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国集团

二十国集团

国际经济合作主要论坛
二十国集团(G20)由七国集团财长会议于1999年倡议成立,由阿根廷、澳大利亚、巴西、加拿大、中国、法国、德国、印度、印度尼西亚、意大利、日本、韩国、墨西哥、俄罗斯、沙特阿拉伯、南非、土耳其、英国、美国以及欧盟20方组成。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前,G20仅举行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就国际金融货币政策、国际金融体系改革、世界经济发展等问题交换看法。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在美国倡议下,G20提升为领导人峰会。2009年9月举行的匹兹堡峰会将G20确定为国际经济合作的主要论坛,标志着全球经济治理改革取得重要进展。二十国集团建立最初由美国等七个工业化国家的财政部长于1999年6月在德国科隆提出的,目的是防止类似亚洲金融风暴的重演,让有关国家就国际经济、货币政策举行非正式对话,以利于国际金融和货币体系的稳定。二十国集团的成立为国际社会齐心协力应对经济危机,推动全球治理机制改革带来了新动力和新契机,全球治理开始从“西方治理”向“西方和非西方共同治理”转变。[1]
    中文名:二十国集团 外文名:G20,Group 20,Group of 20 别名: 属 性:国际经济合作主要论坛 成立时间:1999年9月25日

历程沿革

成立背景

二十国集团建立最初由美国等七个工业化国家的财政部长于1999年6月在德国科隆提出的,目的是防止类似亚洲金融风暴的重演,让有关国家就国际经济、货币政策举行非正式对话,以利于国际金融和货币体系的稳定。

二十国集团会议当时只是由各国财长和各国中央银行行长参加,自2008年由美国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使得金融体系成为全球的焦点,开始举行二十国集团首脑会议,扩大各个国家的发言权,这取代之前的八国首脑会议或二十国集团财长会议。

按照惯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世界银行列席该组织的会议。二十国集团的GDP总量约占世界的90%,人口约为40亿。

2009年9月举行的匹兹堡峰会将G20确定为国际经济合作主要论坛。

发展历史

2008年11月15日,二十国集团在美国华盛顿举行第一次峰会。峰会就各国合作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维护世界经济稳定达成重要共识,通过了47条金融领域改革行动计划。

2009年4月2日,二十国集团在英国伦敦举行第二次峰会。峰会出台总额1.1万亿美元的全球经济复苏和增长计划,向国际社会发出了团结一致和合作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强有力信号,提振了市场信心。

2009年9月24日,二十国集团在美国匹兹堡举行第三次峰会。峰会确立二十国集团作为国际经济合作主要论坛的地位,确定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两大金融机构量化改革目标,启动“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框架”以及相互评估进程,并就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机制化等达成重要共识。

2010年6月26日,二十国集团在加拿大多伦多举行第四次峰会。峰会为促进世界经济复苏和妥善应对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发挥积极作用,要求在11月首尔峰会前完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份额改革,同时为发达国家削减赤字和公债设定了量化指标和时间表。

2010年11月12日,二十国集团在韩国首尔举行第五次峰会。峰会完成了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量化改革目标,就全球经济失衡制定“参考性指南”达成原则共识,并将发展问题列为二十国集团长期议题。

2011年11月3日,二十国集团在法国戛纳举行第六次峰会。峰会承诺继续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通过促进增长和就业行动计划,就建立更为稳定和抗风险的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全球经济治理达成重要共识,对应对欧债危机和促进世界经济复苏发挥了重要作用。会议还确定2013年、2014年、2015年峰会主办国分别为俄罗斯、澳大利亚、土耳其。

2012年6月19日,二十国集团在墨西哥洛斯卡沃斯举行第七次峰会。峰会承诺致力于保增长、促就业、促稳定,继续支持欧洲国家处理好主权债务问题。为确保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拥有足够资源应对世界经济领域的风险,不少国家在会上宣布参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增资。峰会还在加强国际金融体系、贸易、发展等方面达成积极共识。

2013年9月5日,二十国集团在俄罗斯圣彼得堡举行第八次峰会。峰会决定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改革国际金融体系,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共同促进世界经济复苏,特别是决定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把不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措施的承诺延长至2016年。各方关注发达国家宽松货币政策的外溢效应,呼吁有关国家采取负责任的政策,调整货币政策时同各方加强沟通。

历届峰会

2014年11月15日,二十国集团在澳大利亚布里斯班举行第九次峰会。峰会以“增长、就业和抗风险”为主题,主要讨论世界经济形势、全面增长战略、经济改革、就业、国际贸易、能源等议题。峰会决定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反对保护主义,增加基础设施投资,完善全球能源治理,致力于实现未来5年二十国集团整体经济增长在当前政策水平上额外提高2%以上的目标。会议宣布由中国主办2016年峰会。

2016中国杭州G20峰会,2016年9月4日-5日在中国杭州召开。

2018年11月30日至12月1日,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峰会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举行。12月1日起,阿根廷正式开始轮值G20主席国。

2019年6月27日至29日,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四次峰会在日本大阪举行,国家主席习近平赴日本大阪出席。大阪峰会明确地确认了自由、公平和非歧视的自由贸易基本原则,就决心引领经济强劲发展达成了一致。

2020年9月28日凌晨,二十国集团轮值主席国沙特发布公告,宣布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年度峰会在11月21日—22日以视频方式举行。公告显示,沙特国王萨勒曼将在线上主持此次峰会,以2020年3月的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应对新冠肺炎特别峰会和年内100多个部长级会议及工作组会议的成果为基础,重点就保护人民生命健康和推动经济恢复增长等议题进行讨论。

2020年4月15日,二十国集团财长和央行行长举行视频会议,讨论并通过了二十国集团“暂缓最贫困国家债务偿付倡议”,一致同意暂缓有关国家2020年5月1日至年底到期的债务本息偿付。10月14日,二十国集团同意将缓债期限再延长6个月至2021年6月底。11月13日,二十国集团财长和央行行长召开视频会议,一致同意在缓债倡议之外采取额外措施,以帮助和支持低收入国家应对新冠疫情冲击。

2020年11月21日至22日,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五次峰会举行。此次峰会由G20轮值主席国沙特阿拉伯王国主办,以视频方式举行。

2021年7月23日,二十国集团环境部长会议在意大利那不勒斯结束。会议通过了关于能源和气候问题的公报,但关于欧美、日本和加拿大提出的在2030年前把气候变暖控制在1.5度以内,和在2025年实现能源生产零碳化的目标,各方未能达成一致。

2021年8月6日,二十国集团高等教育与研究部长会议在意大利的里雅斯特闭幕。会议通过联合声明,呼吁充分发挥科研、高等教育和数字化的作用,努力实现具有韧性、可持续性和包容性的经济复苏。

2021年8月26日,二十国集团首次女性赋权会议在意大利圣玛格丽塔-利古雷召开。在开幕式上,意大利总理德拉吉发表致辞,呼吁捍卫全球妇女权利。

2021年9月17-18日,二十国集团(G20)农业部长会议以线上线下结合形式召开。中国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出席并发言,与G20成员分享中国在粮食生产方面的成功经验,并就G20成员带头维护世界粮食安全提出倡议。本次会议由意大利农业、食品、林业政策部长帕图亚内利主持,会议通过了《G20农业部长公报》。

2021年10月30日,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以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在意大利首都罗马开幕。为期两天的会议将重点讨论应对新冠疫情、推动经济复苏和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重大议题。当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以视频方式出席第一阶段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10月31日,在经过两天的紧张会议后,20国集团(G20)领导人在公报中就气候问题达成了乏善可陈的一致共识:承诺将继续遵守《巴黎协定》的共识,敦促各国采取“有意义且有效的”行动来抑制全球变暖。

组织机构

机构设置

由于二十国集团没有常设的秘书处和工作人员,因此,由当年主席国设立临时秘书处来协调集团工作和组织会议。

会议主要讨论正式建立二十国集团会议机制,以及如何避免经济危机的爆发等问题。与会代表不仅将就各国如何制止经济危机进行讨论,也就国际社会如何在防止经济危机方面发挥作用等问题交换意见。

组织成员

中国(金砖五国)

阿根廷

澳大利亚

巴西(金砖五国)

加拿大(G7)

法国(G7)

德国(G7)

印度(金砖五国)

印度尼西亚

意大利(G7)

日本(G7)

韩国

墨西哥

俄罗斯(金砖五国)

沙特阿拉伯

南非(金砖五国)

土耳其

英国(G7)

美国(G7)

欧洲联盟

主要成就

创新增长

促进经济增长始终是二十国集团峰会的核心议题。从2008年首届峰会提出支持经济增长,到2009年匹兹堡峰会正式启动强劲、可持续和平衡增长框架以来,历届峰会都致力于协调一致来实现强劲、可持续、平衡的世界经济增长。

发展

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简称SDG)于2015年底取代了千年发展议程(简称MDG)成为新的全球发展方案。从MDG到SDG,发展是不变的主题,对于消灭普遍和极端贫困的重视也一以贯之,而最大的变化在于对人类可持续性生产生活方式的强调。G20杭州峰会在SDG的元年就在成员国之间达成了可持续发展行动计划,给未来15年的全球发展制定了明确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历届二十国集团对于可持续发展问题都有所涉及,2008年华盛顿峰会、2009年匹茨堡峰会、2010年年多伦多峰会和2012年戛纳峰会都表达了对于MDG的重视;2010年首尔峰会通过的《增长共享的首尔发展共识》还明确补充了二十国集团成员国对于SDG的官方支持。可以说,二十国集团作为能够沟通发达国家、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平台,对于SDG在联合国大会获得通过发挥了重要得作用。

结构性改革

早在2008年华盛顿峰会就已经指出经济结构改革不充分是金融危机爆发的主要因素之一。随后2009年的匹兹堡峰会提出二十国集团要共同推进结构性改革。2010年的首尔峰会承诺实施一系列结构改革措施。但是,直到2013年圣彼得堡峰会才明确了结构性改革议程目标。2008年以来,二十国集团对结构性改革重视程度逐年提升,并且不断努力。

投资

促进投资是二十国集团的重点议题之一。没有投资,就没有增长。因此,历届G20峰会都将促进投资作为讨论话题之一。2013年的G20圣彼得堡峰会更是将投融资问题单列为议题,就长期投资融资,特别是基础设施投融资等议题达成了共识。

反腐败

二十国集团成立伊始即始终致力于反腐败国际合作。2009年匹兹堡峰会要求加强全球金融监管,对不合作“避税天堂”实施惩罚。近一半成员国批准了针对跨国行受贿案件的《联合国反腐败公约》和《反行贿公约》,并采取措施建立有效机制。

贸易

从2008年到2013年,二十国集团峰会关于贸易,主要是“危机应对”思维,反对贸易保护主义,不提高贸易投资壁垒,不设置新的出口限制,不执行违反WTO规则的出口刺激措施;支持多哈回合谈判,支持研究全球价值链的影响。2014年,布里斯班峰会首次提到增长战略,包括通过降低成本、简化海关程序、减少监管负担、加强有利于贸易的服务等改革措施,以促进贸易便利化。

创业就业

历届领导人峰会都将就业作为核心议题,比如,在伦敦峰会上,明确提出“恢复经济信心和经济增长,复苏就业市场”,多伦多峰会提出“实现强有力的就业增长”十分重要,在匹兹堡峰会上更是提出“把保证就业质量作为经济复苏的核心”。

气候变化

二十国集团峰会自2008年提及“气候变化”并称之为“其他重要挑战”起,不断强调在化解气候变化威胁方面的承诺和责任,特别是其与清洁能源和能源安全之间的联系,并指出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进行的相关谈判努力和丰硕成果。

活动合作

因为2007年到2010年的经济危机,二十国集团从2008年起召开首脑级峰会以商讨对策,2009年-2010年每年举行两次峰会,此后恢复一年一次峰会。峰会的另一个目的是纠正过往有关环球经济的会议和管理中没有包含新兴工业国家的局面。

年份

主办国

主办城市

2008年

美国

华盛顿

2009年

英国

伦敦

2009年

美国

匹兹堡

2010年

加拿大

多伦多

2010年

韩国

首尔

2011年

法国

戛纳

2012年

墨西哥

洛斯卡沃斯

2013年

俄罗斯

圣彼得堡

2014年

澳大利亚

布里斯班

2015年

土耳其

安塔利亚

2016年

中国

杭州

2017年

德国

汉堡

2018年

阿根廷

布宜诺斯艾利斯

2019年

日本

大阪

2020年

沙特

利雅得

首脑峰会

二十国集团自主要活动为“财政部长及中央银行行长会议”,每年举行一次。

1999年12月16日德国柏林

1999年12月16日,二十国集团的财政部长和中央银行行长在柏林举行二十国集团创始会议。会议强调,二十国集团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框架内非正式对话的一种新机制,旨在推动国际金融体制改革以及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之间就实质性问题进行讨论和研究,以寻求合作并促进世界经济的稳定和持续增长。

2000年10月24日-25日加拿大蒙特利尔

2000年10月24日至25日,20国财长会议在加拿大蒙特利尔举行。会议讨论了经济全球化以及如何防止和解决具有全球性影响的金融危机问题。与会者达成了旨在推动经济全球化和共同对付金融危机的"蒙特利尔共识"。蒙特利尔共识主要包括:共同推动经济、贸易的全球化,使其成果延及发展中国家;改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金融机构,增加这些机构的透明度;继续朝建立统一的国际金融标准和规则的方向努力,以增强联合抵抗金融危机的能力;对债务沉重的国家进行援助,并协助这些国家进入全球经济体系;在农业研究、环境保护和艾滋病等疾病的防治方面加强合作。

2001年11月16日-17日加拿大渥太华

2001年11月16日至17日,20国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在渥太华举行。会议着重讨论在美国"9·11"事件后各国如何在财经领域就打击恐怖主义开展合作等问题。中国财政部长项怀诚和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戴相龙出席了会议。

2002年11月22日-23日印度新德里

2002年11月22至23日,20国第4次财政部长和中央银行行长会于在印度首都新德里召开。会议主要就金融危机防范与化解、经济全球化、打击恐怖融资以及发展援助等议题进行了讨论。

2003年10月26日墨西城城市莫雷利亚

2003年10月26日,20国集团在墨西哥城市莫雷利亚举行第5次财政部长和中央银行行长年会。与会代表就全球经济增长面临的挑战、金融危机的防范与处理、打击国际恐怖活动的融资等议题进行了广泛交流。

2004年11月20日-22日德国柏林

2004年11月20日为期两天的20国集团第6次财政部长与中央银行行长会议在德国首都柏林举行。德国财长艾歇尔在开幕式上致辞时指出,本次会议将主要讨论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全球化背景下促进稳定与增长、金融部门机构建设、打击滥用国际金融体系、老龄化挑战与移民、主权债务重组以及区域一体化等议题。进一步增强20国集团的地位与影响是本次会议的主要目的之一。

11月21日中国财政部长金人庆在20国集团财长与央行行长第6次会议结束后与德国财长艾歇尔联合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中国将于2005年担任20国集团会议的轮值主席国。

2005年10月15日-16日中国北京

2005年10月15至16日第七届二十国集团(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在北京举行。本次会议以"加强全球合作:实现世界经济平衡有序发展"为主题,讨论了各种重要的全球经济问题,重申了在实现平衡、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共同目标和责任。

此次会议除发表例行的《联合声明》外,作为两个具体成果,还发表了《二十国关于改革布雷顿森林机构的声明》和《二十国有关全球发展问题的声明》。

2006年11月18日-19日澳大利亚墨尔本

2006年11月18日至19日,第八届20国集团财政部长和中央银行行长会议在澳大利亚第二大城市墨尔本举行。会议对全球经济前景表示乐观,并探讨了能源与矿产问题的解决办法。

2007年11月17日-18日南非开普敦

2007年11月17日至18日,二十国集团财长和中央银行行长在南非开普敦郊外的克莱蒙德举行。二十国集团成员的财长和央行行长就确保世界金融市场稳定等问题进行了讨论。会议还讨论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改革等问题。

2008年11月8日-9日巴西圣保罗

2008年11月8日至9日,二十国集团财政部长和中央银行行长年会在巴西圣保罗举行,与会代表一致认为有必要改革国际金融体系,采取共同行动应对全球金融危机。

2009年3月14日英国霍舍姆

2009年3月14日,二十国集团财政部长和中央银行行长会议在英国首都伦敦以南约50公里的霍舍姆举行,并发表联合公报,同意进一步行动恢复全球经济增长,推进国际金融体系改革。

2009年9月4日-5日英国伦敦

2009年9月4日至5日,二十国集团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在英国伦敦举行。会议同意继续采取措施刺激经济以保证全球经济的持久复苏和增长,并在时机成熟时退出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战略。

2010年10月22日-23日韩国庆州

2010年10月22日至23日,二十国集团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在韩国庆州举行。会议讨论了当前全球经济形势、"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框架"、国际金融机构改革和全球金融安全网以及金融监管改革等议题并发表《联合公报》。中国财政部部长谢旭人和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率中国代表团参加会议。与会代表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改革取得重大进展。根据这项改革协议,欧盟国家将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执行董事会让出两个席位给发展中国家。

2016年2月27日,二十国集团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与会代表在上海合影。27日于上海闭幕的二十国集团(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在会后发表的联合公报中,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亦坦承全球经济下行风险和脆弱性在加大。但公报同时也提出,近期市场波动的程度"并未反映全球经济基本面",多数发达经济体的经济活动仍将继续温和扩张,主要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增长将保持强劲。

2016年G20首次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2016年2月27日在中国上海开幕,这是中国接任2016年G20主席国后召开的首个高级别会议。第二次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2016年4月14日在美国华盛顿开幕。第三次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2016年7月23日在中国成都召开,这是2016杭州G20领导人峰会前的最后一个高级别会议。

文化传统

设立宗旨

二十国集团属于非正式论坛,旨在促进工业化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就国际经济、货币政策和金融体系的重要问题开展富有建设性和开放性的对话,并通过对话,为有关实质问题的讨论和协商奠定广泛基础,以寻求合作并推动国际金融体制的改革,加强国际金融体系架构,促进经济的稳定和持续增长。

形象标识

2016年G20峰会会标图案,用20根线条,描绘出一个桥形轮廓,同时辅以G20 2016 CHINA和篆刻隶书“中国”印章。桥梁寓意着G20已成为全球经济增长之桥、国际社会合作之桥、面向未来的共赢之桥。同时桥梁线条形似光纤,寓意信息时代的互联互通。图案中G20的“O”体现了各国团结协作精神。中文印章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与英文CHINA相呼应。

管理集体

时间

届次

轮值主席国

2007年

无届次

美国

2008年

第一届

英国

2009年

第二届

韩国

2010年

第三届

法国

2011年

第四届

墨西哥

2012年12月-2013年11月

第五届

俄罗斯

2013年12月-2014年11月

第六届

澳大利亚

2014年12月-2015年11月

第七届

土耳其

2015年12月-2016年11月

第八届

中国

2016年12月-2017年11月

第九届

德国

2017年12月-2018年11月

第十届

阿根廷

2018年12月-2019年11月

第十一届

日本

2019年12月-2020年11月

第十二届

沙特阿拉伯

2020年12月-2021年11月

第十三届

意大利

管理集体

评价意义

国内评价

二十国集团机制作为当今全球经济和金融议程中首屈一指的国际对话机制,正向世人展示着它旺盛的生命力。新兴力量的广泛参与让二十国集团机制更具代表性,使之发展为全球经济合作最重要的论坛之一。(新华网评)

二十国集团是各国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合力促进全球经济增长的平台,G20峰会是应对危机的产物,旨在把世界经济拉回到稳定和复苏轨道。(《北京青年报》评)

二十国集团峰会机制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如今已经成为公认的国际经济合作主要平台,在全球经济治理中发挥着重要的顶层设计作用。(人民网评)

二十国集团峰会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现已成为全球经济治理的重要平台。尽管其成果的约束性尚无法律依据,但其作用对国际经济的良性运行不可或缺。(《北京周报》评)

国际评价

二十国集团作为一个国际经济合作论坛有一个很重要的意义,把世界上很多国家集合起来,一起就一个议题讨论并且做出决定。(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教授研究员毛里西奥·埃尔南德斯评)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