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川市

銀川市

甯夏回族自治區地級市
銀川市是甯夏回族自治區首府,全區政治經濟科技文化教育中心,東臨九曲奔流的黃河,西依雄渾巍峨的賀蘭山,懷抱美麗富饒的甯夏平原,是安居樂業的天府之地,名聞天下的“塞上江南”,是全國曆史文化名城,西北地區重要中心城市。[1]
    中文名:銀川市 外文名:Yinchuan 别名: 别稱:鳳凰城、銀川、塞上江南 所屬地區:西北地區 下轄地區:興慶區、金鳳區、西夏區、靈武市、永甯縣、賀蘭縣。 建立時間:宋崇甯四年(1105年) 面積:9491平方千米 人口:219.11萬(2016年) GDP:1395.67億元(2014年) 地理位置:黃河上遊,甯夏平原中部 友好城市:慶山市,烏塔皮市,松江市,烏蘭巴托,比什凱克市 著名景點:西夏王陵、蘇峪口國家公園、鎮北堡影視城、承天寺塔、海寶塔 主要街道:新華街、中山南街、解放東街、利群西街 地标建築:玉皇閣 市花、市樹:國槐、沙棗;玫瑰花、馬蘭花 地域名人:李元昊、張賢亮 地方特産:枸杞、甘草、賀蘭石 知名産業:旅遊業 知名企業:西北軸承股份有限公司、小巨人、銀川中策(長城) 機場:銀川河東機場 電話區碼:0951 郵編區碼:750000 政府駐地:金鳳區北京中路166号 火車站:銀川站 行政類别:省會城市 地方方言:蘭銀官話-銀吳片-銀川話 著名學校:甯夏大學、北方民族大學等 車牌代碼:甯A 地區生産總值:1617.28億元(2016年) 現任領導:市委書記徐廣國,市長馬力 氣候條件:典型的中溫帶大陸性氣候 市歌:《歌唱甯夏川》 市鳥:喜鵲 緯度:北緯37°29′-38°53′ 經度:東經105°49′-106°53′ 人均生産總值:69553元(2015年)

地理環境

地形地貌

銀川市區地形分為山地和平原兩大部分。西部、南部較高,北部、東部較低,略呈西南—東北方向傾斜。地貌類型多樣,自西向東分為賀蘭山地、洪積扇前傾斜平原、洪積沖積平原、沖積湖沼平原、河谷平原、河漫灘地等。海拔在1010米~1150米之間,地面坡度為2‰左右,土層較厚。

銀川西部的賀蘭山為石質中高山,呈北偏東走向。全長約150公裡,寬20公裡~30公裡。最高峰海拔3556米,是阻擋西北冷空氣和風沙長驅直入銀川的天然屏障。賀蘭山在銀川市境内近70公裡,面積5.88萬公頃,山高坡陡,氣勢雄偉。

土壤水系

銀川地區土壤類型分為9大類、28個亞類、48個土屬及500多個土種或變種。賀蘭山至西幹渠之間主要為山地灰鈣土、草甸土和灰褐土,東部沖積平原主要為長期引黃灌溉淤積和耕作交替而形成的灌淤土,局部低窪地區有湖土和鹽土分布。灌淤土土質适中,理化性好,有機質含量高,保水保肥适種性廣。土壤類型的多樣性非常适合發展農業生産和多種經濟作物生長。

銀川地表水水源充足,水質良好,富含泥沙,有肥田沃地之功。境内溝渠成網,湖泊濕地衆多。黃河是銀川的主要河流,流經銀川80多公裡,南北貫穿。銀川平原引用黃河水自流灌溉已有兩千多年的曆史。

引黃幹渠有唐徕、漢延、惠農、西幹等渠,年引水量數10億立方米。配套排灌幹支鬥渠千餘條,長數千公裡,形成灌有渠、排有溝的完整的灌排水體系,保證了13萬多公頃農田的灌溉。

銀川曆史上由于黃河不斷改道,湖泊濕地衆多,古有“七十二連湖”之說,現有“塞上湖城”之美稱。全市有濕地面積3.97萬公頃,主要為湖泊濕地和河流濕地,其中天然濕地占濕地面積的60%以上,自然湖泊近200處,面積100公頃以上的湖泊20多處。

較著名的有鳴翠湖、閱海、鶴泉湖、寶湖、西湖等。銀川濕地有豐富的動植物資源,濕地植物有190多種,濕地野生動物有150多種,其中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黑鹳、中華秋沙鴨、白尾海雕、小鸨、大鸨5種,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大天鵝等19種,自治區級保護動物24種。銀川濕地是中國西北地區重要的鳥類栖息地之一。

氣候特點

銀川市及其所屬各縣(市)屬典型的中溫帶大陸性氣候。主要氣候特點是:四季分明,春遲夏短,秋早冬長,晝夜溫差大,雨雪稀少,蒸發強烈,氣候幹燥,風大沙多等。年平均氣溫8.5℃左右,年平均日照時數2800小時~3000小時,是中國太陽輻射和日照時數最多的地區之一。年平均降水量200毫米左右,無霜期185天左右。

概述

銀川市位于黃河上遊甯夏平原中部。東與吳忠市鹽池縣接壤;西依賀蘭山與内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為鄰;南與吳忠市利通區、青銅峽市相連;北接石嘴山市平羅縣,與内蒙古自治區鄂托克旗相鄰。

其地域範圍在北緯37°29′~38°53′,東經105°49′~106°53′之間,總面積9491.0平方公裡。2007年城市建成區面積為107平方公裡。下轄興慶區、金鳳區、西夏區、永甯縣、賀蘭縣、靈武市。

2007年,各縣(市)區共轄23個街道辦事處、21個鎮、6個鄉和204個居委會、272個村民委員會。全市總人口148.79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為94.91萬人,占人口總數的63.79%,回族人口為38.61萬人,占全市人口總數的25.95%。

地名由來

“銀川”作為古地名,最早見于《新唐書·地理志》:“銀州銀川郡”。故址在今陝西省米脂縣東北。《讀史方輿紀要》載,宋崇甯四年(1105年),“仍置銀州,五年廢為銀川城,金為銀川寨。尋廢。”

甯夏地方文獻上出現“銀川”一詞,約在明末清初。一些官吏、文人在詠唱甯夏平原溝渠交織如網、湖泊珠連其間的秀美景色時,用“銀川”形容其水光潋滟、水映晴光的水鄉風光。如“俯憑駝鈴臨河套,遙帶銀川挹賀蘭”,“連山似奔浪,黃河一帶寬。城郭渺如舫,銀川亦寥廓”,“或是天吳聊小試,暫移鳅穴到銀川”。這些詩詞中的銀川,還沒有明确的地名意義。

清雍正年間,“銀川”一詞,逐漸有了指代地域的地名含義。如《惠農渠碑記》上有“黃河發源于昆侖,曆積石,經銀川,由石嘴山而北”的記載,碑文上的銀川,已泛指銀川平原引黃河灌區了。

清乾隆年間,甯夏知府趙本植在府城(今銀川城區)創立“銀川書院”,又有汪繹辰纂修《銀川小志》。“銀川”一詞的指代範圍趨于具體、明确,已初具地名意義,并逐漸成為甯夏府城的代稱。

1944年,甯夏省城(今銀川城區址)改為建制市,正式定名為“銀川”。地名一直沿用至今。“鳳凰城”的由來:傳說有一隻鳳凰從南方飛到北方,看到一片豐盈的綠洲,鳳凰以為這裡就是江南,于是降落在此,築巢為家,從此銀川就多了一個美麗的名稱“鳳凰城”。銀川市府特别在城市西門入口處,建起了一座鳳凰碑,紀念那隻鳳凰,鳳凰碑也就成了銀川的标志。鳳凰碑兩側南北向的大街被稱為“鳳凰街”。

城市象征

市徽

銀川市市徽

設計說明:标志由昂首展翅的鳳凰、穿越銀川平原的黃河構成了銀川的視覺符号,概括凝練了銀川精神。鳳凰這個吉祥如意的形象給銀川民衆及外界已留下了難以改變的印象,因此标志主圖案為鳳凰,昂首向上的鳳凰代表了銀川人民銳意進取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

其中鳳凰展開的翅膀由銀川的“川”變形而來;進取向上的軀幹由黃河變形而來,黃河是銀川平原的命脈,自古以來就有“天下黃河富甯夏”之說,黃河與銀川有着深厚的淵源,故将黃河貫穿圖案上下。

市樹

(胡頹子科胡頹子屬),别名桂香柳,落葉喬木,小枝具刺。幼枝銀白色,老枝栗褐色。葉矩圓狀披針形至狹披針形,花期5-6月,開花時芳香怡人,果實長圓狀橢圓形,果肉粉質可食。

沙棗側根發達,有根瘤,固氮能力強,具有抗旱,抗風沙,耐鹽堿,耐貧瘠等特點。沙棗樹是銀川的鄉土樹種,抗幹旱、抗風沙、耐鹽堿,生命力強,最能代表銀川人民堅強不屈的精神。

國槐(蝶形花科槐屬),落葉喬木,幹皮暗灰色,小枝綠色,羽狀複葉,圓錐花序頂生,莢果肉質,串珠狀;性耐寒,喜陽光,不耐陰濕而抗旱,較耐瘠薄。對土壤要求不嚴,在濕潤、肥沃、深厚、排水良好的沙質土壤上生長最佳,在石灰及輕度鹽堿地上也能正常生長,是城鄉良好的遮蔭樹和行道樹種。國槐是我市城市綠化中的骨幹樹種之一,在城市廣為栽植,1984年被市人大定為銀川市的市樹。

市花

銀川市花-馬蘭花

玫瑰,名刺玫,玫瑰屬落葉直立灌木,莖叢生,有莖刺。夏季4~5月開花,花單生或簇生于枝頂,花色紫紅色、粉紅色、黃色、白色等,具芳香。另外,玫瑰花還是浪漫、愛與高貴的化身。

玫瑰已被沈陽、蘭州、烏魯木齊等城市選為市花,但與其他城市種植的玫瑰有所不同的是,銀川廣泛種植的是苦水玫瑰,在惡劣的自然環境中也能生長,最能體現銀川的城市特色。

馬蘭花,鸢尾科鸢尾屬植物,又名馬蓮、蝴蝶花、蝴蝶蘭,為多年生宿根草本花卉,根莖短粗、肥壯。花大新奇,花色絢麗,鮮豔奪目。花有藍、白、黃、雪青等色。花期5~6個月,每次開花7—10天,頗耐觀賞。馬蘭花是幸福之花,生命頑強,它最能代表我們銀川人勇敢、善良、堅毅、寬容的品質。

市鳥

銀川市鳥-喜鵲

喜鵲,雀形目(Passeriformes)鴉科(Corvidae)數種長尾鳥類。最熟悉的種類是黑嘴喜鵲(Picapica),長45厘米(18寸),黑、白兩色,尾有藍綠色的虹彩。生活於西北非、整個歐亞大陸和北美洲的西部。見於農田和樹木密布的原野,食昆蟲、谷物、小型脊椎動物、其他鳥的卵和幼雛以及新鮮動物屍體;其巢大而圓,用泥黏合細枝築成。喜鵲是吉祥的象征,形體比較美觀,在銀川市區内比較常見,做市鳥合适。

行政區劃

銀川市轄3個市轄區、2個縣,代管1個縣級市。銀川市面積9555.38平方千米,市人民政府駐金鳳區北京中路166号。

此處區劃地名資料截至2005年12月;面積、人口數據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簡冊(2005)》,人口截至2003年底。

另:銀川經濟技術開發區(銀川高新區),不列入正式區劃,其核心區分布于西夏區南部及金鳳區中部。

曆史沿革

春秋戰國時銀川是匈奴等民族的遊牧地區。

秦漢時期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分全國為36郡,銀川屬北地郡,并派大将蒙恬屯墾甯夏。

西漢初年始修漢延渠,9年後建成後通水。漢成帝時期,北地郡主持屯田殖谷的上河典農都尉馮參,在今銀川市榮東郊掌政鄉窪路村一帶,建起一座北典農城,俗稱呂城,匈奴等遊牧民稱之為飲汗城。

漢武帝時,開發河套引黃灌區,建設了一系列城堡,稱呂城或飲汗城。5世紀初,大夏國王将這裡改建成王家園林。北周時設懷遠郡,懷遠縣。

唐宋時期

唐儀鳳二年(677),懷遠舊城被黃河沖毀,次年城址遷至今銀川老城。宋天禧四年(1020)改名興州。寶元元年(1038),黨項首領李元昊建西夏國,定銀川為國都,時稱興慶府,後又稱中興府。

元明清

元、明、清時,銀川為甯夏路、衛、府及朔方道治所。明末清初,開始以銀川為甯夏府城的别号。

設甯夏省

1928年設甯夏省,銀川為省城。1945年正式定甯夏省城為銀川市。1949年後為甯夏省會,為貫徹執行民族區域自治政策,1958年甯夏回族自治區成立,銀川市為自治區首府,為自治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銀川市的設置,是1944年4月,國民黨甯夏省政府第130次委員會決定,呈報民國政府批準的。經3年的籌備于1947年4月正式成立。當時銀川市人口不過3萬,市下無區、街行政設置,市内的行政、司法、治安等權力,均由甯夏省警察局及其4個分局行使管理。

新中國成立後

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此時的銀川市剛解放,新的政權組織當時隻設置了4個區政府、21個街公所。

1951年6月,從永甯縣劃入所屬四區的6個半鄉、六區的3個半鄉;從賀蘭縣劃入北塔、登南2鄉及鎮北堡以西到賀蘭山滾鐘口、南水等溝口的地域。以原永甯縣四區的6個半鄉及鎮北堡、滾鐘口等地并為6個鄉,組建為銀川市第五區,駐新城;以原永甯六區的三個半鄉調整為4個鄉,外加原賀蘭縣劃入的2個鄉組建為銀川市第六區,駐舊滿城。

1954年,6個區合并為3個區。

1955年撤區并鄉。3個區撤銷,21個街公所整合為7個街道辦事處;12個鄉合并為1鎮5鄉(新城鎮、五裡台鄉、磚區鄉、北塔鄉、民樂鄉、新民鄉)。1957年,7個街道辦事處合并為4個街道辦事處。

1958年人民公社化期間,銀川城内的4個街道辦事處組建為東街、西街2個城市人民公社;市郊以唐徕渠東、西為界組建了東風、戰鬥2個公社。

此時,永甯縣望遠鄉的紅旗農業生産合作社劃歸銀川市東風公社;永甯縣永華鄉和賀蘭縣蘆花台鄉劃歸銀川市戰鬥公社。1959年,東風、戰鬥兩公社分别更名為紅花、新城公社。

1960年,銀川城内兩個人民公社(東街、西街)合并為城區人民公社,在新城組建了以工商企業和職工家屬為主體的“五一”城市人民公社。同年,新城公社更名為良田公社;“五一”公社更名為新城公社。永甯縣掌政公社(除政權大隊)劃歸銀川市管轄;将掌政公社的通貴、通南兩大隊劃出,組建為國營通貴農場,場政合一。

1961年,由良田公社分設蘆花公社;紅花、掌政兩公社各劃出一部分生産大隊組建了大新公社。1963年,從良田公社分出部分生産大隊組建為羅家莊公社。但為時不久,羅家莊公社又撤銷并入良田公社。

1964年,掌政公社劃歸永甯縣管轄。1965年,通貴農場劃歸賀蘭縣管轄,改稱通貴公社。1966年,掌政、通貴2個公社再次劃歸銀川市;同時将永甯縣望遠公社的搭橋大隊劃歸銀川市大新公社。

1970年,正式設立城區、新城區2個縣級市轄區。1972年,良田公社一分為二,組建銀新公社。同年,設立銀川市郊區,7個人民公社劃歸郊區管理。永甯縣劃歸銀川市管轄。1975年,賀蘭縣劃歸銀川市管轄。(資料出處:《甯夏現代政區變遷沿革》,馮茂著,甯夏人民出版社,1998年9月第1版,銀川)

改革開放以後

2000年,據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銀川市總人口1177613人。其中:城區283829人,新城區250627人,郊區273031人,永甯縣191668人,賀蘭縣178458人。

2002年10月19日,國務院批準(國函[2002]95号)調整銀川市市轄區行政區劃:

(1)撤銷銀川市城區、新城區和郊區,設立銀川市西夏區、金鳳區和興慶區。

(2)西夏區轄原新城區的朔方路、文昌路、北京西路、西花園路、甯華路5個街道辦事處和原郊區的鎮北堡鎮、興泾鎮、蘆花鄉,區人民政府駐懷遠東路。

(3)金鳳區轄原新城區的鐵東、新城東街2個街道辦事處和原郊區的良田鄉、興源鄉、銀新鄉以及賀蘭縣的豐登鄉,區人民政府駐新夏東路。

(4)興慶區轄原城區的行政區域和原郊區的紅花鄉、滿春鄉、大新鄉、永固鄉、掌政鄉、通貴鄉,區人民政府駐上海東路。行政區劃調整前(以下數據根據《簡冊·2002年版》):城區面積16平方千米,人口27萬,郵政編碼750001;新城區面積70平方千米,人口21萬,郵政編碼750011;郊區面積1201平方千米,人口16萬,郵政編碼750002;賀蘭縣面積1208平方千米,人口18萬。

2002年10月25日,甯夏回族自治區人民政府(甯政發[2002]92号)批準将靈武市由吳忠市代管變更為由銀川市代管。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銀川地區山川兼備,地貌類型多樣,受氣候、土壤等自然條件影響,形成了多種類動植物資源。銀川平原地勢平坦開闊,土地肥沃,溝渠縱橫,水利資源豐富,加之日照充足,熱量豐富,自然條件優越,自古以來就有“塞上江南”的美譽,是重要的農林牧漁生産區。

林業資源

銀川境内天然湖泊衆多,自然水面數萬公頃,水質良好,水域内水草茂盛,具備發展水産養殖的優越條件。賀蘭山區是銀川市唯一的天然林資源。總面積2.67萬公頃,有天然次生林1.23萬公頃,森林覆蓋率22.8%。

林種主要有雲杉、油松、山楊等喬木,還有山榆、山杏等灌木。此外,有野生藥用植物40多種,國家保護的珍稀動物有獐子、馬鹿、藍馬雞、青羊、狐狸等32種。賀蘭山東麓地區,其氣候、土壤、地理條件接近甚至優于法國優質葡萄産區——波爾多地區,是世界優質葡萄栽培的最佳生态區之一。

礦産資源

銀川地區礦産資源有煤炭、赤鐵礦、熔劑石灰岩、熔劑白雲岩、熔劑矽石、磷塊岩、水泥石灰岩、輝綠岩等。賀蘭石“石質瑩潤,用以制硯,呵氣生水,易發墨而護毫”,自古就有“一端二歙三賀蘭”之盛譽,為中國“五大名硯”之一。

靈武礦區的煤炭、石油、天然氣儲量豐富,特别是煤炭儲量以及其具有的高發熱量、低灰、低硫、低磷等品質,在全自治區乃至全國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經濟

2002年銀川市實現國内生産總值133億元,比上年增長11.4%,經濟總量占自治區的40.3%,第一産業增加值15.5億元,增長2%;第二産業增加值58.5億元,增長13.1%;第三産業增加值59億元,增長11.6%,一、二、三産業結構為11.6∶44∶44.4。

地方财政收入13.32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72.96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3.79億元,外貿進出口總額2.34億美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932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845元。糧食總産量為86萬噸,與上年持平。

羊隻飼養量達115萬隻,增長12%,奶牛存欄達3.2萬頭,增長22.8%,奶類總産量達8.9萬噸,蔬菜總産量達45萬噸,增長7.1%,水産品産量達2.9萬噸,增長13.6%。銀川市依托煤炭、電力、水資源、農産品和廉價勞動力及毗鄰地區煤、油氣等資源優勢,形成了以化工、機電、食品、建材、生物制藥為主導的工業體系。

2002年全市工業總産值138.67億元,主要工業産品有化肥、成品油、合成洗滌劑、輪胎、機床、軸承、變壓器、起重設備、鐵合金、活性炭、乳制品、檸檬酸、酒類、味精、清真食品、水泥、玻璃、機制紙、中西藥等200多種。

銀川市商業貿易繁榮活躍,2002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3.8億元,增長11.3%,全市批發零售餐飲業網點近2萬個,從業人員逾5萬人,擁有新華百貨集團、北京華聯、銀川商城等一批較為有名的大中型商業企業和設施。

農業發展

銀川地勢平坦開闊、土地肥沃、四季分明、日照充足、灌溉便利,耕地面積210萬餘畝,具有得天獨厚的農業生産條件,自古就有“塞上江南、魚米之鄉”的美譽,盛産小麥水稻、玉米、果菜、枸杞、淡水魚及牛羊肉等畜産品。

2013年完成農林牧漁業總産值98.99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4.0%。其中農業産值60.85億元,增長2.8%;林業産值1.58億元,增長7.2%;畜牧業産值24.15億元,增長2.6%;漁業産值7.27億元,增長15.5%;農林牧漁服務業産值5.15億元,增長9.7%。

工業發展

1958年,上海、南京、天津等地遷入銀川市32個生産廠(組),經與地方企業調整合并,共建廠16個,全部投入生産,形成了市屬小型地方國營企業群體。

1960~1965年,國家從沿海搬遷一批大中型骨幹企業來銀,建起了銀川橡膠廠、長城機床廠、長城機床鑄造廠、起重機器廠、銀河儀表廠等。“文化大革命”時期,工業經濟的發展受到極大的影響,1966~1968年的工業投産企業比1965年新增加19戶,但工業産值卻比1966年減少了。

銀川已基本建立起能源、化工、機電、建材、冶金、制藥、食品、造紙和農副産品加工等30多個門類的現代工業生産體系,是中國西部重要的工業城市之一。

截止2010年底,銀川開發區共有各類企業2800餘家,其中工業企業380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88家,高新技術企業16家,占全區高新技術企業總數的52%,各項主要經濟指标以22%的平均速度增長,占銀川市經濟總量的13%。

2013年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492.16億元,比上年增長12.4%。其中全市大中型企業完成增加值403.20億元,增長10.7%。按輕重工業分,輕工業完成增加值79.54億元,增長11.7%;重工業完成增加值412.62億元,增長12.5%。

2013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銷售産值1868.10億元,比上年增長15.4%,工業産品銷售率為97.8%;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1782.39億元,比上年增長15.0%;主營業務成本1477.93億元,增長15.5%。

2013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48.06億元,比上年增長12.2%。實現進出口總額24.11億美元,比上年增長80.9%。其中,出口總額20.78億美元,增長99.1%;進口總額3.33億美元,增長15.4%。2013年末金融機構人民币各項存款餘額2340.93億元,比上年末增長11.0%。

2013年接待國内遊客798.61萬人次,增長14.7%;接待海外遊客1.83萬人次,增長33.1%。國内旅遊收入73.11億元,增長24.9%;國際旅遊外彙收入874.51萬美元,增長1.2倍。

交通

航空

已開通銀川至北京、廣州、上海、成都、西安、昆明、重慶等地的航線,每周有40多個航班飛往全國10多個大中城市,形成了以銀川為中心,西至烏魯木齊、東連沈陽、南至昆明、廣州的航空線。

銀川河東機場(4D級)位于黃河東岸,從民航大廈前有專線大巴可達,車費15元,也可從市區打的,車費80元以上。

鐵路

包蘭鐵路穿越甯夏,縱貫銀川市區南北,同時是金鳳區和西夏區的界線,東接華北重鎮包頭,與京包鐵路相連;西接西北古城蘭州,和蘭新、蘭青、隴海三條鐵路銜接。

太中銀鐵路銀川聯絡線在定邊與主線連接。從銀川發出的旅客列車可直達北京、蘭州、呼和浩特、青銅峽、石家莊、西安、鄭州、長沙、南京、上海、廣州等數十個城市。

公路

銀川汽車南站位于興慶區清河南街,汽車北站(旅遊汽車站)位于興慶區清和北街,汽車西站位于西夏區興洲北街,銀川客運站位于興慶區清和南街,多條線路連接區内各地以及區外各省市。

周邊地區交通

中衛市:銀川汽車南站發車,每半小時一趟,票價15元,行程約3個半小時;從銀川火車站發往銀川以南的火車都經過中衛,票價14元,行程2小時左右。

固原市:銀川汽車南站發車,票價30元,行程約6小時;銀川發往西安方向的火車都經過固原,票價27元。從中衛到固原乘汽車約20元,火車票價14元,行程約4小時。

石嘴山市:蘭州至北京、呼和浩特火車都經過該市。

市内交通

以銀川市區有四十多條公交線路,分别通往銀川三區兩縣。銀川市現有出租車數千輛,起步價5元(3公裡),3-10公裡内每公裡1元、1.2元、1.4元。23:00-06:00起步價為6元(3公裡),3-10公裡内每公裡上浮20%。

社會事業

教育

到2002年銀川市有普通高等院校3所,中等專業、技工學校29所,成人高等和中專學校11所,中學103所,小學347所,各類學校在校學生25.95萬人。甯夏大學是甯夏惟一的綜合性高等院校,面向全國招生,還有培養阿語和宗教人才的伊斯蘭經學院。

衛生

全市現有衛生機構130個,床位8915張,醫生3883人,擁有甯夏醫學院附屬醫院、解放軍第五醫院、市第一醫院、市中醫醫院等高水平的醫療機構。

體育

有甯夏體育館、銀川體育館,湖濱體育館等體育設施,具備承辦自治區運動會和一般性全國體育比賽能力,2003年成功舉辦了第七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

科技

銀川市是科技人才比較集中的智力密集區,是發展本地區科技、經濟的優勢所在。銀川市每萬人擁有科技人員380人,在西部地區(西南西北9省區)的城市中是最高的,比西安高2.8倍,比蘭州高21%;

每千人擁有自然科技人員21名,比全國平均擁有量多12人;工程師以上科技人員2993人,其擁有量居全國295個城市中的第52位,居同類81個城市中的第15位。

銀川市立足自己的優勢特色産業,整合科技資源,積極主動與國家、自治區的重大科技專項和重點科技項目對接,申報國家、自治區創新基金和中小型科技創新基金項目12項,資金640萬元;

成功申報國家清潔汽車二期工程“幹熱條件下銀川市代用燃料汽車規模化運行技術考核項目”資金100萬元;興慶區、靈武市、永甯縣被國家科技部批準為科技富民強縣專項行動示範縣,争取項目資金575萬元。

2011年,投入科技三項費用6500萬元,比上年增長4.2倍;實施各類科技計劃項目152項,增長23.6%。全年申請專利量637件。擁有甯夏名牌産品140種。

2013年全國縣(市、區)科技進步考核先進名單,銀川市金鳳區、永甯縣、靈武市榮登榜單,其中,金鳳區順利實現全國科技進步考核“七連冠”。

傳媒

電視:甯夏廣播電視總台、銀川廣播電視台。

報紙:《甯夏日報》、《新消息報》、《銀川晚報》、《都市生活報》、《現代生活報》、《華興時報》、《甯夏能源報》、《甯夏廣播電視報》、《銀川城市生活讀本》、《新知訊報》。

廣播:甯夏廣播電視總台(現有交通廣播,經濟廣播,都市廣播,新聞廣播4套頻率)、銀川廣播電視台(現有新聞綜合頻率、音樂交通頻率、都市經濟頻率和汽車生活頻率4套廣播頻率)。

新聞網站:甯夏新聞網、甯夏網、銀川新聞網、銀川廣播電視網、甯夏信息港。

雜志:《朔方》、《看天下》、《理财世界·馨家》。

友好城市

國際

美國森都布魯克市2010年6月29日

美國亞特蘭大市2009年5月2日

韓國慶山市2008年1月24日

納米比亞共和國烏塔皮市2005年8月11日

日本島根市2000年9月24日

蒙古烏蘭巴托市2003年9月3日

吉爾吉斯斯坦比什凱克市2000年5月23日

國内

浙江甯波市2008年

山東濟南市2007年

山東青島市2007年

福建福州市2008年

四川廣元市2007年

江蘇南京市2009年

廣西南甯市2008年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