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突穴

天突穴

人體任脈穴位
别稱玉戶、天瞿,出《靈樞·本輸》中,屬任脈。位于頸部,當前正中線上,胸骨上窩中央,在左右胸鎖乳突肌之間,深層左右為胸骨舌骨甲狀肌;布有皮下頸靜脈弓,甲狀腺下動脈分支,深層為氣管,再向下,在胸骨柄後方為無名靜脈及主動脈弓;布有鎖骨上神經前支。主治氣喘、咳嗽、暴喑、咽喉腫痛、嘔逆、瘿瘤、梅核氣。[1]操作方法為先直刺0.2~0.3寸,然後将針尖向下,緊靠胸骨柄後方刺入1~1.5寸。
  • 中文名:天突穴
  • 外文名:
  • 适用領域:
  • 所屬學科:
  • 别名:玉戶、天瞿
  • 隸屬經絡:任脈
  • 功能:寬胸理氣、通利氣道、降痰宣肺
  • 操作:先直刺0.2~0.3寸
  • 出處:《靈樞·本輸》
  • 主治:氣喘、咳嗽、暴喑
  • 主要配伍:配内關、中脘,理氣降逆和胃

詳細操作

定位方法:取穴時,可采用仰靠坐位的姿勢,天突穴位于頸部,當前正中線上,兩鎖骨中間,胸骨上窩中央。

主治病症:天突穴的主治病症為:打嗝、咳嗽、嘔吐、神經性嘔吐、咽喉炎、扁桃體炎、喉嚨的疾病。此穴位為人體任脈上的主要穴道之一。本站有關此穴的治病療法有:利用穴道指壓法止咳。

解剖:在左右胸鎖乳突肌之間,深層左右為胸骨舌骨肌和胸骨甲狀肌;皮下有頸靜脈弓、甲狀腺下動脈分支;深部為氣管,再向下,在胸骨柄後方為無名靜脈及主動脈弓;布有鎖骨上神經前支。

人體穴位配伍:配定喘穴、魚際穴治哮喘、咳嗽;配膻中穴、列缺穴治外感咳嗽;配内關穴、中脘穴治呃逆;配廉泉穴、湧泉穴治暴喑;配豐隆穴治梅核氣;配少商穴、天容穴治咽喉腫痛;配氣舍穴、合谷穴治地方性甲狀腺腫大。

刺灸法:先直刺0.2-0.3寸,然後沿胸骨柄後緣,氣管前緣緩慢向下刺入0.5~1寸;可灸。

附注:陰維、任脈之會。

注意:本穴針刺不能過深,也不宜向左右刺,以防刺傷鎖骨下動脈及肺尖。如刺中氣管壁,針下有硬而輕度彈性的感覺,病人出現喉癢欲咳等現象;若刺破氣管壁,可引起劇烈的咳嗽及血痰等現象。如刺中無名靜脈或主動脈弓時,針下可有柔軟而有彈力的阻力或病人有疼痛感覺,應即退針。

别名:玉戶穴,天瞿穴。

穴義:任脈氣血在此吸熱後突行上天。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為溫熱水氣。

運行規律:循任脈上傳廉泉穴。

功能作用:吸熱生氣。

治法: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穴位名解

(1)天突。天,頭面天部也。突,強行沖撞也。該穴名意

指任脈氣血在此吸熱後突行上天。本穴物質為璇玑穴傳來的弱小水氣,至本穴後,因吸收體内外傳之熱而向上部的頭面天部突行,故名天突。

(2)玉戶。玉,金之屬也,肺性之氣也。戶,出入的通道也。玉戶名意指本穴氣血為肺金之性的溫性水氣。本穴物質為璇玑穴傳來的弱小水氣,至本穴後因吸熱而化為溫性之氣,表現出肺金之氣的固有特性,故名玉戶。

(3)天瞿。天,頭面天部也。瞿,古代的戟屬兵器,既能橫打又能直刺,此指穴内氣血為向外的沖突之狀。天矍名意指任脈氣血由此上沖頭面的天部。理同天突名解。

(4)陰維任脈之會。本穴物質為璇玑穴傳來的弱小水氣,因其勢單力弱,穴外天部的陰維脈水濕因而彙入穴内,故本穴為陰維任脈之會。

按摩好處

緩解治療咳嗽、哮喘、失音、嘔吐、呃逆、瘿瘤等

按摩天突穴的功效:吸熱生氣

天突穴位配伍

天突穴配膻中穴、列缺穴緩解治療外感咳嗽;

天突穴配廉泉穴、湧泉穴緩解治療暴喑;

天突穴配内關穴、中脘穴緩解治療呃逆;

天突穴配少商穴、天容穴緩解治療咽喉腫痛;

天突穴配氣舍穴、合谷穴緩解治療地方性甲狀腺腫大;

天突穴配豐隆穴緩解治療梅核氣;

天突穴配定喘穴、魚際穴緩解治療哮喘、咳嗽。

功效

天突穴屬任脈,陰維脈與任脈之交會穴。穴位位于

胸骨上窩,穴深部是氣管。氣管上連咽喉,下通于肺,屬于肺系。正因為天突穴位于肺系之咽喉要道,因此刺激天突穴可以起到宣肺氣、利氣道、化痰濁而止咳平喘。此外,天突穴還可以治療咽喉腫痛、失音嘶啞等病症。

其他功效

天突穴還有一個重要的作用。食道癌、贲門癌、贲門痙攣、食道痙攣等疾病的患者常常會出現吃不下東西或吃了就吐的問題。中醫認為,這是由于各種原因引起髒氣不和,氣血淤結,填塞胸膈,結于心下所緻。這些不舒服也可以通過刺激天突穴來緩解,因為天突穴還有和胃降逆、寬膈理氣、解痙通噎之功效。

取穴方法

在頸前下部,當前正中線上,胸骨上窩中央的凹陷處,仰頭取穴。

操作方法

按摩法:取坐位或仰卧位,用拇指指腹在天突穴向胸骨柄方向緩慢均勻用力按揉,使局部産生酸麻、重痛感覺大約1-2min,再囑患者作吞咽動作,以加強指壓的感覺,然後再用輕揉法放松,重複3~5遍。

注意事項

1、按壓天突不能向深部氣管方向用力。

2、治噎食,可配合食“八仙膏”。用汁、汁、汁、蘿蔔汁、甘蔗汁、白果汁、瀝、蜂蜜等調勻蒸熟,任意食用。

3、禁煙酒、避免刺激辛辣的食品

相關論述

1.《針灸甲乙經》:“咳上氣,喘,暴喑不能言”,“喉痹,咽中幹急不得息,喉中鳴”。

2.《太平聖惠方》:“在結喉下一尺陷者宛宛中。”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