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资源

动物资源

一般动物和一些珍稀频危动物
动物资源是在目前的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下人类可以利用与可能利用的动物,包括陆地、湖泊、海洋中的一般动物和一些珍稀频危动物。在“变野生为家养、家植”的政策指导下,开展了珍贵、稀有、经济价值高的特种经济动物资源的收集、保存、利用工作,先后开展了东北、华北、西北地区特种经济动物资源调查,收集了梅花鹿、马鹿、白唇鹿、驯鹿、麋鹿、林麝、马麝、藏獒、狍、猪獾、紫貂、水貂、赤狐、蓝狐、乌苏里貉、白貉、麝鼠、艾虎、中国白兔、果子狸、丹顶鹤、天鹅、大雁、雉鸡、绿头鸭等特种经济动物资源20多种。
  • 中文名:动物资源
  • 外文名:
  • 别名:
  • 包括:陆地、湖泊、海洋
  • 来源:人类所需的优良蛋白质的来源
  • 定义:是生物圈中一切动物的总和

定义

动物资源是在目前的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下人类可以利用与可能利用的动物,包括陆地、湖泊、海洋中的一般动物和一些珍稀频危动物。

简介

动物资源既是人类所需的优良蛋白质的来源,还能为人类提供皮毛、畜力、纤维素和特种药品、在人类生活、工业、农业和医药上具有广泛的用途。动物作为一种生物,它同样代表这一生命的特征。

动物资源是生物圈中一切动物的总和。通常包括驯养动物资源(如牛、马、羊、猪、驴、骡、骆驼、家禽、兔、珍贵毛皮兽等)、水生动物资源(如鱼类资源、海兽与鲸等)及野生动物资源(如野生兽类和鸟类等)。它与人类的经济生活关系密切,不仅可提供肉、乳、皮毛和畜力,而且是发展食品、轻纺、医药等工业的重要原料。野生动物资源在维持生物圈的生态平衡中起重要作用。

我国现况

我国具有多种气候条件,从寒温带、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到热带,以及西部高原的东原带,植被随气候条件相应变化,动物生活的外界环境极为多样,因而,动物种类非常丰富,特产种类也比较多。世界现有哺乳动物20个目,4010种,而我国有14目,430种,约占全球种类的10.72%,其中有些是我国特有的珍惜动物。

东北西部

典型种类有驯鹿、驼鹿,狼獾,雪兔,马鹿,白鼬、伶鼬、猞猁、棕熊、狼、狐及仅见于新疆阿尔泰山地的河狸。还有林旅鼠、普通田鼠、蝙蝠、飞鼠、松鼠、狍、艾鼬、狗獾,小型兽如须鼠耳蝠,大棕蝠、褐家鼠等。

东北附近

我国东北邻近的苏联、朝鲜、日本附近分布的种类有鼠兔科的鼠兔、紫貂、原唇、花鼠、大林姬鼠、狭颅田鼠,长尾黄鼠。以及缺鼠鼹、东北兔、东北鼢鼠,沼地田鼠等。

南抵秦岭、淮河、西起西倾山,东临黄、渤海的华北区包括西部黄土高原,北部的冀热山

地及东部的黄淮平原。气候属温带,冬寒夏热,属本区特有或主要分布于本区的种类为大仓鼠、棕色田鼠、林猬和麝鼹等少数种类。本地区的主要特点是南北耐湿动物在本区互相渗透。主要有猕猴和果子狸、黄喉貂等。横贯欧亚大陆湿润地带的种类如狍、班羚、花鼠、北方田鼠、大仓鼠、长尾仓鼠等在本区也有分布。黄淮平原为开阔的农耕区,动物种类贫乏,主要为几种仓鼠、中华鼢鼠、刺猬、麝鼹等。

内蒙地区

设立在内蒙古农业大学的这个马属动物种质资源库,储存着我国29个马品种和24个驴品种的血液和基因数据,是马属动物种质资源改良和遗传特点研究的重要依据。科研人员通过马属动物配子及胚胎保存、人工输精、胚胎移植等技术的研究,实现马的专业化发展和科学化保护。nn蒙古马分布广,它的血缘渗透到国内外许多马种。作为马种遗传资源,蒙古马有着重要的保护价值。对此,由内蒙古农业大学教授芒来领衔的马属动物研究中心,拥有我国首个蒙古马基因数据库,通过基因组编辑、遗传分析等生物学手段,改良蒙古马种质资源,挖掘蒙古马遗传特点。作为一个古老的品种,蒙古马被确定为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品种。目前,内蒙古每年投入1800万元,重点保育2000多匹蒙古名马。

西北部

青海、西藏和西川西部,东由横断山脉的北端,南由喜马拉雅山脉,北由昆仓、阿尔金和祁连山各山脉所围绕的青藏高原,海拔平均在4500m以上。气候属长冬无夏的高寒地带。植被包括高山草甸,高山草原和高寒荒漠。

羌塘高原

动物贫乏,主要种类为野牦牛、藏羚、野驴等,青海西藏地区,自然条件垂直变化比较明显,气候随海拔降低而较温暖。高山带以下主要是草原环境。东南部有高山针叶林,动物区系中包括出现于针叶林或高山灌丛和高山草甸的种类,如自唇鹿、马踌、松田鼠、马鹿。其中狭颅鼠兔,川西鼠兔,木里鼠兔只在本区出现。其它的种类如大耳鼠兔,藏鼠兔,间颅鼠兔,红耳鼠兔、黑唇鼠兔和灰鼠兔等在其它区域有一定程度的扩展。这个地带为现代鼠兔最繁盛的中心。雪豹、白鹿鹿、藏狐、藏原羚、岩羊、盘羊、喜马拉雅旱獭、藏苍鼠等为广泛分布的种类。

西南区

包括四川两部,昌都地区东部;北起疗海、甘肃南缘,南抵云南北部,即横断山脉部分,西至喜马拉雅的南坡针叶林带以下的山地。境内布满高峡谷,地形起伏大,自然条件的垂直差异显着。因而本地区动物也以明显垂直变化为特征。大熊猫和小熊猫为本地区的典型代表,特别是大熊猫科为我国特有,大熊猫分布于横断山脉的中部和北部,并向东延伸至秦岭南坡,小熊猫分布于整个横断山脉,并向西伸至喜马拉雅山,以及缅甸等国。

食虫目的(鼠句)鼹、多齿(鼠句)鼹、长尾(鼠句)鼹、甘肃鼹、川(鼠句)、蹼麝(鼠句)等单型属种类和非单型属中的背纹(鼠句)(鼠青)、四川水麝(鼠句)和几种长尾(鼠句)等,种类的分布范围,与大熊猫分布范围大致相同,均从横断山脉为分布中心,故横断山脉是较古老的动物保存得最多的地区。因而可能是物种保存中心或形成中心。类似于大熊猫分布范围的还有白臀鹿,啮齿类中包括鼯鼠、灰鼯鼠、掠足鼯鼠、侧纹岩松鼠、四川田鼠、沟牙田鼠以及多种绒鼠。类似于小熊猫分布范围的有羚牛、林麝、在啮齿类有丽鼯鼠,黑白鼯鼠。

主要分布于喜马拉雅山南坡有塔尔羊、锡金松田鼠、锡金长尾(鼠句)和印度长尾(鼠句)。此外还有长尾叶猴、红斑羚和菲氏鹿。以上种类中,大多为我国所特有。

四川以东

西半部北起秦岭,南至西江上游,除四川盆地外,主要是山地和高原。东半部为长江中下游流域,并包括东南沿海丘陵的北部,主要是平原和丘陵。北界自秦岭、伏牛山,大别山向东,大致沿淮河流域南部,而终于长江以北通扬运河一线。本区特有的种类不多。在东部丘陵平原区分布广泛的种类有穿山甲、短尾猴、小灵猫、食蟹檬、金猫、黄鹿、毛冠鹿、水鹿、鬣羚、赤腹松鼠、中华鼠、大鼯鼠、红白鼯鼠以及多种家鼠。限于本区特有种类有黑鹿、樟、白鳍豚,此外只分布于西部山地高原地区的种类尚有金丝猴、羚牛和扫尾豪猪。

华南区

包括云南、与两广南部、福建省东南合海一带,以及台湾、海南岛和南海各群岛。在我国范围内动物中,主要代表性动物有:几种长臂猿、懒猴、熊猴、几种叶猴、亚洲象、熊狸、大斑灵猫、椰于猫。广布科中的毛猥、背纹鼬、豚鹿、鼷鹿、野牛、兰腹松鼠、巨松鼠,笔尾树鼠、长尾攀鼠等等,其中有许多只限于云南最南部。在亚南热带地区代表性科中有树(鼠句)、棕果蝠、银星竹鼠等。

畜禽资源

畜禽包括牲畜与家禽等。畜禽按驯化时间和程度分为三类,即较早期驯化物种(24种)、较晚期驯化物种(16种)、近缘野生种(14种)。物种内具有丰富遗传变异和不同经济性状的品种或类群,构成畜禽种质资源。畜禽种质资源是生物种质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生存、进步和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人类所需食物的最直接来源。畜禽为人类提供必需的肉、蛋、奶、蜜、毛、皮、丝等优质产品。据测算,在畜禽生产过程中,种质资源贡献占40%以上的份额。

中国畜牧业有着悠久的历史,主要畜禽品种和产品已成为人们必需的生产和生活资料。由于中国多样化的地理、生态、气候条件、众多的民族及不同的生活习惯,加之长期以来经过广大劳动者的驯养和精心选育,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畜禽品种资源。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国家就着手畜禽品种资源调查。1976年农业部组织全国农、科、教部门开展了一次较大规模的畜禽品种资源调查,历时九载,基本摸清了全国大部地区的品种资源状况。编纂出版了《中国猪品种志》、《中国牛品种志》、《中国羊品种志》、《中国家禽品种志》、《中国马驴品种志》。1995年又对中国西南、西北部的偏远地区进行了一次为期4年的畜禽资源补充调查,发现了79个新遗传资源群体。

根据品种资源调查及2001年“中国畜禽品种审定委员会”审核,中国畜禽遗传资源主要有猪、鸡、鸭、鹅、特禽、黄牛、水牛、牦牛、独龙牛、绵羊、山羊、马、驴、骆驼等20个物种,共计574个品种,其中地方品种437个(占76.13%),培育品种62个(占10.80%),引进品种有75个(占13.06%)。

畜禽资源调查为制定有关保护、合理开发利用政策及畜牧业整体发展规划,开展国际畜牧科技合作交流提供了必要的科学依据。近20年来,中国加强了对畜禽品种资源的基础研究,开展了部分畜禽品种的种质特性和遗传距离测定等方面的系统研究,并在畜禽系统保种理论和保种方法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为中国开展畜禽品种资源的保存工作提供了科技支撑。

1983年已确认灭绝的资源有九斤黄鸡、塘脚牛、阳坝牛、深县猪、高台牛、北大尾羊、项城猪、太平鸡、临桃鸡、武威斗鸡等。

1999年濒临灭绝的资源为:豪杆嘴型内江猪、大普吉猪、草海鹅、文山鹅、思茅鹅、萧山鸡、舟山火鸡、五指山猪、龙游乌猪、潘郎猪、通城猪、八眉猪、樟木黄牛、兰州大尾羊、鄂伦春马、铁岭挽马、金州马、北京油鸡、浦东鸡、灵昆鸡、宁静鸡、樟木鸡等。

1994年国务院颁布了《种畜禽管理条例》,随后农业部出台了实施细则,不少省(直辖市、自治区)也制定了相关的管理办法。为贯彻落实《条例》的有关要求,加强畜禽遗传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工作,农业部成立了国家畜禽遗传资源管理委员会,公布了国家级畜禽品种资源保护名录,并为这些品种确认了一批国家级畜禽品种资源保护场(区)。

在收集的456个畜禽品种(类群)中,有191个群体数量处于不同程度下降,灭绝的有9个。在数量下降品种(类群)中,受到严重威胁的有47个,需采取紧急保护措施。受到较大威胁的有36个,受到威胁有14个;58个受到潜在威胁。对国家级畜禽保护名录的品种,以保护场或保护区的方式进行活体保护。对《中国猪品种志》记载的地方品种进行了遗传距离评估。建立了中国畜禽网络信息系统。

特种经济动物

特种经济动物按用途主要分为肉用、毛用、皮用、药用、观赏用、狩猎用、役用、茧丝用等。我国特种经济动物资源十分丰富,据不完全统计人工养殖的特种经济动物包括52个种,140多个亚种,1200多个品种(类型)。

20世纪50年代开展了有关特种经济动物资源利用研究,先后成立了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1951年)、毛皮兽研究所(1959年)、蜜蜂研究所(1958年)、吉林特产研究所(1956年)和吉林特产学院(1958年)。

在“变野生为家养、家植”的政策指导下,开展了珍贵、稀有、经济价值高的特种经济动物资源的收集、保存、利用工作,先后开展了东北、华北、西北地区特种经济动物资源调查,收集了梅花鹿、马鹿、白唇鹿、驯鹿、麋鹿、林麝、马麝、藏獒、狍、猪獾、紫貂、水貂、赤狐、蓝狐、乌苏里貉、白貉、麝鼠、艾虎、中国白兔、果子狸、丹顶鹤、天鹅、大雁、雉鸡、绿头鸭等特种经济动物资源20多种。“茸鹿驯化放养”、“紫貂笼养繁殖”、“雉鸡引种驯化”、“林麝养殖技术”等多项技术受到政府高度重视。特种经济动物资源的研究推动了我国特种经济动物养殖业的发展。茸鹿饲养数量由1951年的2100只发展到146万只。

近20年来形成了年生产2000万只的肉雉鸡饲养业。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加强了蚕品种资源的基础研究,先后对部分种质资源进行多项性状调查和评价,阐明了多项性状相关性和遗传规律;发掘出20多项特殊性状的优良素材300余份,创建了7类新种质。1986年以蜜蜂形态、生态、生物学特性为依据,将中华蜜蜂分为:东方亚种、西藏亚种、阿坝亚种和海南亚种等5个亚种和生态类型。

目前有23个保种场(库),其中蚕种质库1个、蜂种保种场7个、鹿类保种场8个、毛皮动物保种场3个、特禽保种场3个、动物生殖细胞库1个。保存的种质资源种类及数目:蚕种680份,其中基因突变系统200份、测交系10个、近等基因系10个、地方品种96份、国外引进品种152份、改良种177份、多化性品种15份,蓖麻蚕20个。鹿类动物29个品种(类型),其中梅花鹿11个、马鹿8个、白唇鹿2个、驯鹿4个、林麝2个、马麝1个、狍1个,共有动物3900头;保存冷冻精液2310头份。

毛皮动物22个品种(类型),其中紫貂2个、水貂4个、赤狐2个、银黑狐2个、蓝狐2个、乌苏里貉2个、白貉1个、麝鼠2个、艾虎1个、猪獾1个、中国兔3个、果子狸1个,共有动物2600只;保存冷冻精液1120头份。珍禽12个品种(类型),其中山鸡6个、绿头鸭2个、鹧鸪2个、孔雀2个,共有动物1200只;保存冷冻精液432份。蜜蜂资源850份、熊蜂资源3种300份。分别建立了蚕、蜂、特种动物3个数据库。

2001年通过开展相关研究,发现优良性状资源118份。创建了一批具有国内国外领先水平的种质,如蚕的抗氟种质、蜜蜂抗螨种质、鹿的抗腐蹄病种质、狐的优质毛绒种质、林麝的高泌香种质等。

水生动物

水生动物资源是指生存于自然水域及人工养殖水体中的野生或经人工培育和遗传改良及引进的水生动物群体和个体的总称,其中包括具有经济价值和可开发利用的渔业水生动物。水生动物资源是渔业最基本的生产对象,其中鱼类资源在水生动物资源中占重要地位,是保证水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中国有丰富的水生动物资源,其水产品总产量自1990年起一直居世界首位。水生动物富含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和生物活性物质,是提高人类健康素质、保证人类蛋白质食物安全的重要部分。

1949年后,特别是近20多年,国家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初步摸清了中国水生动物种类、分布和资源状况。自80年代起,国家将水生动物资源的研究列入攻关计划,进行了鱼类考种,从个体到群体、从细胞到分子水平的种质资源鉴定技术和保存技术的研究,初步掌握了几十种鱼类的特异种质以及开发利用技术。建立了一批天然生态库、人工生态库和原良种保存基地(场),保存、鉴定和评价了一大批对中国水产养殖业产量提高有重大作用的种类。

世界水生动物有15万种,其中鱼类2万种、甲壳类3万种、软体类10万种。中国分类、描述海水鱼类3048种,分属40目288科1077属,其中有一定研究价值1700余种。南海约1550种、东海约727种、黄海和渤海约289种。中国的土著种79种,其中南海16种、东海20种、南海和东海共有种26种、黄渤海17种。中国特

有种15种。已保存73种,已开发养殖的44种,一些种类已成为重要养殖种类。海水甲壳类有虾类300余种、磷虾类42种、蟹类600余种。在虾类中,常见种有266种,分布于南海231种、东海124种、黄渤海69种,已保存约20余种,已开发养殖约5-6种(包括引进种)。

在蟹类中,已分类、描述的约100余种,有一定研究的约50种,有2-3种已保存和开发养殖。已分类、描述的头足类约91种,其中南海约73种、东海约64种、黄渤海20种,主要是暖水性和暖温性种类,有6种是主要渔业对象,还没有保存和人工养殖。已分类和描述的软体动物约有2500余种,其中有一定研究价值500种,特别是牡蛎、扇贝、贻贝、蚶、蛏和珠母贝等贝类149种是中国的重要经济种,已保存和开发养殖的约30种(包括引进种)。

世界有淡水鱼类8411种。中国已分类、描述的淡水鱼类有804种,分属13目39科232属,其中以中国特有的鲤形目种类最多,有623种,占中国淡水鱼类的77.2%。与欧美相近的种类有鲑形目鱼类22种(5科14属)、鲟形目鱼类7种(2科3属)。在这些鱼类中,已深入研究的140种,其中长江水系约44种,黄河水系约22种,珠江水系约30种,黑龙江水系约40种。已保存和开发养殖的约60余种,是中国淡水养殖的重要品种,其产量约占中国淡水鱼养殖产量的80%以上。

淡水甲壳类已分类、描述的虾类60种(7属),其中米虾33种、沼虾18种、蟹类2种,其中3-5种已保存和开发养殖(包括引进种)。软体类有腹足纲99种、瓣鳃纲70种,已保存和开发养殖2-3种。爬行类中有鳖2种、龟34种,已保存和开发养殖的10余种。

近50多年来,中国先后育成海、淡水水生动物新品种40种。从国外引进渔业水生动物118种,其中鱼类89种(25科),龟类7种(7科)、虾类10种(3科)和贝类12种(9科),一些种已成为重要养殖种。

近20多年来,由于水域环境污染和捕捞过度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渔业生物资源受到严重损害。由于陆源污染物排放,中国海域的部分近岸、河口及内湾和江河、湖泊的产卵场、索饵场及洄游通道受到磷、无机氮、石油类、挥发性酚和重金属等的污染,赤潮频发使一些渔业水域功能减弱,渔业资源和养殖业受到危害。仅1999和2000两年内共发生渔业污染事故2067起,直接经济损失10.6亿元;年捕捞产量损失约50万吨约30亿元。80年代长江淡水鱼捕捞产量不及50年代1/2。

保护和抢救水生动物资源已十分紧迫。农业部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性措施,公布了“渔业法”、“水产资源繁殖保护条例”等,并积极参与“国际生物多样性保护公约”。海洋渔业先后实施了捕捞产量“零”和“负”增长的措施,在各个海区实施了禁渔区和禁渔期,使海洋渔业资源得到一定恢复。

1991年以来,农业部启动了建设国家水产原良种场(圃)项目,各地也相继建立了水产原良种场(圃)和濒危物种的抢救中心或保护区,截止目前共建立187个,其中国家级25个。从1986年以来,保存、鉴定和评价了一批对中国水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有重要作用的鱼、虾、贝类,并在各研究所

的基地(圃)、库(加上原良种场)共保存约100个种类,约10万余份。

水生生物种质资源的保护工作从八十年代开始,国家投资建成2个“四大家鱼”天然种质资源库,1个团头鲂国家种质资源库,1个淡水养殖鱼类人工种库,保存我国17个野生种和培育种共42万余尾;建立10余个原(良)种场,还建成了白鳍豚保护研究中心,中华鲟放流站等。

2001年除继续实施海洋捕捞“负”增长外,还开始减少海洋捕捞作业船约5万艘,将30万渔民转向水产养殖生产或安置到加工等产后服务的转产转业工程。通过开展全国性普查水产养殖的苗种,基本查清全国渔业水生动物良种保存情况。继续审批了一批国家级水产原良种场和省级场,保存、鉴定和评价了20余种鱼、虾、贝类。颁布了《水产苗种管理条例》。并建立了国家渔业资源数据库。

农业昆虫

农业昆虫包括与农作物生产密切相关的各类害虫和益虫。除昆虫外,一般也包括危害作物的螨类(属于蛛形纲)和蛞蝓(属于软体动物),归为农业害虫。害虫天敌是以害虫为寄主或取食对象,从害虫身体摄取营养,使害虫致死的各类生物。这里主要指昆虫和其它节肢动物。据估计害虫对生长的作物平均每年造成的损失为l0%,室内贮藏物平均损失为5%。全世界每年有20%的农产品被各类害虫毁掉。中国历史上记载的蝗灾不下千次,造成严重灾情的也有百次。

粘虫、麦蚜、小麦吸浆虫、玉米螟、稻飞虱、水稻螟虫、小菜蛾等害虫都曾有过毁灭性危害,造成绝产。农业昆虫对人类有益的一面,主要表现在为作物传粉,以及天敌抑制害虫爆发两个方面。农业昆虫对人类的有益作用总体上大于有害作用。

世界上已定名昆虫达75.1万,每年全世界新记载的种类有1000种以上。中国是世界上昆虫种类最多的国家之一,有昆虫20~100万种,约占世界种类1/10。目前已定名5万多种。全世界危害庄稼的害虫约6000多种,中国危害农作物、果树、蔬菜、林木、仓储物品的害虫及蜱螨类,天敌昆虫和蜘蛛类等,包括昆虫纲的18个目,蛛形纲2目共计260多科4000-5000种。90%以上的种类以标本的形式保存在各类标本馆室中。

在实验室活体饲养作为资源保存、实验动物和研究材料用的种类有20~30种。表1介绍了中国主要作物的重要害虫和优势天敌种类。

表1中国主要农作物害虫、重要害虫和天敌种类数量统计

作物害虫种类重要害虫种类天敌种类

水稻>25010-201303

小麦>10020218

玉米、高粱、谷子>3003443(陕西玉米)

甘薯10014—*

马铃薯7010—

棉花30030165(河北)

油料—50101(吉林)

果树>1000120203(山西)

蔬菜40030-40360(北京)

茶树30050-60198(贵州)

甘蔗36040—

甜菜11030—

烟草1881595

“—”表示缺乏数据

20世纪50~60年代采集了大量的昆虫标本并进行了分类学研究。从1958年开始,历时39年,有来自全国12个单位的114人参加研究编写,共出版55册《中国经济昆虫志》巨着,获得国家高度重视。选择的种类多为农林害虫、天敌和传粉昆虫。发现了1468个昆虫新种,记述了昆虫纲11目、215科、3275属、9306种。中国农业科学院组织全国160多个研究所、大学、推广和生产单位共300多位专家编写的《中国农作物病虫害》,针对稻、棉、油、麻、桑、茶、甘蔗、甜菜的主要害虫,详细描述了发生与危害、分布、形态特征,生活史、发生规律、预测方法、防治方法等。

天敌资源大规模研究开展较晚,1979-1983年间,以中央研究机构、各省、自治区的植保总站、农科院和农业大学为主导,各地区、县也参加了大规模的天敌普查工作。广西记录害虫天敌1656种,蜘蛛112种。湖北、山东、陕西、河南、安徽、黑龙江等查到500-700种。按类群分,记录姬蜂900种以上,蚜茧蜂106种,寄生蝇400多种,蜻蜓300种,捕食性蝽200种,瓢虫380种,农田蜘蛛153种。编辑出版《天敌昆虫图册》、《中国生物防治》等。

研究东亚飞蝗蝗区结构并提出改治策略,使中国历史上3大自然灾害之一的蝗灾得到有效控制。阐明了粘虫和褐飞虱的越冬和远距离迁飞规律,基本控制了大规模毁灭性害虫的猖獗危害。

农田天敌资源的深入研究,形成了中国农业害虫生物防治的两个亮点,即保护利用自然天敌控制害虫和天敌的人工繁殖释放。1987年召开全国第一次天敌保护利用学术讨论会,促进了天敌保护利用防治害虫的发展。北方地区保护利用瓢虫等天敌防治棉田和麦田蚜虫田的面积年达100万公顷。长江中下游及广东等七省市保护利用天敌防治水稻害虫面积达330万公顷。赤眼蜂、平腹小蜂、瓢虫、草蛉、丽蚜小蜂、捕食螨等类群的人工大量繁殖释放也取得了重大突破。

自60年代以来,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防治研究所等10余家科研单位和大学的数十名科学家的联合攻关,对赤眼蜂的应用基础和工厂化生产技术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成功地研制出一套独特的用柞蚕卵和人造卵进行赤眼蜂的工厂化生产技术,使我国应用赤眼蜂防治农业害虫的面积在90年代以来每年稳定在40-53万公顷,成为世界上生物防治面积最大的国家。利用我国丰富的赤眼蜂资源进行的蜂种选育,使赤眼蜂的防治效果显着提高。

2001年4月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基本完成了国家高新技术赤眼蜂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计划,项目总投资7177.7万元,建设机械化繁殖大卵和小卵赤眼蜂生产线,生产能力可达防治害虫133万公顷的需要。

野生动物

野生动物是指生存在天然自由状态下,或来源于天然自由状态的虽经短期驯养但还没有产生进化变异的各种动物。野生动物广义上包括兽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以及昆虫等无脊椎动物,狭义上仅指兽类、鸟类、爬行类和两栖类。野生动物具有经济、娱乐、文化和美学价值,科学、哲学和教育价值,生态和社会价值等,所有的野生动物都可称为野生动物资源。畜禽、动物性水产品、人工养殖的特产动物、农业昆虫及其天敌资源可以说都来自于野生动物或其本身就是野生动物。

世界现存的兽类共有26目136科1135属4629种(Wilson和Reeder,1993)。中国有583种(马世来,1998),占世界兽类总数12.6%。许多珍稀动物为中国特有或主要分布地区在中国。中国特有的重要珍稀兽类物种有大熊猫、川金丝猴、黔金丝猴、滇金丝猴、台湾猴、藏酋猴、白鳍豚、黑麝、小麂、黑麂、贡山麝、野牦牛、藏羚、白唇鹿、麋鹿。主要分布在中国的有小熊猫、林麝、马麝、喜马拉雅麝、獐、毛冠鹿、梅花鹿、亚洲野驴、西藏野驴、普氏野马、黑长臂猿、中国穿山甲、羚牛等。

世界上现存的鸟类有27目177科9700余种,其中我国有1294种(Howard和Moore,1991;张荣祖,1999;郑光美,2002),占世界鸟类种数13.3%,是世界上鸟类分布种数最多的国家之一。我国特有的鸟类有100种,其中比较知名的有褐马鸡、黄腹角雉、绿尾虹雉、红腹锦鸡、白冠长尾雉、台湾的蓝鹇等。世界上鹤科共有15种,见于中国有9种,如丹顶鹤、白鹤、黑颈鹤等。

世界上现存的爬行类有5目44科5726种,中国有4目25科118属382种,约占世界爬行类总数6.7%(张荣祖,1999;刘明玉等,2000)。鳄蜥科为我国所特有。该科只有1属1种,即中国鳄蜥。分布于长江中下游一带的扬子鳄,是世界上仅有的两种淡水鳄之一。

世界上现存的两栖类有3目44科394属4012种,中国有3目11科54属275种,约占世界两栖类总数6.9%(张荣祖,1999;刘明玉等,2000)。其中大鲵(娃娃鱼)为中国所特产,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两栖类。

相关措施

q 近代,一些国家的探险家、传教士、学者出于种种目的对中国的野生动物资源进行了考察。1922年中国科学社筹建动物部,1928年又在北平成立静生生物调查所。他们和一些大学的生物系师生对中国野生动物资源进行了多年调查研究。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多次进行过大规模的野生动物资源综合调查。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科学院开展了“中国动物地理区划”工作。1974—1976年,20多个省、自治区对珍贵动物及主要经济动物进行了全面调查。

1981—1983年,进行了“三北防护林地区自然资源调查”,1987年进行了“东北经济区开发资源调查”。20世纪90年代中末期原林业部和国家林业局组织了“全国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

中国野生动物种质资源保护工作最早起步于濒危/珍稀/特有物种保护,近年来开始实施少量物种的种质保存。中国主要的和经描述的野生动物约8万种,有保存价值的0.8万种,需要保存的种质80万份,已保存4300份。

2001年6月,国家计委批准了国家林业局主持制定的《全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总体规划》。工程建设的目标是拯救一批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植物,主要有大熊猫、朱鹮、虎、金丝猴、藏羚羊、扬子鳄、亚洲象、长臂猿、麝、普氏原羚、鹿类、鹤类、雉类、兰科植物、苏铁;扩大、完善和新建一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禁猎区和种源基地及珍稀植物培育基地,恢复和发展珍稀物种资源,形成一个以自然保护区、重要湿地为主体,布局合理、类型齐全、设施先进、管理高效、具有国际重要影响的自然保护网络。

2001年12月全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正式启动。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