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傷性關節炎

創傷性關節炎

青少年多發的關節病
創傷性關節炎又稱外傷性關節炎、損傷性骨關節炎,它是由創傷引起的以關節軟骨的退化變性和繼發的軟骨增生、骨化為主要病理變化以關節疼痛、活動功能障礙為主要臨床表現的一種疾病。[1]現代文獻中有的将其歸屬于關節痹證。亦稱增生性關節炎、退行性關節炎、老年性關節炎本病是一種因關節軟骨退行性變所引起的,以骨質增生為主的關節病變。也是日常關節活動對關節軟骨損傷的積累作用。
    中醫病名:創傷性關節炎 外文名: 别名:外傷性關節炎、損傷性骨關節炎 就診科室: 多發群體: 常見發病部位: 常見病因:暴力外傷、承重失衡、負重過度 常見症狀: 傳染性: 傳播途徑: 季節分布:四季 發病部位:關節

病症概念

創傷性關節炎又稱外傷性關節炎、損傷性骨關節炎,它是由創傷引起的以關節軟骨的退化變性和繼發的軟骨增生、骨化為主要病理變化以關節疼痛、活動功能障礙為主要臨床表現的一種疾病。創傷性關節炎在中醫文獻中并無與之相應的病名。但因其屬于骨病,主要症狀是關節疼痛,故當屬于中醫骨痹的範疇。現代文獻中有的将其歸屬于關節痹證。

創傷性骨折因創傷骨折對位不良,或關節扭挫傷,韌帶損傷修複不善,關節承重面傾斜或關節面不平整,關節活動承重應力集中于某點或某處,造成關節面磨損;或因關節内遊離體反複卡壓,關節軟骨磨損等導緻關節軟骨及軟骨下骨變性壞死,囊變或增生,刺激滑膜引起的以關節活動疼痛,活動初始疼痛尤為明顯為主要表現的炎症性疾病。 任何年齡組均可以發病,但以青壯年多見,多發于創傷後、承重失衡及活動負重過度的關節。如墜壓、撞擊等造成骨關節内骨折、軟骨損壞、關節内異物存留等;關節先天、後天畸形和骨幹骨折成角畸形愈合。

發病原因

承重失衡

如關節先天、後天畸形(如膝内外翻,踝關節傾斜,腫瘤等)和骨幹骨折成角畸形愈合,使關節負重力線不正,長期承壓處的關節面遭受過度磨損與破壞。

活動、負重過度

如某些職業要求肌體的某些關節活動頻繁或經常采取某種特定姿勢,或重度肥胖,或截肢後單側肢體承重等,均可造成積累性損傷,導緻相應關節的關節面的過度磨損和破壞。

發病機制

西醫發病機制本病是關節内骨折、軟骨損壞關節内異物存留,承重失衡活動、負重過度等使關節面不平整,從而使其遭受異常的磨損和破壞。本病屬骨關節疾病,可發生于多個關節,呈慢性病變過程。其病理主要是關節軟骨的退行性變,及其繼發的軟骨增生和骨化,引起關節間隙進行性變窄,關節邊緣有骨刺形成,軟骨下骨質可有囊性變。中醫病因病機中醫認為本病多由腎氣不足、風寒濕邪侵入骨骼,或跌仆閃挫,傷損骨骼,以緻氣血淤滞,運行失暢,久而形成骨痹。

損骨血凝:由外傷或勞損導緻筋骨損傷。骨節交會之處為關節大筋聯絡關節,小筋附于骨外所以跌打損傷,輕者傷筋,重者則傷筋損骨,血瘀腫脹,壅閉不通故疼痛而發病。

肝腎虧虛:肝主筋,腎主骨,肝腎充盈,則筋骨勁強,關節滑利,運動靈活。肝腎同源,肝陰和腎陰相互為用。因此,筋脈和同,骨髓堅固,骨正筋柔若肝血腎精漸虧,氣血不足或患者傷及肝腎,緻使筋骨失養而發病。

外邪客犯:起居不慎,冒風受寒,坐卧冷濕之地,或涉風冒雨或身勞汗出衣着濕冷等皆可導緻風寒濕客犯風寒濕客犯經絡,經脈痹阻,氣血不通,筋骨失養而發病。誠如《濟生方》雲:“皆因體虛,腠理空疏受風寒濕氣而成痹也。”

臨床表現

創傷史關節内骨折,屬關節囊内骨折涉及關節最多見的是肘關節包括了肱骨内外髁或髁間骨折。其次為踝關節,包括踝和距骨骨折。再次為膝關節,包括股骨髁、胫骨髁和髌骨骨折等。造成關節軟骨的損傷是發生創傷性關節炎最常見原因之一。

負重過度由于肥胖或骨折畸形愈合,發生膝内外翻畸形,則負重線内移或外移,而使關節面有效負重面積減少關節單位面積内的骨小梁壓力增高,可發生骨小梁微小骨折,而發生骨質塌陷,同時也出現軟骨下骨硬化現象晚期則膝内側關節間隙消失,骨硬化區擴大,外側關節間隙增寬。最後内側平台骨質吸收導緻外側副韌帶松弛及膝關節半脫位。先天性畸形屬繼發性骨關節炎是指有某些病變存在,如髋關節先天性脫位髋臼先天發育不良扁平髋等原因所緻。

并發病症

可并發骨質塌陷,軟骨下骨硬化。晚期則膝内側關節間隙消失,骨硬化膝關節半脫位下肢畸形。

病症診斷

診斷要點,有慢性積累性關節損傷史或有明顯的外傷史,發病過程緩慢。

早期受累關節酸痛,運動僵硬感,活動後好轉,但過勞後症狀又加重。

後期關節疼痛與活動有關,活動時可出現粗糙摩擦感,可出現關節交鎖或關節内遊離體,關節變形。

X射線檢查,可見關節間隙變窄軟骨下關節面硬化關節邊緣有程度不等骨刺形成。晚期可出現關節面不整,骨端變形,關節内有遊離體。

鑒别診斷

骨關節炎

亦稱增生性關節炎、退行性關節炎、老年性關節炎本病是一種因關節軟骨退行性變所引起的,以骨質增生為主的關節病變。也是日常關節活動對關節軟骨損傷的積累作用。年齡大者關節軟骨的積累性損傷則多,再者是老年人軟骨基質中的黏多糖含量減少,纖維成分增加,軟骨的彈性減低,容易遭受力學傷害而産生退行性改變。本病的臨床特點:增生性關節炎的平均年齡在50歲左右,而創傷性關節炎可發生任何年齡組,有明顯的外傷史和積累傷發病機制上有根本的區别。

骨關節早期主訴是關節疼痛,為持續性鈍痛,或為活動時突然疼痛、無力(滑落感),關節疼痛一般都有運動後加重,休息時減輕的特點受累關節常有膠着現象即關節在某一位置停留過久,開始活動時比較困難,疼痛較重,經過短時間活動後才緩解。因此本病患者不宜在一個體位休息過久,有必要經常變換體位另一特點是病變多為下肢負重關節的退行性改變,受累關節主動或被動活動時,常聽到或觸到撚發樣或破裂樣摩擦音。X射線檢查:關節邊緣變尖銳,并逐漸發展為累贅而創傷性關節炎症狀同上述相似,但最大的區别則是關節内骨折或有骨折畸形愈合所緻。

類風濕關節炎

本病為結締組織疾病,關節腫痛畸形,活動障礙類風濕關節炎常同時侵犯多個近側指間關節,單發于負重大關節者少見。本病起病緩慢,常有全身症狀和貧血及結節等。化驗檢查:血沉增快,類風濕因子陽性。創傷性關節炎化驗均在正常範圍。

大骨節病

大骨節病是在兒童發育期,以關節軟骨、骺軟骨和骺闆軟骨變性壞死為基本病變的地方性骨病。大骨節病疼痛的出現随着病情變化而有所不同。病情重,疼痛相應增多。疼痛症狀的出現多數伴有手指末節彎曲,手指歪斜。疼痛常為多關節、對稱性,特别是膝踝關節。早期患者臨床表現不明顯,影響患兒活動時X射線所見已很嚴重全身各關節都有不同程度的關節退行性變及繼發性增生改變。這種改變為多發、對稱而不均衡的,特别是跟骨縮短,是大骨節病區别其他關節退行性變的重要鑒别依據。患者發生于流行病區,是大骨節病X射線診斷的有力依據。

檢查方式

實驗室檢查

創傷性關節炎沒有特異性的化驗檢查。白細胞計數,血細胞比容,血清蛋白電泳均屬正常。除全身性原發骨關節炎及附加有創傷性滑膜炎外,大多數病例血沉正常。

X射線檢查

本病是骨折或關節急性損傷過後,在較長時間内逐漸形成的。當受傷關節形成退行性變化時,将顯示關節間隙變窄骨端硬化,關節邊緣部骨贅形成關節内可能有遊離體,還可因骨端生長發育障礙或骨關節損傷後而遺留肢體畸形,有時合并關節周圍軟組織内鈣化或骨化。該檢查方法簡便易行。

CT

容易得到橫斷掃描圖像,還可重建矢狀或冠狀圖像故可得到三維信息。CT的密度分辨力明顯優于X射線平片,更有利于明确關節及軟組織病變的大小、範圍和密度變化,以及骨病向毗鄰組織的侵襲。某些類型骨折以及軟骨損傷性病變都是CT檢查的适應證。

MRI

可作任何層面成像,密度分辨力高,可較準确地區分同一解剖部位各種組織、髒器的輪廓和它們之間的界限,以及MRI所特有的流空效應均為其優點;有利于觀察軟組織及軟骨病變的範圍及内部結構。MRI對軟組織層次的分辨力雖優于CT但它對水腫及鈣化的識别則不及CT。

ECT

一次掃描可得到全身骨骼的閃爍圖适用于做全身性篩選檢查。ECT的敏感性高,故可早期發現病變,有利于定位及定量檢查。

治療方式

西醫治療

非手術治療:

矯正畸形,防止關節軟骨退變:創傷性關節炎是骨折移位和關節軟骨骨折的晚期并發症,所以晚期出現畸形可由畸形愈合造成,也可以是正常愈合後發育障礙所緻,應對那些易出現畸形愈合的骨折部位及其移位方式十分熟悉。如股骨粗隆骨折,遠端内移位引起髋内翻畸形;胫骨平台骨折,緻膝内(外)翻畸形等這些好發部位的共同特點是近關節,但并非所有近關節的骨折都容易出現畸形愈合和晚期創傷性關節炎等并發症的發生。

骨折的愈合過程不僅取決于局部的條件,還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包括人為因素的幹擾為排除可能出現的幹擾因素,以保證骨折愈合過程的正常進行,必須早期矯正導緻創傷性關節炎的各種畸形,特别是在骨折的治療中,應多考慮其未來的後果和功能影響的大小将旋轉移位和成角移位縮小到最低限度凡是進入關節的骨折或脫位都應盡量達到解剖複位防止或降低創傷性關節炎的發病率。

藥物治療:藥物的輔助治療可以減輕症狀目前臨床常用的消炎鎮痛藥頗多,但比較安全的是阿司匹林,具有鎮痛及抗炎作用,并且有人發現阿司匹林在實驗條件下,可以防止家兔發生退行性變作用。通常應用中等劑量為宜。另外緩解疼痛的藥物還有雙氯芬酸鈉/米索前列醇(奧濕克)、雙氯芬酸(扶他林)等,對緩解症狀有特效。近年文獻報道,長期服用鎮痛劑可加劇關節炎的病變,故不宜長期服用,隻在關節症狀發作時服用,症狀緩解時即應停止服用。應禁用皮質激素類藥物治療關節炎因皮質激素能抑制關節軟骨内蛋白多糖合成。

理療:在物理因素作用下,人體組織産生的組胺、類組胺、乙酰膽堿和溫度、離子濃度等的物理改變。對人體機能起到調節的作用,并發生生物、化學等變化,使組織局部産生生理效應從而起到治療與預防作用。

直流電療法:直流電是方向不變的電流,應用直流電作用于機體以達到治療目的的方法稱為直流電療法當電流通過人體時,體内各種離子發生移動,因其離子移動方向不同而産生離子濃度的變化,繼而引起細胞滲透性興奮性等一系列改變。由于毛細血管擴張和管壁滲透性增加,改善了血液供應和營養加速代謝産物的排出,提高了組織細胞的生活能力,有利于促進滲出性炎症的消散和吸收,促進骨質生長旺盛。

紅外線療法:由太陽光譜中從波長760nm~400µm部分,用于治療疾病的一種不可見光線,主要是由熱光源産生。因熱力的作用,可使組織溫度升高,新陳代謝旺盛,提高組織再生能力和組織細胞活力,加速炎症産物及代謝産物的吸收排洩,能降低神經末梢的興奮性,對肌肉有松弛作用,可解除肌肉痙攣或血管痙攣

超聲波療法:超聲波是指頻率在20000周/秒以上不能引起正常人聽覺反應的機械振動波。通過機械作用、化學作用、溫熱作用,引起細胞波動而顯示一種微循環的按摩作用。這種作用可使局部血液和淋巴循環得到改善,對組織營養和物質代謝均有良好影響,提高組織再生能力。

磁療法:磁療就是利用磁場作用于機體治療疾病的方法。磁與電是密切相連的,一切生命現象如神經沖動的傳導肌肉的運動,大腦的活動等均與機體内電子的傳動或離子的移動有關。磁場或電場可影響離子或電子的運動方向和速度,因此磁場可以引起生物電的質和量的變化。當磁場作用于人體時,還可在人體内産生微電流,達到止痛、消腫等作用。

手術治療:

關節清理術适用于關節内有遊離體邊緣骨刺比較明顯,但關節負重面尚比較完整的病例。截骨術适用于明顯的膝内、外翻和骨折明顯成角畸形愈合者,通過截骨可以減少骨内壓力,矯正重力線,并使比較完整的關節面承擔更多的體重負荷。

閉孔神經切除術适用于髋關節疼痛,但關節面破壞較少者,因髋關節受閉孔神經股神經和坐骨神經三重支配,而内收肌受閉孔神經和股神經的雙重支配,所以切除閉孔神經不會使髋關節完全失去神經的控制,内收肌也不緻全部癱瘓,并能使關節疼痛有明顯改善。

關節融合術适用于單發的下肢負重關節,關節破壞嚴重而又比較年輕需要從事行走或站立工作的患者。關節成形術适用于疼痛嚴重,關節破壞嚴重的老年人人工關節置換術效果比較可靠如髋關節中心性脫位可緻髋臼底部骨折或股骨頭軟骨骨折,破壞了髋關節的完整性,愈合後形成創傷性關節炎,或外傷性股骨頭缺血性壞死,若不采用全髋關節置換術,必将引起關節疼痛和功能障礙

中醫治療

辨證論治:損骨血凝型:主症:骨骱疼痛,痛勢劇烈,似同針刺,固定不移,動則加劇功能受限,少氣自汗,舌質暗或有瘀斑,脈弦緊。

主症分析《雜病源流犀燭》曰:“忽然閃挫,必氣為之震,因所壅而凝一處,氣運乎血,血本随氣以周流,氣凝則血亦凝矣,夫至氣滞血瘀,則作腫作痛,諸變百出”由暴力或扭捩、閃控或慢性勞損過度,緻筋損骨傷,血瘀氣滞,不通則痛,故骨骱疼痛痛勢劇烈,刺痛有定處;損傷後傷血耗氣故少氣、自汗,血瘀停滞,則舌有瘀斑,脈弦緊。治法:活血化瘀理氣止痛。方藥:身痛逐瘀湯加減。

肝腎虧虛型:主症:關節酸痛,活動受限。綿綿不休,夜重晝輕,面色無華偏于陰虛者,常伴心煩失眠,口燥咽幹,手足心熱,舌紅少苔,脈弦細。偏于陽虛者,伴精神委靡,神疲氣短,手足不溫,小便清利,舌淡、苔白脈沉細無力。主症分析:肝腎虧虛,肝主筋,腎主骨肝腎充盈,則筋骨勁強,關節滑利運動靈活。腎虛則精少髓空脈絡失和骨失榮養緻關節疼痛、僵硬。由于陽氣不足不能溫煦,則手足不溫,面色蒼白;陽氣虛弱,陰寒内盛,故小便清利;其舌質淡,脈沉細無力,屬于陽虛的外候。陰虛生内熱,故現咽幹煩熱之證。治法:補腎壯骨,益氣活血。方藥:固腎健步湯。

外邪客犯型:主症:多有受寒濕病史腰膝冷痛,局部沉重,自覺發涼,得溫則減,遇陰雨加劇,關節活動受限,舌淡紅、苔白滑,脈沉緩。主症分析:多冒雨涉水,或久居潮濕之地,緻寒濕停留,經脈痹阻,氣血運行失暢而成本病。如寒邪甚于濕邪,則腰膝冷痛明顯;濕邪甚于寒邪,則重着明顯;天氣陰雨時寒濕更盛因而痛勢增劇;寒濕内阻邪淫肌肉筋脈則身重困倦;寒濕内停,陽氣被遏,則舌苔白滑,其脈沉為寒邪内盛之征脈濡緩為濕邪内盛之象。治法:散寒祛濕,溫經活絡。方藥獨活寄生湯加減。

預後預防

預後

本病晚期可出現骨質塌陷,軟骨下骨硬化。膝内側關節間隙消失,骨硬化膝關節半脫位,下肢畸形。嚴重影響病人生活其病程也較長。

預防

二級預防: 

1.早期診斷創傷性骨關節炎的診斷一般不難。但還應與繼發性骨性關節炎鑒别。

2.早期治療 

調整和改變生活方式:這是骨關節炎二級預防最重要的措施它的目的是減輕受患關節的負荷、減輕或避免受患關節的進一步勞損。這對膝、髋骨關節炎患者尤為重要,當發現有“無症狀性骨關節炎”(僅有放射學檢查所見的關節結構改變)或輕度的“症狀性骨關節炎”後,即應指導和要求患者改變原來不适當的生活方式,以膝骨關節炎為例,要求患者:

減少每天運動總量:指步行、下肢運動、跑步等,使膝、髋關節有較充分的休息。同時避免關節及全身有疲勞感覺。 避免或減少屈膝:如上下樓梯活動,尤其屈膝深蹲會增加膝關節内壓力和增加膝關節負擔刺激有病變組織引起劇烈疼痛更應避免。 必要時調整工種:如果職業性勞動與上述兩項(運動總量較大、常作屈膝、蹲坐上下樓梯活動)有關,應調整工種,改作對上述兩項要求不高的工作。 合理飲食:目的是減肥、減重(對肥胖患者而言)。 

醫療體操:目的為維持或改善關節運動範圍,增加肌力,從而間接地減輕關節負荷、改善患者運動能力。近年來的研究證明了膝骨關節炎患者進行适當的醫療體操能改善膝關節功能,且有助于減輕疼痛,其效果比單做電療好醫療體操内容包括:

關節體操:保持或增加關節運動度,預防關節攣縮。這種體操要按關節本身的運動軸作充分的主動運動(以不引起疼痛為度)例如膝關節要作主動的充分的屈伸運動。 

等長練習:令有關肌肉作等長收縮(靜止緊張用力、不引起關節運動)這是增強肌肉力量預防失用性肌萎縮的有效辦法,如膝骨關節炎時要作股四頭肌的等長收縮練習,以增強股四頭肌。等長收縮每次持續5s,放松後再做,可重複30~40次。 

伸展運動:伸展關節周圍的肌肉和肌腱,預防攣縮,并可改善肌肉的協同動作,對下肢骨關節炎患者可改善步态。 

耐力運動:一般踏固定自行車,在膝關節不負重下進行适當的耐力運動,每次時間一般不超過8~10min也可以作遊泳平地上步行等練習,但不宜在凹凸不平的路上或斜坡上步行 。

注意:在骨關節炎有急性發作表現或有劇痛時,暫停醫療體操或僅作少量等長收縮的肌肉練習。 

關節保護:采取一系列簡化的不費力的、減輕受患關節負荷的動作來完成日常生活活動,使受患關節不緻受到勞損 

抗氧化劑的營養素攝入:有人觀察到軟骨細胞可能随年齡變化而産生反應性的氧類化學成分(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而ROS會促進退行性損害過程,使用微營養素抗氧化劑能防禦這種損害過程。在Framingham的膝骨關節炎研究中(1996),發現維生素C、E、β胡蘿蔔素有助于減少該病病變(放射學檢查所見)發展的危險性,維生素C、E還對預防疼痛有幫助。此外,又觀察到維生素C除了發揮其抗氧化劑的作用外,還有助于軟骨中硫酸蛋白聚糖的生物合成,從而抑制軟骨破壞的生物學過程;維生素E又有減輕滑膜炎症的作用均有利于改變骨關節炎過程因此維生素C、E可作為骨關節炎二級預防使用。 

戒煙:臨床觀察發現肥胖高血壓、吸煙、心理狀态不佳(抑郁、煩悶等)會促發骨關節炎症狀,應針對這些促發症狀的危險因素予以處理,包括戒煙在内。 

藥物治療:對骨關節炎是否有可能使用标本兼治的藥物,一方面減輕症狀,同時限制疾病本身病理過程的發展,起到二級預防的作用。對這一問題盡管專家們目前尚有不同看法,很多人傾向于在臨床上不僅可以使用已沿用多年的消炎止痛藥,而且還可試用改變骨關節炎疾病過程的藥物如下: 

消炎止痛藥物治療:此為治标性藥物,以減輕疼痛症狀為主,有多種藥物可供選擇。但對有高危因素的患者(如心、腎、肝功能不全胃十二指腸潰瘍),不宜使用有高危副作用的消炎止痛藥。 

改變骨關節炎病變的藥物:醫藥學界已陸續開發出一類據稱能改變骨關節炎病變的藥物亦即一類據稱具有保護關節軟骨作用的藥物,如硫酸葡萄糖胺等,其他還有多硫酸氨基葡聚糖、戊聚糖多硫酸鈉、氨基葡聚糖多肽複合物。以上藥物經動物實驗似有一定的軟骨保護作用但用在人身上其效用則尚需作深入的研究。

物理因子治療:主要用于消炎止痛,緩解肌肉痙攣。 

心理治療:針對存在的抑郁焦慮進行心理輔導、衛生教育,心理狀态改善有助于預防和控制疼痛。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