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天吼

朝天吼

龍王的兒子
朝天吼又名望天吼,傳說是龍王的兒子,有守望習慣。華表柱頂之蹬龍(即朝天吼)對天咆哮,被視為上傳天意,下達民情。又有文獻記載,觀音菩薩的坐騎即為“朝天吼”,在天安門的蟠龍柱上就有朝天吼。傳說中龍生九子,其中有的說法把還把螭首、麒麟、朝天吼(犼)、貔貅也列入龍子之一。螭吻,又叫鸱尾、鸱吻(拼音,Chīwěn、Chīwěi、Chīwěn): 傳說中的龍子。亦為屋脊裝飾物鸱尾的别稱。 清 高士奇 《天祿識馀·龍種》:“俗傳龍子九種,各有所好……二曰螭吻,形似獸,性好望,今屋上獸頭是也。”參閱 清 褚人穫 《堅瓠十集·龍九子》。[1]
    中文名:朝天吼 外文名: 來源出處: 别名:望天吼 含義:傳說中龍王之子 象征:皇家代表

概述

本名:犼 又名望天吼,傳說是龍王的兒子,有守望習慣。華表柱頂之蹬龍(即朝天吼)對天咆哮,被視為上傳天意,下達民情。又有文獻記載,觀音菩薩的坐騎即為“朝天吼”,在天安門的蟠龍柱上就有朝天吼。

傳說中龍生九子,其中有的說法把還把螭首、麒麟、朝天吼(犼)、貔貅也列入龍子之一。

皇家華表的盤中通常蹲坐着這隻怪獸,據說它是龍生九子之一,有守望的習性、但人仍一般叫它"石獅",常立于華表和房頂。

在網絡小說《神遊》中,年幼的望天吼幻化成一女子,愛上了自己的主人(即男主角),主人遇襲時,在自身法力尚弱的情況下,耗盡全身靈氣,望天而發最後一吼。震退敵人,自己也力盡身損。幸得仙人救之。

龍生九子

赑屃(拼音:Bìxì): 又名龜趺、霸下、填下,龍生九子之長,貌似龜,有齒,力大,好負重。其背亦負以重物,在石碑下的石龜為其形象。在拆除北京舊城牆時,在東便門和西便門的城牆下各發現半個赑屃,因此有赑屃馱着北京城之說。

囚牛(拼音:qiú niú): 龍生九子之一,形狀為有鱗角的黃色小龍,喜音樂,蹲立于琴頭。這位有音樂細胞的龍子,不光立在漢族的胡琴上,彜族的龍頭月琴、白族的三弦琴以及藏族的一些樂器上也有其揚頭張口的形象。

睚眦(拼音:Yázì): 龍生九子之一,龍身豺首,性剛烈,最是好殺 嗜殺好鬥,刻镂于刀環、劍柄吞口。

嘲風(拼音:cháo fēng): 龍生九子之一,平生好險,殿角有其形象。

蒲牢(拼音:pú láo): 傳說中的龍生九子之一,充作洪鐘提梁的鈕,助其鳴聲遠揚。

狻猊(拼音:Suānní): 傳說中龍生九子之一,形如獅,喜煙好坐,所以形象一般出現在香爐上,随之吞煙吐霧。唐代高僧慧琳說:“狻猊即獅子也,出西域。”

狴犴(拼音:Bì'àn): 龍生九子之一,形象老虎,傳說其好訴訟,故獄門或官衙正堂兩側立其形象。

負屃(拼音:Fùxì): 龍生九子之一,身似龍,雅好斯文,盤繞在石碑頭頂。

螭吻,又叫鸱尾、鸱吻(拼音,Chīwěn、Chīwěi、Chīwěn): 龍生九子之一,口潤嗓粗而好吞,遂成殿脊兩端,取其滅火消災。鸱尾到底是一種鳥還是傳說中海上的鲸魚沒有确定的說法。

饕餮(拼音:Tāotiè): 傳說中貪食,古代青銅器上面常用它的頭部形狀做裝飾,叫做饕餮紋。傳說是龍生九子之一。《左傳·文公十八年》上有這麼一段:“缙雲氏(《集解》引應劭曰:“黃帝受命,有雲瑞,故以雲紀事也。春官為青雲,夏官為缙雲,秋官為白雲,冬官為黑雲,中官為黃雲。”黃帝以雲名官,分别管理一年四季之事,其中夏官的官名就叫做缙雲氏。

當時掌管夏令事宜的缙雲氏,究竟是什麼人尚未知其詳,但是他的後代卻紛紛以缙雲兩個字為自己家族的姓氏,傳到後來,再省缙字簡為雲姓,稱為雲氏。)有不才之子,貪于飲食,冒于貨賄。侵欲崇侈,不可盈厭;聚斂積實,不知紀極。不分孤寡,不恤窮匮。天下之民以比三兇,謂之饕餮。”

蚣蝮(拼音:bā xià) ,應為趴蝮: 傳說中龍生九子之一,性喜水,被雕成橋柱、建築上。

椒圖(拼音: jiāo tú): 龍生九子之一,形狀像螺蚌,性好閉,最反感别人進入它的巢穴,鋪首銜環為其形象。

螭(拼音:chī),或螭首: 傳說中的龍生九子之一,嘴大,肚子能容納很多水,在建築中多用于排水口的裝飾,稱為螭首散水。

麒麟(拼音:qí lín): 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神寵,據說能活兩千年。雄的名麒,雌的名麟,合稱麒麟。性情溫和,不傷人畜,不踐踏花草,故稱為仁寵。麒麟的形狀像鹿,尾似牛尾,麒有獨角,麟無角,口能吐火,聲音如雷。中國古代用麒麟象征祥瑞。相傳隻在太平盛世,或世有聖人時此寵才會出現,亦作骐驎。民間傳說麒麟會給人們帶來兒子,使家族興旺,因此有麒麟送子之說。傳說中孔子的母親生孔子前曾有麒麟現身。明朝時鄭和的船隊航行到東非,曾帶兩隻長頸鹿回到北京,被當時的人們認為是麒麟。明成祖以此祥瑞之兆來表明自己施政的偉大。

犼(拼音:hǒu),俗稱為望天吼,朝天吼:傳說是龍王的兒子,有守望習慣。華表柱頂之蹬龍(即朝天吼)對天咆哮,被視為上傳天意,下達民情。

貔貅(拼音:pí xiū)又名天祿: 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一種神寵,龍頭、馬身、麟腳,形狀似獅子,毛色灰白,會飛。貔貅兇猛威武,喜吸食魔怪的精血,并轉化為财富,它在天上負責的巡視工作,阻止妖魔鬼怪、瘟疫疾病擾亂天庭。也有一種說法它是龍的第九個兒子。古時候人們常也用貔貅來作為軍隊的稱呼。傳說貔貅觸犯天條,玉皇大帝罰他隻以四面八方之财為食,吞萬物而不瀉,可招财聚寶,隻進不出,神通特異。很多中國人配戴貔貅的玉制品正因如此。

其他相關信息

另外,犼似乎還和旱魃、僵屍有關系。

僵屍與傳說中的吸血鬼有着生理和心理特征的差别。僵屍可分為六級:一是“白僵”,屍體入養屍地後,一月後渾身開始長茸茸白毛,這類僵屍行動遲緩,非常容易對付,它極怕陽光,也怕火怕水怕雞怕狗更怕人;二是“黑僵 ”,白僵若飽食牛羊精血,數年後渾身脫去白毛,取而代之的是一身幾寸長的黑毛,此時仍怕陽光和烈火,行動也較緩慢,但開始不怕雞狗,一般來說黑僵見人會回避,也不敢直接和人厮打,往往在人睡夢中才吸食人血(黑僵與白僵合稱為“黑白僵煞”)。

全世界鄉村和農場已報告出數萬起‘不明吸血生物’攻擊牲口的事件,甚至有人認為“野人”就是黑僵);第三種為“跳屍”,黑僵納陰吸血再幾十年,黑毛脫去,行動開始以跳為主,跳步較快而遠,怕陽光,不怕人也不怕任何家畜(平時再能叫的狗,一旦遇到‘黑僵’或‘跳屍’就不叫了,但是貓見僵屍就會冷叫)。

第四種“飛屍”,由跳屍納幽陰月華而演變,飛屍往往是百年以上甚至幾百年的僵屍,行動敏捷,躍屋上樹,縱跳如飛,吸食精魄而不留外傷;第五種僵屍已近乎魔,名為“魃”,又稱“旱魃”“火魃 ”“幹魃”,飛屍吸納精魄數百年之後,相貌愈發猙獰,可謂青面獠牙啖人羅刹,還能變幻身形相貌迷惑衆人,上能屠龍旱天下能引渡瘟神,旱天瘟疫由此而發(古代,瘟疫如果伴随着旱災蔓延,老百姓們就會堅信不疑地認為是旱魃在作怪);最後一種也是最可怕的僵屍,應該說它已不再是“屍”,而是魔王,擁有着與神叫陣的恐怖力量,數千年甚至萬年的道行,相傳華夏大地隻出現過一個這樣的魔王,千年前它被地藏王菩薩收服為坐騎,賜名為“犼”。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