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面漢劍

八面漢劍

漢代風格的劍
漢劍的一種,劍身長而窄,分八面研磨,故有“八面漢劍”一說。一般說來八面漢劍從厚度上要比四面厚,強度上當然也會比四面要強,四面拿在手上更輕靈。八面感覺要威嚴一些,四面簡約一些。超長劍全長100-140CM左右,少數達到160CM,基本為雙手持握,多飾玉具,少部分飾金銀,多為王侯顯貴的佩飾之器。随後戰争用劍形制不斷加長,單純增加劍身寬度的方法已不可行,鑄劍技術出現了新的突破,即借增加劍身的棱面以增強強度,于是細長八面青銅劍大量出現在戰場上,此亦為世界青銅鑄劍技術的最高鋒。
    中文名:八面漢劍 外文名: 别名: 英文名:The eight face Han Jian 類型:漢劍的一種 外形:平直端正 象征:權貴 長度:三尺

基本内容

漢劍。顧名思義,漢代風格的劍。其本身設計就體現着秦漢時期大氣的風格,給人一種正氣和霸氣。據史料記載,漢劍在當時主要是用作權貴的象征,而非兵器。原形漢劍身長而窄,分八面研磨,故有“八面漢劍”一說。“吳簡”,在漢劍基礎上更加簡化了其原有的裝飾,以完全直線的構成,并縮短其長度。護手等處原有的雕刻或鑄造裝飾,一并删減。

另一方面仍保留了秦漢時期的主流配色“黑與紅”。而把紅色提升為了橘色,借此融入現代色彩感。黑色以大漆上調,卓顯其高貴本質。劍體也保留了漢劍原有的風格,把八面研磨簡化為四面。同時删減了手柄原有的繁瑣纏絲。

現代簡約主義風格的漢劍,适合同樣簡約主義的室内家裝。非此協調搭配,就無法顯現其設計理念,和獨道魅力。八面感覺要威嚴一些,四面簡約一些。而八面也故有點氣勢、給人幻想、增加興趣.随後戰争用劍形制不斷加長,單純增加劍身寬度的方法已不可行,鑄劍技術出現了新的突破,即借增加劍身的棱面以增強強度,于是細長八面青銅劍大量出現在戰場上,此亦為世界青銅鑄劍技術的最高鋒。

按長度分類

短劍長在50-70CM左右,劍身稍闊,劍脊略薄,刺削并重,多飾以銅格。

長劍全長在80-110CM左右,劍莖約在20CM左右,刃寬3.5~4CM左右,大多3.7CM或3.6CM,刃厚度一般在0.8CM。相對霞身厚脊,重擊刺,可雙手握大力劈斬。

超長劍全長100-140CM左右,少數達到160CM,基本為雙手持握,多飾玉具,少部分飾金銀,多為王侯顯貴的佩飾之器。

按劍形分類

劍身為4個面叫四面漢劍。

劍身為6個面叫六面漢劍。

劍身為8個面叫八面漢劍。

原形漢劍身長而窄,分八面研磨,故有“八面漢劍”一說。一般說來八面漢劍從厚度上要比四面厚,強度上當然也會比四面要強,四面拿在手上更輕靈。八面感覺要威嚴一些,四面簡約一些。

最初的八面劍是青銅劍,青銅硬而脆,局限了劍身的長度,最初的解決方法是加寬劍身,在上半段縮窄,并在澆鑄時在劍脊和劍刃采用不同含錫量的青銅。随後戰争用劍形制不斷加長,單純增加劍身寬度的方法已不可行,鑄劍技術出現了新的突破,即借增加劍身的棱面以增強強度,于是細長八面青銅劍大量出現在戰場上,此亦為世界青銅鑄劍技術的最高鋒。

但即使如此,青銅劍長度與強度的矛盾仍然無法徹底解決,終于被鐵劍完全取代。鐵劍普及後,仍有部分承襲遺風保留了八面制形。但對鐵劍而言,八面較四面并無明顯優勢,卻增加了成本。在突破了青銅劍的強度瓶頸後,後期的戰争用劍不斷加長的趨勢越發明顯,一米以上的長劍大量出現。當然,在現代仿漢代風格劍的制作和收藏中,更多的是考慮其品相以及是否符合個人喜好。

漢劍的外形

中國劍曆來講究平直端正,在傳統意識裡,不但人要行止端正,連劍也要端端正正。漢劍身挺直,劍刃由兩度弧曲而伸,入鞘則樸實無華,出鞘則鋒芒畢露。漢劍可以說非常準确的代表了中國儒家文化的溫良謙恭讓和外圓内方的風格。而其中所蘊涵的“藏”與“顯”都是這種精髓所在。

據史料記載,漢劍在當時主要是用作權貴的象征,視為一種高貴裝飾華美的工藝品,而在戰場上,仍是一種不可少的武器。漢高祖劉邦起事,就是從劍斬白蛇開始,而其後漢代的皇帝無不佩劍。漢代的男子崇尚武力,男子成年後喜歡腰懸佩劍,奉為時尚。這一點連純粹的太學文生也不例外。所謂“劍者,君子武備,所以防身”就是這個道理。在西漢,官吏們佩劍是一種義務,特殊的儀式或場面更是不可缺少。原形漢劍身長而窄,分八面研磨,故有“八面漢劍”一說。

優點

漢代可以說是中國曆史上第一個軍隊全面裝備鐵質武器的朝代,其打造的漢劍以及環首刀都是當時堪稱高科技的武器,而八面漢劍更是極品中的極品。

八面漢劍,從它的名字上就能知道這種劍身有八個面,劍的截面是一個非常漂亮的八邊形。這是由于在打造劍的時候對劍身分八面進行打磨,八面劍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出現,彼時還多是以青銅劍為主,因為八面劍劍身較厚不易折斷,同時重量更重使得劈砍威力更大,因此同樣長度規格的八面漢劍與四面漢劍相比八面劍在性能更優秀。

八面漢劍在外觀上更威武霸氣,細長且光亮挺直的的劍身使人聯想到正直的人格,十分符合儒家所提倡的端正溫良的價值觀,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一直以來,八面漢劍以其優秀的性能以及獨特的文化内涵影響着後世,說八面漢劍是中國刀劍的扛鼎之作一點都不過分。

淵源

八面漢劍可以說是代表了中國鑄劍工藝最高水準,在史料上有詳細記錄的,應該是東漢時代出現的“百煉鋼”。百煉,則是反複加熱、折疊鍛打一百次,使得雜質盡出,最後鍛造出最精純的鋼。這樣的技術很費工,動辄耗費數年,才得神兵三五把。

這一時期已經很少使用青銅器了,它的替代品就是鑄鐵,當時的鑄鐵術已經相當發達了,這些技術還通過張骞等使節傳到西域當地,極大地促進了西域經濟和文化的發展。秦軍以青銅器為主,秦亡後四年,漢朝建立,史稱西漢,是冶鐵業的一個大發展時期。漢初,鐵質農具已經伴随牛耕開始普遍使用,漢武帝實行鹽鐵國家專營,西漢中晚期,鐵的産量猛增,冶煉技術發展迅速,質量也顯着提高。

客觀地說,鐵在漢朝已經是關乎國家興衰的重要産品,鐵質兵器的大量制造和使用更是支撐起西漢盛世的一個偉大的力量。公元25年漢光武帝劉秀,推翻了新莽政權,重新恢複劉氏統治的漢王朝,史稱東漢,冶鐵業由西漢的國家專賣轉化為私營為主,較西漢有明顯的進步,水利鼓風爐技術的發明,大大提高了冶鐵效率。較歐洲早1100年。低溫煉鋼的發明,使鋼的使用普遍化了,基本取代了青銅刀劍。

漢代鐵器中用塊煉鐵作材料的鍛件,有許多已達到鋼的标準,而且在戰國晚期“塊煉滲碳鋼”的基礎上更進了一步,到西漢中期已能用反複鍛打的方法使之成為早期的“百煉鋼”。滿城漢墓出土的劉勝佩劍,便是這種正在形成的“百煉鋼”工藝的早期産品。劉勝佩劍還經過表面滲碳和刃部淬火,使得劍刃堅硬、鋒利,而脊部仍保持較好的韌性。

另一方面,漢代鐵器中用生鐵作材料的鑄件,除了有許多是經過柔化處理的“展性鑄鐵”以外,到西漢中期還有了不少“灰口鐵”的鑄件,後者更具有硬度較低、脆性較小、耐磨、滑潤性能良好等特點。滿城漢墓出土的鐵是“展性鑄鐵”的制品,而車軸承則為“灰口鐵”鑄件,說明當時已掌握了不同種類鑄鐵的性能而加以應用。西漢中期,還發明了利用熱處理使鑄鐵在固體狀态下脫碳成鋼的技術,滿城漢墓出土的鐵镞便是用這種工藝制成的鋼件。

到了西漢後期,随着冶煉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又出現了用生鐵炒煉成鋼的新方法,主要是将生鐵加熱成半液體狀态,加以不斷的攪拌,利用空氣中的氧使之脫碳,以獲得不同含碳量的鋼,可稱“炒鋼”。山東省蒼山漢墓出土有錯金銘文的東漢永初六年(112)的“三十煉大刀”,就是用“炒鋼”為材料,經過反複加熱鍛打而制成的優質鋼件。用生産效率很高的生鐵大量地作為制鋼的材料,這是煉鋼史上的一次革命。

由于漢朝掌握了各種先進的鐵兵器,所以能對付北方民族強大的騎兵。景帝時,晁錯分析漢朝與匈奴作戰的軍事形勢,就指出優越的武器是克敵制勝的有利條件之一。由于冶煉技術進步,許多鍛件和鑄件已達到鋼的标準。漢代鐵器的制造和使用量很大,已普及全國,在社會生産和生活的各個方面,都起了重要作用。

鐵器關系到國計民生、軍備國防,制鐵業成為特别重要的經濟部門,受到統治階級的重視。西漢初期,各地制鐵業多被控制在諸侯王及富商手中。漢武帝時,在各地置鐵官,壟斷全國的制鐵業,并實行專賣政策。東漢前期,承襲西漢制度,冶鐵業仍由國家專營。但豪強地主勢力強大,私設工場,自造鐵器,官府不能禁止。章和二年(公元88),和帝即位,宣布鹽鐵開禁。此後,各地冶鐵業多為豪強地主私營。

鋼鐵兵器正式裝備部隊後,因為硬度和韌度都明顯地優于青銅,也由于騎兵的大量使用,配合其沖鋒陷陣、馬上接戰的戰術需要,對兵器的強度有更高的要求,所以在西漢末年時,鋼鐵兵器幾已完全取代了青銅,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時代,在這數百年的交替期間,同時也是青銅兵器的發展巅峰,無論長度、硬度、韌度,在曆史舞台上展現其最後的燦爛風華。

這個時期的長劍常以玉石為裝具,千年之後,長劍已朽,玉劍飾卻已其精美的質地與紋飾為人珍愛,成為玉器中一個不可或缺的品目。用玉來裝飾兵器,在我國始于西周,經春秋戰國至漢代到達頂峰。古代玉是珍貴之物,以玉裝飾劍稱為玉具劍,表示佩劍者的高貴身份和高尚品德。中國的玉具劍,是在劍的首、镡和劍鞘的标、纰四個部位用玉作為裝飾。

漢朝名劍

漢劍另一種詞義解釋指漢高祖劉邦斬白蛇之劍。

赤霄:漢高帝所得,鐵,銘曰赤霄大篆書,三尺,高帝以秦始皇三十四年得于南山及貴常服之斬蛇。漢高祖劉邦憑此劍于大澤怒斬白蛇,開始其帝王一生。起義時由鑄劍師打造的青銅劍。劍身仿秦劍。秀有花紋、飾有七彩珠、九華玉的寒光逼人、刃如霜雪的寶劍,劍身镌刻兩個篆字:赤霄。“斬白蛇、提三尺劍立不世之功”都指這把劍。是中國曆史上著名的寶劍。頗具曆史價值。梁.陶弘景《古今刀劍錄》:“劉季在位十二年,以始皇三十四年,于南山得一鐵劍,長三尺,銘曰‘赤霄’,大篆書。”

斬蛇劍:一名“斬蛇”。漢高祖劉邦白蛇之寶劍。《西京雜記》:“高祖斬白蛇劍,十二年一加磨瑩,刃上常若霜雪。” 斷蛇:古代劍名。《廣雅.釋器》:“斷蛇,劍也。”王念孫《疏證》:“《西京雜記》雲:‘漢高帝斬蛇劍,劍上有七采珠、九華玉以為飾,刃上常若霜雪,光采射人,蓋即《廣雅》所謂斷蛇也’。”

漢朝鑄劍工藝精湛,而名劍則代表其典範,這一時期的名劍代表有:

神劍:漢太公所得,命訣載:“太公微時有冶為天子鑄劍指太公腰間佩刀曰:‘若得雜冶即成神劍,可以克天下’太公解投冶中劍成授太公”。

神龜:漢文帝鑄,三尺六寸,同時鑄三劍刻龜形故名,帝崩命入劍玄武宮。

八服:漢武帝鑄,銘曰“八服”,以元光五年鑄凡八劍五嶽皆埋之。

茂陵劍:漢昭帝所得,上銘“直千金壽萬歲”昭帝時茂陵人獻一寶劍故名毛貴:漢宣帝鑄,“以本始四年鑄,一曰毛二曰貴以足下有毛故為之貴”。

衍:漢平帝所得,上有帝名,平帝在位五年以元始元年辛酉掘得上有帝名衍因服之。

秀霸:漢光武所得,銘曰“秀霸”,未貴時在南陽鄂山得之。

玉具劍:光武以賜馮異,七尺,馮異傳赤眉暴亂三輔,以馮異為征西将軍,讨之車駕送至河南,賜以乘輿七尺玉具劍。

龍彩:漢明帝鑄,永平元年鑄,上作龍形,沉之洛水中,水清時,常有見之者。

金劍:漢章帝鑄,金質,建初八年鑄投入伊水中。

安漢:漢順帝鑄,銘曰“安漢”,永建元年鑄。

中興:漢靈帝鑄,文曰“中興”,建甯三年鑄,同時鑄四劍銘文皆同後一劍無故自失。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