蕲州镇

蕲州镇

湖北省黄冈市辖镇
蕲州镇隶属湖北省蕲春县,位于蕲春县南端,南面与阳新县黄颡口镇隔江而望。镇中心位置为东径115°12′,北纬30°14′,镇域面积150.45平方公里,人口10.7万人(2013年)。2013年,蕲州镇实现社会生产总值66.14亿元,是湖北省管医药经济开发区、湖北省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中国创建文明小城镇示范点,是“楚天明星乡镇”、“中国乡镇之星”、“湖北省文明镇”。镇政府驻蕲州镇。主要景点有李时珍陵园、蕲州古城、昭化寺等。
    中文名:蕲州镇 外文名:Qizhou Town 别名:蕲阳 行政区划代码: 行政区类别:镇 所属地区:湖北省黄冈市 地理位置:蕲春县南端,长江中游北岸 面积:150.45平方公里 下辖地区:银山、竹林湖、席盘石、街口等村 政府驻地:蕲州 电话区号:0713 邮政区码:435315 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气候 人口数量: 著名景点:李时珍陵园、蕲州古城 机场: 火车站: 车牌代码:鄂J 地区生产总值: 所属国:中国 著名人物:李时珍 人口数量:63014人(2017年)

历史沿革

南朝陈置,治所在齐昌县(隋朝改蕲春县,今湖北省蕲春县西南蕲州镇西北,南宋移今蕲州镇)。

唐朝时的辖境约今湖北省长江以北、巴河以东地区。

自南宋景定三年(公元1262年)建城,自南宋建州治于此,至清末,皆为州、路、府、治所在地。

元初,改“蕲州”为“蕲州路”,治所及领属县同宗。

元世祖至元十二年(1275年),置准西宣抚司于蕲州路。

元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年),改“蕲州路”为“蕲州总管府”,置录事司。

元世祖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直隶湖广行省,逾六年,复隶准西道。

元末,蕲州路先后为农民起义军“天完”和“三又”政权所据。

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灭汉,改“蕲州路”为“蕲州府”,治蕲春,上隶湖广行省,领蕲春、蕲水、广济、黄梅、罗田5县。

明朝初年改蕲州府,明太祖洪武九年(1376年),降蕲州府为州,隶湖广布政司。辖境约当今湖北省长江以北、蕲春县以东地区。不久,改属河南布政司,撤蕲春县,以州领县事,外领5县。洪武十一年(1378年),蕲州辖县蕲水、罗田两县划出蕲州,属黄州府管辖,蕲州仅代辖广济、黄梅两县。

明英宗正统十年(1445年),荆王朱瞻纲自江西建昌迁蕲,建荆王府于蕲州城。荆宪王设王府于蕲州,历十代荆王,传承198年。

清初,蕲州领县如归末,属黄州府,上隶湖广布政司汉黄德道。

清圣祖康熙三年(1664年),蕲州不再领县,仍属黄州府,因当年改湖广为湖北、湖南两省,蕲州上隶湖北省。

因其战略地位显要,明清两朝先后设蕲州卫道、下江防道、蕲州营于此,清末、民国以后,一直为蕲春县治。

中华民国成立后,裁州,复“蕲春县”,属湖北省江汉道,后江汉道撤直隶湖北省。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10月,省、县中国置行政区,督察专员公署,罗田、英山、广济、黄梅、浠水和蕲春均属第二行政区,督察专员署治蕲州城,以督察专员兼理蕲春县事,后于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专员公署迁黄州。

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后,蕲州镇一直隶属蕲春县。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蕲州镇位于湖北省东陲,蕲春县南端,长江中下游北岸,背靠大别山脉,面临长江黄金水道,历为交通要塞。西与彭思镇相邻,东接武穴,南面与阳新县黄颡口镇隔江而望。镇区中心位置为东径115°12`,北纬30°14`,镇域面积150.45平方公里。

气候

蕲州镇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春夏秋冬,四季分明。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904小时,日照率为43.5%。年平均气温16.9℃,极端最高气温41.1℃,最低气温-14.9℃。无霜期在252~257天之间,年平均降雨量1374毫米,其中,春夏两季约占全年总降水量的70~75%。

土壤

蕲州镇境内土壤为红壤,靠江边地区为江水冲积而成的沙土。

自然资源

农作物

蕲州镇境内有水稻、小麦、大麦、棉花、油菜、高粱、玉米、马铃薯、大豆、蚕豆、豌豆、绿豆、黄豆、花生、芋麻、甘蔗,桃、梨、李、杏、柿、柑桔、板栗、枇杷、西瓜、香瓜、甜瓜等。

水产品

蕲州镇境内有青鱼、草鱼、鲤鱼、鲫鱼、鲢鱼、鳜鱼、黄颡、虾、蟹、龟、鳖、鳝,以及莲、藕、、芡实、蒲草等。

动植物

蕲州镇境内野生动物54科、105种,植物资源519种。其中蕲、蕲艾、蕲龟、蕲蛇历称“蕲春四宝”。

矿产

蕲春矿产丰富。境内已发现有金、钒钛磁铁、石英石、蛇纹石、白云石、大理石、墨玉、瓷土等30多种矿产资源,其中藏量丰富的石英石,含硅量达99.98%,品位居全国之首。

行政区划

2013年,蕲州镇辖12个社区34个村:一居社区、二居社区、三居社区、四居社区、雨湖社区、南门社区、城内社区、东门社区、一关社区、郦公园社区、红石头社区;上河口村、横坝村、新塘村、扎营港村、韦庄村、龙泉奄村、银山村、竹林湖村、席盘石村、街口村、打鼓台村、两路口村、枫树岭村、西角湖村、土台村、沙径村、王要村、邵垅村、恒丰村、潘垸村、赤东村、施家塘村、黄土岭村、塘垸村、红门楼村、老虎头村、尤树垴村、菩堤村、金鸡村、雨台村、邱山村、曹英村、五里墩村、太常村、下石潭村。

人口

截至2013年,蕲州镇总人口10.7万人。其中,镇区人口5.6万人

经济

综述

2013年,蕲州镇实现社会生产总值66.14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8亿元,公共财政收入达1.46亿元,同2012年相比增长13.17%;农民人均纯收入8015元,增长15%;规模以上企业达到21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5.14亿元,增速17.8%。

蕲州镇重点发展健康文化旅游业、造船物流业、纺织服装业、建筑建材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等五大产业。

第一产业

2013年,蕲州镇投资15亿元,打造了以桂花、樱花、海棠、紫薇等名贵花木种植为主的农业生产基地,其中,投资5亿元建设1万亩的“龙泉花海”生态观光园已显雏形。邱山、雨台、施塘等村,投资1亿元建设5000亩的花木苗圃基地,投资5000万元建设2000亩的菩堤、太常、曹英等花木基地正在建设。

第二产业

2011年,蕲州镇引进大型工业项目20个,引资额度达10亿元,新建厂房面积4万平方米,规模以上企业30家。有投资40亿元的李时珍国际健康文化旅游项目、湖北省旅游名村西角湖村、蕲州棉纺有限公司、蕲春县永昌万利造纸、祥云燃气、华辰麻纺、凯翔电源、潜龙集团冷固球团”。

第三产业

蕲州镇把旅游业的发展与小城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围绕“千年王府-历史名城-医圣故里-健康之都”这条主线,整合赤龙湖、仿明一条街、李时珍假日酒店、李时珍纪念馆、明朝荆王府遗址——昭化寺等特色资源,构建生态旅游带,依托赤龙湖风景区发展旅游特色村、农业观光园和风情农家乐,形成一村一品、各具特色的旅游景观。基本形成集医药论坛、休闲度假、绿色生态、观光旅游于一体的环赤龙湖旅游经济产业带。蕲州镇2010年接待游客达15万人次,旅游业综合收入达到1.2亿元。

社会事业

教育

2013年,蕲州镇区中小学有蕲州镇第二中学(蕲春县李时珍中学)、蕲州镇初级中学、蕲州一小、蕲州实小(二小)、蕲州博士街小学(三小)、蕲州四小、蕲州五小、濒湖晨光学校、蕲州各幼儿园。

卫生医疗

截至2013年,蕲州镇内有三所医院:黄冈市第二人民医院(康复医院)、李时珍医院、蕲州镇医院三所著名医院。

交通

蕲州镇西临长江,北靠大别山,京九铁路擦东而过,沪容高速横贯境内,长江港口船只穿梭,交通十分便利,素有“吴头楚尾、荆扬交汇、左控匡庐、右接洞庭”之称,历为交通要塞,商贾云集之地。

历史文化

据史记载,古蕲州城墙高耸,湖泊沟濠环绕,城内居民繁错,滨江四十里长街,商船泊岸者众,商贾云集,贸易繁荣。南宋时期是中国六大商贸中心之一。

文昌之乡

蕲州,自古崇文重教,历代文人辈出,明代就有“洛阳二程”(程颢、程颐)“蕲州二顾”(顾问、顾阙)之说。陈溱、卢綋、顾景星等古代诗人,文学家众多。更有近代诗人、文艺评论家、左翼文联倡导者之一的胡风(张光仁)先生,文学泰斗枚不胜举,乡里学风浓厚,自古科甲鼎盛,秀才进士甚众,历有“水淹红石头、壮元满街游”之美称。近代、现代博士、教授众多,境内一条不足500米长的东长街先后走出博士、教授多达116位,被人们誉为“博士街”。

由于地理位置和王府建设,古蕲州就南北文化兼容,吴楚文化融合,诗词歌赋,华丽文章比比皆是,戏曲、民间曲艺丰富多彩,宗教文化也异常盛行,历史上释、道、儒和天主教四教并存,境内至今还保存有道教场所纯阳阁、靖烈宫、武圣宫;佛教场所昭化寺、钵莲庵、东岳庙、石鼓寺;儒教场所金陵书院等以及天主教古教堂遗址。

养生之都

李时珍的悬壶济世和追求科学的精神激励着后辈治病救人,医药济世,壮我中华的志向,古蕲州曾普遍流传“指草皆为药,路人皆懂医”的谚语,其药市亦繁华异常,“千家万户悬菖艾,出城十星闻药香”,更有“人往圣乡朝医圣,药到蕲州方见奇”之说。

王府圣地

明正统十年(公元1445年)荆宪王朱瞻堈自江西建昌迁王府于蕲州麒麟山下,历十代荆王,传承198年。

据史记载,古蕲州城墙高耸,湖泊沟濠环绕,城内居民繁错,滨江四十里长街,商船泊岸者众,商贾云集,贸易繁荣。南宋时期是中国六大商贸中心之一,税收占中国百分之五。城中九十九座牌坊,九十九口水井,九十九座庙宇,至今还留有昭化寺,东岳庙、钵莲庵、金陵书院和古城北门——雄武门。

简介

蕲州城三面环水,临江靠湖,"左控匡庐,右接洞庭",在历史上是军家必争之地。而蕲州的自然风光,尤其迷人。东北的麒麟山如麒麟蹲伏,气势磅礴;西南的凤凰山山势轩昂,如一只凤凰展翅欲飞,雄伟壮观。相传唐代大诗人李白、杜甫曾到凤凰山游历,至今凤凰山下还有一个名叫白甫冲的地方,就是为纪念他们而命名的。为此,清朝有个名叫程道中的蕲州文人还写了一首诗:

凤凰台下路,一径绕孤城。

李杜曾至此,青山纪为名。

根据记载,明代的蕲州城城墙长九里三十三步,高一丈八尺,六座城门,城上雉堞三千一百六十五个,城里有99口水井,99座寺庙道观,99座牌坊。荆王府迁入后,蕲州城里更是"城中奕奕王孙地","台殿平陵半天起"。

至今还有一些地名可以见证得到,比如:阅马场(古代官府练兵阅马的操场),官井(官府用的一口井),官塘(官府用的池塘),鼓楼洞(蕲州城边放大鼓的地方),西门街(通往蕲州城西城门的一条街),东门口(蕲州城东城门的出口),一关,子林,竹林湖(湖边蕲竹成林),元丰里,四牌楼,雄武门,易家弄.......多不胜数。

岁月流逝,沧海桑田。当年的蕲州城到底是怎样一副繁华景象,后人已无法知道了。

旅游风景

蕲州位于蕲春南部,长江中下游北岸,是鄂东最古老的城镇,历为郡、路、府、州、署、县治,曾为鄂东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和长江中下游商品集散地。蕲州文化底蕴深厚,境内风景名胜繁多,是发展旅游业的理想之地。

蕲州古城

筑于南宋,全为石砌,依凤凰、麒麟二山而起,临长江而池,壮丽别致,规模庞大。据嘉靖《蕲州志》载,"城周九里三十三步,高一丈八尺,东南北阔一十七丈八尺,两侧天堑弥漫,不可以丈尺计。有城门六座,城垛二千一百六十五个,城上吊楼九百九十间"。北京人民大会堂(湖北厅)收藏有李时珍故里蕲州明代古城屏风。现有城墙得到了较好的修缮和维护,并建有"医圣阁"等仿古建筑。

李时珍陵园

位于蕲州城东南面风景秀丽的雨湖之滨,占地80亩,由李时珍墓地、李时珍纪念馆、李时珍医史文献馆和药物园四部分组成,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李时珍墓地坐落在蟹子地,与李时珍诞生地瓦硝坝隔湖相望,依山傍水,风景优美,古时即列入"蕲阳八景",李时珍父子原墓及墓碑保存完好。李时珍纪念馆由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馆名,为仿古(明代)建筑群,气势恢弘,错落有致,工程获"鲁班奖",馆内陈列大量珍贵的医学资料、药物标本和郭沫若、邓颖超、方毅等同志的题词。

李时珍医史文献馆由原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舒同题写馆名,分医中之圣、科学之光、功业长存、伟人永生四个部分介绍李时珍光辉的一生,馆内珍藏中外《本草纲目》版本十余种,以及古今中外介绍李时珍的医药书籍、文献资料和报刊杂志等等。

李时珍药物园包括药物碑廊和百草园两部分,为我国第一家中医药自然博物馆。本草碑刻长廊镶嵌128幅药材石雕,刻工精细、栩栩如生;百草园种植各类药材310多个品种。李时珍陵园自1981年4月对外开放以来,平均每年接待中外游客40余万人次。

玄妙观

李时珍当年为民治病的诊所,原址在蕲州城内麒麟山,修建于北宋真宗赵恒大中祥符年间,明英宗天顺四年(公元1460年)荆靖王朱祈镐迁建于蕲州城外,文革中被毁。今重建的玄妙观规模宏大,风格独特,王任重同志亲笔题写了"玄妙观"三个大字。

李时珍纪念馆

李时珍著《本草纲目》处,位于蕲州雨湖之滨,只要打开沿湖一面窗户,即可看到雨湖风光。李时珍避开闹市,隐居草庐,致力编纂,在此著成《本草纲目》、《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所馆诗集》等。

雨湖

历为游览胜地,水面二千多庙,无污染,春多桃李、夏盛芙蓉,历史上曾有"有雨湖、不下西湖"之赞誉。湖边有名人教授馆、药都宾馆。雨湖盛产武昌鱼、鲫鱼等,雨湖鲫鱼以肉质鲜嫩著名。

金陵书院

位于蕲州镇,是黄冈仅存的古书院遗址之一。为清代旅蕲南京人集资兴建。现存建筑兴建于清同治六年(1867年),建筑面积210平方米,由"金陵书院"、"聚德堂"、"保婴堂"三部分组成。院内有"钟山遗秀"、"重修碑记"等碑刻5块,大门首"金陵书院"几个遒劲大字仍历历在目,现改为道观。

四祖正觉禅寺

位于蕲州凤凰山麓,又名"凤山寺",禅宗四祖道信于隋唐时创建。明洪武年间重建,正殿之外有转轮藏阁、千仞亭、望江亭等建筑,规模较为宏大,为"十方丛林之一"。清咸丰三年(1853年)毁于战火,同治与光绪年间又重修,为蕲春佛教中心。

昭化寺

位于蕲州城北缺齿山南麓。明宪宗成化初,僧悟空在此结草为庵;1471年,在蕲州建王府的荆王捐金,僧智明主持,就庵建寺,一进四重,规模宏大。整个建筑占地五十余亩,内供佛像百余座,殿内石雕香案和石柱石梁上雕刻的龙、凤、花、鸟,栩栩如生。寺庙佛像及所有梁柱均由石料制成,技艺精湛,无比壮观。

"文革"时,昭化寺毁坏严重,所幸正殿保存完好。1982年,昭化寺被定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得到修缮,并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先后重建了新的观音殿、大雄宝殿。

重新修缮后,该庙背靠青山,布局合理、规模宏大,殿宇高大气派。县佛教协会就设在这里。1993年在保持原貌的基础上对正殿进行了重修,先后建起了三圣殿、观音殿、斋堂、住宿楼和大雄宝殿。如今,昭化寺终日香火缭绕,香客络绎不绝,与邻近的李时珍陵园、中药材市场、博士街和玄妙观联成了一个旅游景点群。

赤龙湖华中影视城

赤龙湖华中影视城坐落于湖北省蕲春县的千年古城蕲州,位于赤龙湖畔。影视城现已建成有:荆王府、蕲州李府、北京李府、蕲州城门、蕲州码头、李氏医馆、明代戏园、明代客栈、湖边寒舍、明代集市、商铺、观音小庙、蒙古包、明代府衙、阳明书院等。

已完成的建筑群既能为影视拍摄提供各类配套服务,如专业制景、车辆设备租赁、服装道具租赁等,又有庞大的群众演员队伍。城内还开设了茶馆,药膳,骑马,射箭等多种项目。无论是来影视城感受影视艺术的气息,还是来休闲观光,影视城典雅古朴的明清建筑和美丽的赤龙湖自然风景都会使您流连忘返,乐不思蜀。

蕲春四宝简介

湖北省蕲春县(旧称蕲州府、蕲阳县)位于湖北东陲,大别山南麓,长江中游北岸,佳山秀水、灵秀所钟,人杰地灵,物华天宝,是明代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的故乡,不仅孕育了宏篇巨着《本草纲目》,还有蕲竹、蕲艾、蕲龟、蕲蛇,世称"蕲春四宝"。

据史料记载,"四宝"源于西周,名于明代,用充方物,列为贡品,上国史,入方志,登专着。为历代文人墨客吟颂的佳品,皇宫贵族追索的贡品,博物和医药学家研究的珍品,为后世留下了极为珍贵的载述,形成了一种源远流长、雅俗共赏的四宝文化。探研蕲春四宝的由来、渊源及现状,以了解李时珍对地方特有物种的研究和对我国传统医药文化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蕲竹

蕲竹,源于桃枝竹,别名笛竹、丛竹、孝顺竹、蓬莱竹等,学名为Bambusamnltiplex(Lour.)Raeus.exj.A.etj.H.schnlt,其竹或细如拇指,或粗如酒杯,色泽晶莹,竹节稀疏,篾质柔软,用途广泛,是全世界1200余种竹子中的良品之一。《山海经》载:"番冢之山,嚣水之上,多桃枝,今蕲人批取……",《顾命》指出:"桃枝竹,皮滑而黄,可以为席,即今之蕲竹也",李时珍《本草纲目》载:"笛竹一节尺余,出吴楚(蕲州有楚尾吴头之称)"。另外晋代戴凯之《竹谱》、元代李衡《竹谱祥录》、《辞海》(1989)及湖广、湖北、蕲州等地方志均有记载。蕲竹的主要功用有二种,一是其竹制品,二是其药用价值。

据史料记载,蕲竹制品源于西周,兴盛在唐宋,没落于清末。蕲竹所织竹席,称"蕲簟(席)",质软如棉,折叠似布,人卧其上,百病痊愈,不仅是皇宫王室珍藏的珍品,也是文人墨客吟诵对象,相赠佳品。

据《蕲春县志》(1997)载,民国初年,蕲春篾匠叶彩华用蕲竹编织二床具有双面图案(一面为二龙戏珠,一面为丹凤朝阳)的蕲簟,1915年送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参展获金奖,至今仍珍藏在英国大不列颠博物馆中。蕲竹所制的竹笛,音响清亮,有着"蕲春笛竹天下知"的美誉。据传,张昌宗善吹蕲竹所制的箫,声音幽雅,沁人心肺,博得了武则天的钟爱。蕲竹所制的手仗,造型奇特,工艺精致,被称为"蕲仗"、"神异品"。还有蕲竹扇、蕲竹筷等物,均为珍品。

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蕲竹药用有清热、泻火、熄风等作用,并按其形态、功能称"桃枝"、"堇竹"、"笛竹"。入药用堇竹,次用淡苦竹,蕲竹为竹类入药首选品。又载"堇竹叶,气味苦平,无毒。主治咳逆上气,溢筋,急恶疡,杀小虫。除烦热风痉,喉痹呕吐。煎汤,熨霍乱转筋。堇竹沥主治风。

"在百病主治药"治疗"痒风"病"风热湿热"中记载"堇竹叶主痉风,竹沥去痰热子冒风痉,金疮中风、破伤中风、产后中风、小儿中风、发热口禁、反张欲死,饮一二升,或入姜汁。"治疗"咽喉"病"风痉"中记载"紫荆皮堇竹叶,百草霜并煎服"。蕲春民间还有将蕲竹根、茹、箨、实等入药的习惯。

蕲竹以及蕲竹制品的兴衰与封建社会的没落,贡品取消,州府改为县府,以及历史上二次大肆砍伐等有直接关系。在20世纪70年代将罗汉竹(毛竹的异形竹)误认为是蕲竹,也延误了蕲竹的开发利用。蕲春县退休干部王鸿宾,历经十余年潜心研究,撰写《蕲竹及其制品考证和开发》,并寻访老篾工,依据史料记载,制得蕲簟、蕲笛、蕲杖等物品。蕲春县科技局在1998年邀请北京、广州等地专家召开了"蕲竹论证会",纠正了对蕲竹的误认。

蕲竹是蕲春的特产之一,明代弘治《黄州府志》记载:"蕲竹,亦名笛竹,以色莹者为簟,节疏者为笛,还须者为杖"。因为它产在蕲地,性能状态又与一般竹子不同,所以叫蕲竹为绕节,节与节之间辗转相绕,组成一个个的棱形,状如罗汉肚,蕲竹有大小之分,大蕲竹有茶杯大,小蕲竹中有手杖粗。大蕲竹贵在作簟,色泽晶莹、有如琉璃、美玉、质地坚韧,劈篾如丝,柔软如绵,折叠如布。热天,人睡在上面,既透凉,又爽汗;起身后,而迹经久不更,用蕲竹做的竹笛、箫管、音质清幽柔和,有细水下幽潭,珍珠落玉盘之妙,白居易形容它"笛愁春尽梅花里,簟冷秋生薤叶中"。

蕲艾

蕲艾为菊科艾ArtemisiaargyiLevletVant.cv.qiai及其近缘种。蕲艾与其它艾的不同之处在于植株高大,可达1.8~2.5米,含挥发油较多,气味深郁,叶厚纸质,被密厚长毛,取干叶揉之可成绒团,其形和质均属上品。

艾,又名冰台、灸草,药用其叶,故药材名为艾叶,《本草纲目》释:此草可乂疾,久而弥善,故字以乂,而名"艾";《博物志》载:削冰令圆,举而向日,以艾承其影,则得火,故艾名"冰台";医家用其灸百病,故又名"灸草"。

蕲艾比一般更香,人药治病疗效更好。

蕲艾茎直生,叶北白色,柔厚而有茸毛,它多生长在田埂地边或山坡,靠水向阳。

蕲龟

蕲龟,因背腹上下生长有绿毛,毛中有金丝状金线而得名,俗称绿毛龟。《本草纲目》载:"蕲龟,即绿毛龟,释名绿衣使者……毛长四五寸,毛中有金线,脊骨有三棱,底甲如象牙色。其大如五铢钱者为真。他龟久养亦生毛,但大而无金线,底色黄黑为异尔。"蕲龟的绿毛为蕲龟基枝藻寄生、生长所致,由于藻类的生长,影响所寄生的龟活动摄食能力,使龟瘦弱,"脊骨有三棱,底甲如象牙色"。由于野生蕲龟极少,视为珍品,现用人工接种等方式进行饲养。

蕲龟的药用价值,正如《本草纲目》所云:"此龟古方无用,近世滋补方往往用之,大抵与龟甲同功"。龟全身可入药。《南齐书》载:"通经脉,助阳道,补阴血,益精气,治痿弱。"龟肉性味甘酸温,能滋阴补血,逐风祛湿,柔肝补肾,去火明目,凉血。《本草纲目》云:"龟肉治筋骨疼痛,及一二十年寒咳,止泻血,血痢。"龟血为跌打损伤要药;龟胆对眼肿不开有疗效;龟版,即龟的腹甲,又称龟甲,元武版,甘咸、纯阴、气味厚浊,补肾滋阴,质重而能潜敛浮阳,益肾又能健骨,通任脉,因药力雄厚,疗效确切,为药中珍品。

蕲蛇

蕲蛇为蝰科动物五步蛇Agkistrodonacutus(Gunther),其鼻(吻鳞和鼻间鳞)尖尖上翘,称"尖吻蝮"、"翘鼻头";背有二十四个方形花斑,称"棋盘蛇";背部棕黑色,头侧土黄色,腹部乳白色,并有黑色念珠斑,称"白花蛇";又善扑火,叫"火蛇","扑火猛";平日数天盘居一地,终日不动,叫"懒蛇";又因毒性猛烈,据传被咬后走五步,即倒下死亡,俗称"五步蛇"、"五步龙"、"五步倒";其尾有一"佛指甲",据传迂险时可用其破腹自杀,"死而眼不陷",《尔雅》载:"蛇死后皆闭,惟蕲州花蛇开"。

蕲蛇为剧毒蛇,相传人被咬伤,不出五步即死,故称"五步蛇"。因它全身黑质白花,又名白花蛇。蕲蛇头扁,呈蛇头扁,呈三角形,背黑褐色,头腹及喉部白色,散布有少数黑褐色斑点,称"念珠斑"。属部稍扁,尾尖一枚鳞片尖长,叫"角质钩",破腹自杀。蕲蛇虽毒,却是我国的名贵传统中药,是封建王朝皇上指定进贡的珍品。是现今出口的珍贵药材。

蕲蛇味甘咸,性温,蛇肉具有祛风湿,散风寒,舒筋活络,并有镇痉、止痒的功能。能治风湿性疾病。

李时珍在着《本草纲目》之初,曾多次到蕲州城北的龙峰山等地,考察"白花蛇",向捕蛇人请教捕蛇、养蛇、炮制蛇酒等技艺。写有《蕲蛇传》一书,后失传。在《本草纲目》中,将白花蛇首次"释名"为蕲蛇,曰:"花蛇,湖蜀皆有,官司所取者,皆自江南兴国州诸山中来。"

蕲蛇的珍贵,主要由于其药用价值。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赞其"能透骨搜风,截惊定搐,为风痹、惊搐、癞癣恶疱之要药"。原中国中医药学会副会长、解放军305医院高辉远教授指出:"蕲蛇性温,入肝经,能外达皮肤,内通经络,搜风之力较大,可称风药之冠。"蕲蛇毒可制"去纤酶","清栓酶",临床主治脑血栓、冠心病,国际市场蕲蛇毒冻干品价值高于黄金。《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年版)载:蕲蛇甘、咸、温、有毒,具有祛风、通络、止痉之功效,用于风湿顽痹、麻木拘挛,中风口眼歪斜,半身不遂,抽搐痉挛,破伤风,麻风疥癣。

蕲蛇量少名贵,求者众多。顾景星《黄公说字》载:"谨按蕲地花蛇,有黄白黑三种,黄白二花可货数十金,黑花不过数金而已。"据史料记载,从唐代蕲州以蕲蛇为贡品,到明代,更是取之无度,嘉靖《蕲州志》所载民谣"白花蛇/谁叫你能避风邪/上司索尔急如火/州中大夫只逼我/一时不得皮肉破/积骨如巴陵/杀尔种类绝/白花不生祸始灭。"官府强行索取,民众被迫滥肆捕杀,造成蕲蛇资源的枯竭。八十年代末,蕲州兴建"蕲春四宝园",以武夷山引回白花蛇数拾条进行人工饲养,后因多种原因未能成功。2003年,蕲春天龙蛇类养殖加工厂张勇东同志在蕲春山区捕获四条"蕲蛇"及一枚蛇蛋,并驯养、孵化成功。经湖北中医院詹亚华教授、华中师范大学张如松教授及湖北省中药材公司、湖北省药品检验所等专家鉴定为蕲蛇,使"消失"百年的蕲蛇重现。

著名人物

李时珍(1518-1593)

字东壁,号濒湖山人,明代蕲州东长街之瓦屑坝(今博士街)人。世界著名医药学家、大明医圣。他随父学医,刻苦钻研,遍读经史百家书,成一方良医。后为楚王府奉祠正、皇家太医院判。自1565年起,历经27个寒暑,三易其稿,完成192万字巨着《本草纲目》。

顾景星

顾景星(1621-1687),字赤方,号黄公,别号玉山居士,蕲州城人,世代书香之家,曾祖父顾阙,大曾祖父顾问皆为进士、著名理学家;祖父顾大训为藏书家兼着述家;父亲顾天锡,通经史、精医道,所着诗书多入《四库全书》。

胡风

胡风(1902.11.1-1985.6.8),原名张光人,又叫张光莹,曾用笔名还有谷非、高荒等。湖北省蕲春县蕲州镇下石潭村人。1927年加入共青团,1929年在日本留学期间参加日本共产党。建国前,曾任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宣传部长、书记,中华全国文艺抗敌协会常委,对进步文化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建国后,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文联全国委员会委员等职,1955年5月,因为“胡风集团”案入狱达20余年,1979年无罪开释,1980年宣布“平反”。1981年被选为全国政协第五届委员会常务委员,并任中国作协顾问。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