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竺

天竺

古代印度
天竺:古代中国以及其它东亚国家对当今印度和其它印度次大陆国家的统称。在中国历史上,对印度的最早记载在《史记·大宛传》,当时称为身毒(印度河梵文Sindhu对音)。《山海经》记载:“西方有天毒国”。《汉书》记载:“从东南身毒国,可数千里,得蜀贾人市。”。《后汉书·西域传》记载“天竺国一名身毒”。唐初统称为天竺。天竺历史上相继出现了四大帝国:孔雀帝国、笈多帝国、德里苏丹国和莫卧儿帝国。后来玄奘西域取经,根据读音才正名为印度。[1]印度是一个著名的文明古国,也是佛教的发源地。印度人曾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并有许多发明,例如阿拉伯数字、国际象棋、甘蔗制糖法等。近代印度陷于政治动荡,一九四七年获得独立,但分离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国家。
  • 中文名:天竺
  • 外文名:Tintu,Sindhu
  • 简称:
  • 首都:
  • 主要城市:
  • 国歌:
  • 国家代码:IND
  • 官方语言:梵语
  • 货币:
  • 政治体制:君主专制政体
  • 国家领袖:
  • 人口数量:
  • 人口密度:
  • 主要民族:阿富汗人,巴基斯坦人,尼泊尔人
  • 主要宗教:佛教,婆罗门教,印度教,耆那教,锡克教,伊斯兰教
  • 国土面积:298
  • 陆地面积:
  • 海洋面积:
  • 水域率:
  • GDP总计:
  • 人均GDP:
  • 国际电话区号:
  • 国际域名缩写:

简介

天竺是古代中国以及其它东亚国家对当今印度和其它印度次大陆国家的统称。《后汉书·西域传》记载“天竺国一名身毒”。唐初统称为天竺。后来玄奘西域取经,根据读音才正名为印度。印度是一个著名的文明古国,也是佛教的发源地。古印度人曾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并有许多发明,例如阿拉伯数字。近代印度陷于政治动荡,一九四七年获得独立,但分裂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国家。印度社会中曾经存在过严格的阶级制度,即“种姓制度”,分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等四个阶级。除此之外,还有比首陀罗更低阶不属于这四种种姓阶级的贱民。当时种姓间不得互动通婚,违者处罚相当严重,甚至可能处死。尽管如今印度宪法明文规定不准阶级歧视,废除了种姓制度,但因“种姓制度”千年来根植于印度教的信仰中,除非抛弃信仰,否则低阶种姓终其一生都受其教义的束缚。

天竺是印度之古称。西域记曰:“天竺之称,异议纠纷。旧云身毒,或云贤豆。今从正音,宜云印度。”玄应音义曰:“竺今作笃,或言身毒,或言贤豆,皆讹也,正言印度。印度名月。一说云:贤豆本名因陀罗婆他那,此云主处,谓天帝也。”希麟音义曰:“竺音笃,或云身毒,或云贤豆,或云印度,皆讹。正云印特伽罗,此云月。”唐年间,在葱岭南有国名天竺,今名印度,乃佛陀诞生之地,举国崇尚佛法。时分东西南北中五大天竺国。唐高僧玄奘往西域取经,首创根据 Indu 读音正名为“印度”,“夫天竺之称,异议纠纷,旧云身毒,或曰天竺,今从正音,宜云印度”。

风俗习惯

天竺国盛行“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虔诚的佛教徒一生有三大夙愿:到圣城朝拜湿婆神,到恒河洗圣浴、饮圣水,死后葬于恒河。以黄牛为神,对它顶礼膜拜。   

1.恒河沐浴

天竺国北方邦城市瓦拉纳西是最负盛名的印度教圣城之一。这座已有3000多年历史的古城寺庙林立,每天都吸引着成千上万的佛教徒前来朝拜。最大的愿望是到有“圣河”之称的恒河中浸泡沐浴,洗去“罪孽”,求神赐福;死后能在瓦拉纳西火化,并将骨灰撒入恒河。图为每天清晨,大批佛教徒聚集在瓦拉纳西恒河沿岸,在恒河“圣水”中沐浴。

2.婚礼

在佛教徒看来,结婚的首要目的是完成种种宗教职责,其中祭祀最为重要;但是,男子必须结婚生儿子才有资格向祖宗供奉祭品。因此,在结婚仪式上,夫妇双方为此念咒、祈祷、发誓,并且丈夫以妻子明确说道:我为了得到儿子才同你结婚。祭司等人也为此而祝愿。婚礼是社会地位的代表,也是一生中最重大的仪式。印度青年到了适婚年龄,都会由父母代为寻找社会阶级、语言、区域、背景相同,以及星相可以配合的对象。婚礼仪式相当繁琐,结婚之前,双方家长会透过充当媒人的祭司讨论嫁妆事宜,女方必须答应男女提出的嫁妆数量后,双方才选定黄道吉日、开始筹备婚礼。婚礼前一天,新娘必须根据传统化妆方式,开始抹油、沐浴、更衣、梳头、画眼线、抹唇砂、并且在脚上涂以红色、在额头点红色蒂卡、在下巴点黑痣,接着还要用植物染料在手脚上绘饰汉那图案,然后洒香水、配戴首饰和发饰,最后是把牙齿染黑、嚼槟榔、擦口红,才算大功告成。婚礼当天,新郎官骑着一匹白马浩浩荡荡地来到新娘家。这时女方家里已经架起火坛,双方亲友在祭司念诵的吉祥真言中,绕行火坛祝祷。之后、新娘在女伴的簇拥下走到火坛前面,由祭司将新娘的纱丽和新郎的围巾系在一起,代表婚姻长长久久。婚礼的晚宴是在新娘家里进行,一对新人坐在婚宴中接受亲友的祝福。婚礼当天晚上新郎是在新娘家过夜,翌日才将新娘迎娶回家。

3.小孩

传统上十分重男轻女,因为女儿结婚时,父母必须准备一笔丰富的嫁妆,如果没有嫁妆,女儿是嫁不出去的。而这对于贫穷人家而言,确实是一项庞大的负担。如果生下的是女儿时,会用拍手示意,代表两手空空来也。但如果生的是儿子时,那就大大不同了,家人会立刻敲锣庆祝,表示儿子将来娶老婆时,可以带来响当当的嫁妆。庆祝小孩出生与平安成长的方式,就是到寺庙进行“普迦仪式”、唱颂祈祷文,然后和亲朋好友举行餐宴。小孩出生后,父母都会找人占卜,小孩的名字多半取自英雄或神祇.小孩的生辰八字尤其受到重视,因为这可以决定小孩未来的婚姻对象。

4.葬礼

教徒死亡时,都会在河坛举行火葬仪式。家人会以黄色或白色绢布包裹尸体,然后放在两根制担架上,以游行方式抬到河坛火葬地点。传统上,将死者抬送到火葬场的任务,应该由家属担任,但是现在大部份的人都交给专人处理。专门处理丧葬事宜的人,都是被视为种姓地位最低的贱民。一般送葬的仪式都非常简单,但是比较富有的人家,可能会请乐师在前面演奏,浩浩荡荡地游行。火葬前,死者的长子必须手持油灯绕行遗体3次,当火葬柴堆被点燃时,死者长子必须将头发剃光,只在后脑勺留一小撮,然后到河里沐浴净身。火葬结束后,死者骨灰会被扫到河里,代表灵魂已经脱离躯壳、得到解脱。

5.普迦仪式(Puja)

普迦是向神祇膜拜的仪式,普迦仪式必须由祭司担任。仪式中信徒会将神像装饰后抬出寺庙游行庆祝,并且奉献鲜花、椰子、蒂卡粉……等供品。最后再由祭司手持油灯,在神像前面进行“阿拉提”的过程中,信徒用手轻轻覆盖祭司手中的灯火,然后在自己的眼睛上碰触一下,代表接受神祇赐予的力量。通常在普迦仪式结束后,信徒可以分到一些祭祀过的鲜花、蒂卡粉或水,称为“波拉沙达(Prasada)”。所以在印度,只要看到印度人从寺庙膜拜出来,额头上几乎都涂有红色或白色的粉末。

6.服装

纱丽是天竺妇女最爱穿的一种服装,它在天竺女性心目中的地位,有点像过去中国妇女喜欢穿的旗袍。它庄重、雅致、大方、美丽,常被穿着出现在正规场合,也是印度的一种国服。 天竺古国的古老璀璨,在传统服装纱丽(Saree或Sari)上完美体现,以其精美的手工刺绣、灿烂的色彩、昂贵的珠宝镶嵌、上好的天然材料,再经过能工巧匠的慢工细造,曾经产生过无数值得千年珍藏的珍品。上好的纱丽无一不是精美绝伦的艺术品。 纱丽的颜色大胆鲜艳,除有桃红、艳橘、火红、宝蓝等各单一颜色外,还有各式传统花纹刺绣,通常喜欢随着季节的变化而更换不同颜色的纱丽,夏季纱丽的颜色偏淡,如浅黄色、淡蓝色、浅绿色等;冬季多为深红色或浅红色等;雨季时多为深绿色,演绎着四季纷繁而美丽的色彩,是一道最动人心魄的风景线。纱丽的质料品种多样,以棉、丝为主,昂贵的纱丽以蚕丝或真丝为主料,工艺考究,质地细腻,品质较好的还绣嵌金纹银花,刺绣图案不拘一格,变化无穷。传统的纱丽是大红色的,代表着吉祥、活力,一般为新娘所佩戴;淡雅的纱丽多为青春少女佩戴,穆斯林的女性都穿着黑色纱丽,而且几乎无一例外都把面部掩藏起来,只留一双幽潭般神秘勾魂的眼睛在外。纱丽一般以金丝线穿珠做装饰,每一颗珠子全是手工缝制,富贵华丽。纱丽的穿法繁简不一多样而雅致,大致可分3种,在路上随处可见比较随意的,大多是包头式或垂挂式,大部分采用较正式的披肩式穿法,晚宴上则以较浪漫的垂挂式居多,将纱丽的尾端轻披肩上,让一端布料顺其自然垂挂于手臂上。

音乐与舞蹈

天竺国,宗教是日常生活的主要规范,而音乐与舞蹈,是随着各种宗教节庆、民间仪俗所产生的,是最常见的一种艺术形式。

音乐

音乐传统来自古老的“婆摩吠陀”(SamaVedas)经书,分别是印度斯坦(Hindustan)系统与卡纳塔克(Karnatak)系统。前者流行于北部,风格受到中亚和波斯地区影响;后者流传在南部地区,风格始终不变。古典音乐具有各种形式,最常被演奏的是克希雅尔(Khyal),融合严谨和浪漫的音乐形式,比较容易让人接受。南部的卡纳塔克音乐,较为复杂规律、不像北部音乐流行即兴创作,只以特殊技巧或乐器,在原有的结构中加以变化。南部音乐代表性的弦乐器是维纳(Veena),北部音乐最有名的弦乐器是西塔琴(Sitar)。打击乐器种类很多,其中北部使用的是两个单面鼓,南部使用的是一个双面鼓。歌曲伴奏方面,最特殊的是一种箱型乐器,演奏时以左手推抚、右手按键盘,具有特殊的音质。

舞蹈

天竺国的古典舞蹈,主要有卡塔克(Kathak)、婆罗多舞(Bharatanatyam)、玛尼普利(Manipuri)、卡塔卡利(Kathakali)等四大流派,此外还有奥蒂西(Odissi)、库奇普蒂(Kuchipudi)……等。卡塔克舞流行于北部的斋浦尔、勒克瑙地区,是蒙兀儿帝国时代的宫廷舞蹈。舞者脚踝上系有一大串铃铛,表演时以快速旋转方式舞动脚尖,主要特色在于淳熟的脚功和姿势平衡的掌控。婆罗多舞盛行于坦米尔纳德地区,历史最为悠久。此种舞蹈由女性演出,主要特色是运用腰身和膝部的平衡和稳固,使得双手在身体四周舞动自如。玛尼普利舞是通行于东北部的玛尼普尔地区,主要特色是动作温和而持续。此一舞蹈为了表达对毗湿奴神的崇敬。毗湿奴是印度古典舞剧中最常的题材,卡塔卡利舞是南印度喀拉拉地区的舞蹈,舞者全部是男性,脸上涂满厚重的油彩,穿著宽松的裙子、戴有头饰;舞蹈时强调眼睛的流转,表情非常丰富。印度音乐与舞蹈,除了古典流派外,还有流行于山区的狩猎舞蹈、各地的丰年祭舞蹈、民俗舞蹈和街头艺人即兴式的演出,都值得观赏。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