炙黃芪

炙黃芪

中藥名稱
炙黃芪為圓形或橢圓形的片,直徑0.8~3.5厘米,厚0.1~0.4厘米。外表皮淺棕黃或棕褐色,略有光澤,可見縱皺紋或縱溝。切面皮部淺黃色,木質部黃色,有放射狀紋理及裂隙,有的中心偶有枯朽狀,黑褐色或呈空洞。具蜜香氣,味甜,略帶黏性,嚼之微有豆腥味。[1]
    藥品名: 外文名: 别名: 是否處方藥: 主要适用症: 主要用藥禁忌: 劑型: 運動員慎用: 是否納入醫保: 批準文号: 藥品類型: 通用名:炙黃芪 英文名:RADIX ASTRAGALI PREPARATA 拼 音:zhi huang qi 顔 色:淺棕黃或棕褐色 味 道:甜,略帶黏性,嚼之微有豆腥味 功能主治:益氣補中,氣虛乏力,食少便溏 制 法:取黃芪片,照蜜炙法,炒至不粘手

基本信息

【中藥名】炙黃芪zhihuangqin

【别名】無。n

【英文名】Astmgali Radix Praeparatacum Mellen

【藥用部位】黃芪的炮制加工品。n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高50~100厘米。主根肥厚,木質,常分枝,灰白色。莖直立,上部多分枝,有細棱,被白色柔毛。羽狀複葉有13~27片小葉,長5~10厘米;葉柄長0.~1厘米;托葉離生,卵形,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長4~10毫米,下面被白色柔毛或近無毛;小葉橢圓形或長圓狀卵形,長7~30毫米,寬3~12毫米,先端鈍圓或微凹,具小尖頭或不明顯,基部圓形,上面綠色,近無毛,下面被伏貼白色柔毛。總狀花序稍密,有10~20朵花;總花梗與葉近等長或較長,至果期顯著伸長;苞片線狀披針形,長2~5毫米,背面被白色柔毛;花梗長3~4毫米,連同花序軸稍密被棕色或黑色柔毛;小苞片2;花萼鐘狀,長5~7毫米,外面被白色或黑色柔毛,有時萼筒近于無毛,僅萼齒有毛,萼齒短,三角形至鑽形,長僅為萼筒的1/4~1/5;花冠黃色或淡黃色,旗瓣倒卵形,長12~20毫米,頂端微凹,基部具短瓣柄,翼瓣較旗瓣稍短,瓣片長圓形,基部具短耳,瓣柄較瓣片長約1.5倍,龍骨瓣與翼瓣近等長,瓣片半卵形,瓣柄較瓣片稍長;子房有柄,被細柔毛。莢果薄膜質,稍膨脹,半橢圓形,長20~30毫米,寬8~12毫米,頂端具刺尖,兩面被白色或黑色細短柔毛,果頸超出萼外;種子3~8顆。花期6~8月,果期7~9月。n

【産地分布】全國大部分地區均産。n

【采收加工】取黃芪片,照蜜炙法炒至不粘手。n

【藥材性狀】本品呈圓形或橢圓形的厚片,直徑0.8~3.5厘米,厚0.1~0.4厘米。外表皮淡棕黃色或淡棕褐色,略有光澤,可見縱皺紋或縱溝。切面皮部黃白色,木部淡黃色,有放射狀紋理和裂隙。具蜜香氣,味甜,略帶黏性,嚼之微有豆腥味。n

【性味歸經】性溫,味甘。歸肺經、脾經。n

【功效與作用】益氣補中。屬補虛藥下分類的補氣藥。n

【臨床應用】用量9~30克。用于氣虛乏力,食少便溏。n

【藥理研究】炙黃芪煎劑、水浸劑、醇浸劑皮下或靜脈注射于麻醉動物(犬、貓、兔),都可使血壓下降,且效用快速,持續時間短暫,降壓效用是直接擴張外周血管的結果。增強有機體耐缺氧及應激能力黃芪多糖有明顯的抗疲勞效用,能顯著延伸氫化可的松耗竭小鼠的潛泳時間和增加腎上腺素重量n

【化學成分】炙黃芪的70%乙醇提取物分别含2′-羟基-3′,4′-二甲氧基異黃烷-4-醇-7-O-β-D-葡萄糖苷、芳香膜菊素-7-O-β-D-葡萄糖苷、毛蕊異黃酮-7-O-β-D-葡萄糖苷、大豆皂苷Ⅰ甲酯、毛蕊異黃酮、2′-羟基-3′,4′-二甲氧基異黃烷-7-O-β-D-葡萄糖苷、芒柄花苷、黃芪皂苷Ⅰ、異黃芪皂苷Ⅰ、黃芪皂苷Ⅱ、β-谷甾醇、β-胡蘿蔔苷、黃芪皂苷Ⅲ、異黃芪皂苷Ⅱn

【使用禁忌】尚不明确。n

【配伍藥方】①治小兒小便不通:綿黃芪為末。每服一錢,水一盞,煎至五分,溫服無時。(《小兒衛生總微論方》)

中醫傳承

炮制方法

加工概述

炙黃芪重在補氣升陽,在黃芪的諸炮制品中應用最多,由于飲片的臨床需求量大,炮制研究也就尤受重視。如傳統方法的改進、炮制溫度、炮制時間、輔料用量、成品質量分析等研究報道較多。

傳統黃芪炮制以蜜炙為主,是将生黃芪切片,加蜂蜜炒制而成,炮制較為粗糙,勞動強度大。有文獻報道認為,CY—電動炒藥機蜜炙黃芪可降低勞動強度。也有文獻認為,電烘烤蜜炙黃芪尤佳,并對三種不同炙法(烘炙法、炒炙法、先悶潤後炒炙法)所得成品進行比較,結果表明,烘炙法制的黃芪質量好,色澤鮮豔,貯藏不易吸潮,可延長保存期,不生蟲,不黴變;炒炙品攤放20小時就吸潮回潤,粘手,久放易酸敗;先悶潤後炒炙所得制品,品質次于烘炙品。因此認為,三法中以烘法為優l真。關于炮制時間及溫度的問題,有人研究認為,70V或80C烘制2小時,與傳統蜜炙黃芪的藥理作用無顯着差異I引:另有文獻認為,用蜜量為30%、溫度10012、烘制時間30分鐘,所得成品黃芪甲苷的含量為生黃芪的三倍,因而作者提出,此為最佳炮制條件。

上述研究,以蜜炙黃芪的外在質量和内在質量為指标,探讨了蜜炙黃芪的新工藝,這對于我們改進黃芪炮制工藝很有參考價值,《中國藥典》仍采用傳統制法,所以我們姑且遵《中國藥典》法而行。至于黃芪蜜炙工藝的改進與優化,尚待進一步研究。在蜜炙黃芪成品質量研究方面,學者重視内在質量的控制。如研究了蜜炙黃芪中黃芪甲苷(astragaloside)、芒柄花素(formononetin)、毛蕊異花酮(ealy·cosin)、總磷脂等的含量,其中對黃芪甲苷含量的研究方法多種,結果可靠,可作為控制黃芪内在質量标準的指标。

另外,就蜜炙黃芪蜂蜜的含量是否合乎要求,也有人做了研究。方法是取蜜炙黃芪飲片1克,稍碎,置有蓋試管中加蒸餾水10毫升,于溫水中40C的超聲清洗器内提取30分鐘,過濾。然後将尿糖試紙投入黃芪提取液中3秒鐘,取出,3分鐘後、7分鐘内觀察試紙顔色,顔色應為“黃70品紅60青30一棕70紫40'(顔色偏綠者為含糖量不足,偏棕者為含糖量過高),此法可以考察加蜜量、悶潤時間,以防止檢查前加入蜂蜜(引:這種立意,有可取之處,但觀察顔色的客觀性略差,有待進一步研究。至于蜜炙黃芪的顯微特征、理化特征這些關系黃芪品質真僞研究,尚未見報道。

炮制工藝

(1)取生黃芪片。

(2)煉蜜。将蜂蜜置鍋内,加熱至徐徐沸騰後,改用文火保持微沸,撈去浮在表面的泡沫和蠟質,然後用或紗布濾去死蜂等雜質;對于濃稠的蜂蜜可酌加開水稀釋,過濾後繼續煉制。一般以起龜眼泡,

手試之粘性較牛蜜略強,顔色稍微加深,溫度105t,比重1.30即可。

(3)取煉蜜,用适量開水稀釋後,淋人黃芪片中,拌勻,悶潤4—6小時(令蜂蜜吸盡)。

(4)将黃芪片置炒鍋中,用文火炒制,炒制時翻動要勤,炒至:①顔色深黃均勻,略帶焦斑,有光澤;②飲片不粘手,炒動時手感由重滞轉為輕松;③飲片起鍋晾涼後,用手翻動有輕微沙沙聲。結塊疏松,輕輕搓動即散,飲片之間無粘連。

(5)取出,放涼。每100此黃芪,用煉蜜25kg。

文獻摘錄

《中國藥典》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