锈液浸泡后的铜器经加热干燥,由于受热梯度变化影响和热胀冷缩的作用,冷却后氧化亚铜的吸附力会大幅度降低,这时运用不锈钢针或刀具容易把厚而硬的氧化亚铜剔除掉,遇到胎薄或有纹饰的器物,结合使用超声波洁牙机和电动刻字机,除锈效果会更好。工作原理是通过调整超声波洁牙机频率,使物体发生共振从而产生高压力,将金属颗粒从器物上振掉;而电动刻字机却通过对坚硬物体局部冲击震动,使铜锈在点状爆破中分离脱落,达到除去氧化亚铜的目的。

选用酸溶液除锈,必须掌握好浓度、温度和溶液接触器物的时间,药物可用柠檬酸、草酸、甲酸、硝酸、硫酸等化学试剂。工作时,小件文物可放入10~15%柠檬酸溶液中加热至70℃除去有害锈,对于颗粒精细的氧化亚铜,用滴管吸取稀硝酸反复滴在处理部位,锈粒软化后会溶解脱落。由于酸溶液腐蚀性强,可先用三甲树脂丙酮溶液对除锈部位进行加固,并根据器物的残损情况调配恰当浓度的除锈液,除锈液接触器物的时间要恰到好处,不宜过长,并尽快用碱液做好中和工作,以避免除锈时文物受到酸液的腐蚀。

出土文物经过化学除锈后,显露出原有的文字和纹饰,但另一方面,除锈液又使部分文物失去原有的古朴外观,恢复文物表面原有色泽成为保护工作重要的研究课题。在使用矿物颜料做旧处理的基础上,我们尝试结合化学试剂作色泽还原处理,经过试验,发现二价铜盐与苯骈三氮唑反应生成的绿色产物较接近原有色泽,是较好的器物色泽还原方法。除锈后的文物经用5%倍半碳酸钠溶液浸泡后,表面涂上10%硫酸铜溶液,经烘干后用3%苯骈三氮唑乙醇溶液浸泡2~3天,风干后再用5%三甲树脂丙酮溶液表面封护,使药物在封护层内缓慢反应,一段时间后,器物表面出现绿色产物,延续的化学反应,使绿色产物不断增多和颜色变深,残存的氧化亚铜逐渐从褐色化为黑色的氧化铜,表面色泽也逐渐回复到出土时的古朴效果。

除锈后的铜器残缺部位,通过选用金属材料或环氧树脂填充物补配,表面以矿物颜料结合化学药物做旧处理,达到恢复文物原貌的目的。n

二、出土铁器的保护

铁器化学性质活泼,最易被腐蚀。南越王墓出土的铁器氧化严重,部分文物鳞片分离,处在碎裂状态中。我们通过检测铁器所含腐蚀物质类别和测定器物的磁性,从而掌握铁器受损情况并确定保护方案。部分铁器受埋藏环境中各种腐蚀物及含磷化合物等物质影响,表面已经形成一层致密的氧化膜,该氧化膜性质稳定,不易腐蚀,对文物能起保护作用。这类铁器经用纯水和倍半碳酸钠溶液浸泡清洗除去有害物、缓蚀处理和药物加固后,器物便继续维持稳定状态。另一部分铁器产生的铁锈酥散脆裂,对器物没有保护性,必须将其去除。除锈分别采用了电解还原法、局部电化学还原法和机械除锈等方法。

电解还原是将腐蚀铁器放入电解质溶液中,通过直流稳压电源所产生的电流,对溶液中的铁器进行还原反应,使有害锈溶解脱落。电化学还原是使腐蚀铁器与锌或铝合金在电解质溶液中相互接触后产生的自发电流,清除造成铁器腐蚀的各种因素,使器物恢复到原有状态。电化学还原金属选用锌粒和锌粉,电解质为10%氢氧化钠纯水溶液。此外,我们还选用了草酸、柠檬酸和磷酸作化学除锈剂,其中磷酸不仅能除去铁器表面的含水氧化铁、氢氧化物、土锈等杂质,而且能使铁器表面形成磷酸铁盐膜,起到保护文物的作用。除锈方法是用5%磷酸溶液浸泡,浸泡后的铁器用六次甲基四胺溶液中和,然后对器物作深洗处理,除去残留在文物基体上的酸液和其它有害物质。

深洗处理是把铁器分别放入纯水或10%倍半碳酸钠溶液中浸泡,使可溶性、吸湿性盐类及其它腐蚀介质在溶液中消失。用纯水浸泡时,如文物基体状况允许,可将溶液加热至50℃,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深洗效果。除锈和深洗后的文物,经过烘干后,用亚硝酸二环己胺作缓蚀处理,使铁器表面形成一层不溶于水的亚硝酸盐保护膜,能有效防止有害物质对铁器的侵蚀,再用5%三甲树脂丙酮溶液在表面加固封护,器物强度这时会得到增强。

南越王墓出土文物类别丰富,但在潮湿环境中,不仅铜、铁器,其它文物也不同程度受到腐蚀损坏。根据各类文物不同的特性,我们采取了相关的保护方法。n

三、出土文物的持续性保护

文物保护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为使修复后的文物得到长久保护,针对南越王墓出土文物的情况以及本地区多雨潮湿的气候特点和大气污染状况,不断完善了保存环境、监测制度、科学管理等方面的工作。保护措施包括对文物展示环境和陈列设备进行改造,防止粉尘对文物的污染,提高恒温与抽湿效果;建造现代化的文物库房,提升藏品存放环境质素;制定文物安全管理制度,对文物进行持续性和系统性的监控巡视和安全养护;通过环境监测部门对陈列展示中的文物存放场所大气情况进行定期检测,掌握环境变化情况;根据气候变化规律,加强对稳定性较差的文物观察,及时掌握异变情况。此外,选取部分文物试样,送有关部门作金属和锈层结构分析,了解文物结构和收集科学数据,为文物修复后的长期养护做好基础工作。

修复后的出土文物,经多年观察,未发现有异变现象,证明采取的保护手段是可行的。纵观文物保护过程,其中不少成功的经验,如薄胎铜器的除锈、化学药物对青铜器表面作旧、铁器的电解与电化学还原等等,都丰富了文物保护工作的内容,填补了本地区文物保护技术的空白,使传统的修复技术和先进的文物保护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了文物保护和修复工作健康地向前发展。

参观信息

地址: 广州市解放北路867号

邮编: 510040

开放时间:9:00 -- 17:30停止售票及进场时间:16:45

全年开放(仅一天闭馆检测电力设备,时间不定)

门票:全票10.00元,半票5.00元

半票细则:在校大学生、研究生,60岁-65岁人士

免票细则:65岁以上长者,18岁以下未成年,残疾人,现役军人,消防救援人员,医护工作者

电话: 36182920 传真: 36181030

服务: 可提供中、英、法、日、德、西等语种的简介、录像介绍和导览服务

乘车路线: /203/273/552/7/543/211/29/7/33路 解放北路站下

地铁二号线,越秀公园站E出口

西汉南越王博物馆2020年免费开放日: 1月15日、2月12日、3月18日、4月15日、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6月13日(中国遗产日)、7月15日、8月12日、9月16日、10月14日、11月18日、12月16日,同时,拟定5月12日国际护士节、9月10日教师节、10月26日环卫工人节,护士、教师、环卫工人分别凭有效证件免费参观。

历届领导

馆长司徒裕(1988.11-1991.10)

馆长萧亢达(1991.12-1993.12)

馆长李林娜(2002.1-2012.1)

馆长吴凌云(2012.2-至今)

所获荣誉

在202021年4月8日举行的2021年广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工作会议上,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在80个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脱颖而出,成为8个“广州市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其中,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在广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9年、2020年的工作考评中被评为优秀基地,并在2017—2019年度考评、2018—2020年度考评中被确定为“广州市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