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青

挂青

清明節活動
挂青,是清明節活動之一,有兒墳上挂白紙,無兒墳上屙狗屎。有兒墳上飄白紙,無兒墳上草樹青。一座墳頭清明是否挂青,成了一個家族是否後繼有人、興旺發達、父慈子孝的标志。一個墳頭上挂青越多,說明墓主家族人丁越旺。湘西南等地,用白紙剪成的紙串,挂在墳前,稱挂青,俗稱挂紙。也有稱挂清的,還有解釋為挂(宗)親的。
  • 中文名:挂青
  • 外文名:
  • 地點:
  • 類别:活動
  • 所屬節日:清明
  • 俗稱:挂紙
  • 記載:《帝京景物略》
  • 起源朝代:明朝

介紹

明《帝京景物略》載:“三月清明日,男女掃墓,擔提尊榼,轎馬後挂楮錠,粲粲然滿道也。拜者、酹者、哭者、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錠次,以紙錢置墳頭。望中無紙錢,則孤墳矣。哭罷,不歸也,趨芳樹,擇園圃,列坐盡醉。”

清明節是一個紀念祖先的節日。主要的紀念儀式是掃墓,掃墓是慎終追遠、敦親睦族及行孝的具體表現,挂青是盡孝道的标記物,基于上述意義,清明節因此成為華人的重要節日。

風俗

每年的清明節,族人聚集到一起去祭掃祖宗墳墓,寄托追思,告慰先人,撫遠後世子孫。

培墓,或稱掃墓,指挂紙前,族人首先查看墳墓是否被鼠兔打洞,是否塌陷,給墳墓添土除草後,供上刀頭、糖果等祭品,燒錢化紙。客家人挂紙時比較慎重,先用鋤頭挖一塊綠色的草皮,并把帶來一疊滴有雞血的黃紙,用草皮壓在墳上,然後在墳地四周擺上十二張銀紙,除了挂墓紙的目的外,還有血祭的象征。

最後,族人就用白紙剪成的紙串,挂在墳前,用以招魂,俗稱挂青。

在挂紙時,先要将生長在祖先墳墓上的野草清除,并用小石頭或磚塊将墓紙壓在墳上,表示這個墳是有後嗣的,否則很容易被人誤以為是無主的孤墳,而受到破壞。“挂青”時,一些祭祀者會同時供上祭品,燒些紙錢,或者舉行簡單的祭祀儀式,以表達對死者的懷念和祈求先人亡靈庇佑。

程序越複雜,祭祀者遵循的規矩就越多,比如時間,他們往往會選擇上午,而黃昏時一般是不适宜“挂青”的。在他們看來,清明節是陰氣下降,陽氣上升的交彙時節,如果在晚上“挂青”,則會帶回不祥。

根據地域不同,“挂青”活動稍有差異。

最簡單的,是在祖先墳頭挂上用白色清明紙剪成的紙串即可。

也有一些宗族和地方的祭祀者,在“挂青”時會區分男墓和女墓。他們在男墓墳頭統一挂上白色“挂青”,而女墓則在白色紙串頂端紮上紅色燈籠,以作為區分和點綴。

墓紙分為白色、紅色、黃色的古仔紙,以及五色紙(紅黃藍白黑)兩類,則多用五色紙,其用意是蓋厝瓦或表示子孫已祭拜過。

不過,随着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自然認識的進一步加深,“挂青”活動少了很多規矩,沒有了迷信色彩,大多數人隻是把它當成對祖先的追憶和思念。

隆裡古城形成于明代初期,是明代以來中央政權強化對邊遠地區統治和中原文化對少數民族文化滲透的産物。

從三月底開始,“挂清”準備開始了,各家宗祠具有威望的代表(族長)開始和族人籌劃安排清明“挂清”事務,張榜公布各事務負責人員名單,比如采購、接待、主廚、幫廚等等,同時通知遠鄉近鄰的同族親戚按時參加本族的“挂清”活動。

4月9日中午,從隆裡村到王家榜村将近4公裡的油路上,班車、農用車、摩托車、步行的人組成了一支浩浩蕩蕩、延綿不絕的“挂清”隊伍,領頭的隊伍扛着大紅羅帳,舉着“楊氏挂清,文明祭祖”的大招牌,緊跟其後的每輛車上都寫着諸如“楊氏祭祖八瓢隊”、“楊氏祭祖地靈組”等标示,步行的隊伍也都有一個代表舉着本隊的組号,帶領本隊(組)隊伍前進,還有一輛專門用于攝影的小車緊跟隊伍之後。

這支隊伍最少也有三千人。

以前女的不用去,隻需要交點錢就成了。在老家,如果嶽父嶽母還健在的話,“清明節”這天,已出嫁的女兒女婿會被老人接回娘家過節!可老家的習俗:已出嫁的女子,一般情況下不方便也沒必要回娘家參加全族人的“挂清”,但是,如果要祭祀的對像是自己的爺爺奶奶或父母,而自己的娘家人又會盛情邀請參加的話,也就不便也不必推辭了!

挂清的方式,還是沿用祖留傳下來的老習慣,将墳上和周圍的雜草除掉,在墳頭插上一根樹枝,上面挂着用白紙剪成條條及紙錢,在墳前擺上肉,酒和米耙,插上香,最後放炮作揖和燒紙錢,話說那紙錢,墳頭枝上挂的是逝者用的,燒的是地府收的。

在“松木堂”那裡時,出了點小意外,因為墳很多,大家很多年沒一起挂了,都不記得哪些是我們這一大屋的了,喬寶叔說有十一塊,水寶叔又說有十三塊,最後怕漏着誰會惹不高興,大夥就把那一片全給挂了。

差不多挂到五點多才結束,按說聚餐前族人會在最長輩的那個人的主持下,跪拜神宗,但是,又累又餓,也不等大家洗洗就開餐了,飯菜很豐盛,味道也很好,是挺挺叔叔掌廚的,一共開了三桌,還有的坐不下,小孩隻好站着吃,席中很熱鬧,很久沒聚在一起了,但大家親情依然很深,吃完飯天已經很黑了,原本想照張全家福的也來不及了。

最後大家達成一個共識:以後每年挂清無論是誰組織和安排,大家都要盡力安排好,争取回老家,因為這不僅是為了祭祖,也是大家團聚交融的好機會。

插柳挂青

“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柳樹有着極強的生命力,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中載:“柳葉有清熱毒,利小便等功效”。現代藥學分析,柳含有鞣酸,水楊酸、碘等有效成份,能起到收斂、殺菌、止痛等作用。中醫曆來常用鮮垂柳(潮人俗稱絲柳)用于春日小兒常見的麻疹治療。清明日插柳于門上以“辟邪祛疾”(風寒時疫之邪氣),其實都是有科學道理的。

《詩經》中有“昔我往矣,楊柳依依”的記載。古人素重情感,往往在送别親友之時,或紅男綠女花前月下,常喜折柳贈言别,以表依依不舍之情。

古籍《清嘉錄》雲:“清明日,滿街叫賣楊柳,人家買之,插于門上。”潮汕農諺有:“插柳挂青,萬木回春,順應陽氣,福降農家”和“檐前插柳青,農夫望莊稼”。

潮汕古諺語有“清明不插柳,紅顔成皓首。”

民間:“清明一霎又今朝,聽得沿街賣柳條,相約毗鄰諸姐妹,一枝斜插綠雲翹”

插柳民風習谷相傳源于唐代,宋代插柳之風盛極,清代更流傳着:清明折柳、賣柳、戴柳、贈柳的諸多趣俗。

典故

端午節挂青與黃巢造反

在樂昌縣梅遼四地一帶,每年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那天,家家戶戶門口都要挂上一枝“青”,即用布荊枝條和塘邊、溝邊生長的水菖蒲(此處叫香爐頭)紮合而成的植物枝葉,挂在門邊。此俗仍很盛行。

傳說,唐末黃巢造反,弄得人心惶惶。有一天,黃巢在路上碰到一婦女,見她背着一個大小孩,手牽着一個小小孩,黃巢覺得奇怪,便問道:“你為什麼背大的牽小的?”婦女答:“手牽的是我兒子,背的是我侄子,他是個孤兒,父母雙亡,他代表一房人。如果黃巢來殺人,我背侄兒走,丢下兒子給他殺。

兒子死了,我還可再生,侄子卻不能再生了,所以,我背侄子牽兒子”。當時黃巢聽了該婦女的話,深受感動,叫那婦女趕快回家去,在門前插上青。婦女回家後,在家門前插了青,又叫全村的人都在家門口插上青。因黃巢吩咐過将士,插了青的就不殺,結果保護了全村人。這一天剛好是端午節,這個村原在福建,而梅遼四地的多數農戶都是從福建搬來的,因此,這個風俗也就一直流傳至今。

相關

<正>2001年清明前夕,與病魔抗争長達一年之久的父親駕鶴西去。”‘廿’年生死兩茫茫”,昔日的”淚飛頓作傾盆雨”,早已化為”清明時節雨紛紛”的濃情哀思。父親健在時,每年清明都會去挂青。清明前夕,父親買來幾張大白紙,然後将大白紙對折,用拇指和食指順着折疊處,上上下下用力劃幾下,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