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蝼蛄

東方蝼蛄

直翅目蝼蛄科動物
昆蟲名,直翅目,蝼蛄科。雜食性害蟲常見于華中、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各省。
  • 中文名:東方蝼蛄
  • 拉丁學名:Gryllotalpa orientalis Burmeister
  • 别名:拉拉蛄、土狗子、地狗子
  • 界:動物界
  • 門:節肢動物門
  • 亞門:
  • 綱:昆蟲綱
  • 亞綱:
  • 目:直翅目
  • 亞目:
  • 科:蝼蛄科
  • 亞科:
  • 族:
  • 屬:
  • 亞屬:
  • 種:
  • 亞種:
  • 分布區域:
  • 命名者及年代:
  • 保護級别:

形态特征

卵:橢圓形。初産長約2.8mm,寬1.5mm,灰白色,有光澤,後逐漸變成黃褐色,孵化之前為暗紫色或暗褐色,長約4mm,寬2.3mm。

若蟲:8~9個齡期。初孵若蟲乳白色,體長約4mm,腹部大。2、3齡以上若蟲體色接近成蟲,末齡若蟲體長約25mm。

成蟲:體長30—35mm,灰褐色,全身密布細毛。頭圓錐形,觸角絲狀。前胸背闆卵圓形,中間具一暗紅色長心髒形凹陷斑。前翅灰褐色,較短,僅達腹部中部。後翅扇形,較長,超過腹部末端。腹末具1對尾須。前足為開掘足,後足胫節背面内側有4個距。

種群分布

東方蝼蛄是一種世界性大害蟲,在亞洲、非洲、歐洲普遍發生。在中國也屬全國性害蟲,各地均有分布,以南方比北方為害重。為害狀與華北蝼蛄同。成蟲略小于華北蝼蛄,為30~35毫米,淡黃色,密生細毛。後足胫節背側内緣有刺3~4個。卵橢圓形,初産為白色,後變暗紫色。老熟若蟲25毫米,暗褐色,與成蟲相似。

東方蝼蛄在黃淮地區兩年完成1代,以成蟲和若蟲越冬。越冬成蟲5 月份開始産卵,若蟲發育到4~7齡時在土下40~60厘米處越冬,次年春羽化為成蟲。4月上中旬産卵,若蟲8~9齡。成蟲趨光性強,還趨牛馬糞堆和未腐熟的有機物堆積多的地方。1年中從4月至10月春、夏、秋播作物均可遭受為害。喜濕性強,常栖息在沿河兩岸、渠道兩旁、菜園地内的低窪地、水澆地等處。

生長習性

1、群集性

初孵若蟲有群集性,怕光、怕風、怕水。東方蝼蛄孵化後3~6天群集一起,以後分散為害;華北蝼蛄初孵若蟲3齡後方才分散為害。

2、趨光性

蝼蛄晝伏夜出,具有強烈的趨光性。利用黑光燈,特别是在無月光的夜晚,可誘集大量東方蝼蛄,且雌性多于雄性。故可用燈光誘殺之。華北蝼蛄因身體笨重,飛翔力弱,誘量小,常落于燈下周圍地面。但在風速小、氣溫較高、悶熱将雨的夜晚,也能大量誘到。

3、趨化性

蝼蛄對香、甜物質氣味有趨性,特别嗜食煮至半熟的谷子、棉籽及炒香的豆餅,麥麸等。因此可制毒餌來誘殺之。此外,蝼蛄對馬糞、有機肥等未腐爛有機物有趨性,所以,在堆積馬糞、糞坑及有機質豐富的地方蝼蛄就多,可用毒糞進行誘殺之。

4、趨濕性

蝼蛄喜歡栖息在河岸渠旁、菜園地及輕度鹽堿潮濕地,有“蝼蛄跑濕不跑幹”之說。東方蝼蛄比華北蝼蛄更喜濕。東方蝼蛄喜歡潮濕,多集中在沿河兩岸、池塘和溝渠附近産卵。産卵前先在5~20cm深處作窩,窩中僅有1個長橢圓形卵室,雌蟲在卵室周圍約30cm處另作窩隐蔽,每雌産卵60~80粒。

防治

農業防治

1、精耕細作,深耕多耙;

2、施用充分腐熟的農家肥;

3、有條件的地區實行水旱輪作。

4、人工捕捉。

馬糞和燈光防治

1、在田間挖30厘米見方,深約20厘米的坑,内堆濕潤馬糞并蓋草,每天清晨捕殺蝼蛄;

2、用黑光燈誘殺成蟲。

藥劑防治

1、将豆餅或麥麸5公斤炒香,或秕谷5公斤煮熟晾至半幹,再用90%晶體敵百蟲150克兌水将毒餌拌潮,每畝用毒餌1.5-2.5公斤撒在地裡或苗床上。

2、在蝼蛄為害嚴重的菜田,每畝用5%辛硫磷顆粒劑1-1.5公斤與15-30公斤細土混勻後,撒于地面并耙耕,或于栽前溝施毒土。蔬菜苗床受害重時,可用50%辛硫磷乳油800倍液灌洞殺滅害蟲。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