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農中學

興農中學

中國貴州省貴陽市境内中學
興農中學創辦于1993年8月,至今已走過28個春秋。2005年經省教育廳批準成為當時貴州省民辦學校中唯一一所二類示範性高中,目前是全省辦學條件較好、辦學規模最大、辦學曆史最長的民辦全封閉寄宿制完全中學,被譽為貴州民辦教育的一面旗幟。學校坐落在省會貴陽市中心城區的白雲區繁華地段,距貴遵高等級公路相交的貴陽繞城高速公路白雲收費站僅1.5公裡,離貴陽市行政中心約5公裡,交通便捷。
    中文名:興農中學 外文名:School of Agriculture 别名: 創辦時間:1993年8月 類别:民辦中學 地理位置:中國貴州省貴陽市白雲區通化路8号 現任校長:蒲邦順 分校地址:貴州獨山大學城東校區

辦學條件

興農中學位于貴陽市白雲區繁華地段,北與通化路相連,南與同心西路相靠,西與白雲中路相依,東與雞場斜陽新村相鄰。距與貴遵高等級公路相交的貴陽繞城高速公路曹關出入口不到1公裡,離貴遵高等級公路沙坡出入口僅4公裡,距貴陽市行政中心不足5公裡,交通十分便捷。

學校本部占地面積210餘畝(不含烏當校區及學生生産實踐基地約150畝),建築面積近10萬平方米。學校建設獨具特色,集“古今交融、中西合璧”建築風格為一體的現代化樓群和傳統與現代相結合的人文景觀在這裡和諧相融,形成良好的校園文化和育人環境。學校按省級示範性高中辦學标準,配置軟硬件教學實驗設備,為教學提供了優良條件。

學校2012—2013學年有110個教學班,5800餘名學生、586名教職員工(其中專任教師323名)。有初中、高中、高中補習部等教學樓共4棟(不含烏當校區)以及理化生實驗室、乒乓球館、圖書館、健身房、浴室、食堂綜合樓、骍龍文昌書院、6棟教師公寓(共210套)和可供5700餘學生住宿的8棟學生公寓(不含烏當校區)。各種教學、生活設備設施基本齊全,校園綠化、美化、硬化、文化、潔化,環境優美。

學校堅持“發揮民辦教育體制之優勢,傳承公辦教育治學之精華,争公辦學校之不争,補公辦學校之薄弱”的辦學理念,以“本人有學習潛力、父母有強烈願望、家庭有經濟條件,進不了重點中學重點班”的中等生為生源主體,同時招收一部分品學兼優但家庭貧困的農村學生,對他們的各項費用或減或免,使之作為中等生學習的榜樣、行為的表率,“優差相幫”。針對中等生“學習基礎差、行為習慣差”的實際,制訂并實施使之成人成才的教育教學計劃。

面對相當部分上不了高中錄取線或因基礎差上高中聽不懂、跟不上的初中畢業生中不少人棄學浪蕩社會,走上犯罪道理的現象,創辦高中預科班,為他們“補習基礎、糾正習慣、樹立信心”。自編校本教材(80%初中知識,20%高一知識,并做好基礎銜接)、小班額、安排優秀教師任教,夯實其初中基礎,着力糾正其不良行為習慣,一年後進入興農中學高一年級學習。

學校把“愛興農、更愛興農的學生”作為第一标準,從湖北、湖南、山東、四川、重慶等教育發達地區引進90%以上的教師,教師食宿均在學校,無人情往來的拖累耽誤,專心緻志教書育人。學校創新體制機制,實行教師優化組合,薪酬優化分配,不以職稱分高下,隻憑德能論優劣。

學校堅持以生為本,對學生實行分層教學,因材施教。寄宿制使教師全天候與學生同在學校,可以面對面教育學生,手把手教其學習,在為中等生補習基礎的同時培育優秀學生。學校厚德重教,利用一切可用載體,教學生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學會感恩、學會相處。堅持狠抓教學常規管理,全方位推行有效課堂教學改革,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團隊協作精神。

通過師生共同努力,近三年來,學校考生二本以上上線均達70%以上,一本上線達27%。學校以“服務讓家長省心,教育讓學生安心,管理讓家長放心,質量讓家長信任”為治校方針并狠抓落實,因為生源爆滿,供不應求。2007學年至今,每學年均以800人的數量遞增。

學校教育教學質量和效果得到社會認可,多次被省、市教育行政部門評為“社會力量辦學先進學校”、“五好學校”、“貴陽市先進學校‘、“先進民辦學校”,步入了可持續發展軌道。目前,學校以進一步提高教職員工的職業道德、敬業精神,服務态度和學校的管理水平參與教育競争,為社會提供選擇教育,滿足教育對象之需,着力打造品牌學校,推進學校又快又好,更快更好發展。

成績

堅持以生為本,對學生實行分層教育、因材施教,教師百分之九十以上從省外教育發達地區引進,無人情往來的耽誤,專心緻志教書育人。寄宿制使教師全天候與學生同在學校,可以面對面教育學生,手把手教其學習,為中等生補習基礎的同時培育優秀學生。學校作為貴州省普通高中課程改革實驗樣本校,全方位推行有效課堂教學改革,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團結協作精神。2000年以前,學校為中等專業學校輸送了340名學生。

2000年有高中畢業生以來,為高等院校輸送了二本以上學生18636人,其中一本6648人,連年有考入北大、清華、浙大、武大等院校的學生。

2014年高考,二本以上上線1473人,其中一本上線488人,600分以上87人,670分以上3人均被清華大學錄取。

2015年高考,二本以上上線1573人,其中一本上線543人,600分以上27人。

2016年高考,二本以上上線1656人,其中一本上線628人,600分以上102人,2人被清華大學錄取,1人被北京大學錄取。

2017年高考,二本以上上線1845人,其中一本上線621人,600分以上57人,2人被清華大學錄取,2人被北京大學錄取。

2018年高考,二本以上上線2183人,其中一本上線732人,600分以上102人,3人被清華大學錄取。

2019年高考,二本以上上線2120人,其中一本上線733人,600分以上80人,1人被清華大學錄取,1人被北京大學錄取。

2020年高考,二本以上上線2148人,其中一本上線733人,600分以上106人,理科最高分703分,文科最高分671分,5人被清華大學錄取。2021年高考,二本以上上線2306人,其中一本上線865人,600分以上80人,文科最高分663分,理科最高分651分。

四年來,二本以上上線率均達78%以上,其中一本上線率達25%以上,教育教學質量得到社會認可。多次被省市教育行政部門評為“社會力量辦學先進學校”、“五好學校”、“貴陽市先進學校”、“先進民辦學校”,2019年被評為“全國教育系統先進集體”,步入了可持續發展軌道。

校長介紹

個人簡介

蒲邦順,1942年生,漢族,四川省南充縣人,1965年四川師範大學畢業後,在新疆生産建設兵團工作(主要任教)至1982年。1985年由四川省蓬安周口中學調貴州六枝礦務局一中任教(中教高級)。1989年應聘貴陽白雲二中任副校長。1993年創辦興農中學任校長至今。

1993年8月8日,興農中學的前身——“貴陽市白雲區豔山紅鄉私立興農職業學校”在農家小院舉行開學典禮。建校伊始,全校隻有6名教師,36名學生。此前,學校創始人蒲邦順在貴陽市白雲區一所公辦中學擔任副校長,那年他52歲,卻毅然決然地放下“鐵飯碗”,邀來懷揣教育熱忱的同仁,拓荒創業,借用農房辦起了興農中學。

由于興農中學為社會做出了貢獻,蒲邦順多次被評為“貴陽市各界人士為‘四化’、為‘兩個文明’建設、為‘三個文明’建設服務先進個人”;被評為”貴州省優秀教師“;幾次被評為”民進全國先進會員“和”全國社會服務工作先進個人“受表彰,進京受到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民進中央主席許嘉璐的接見;被評為”全國優秀教育工作者“,赴京受到教育部部長周濟的接見,同時接受人民日報等28家媒體的采訪;被省委、省政府授予”省管專家“稱号;被授予”貴州改革開放30年最具影響力人物“稱号;被評為”2010年中國教育年度新聞人物“;被評為”感動貴陽教育十大人物“。

2002年當選貴陽市第十一屆人大代表;2003年任貴州省教育學會副理事長、民辦教育學會副會長至今。

事迹簡介如下:民辦貴州白雲興農中學的創辦者、校長、法人代表。根據民辦教育的發展特點提出了使用與學校生存、發展的一套理念和方法,經過十年的艱苦奮鬥、苦心經營,使得興農中學由一個農家小院式的民辦學校發展成為占地140畝、自建校舍6萬多平米、全省規模最大、辦學條件較好的民辦完全中學,為貴州省民辦教育的發展作出了貢獻。他出身農村,堅持“興農”的辦學宗旨,從97年開始每年拿出數十萬元用語扶持農村家庭貧困、品學兼優的學生,使“興農中學”名副其實。

四個閃光點

興農中學是由一個農家小院走出的民辦學校,十年發展具有如此規模,如此影響,不能不與他的創辦人、校長、法人代表蒲邦順聯系在一起。蒲邦順同志身上有四個最突出的特點或者說是閃光點:

一、辦學目的明确且奮鬥精神可嘉:興農中學辦學之初,無場地、無資金,其辦學之艱苦不難想象;十年時間,興農中學一草一木、一磚一瓦積累到今天,其辛苦勞累可言而喻;由36個農村學生,發展到2000多人,要打出名聲;争得社會承認,要聚集并且相對穩定近300人的教職工隊伍,把學校管理得井然有序,除了個人能力以外,還需要多大的精神力量?

在自己老之将至甚至年過花甲之時,能積攢每一分錢投入學校發展,自己卻十年如一住在辦公室,在新建的一百多套教師公寓以後仍向教師們宣布,隻要有一位教師沒有住進公寓,他就住在辦公室,每天風塵樸樸,為學校發展奔波,這需要多大的精神力量的支撐,需要多麼執着的為教育事業奮鬥的精神,從他十年如一日的奮鬥足迹,就不需贅言了。

蒲邦順在全省、全市民辦教育經驗交流會上都說過的一句話“想辦好學校就攢不了錢,想攢錢就辦不好學校,至少十年二十年之内如此”,表達了他至少在這十年中,。七中隻有辦好學校的目标,沒有考慮過個人享受,個人經濟的得失。

二、善于學習,思想活躍,眼光敏銳,決策果斷。

蒲校長講“校長是民辦學校這條船的船長,船長既要掌航領航,更要關心載船之水的水情。”他關注社會形勢對教育帶來的影響,及時把握時機,加速學校的發展。

99年,他預計到高中擴招的可能性;搶修一幢1萬平方米的教學樓,3月動工8月竣工,使興農中學半年之内,從300多學生的規模,一下擴展到1200多學生的規模;97年,他提出“興農中學是一棵樹,栽在白雲區;栽在貴陽市,就等于栽在花盆裡,不可能長大。要使興農中學這顆樹枝繁葉茂,必須搶在生源大戰之前,把他的根種向全省。”在他的決策下,興農中學現在已有85個縣市的學生,也許是全省公民辦學校中,生源最廣的學校。

蒲校長在6年前就提出“随着市場經濟的發展,教育變為一種特殊的消費,學校應從高高在上的傳統地位轉化為教育消費者服務的服務地位,為他們服務的同時,為社會培養合格勞動者。”

蒲校長認為,以興農中學現有的條件,現有的聲譽,還不足以與省内重點中學争奪生源。在整個生源結構中,優等生是少數,中等生是大多數。既然是優等生又有重點中學可讀,他們不會交高價讀興農中學。那些進重點中學無門或不堪重負,進普通中學又怕荒廢的中等生,雖然難教一點,家長願交較高的學費,這是一種等價交換。隻要我們教好中等生,我們就有無盡的财源,我們就能生存發展,教育也應和企業一樣,在需求中尋求市場。

蒲校長把自己教育的對象主要定位在中等生,又在中等生中培養出這麼多本科甚至重點的大學生,收入一年比一年增加,正确定位為興農中學發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質積累。蒲校長向全體教職員工提出“為了我們的事業同時也為了我們的利益而奮鬥”,“有作為才有地位,有事業才有利益,有奮鬥才有成功”等等。以上這些提法未必百分之百的正确,他的這些理論,或是一種探索,或是一種實踐;或從本質上講就有一定的正确性。

但這些理念,卻使興農中學多數教職員工和蒲校長在一起克服了一個又一個困難,一步一個腳印,一步一個台階走到了今天。

三、深謀遠慮,探索貴州特色的民辦教育模式:

興農中學開辦之初和發展之中,條件那麼差,資金那麼緊張,但他拒絕了老闆入夥,按他的話講,“我要辦學,他要賺錢,怕合夥者志不同道不合扯皮。”他認為,“股東的糾紛,老闆校長的摩擦,内行外行的矛盾”使很多學校垮台。

但在興農中學根基已穩,規模已成後,他在2003年元旦全校教師大會上公然宣布“興農中學不是我個人的财産,是人民的,是社會的;是忠于興農中學教育事業的教師們的,興農中學要不斷吸收師德高尚,忠于職守,業務精湛的教師成為學校的股東,成立董事會;聘任校長管理學校。使學校永遠在愛教育、懂教育的校長領導之下前進、發展。”辛勞發展學校的同時,更想到學校的長治久安,穩健發展,難能可貴,使深受教師們感動。

蒲校長認為,教師思想素質的差異,業務能力的差異,對教育事業熱愛程度的差異,應該帶來物質待遇的差異,如果不承認這一差異,人才的潛力不能發揮,學校的發展會受到制約,下一步的改革,應該以承認差異;解決差異為中心,最大限度調動教師的潛在中心。從下學期開始,蒲校長已準備把企業管理的一些原則與制度引進,嫁接到學校,進行一次改革的嘗試。

四、扶貧濟困,強烈的社會責任感:

蒲邦順出身農村,辦學後取了一個最帶泥土味的名字“興農中學”,在衆多的民辦學校中或許是絕無僅有的。開辦之初,他向農民提出“你們養好豬,我們教好書,用你們的勞動與教師的勞動交換;改變孩子的命運”,他規定“農民可以用米、用菜、用幹辣椒等一切學校可用的物品抵交學費”。

他的種種方便農村學生就學的措施,受到農民的歡迎,中央電視一台以“你們養好豬,我們教好書”、中央教育台以“一所農民歡迎的學校”報道過他的辦學事迹。97年開辦高中以後,蒲校長向每一個貧困縣教育局發信,表示“願出資資助那些與他求學時有相同困境的農村品學兼優的孩子完成高中學業;為那些可能是國家的棟梁之材卻貧困的幼苗奉獻一捧沃土”。從97年開始至2000年,學校每年以20萬元作為貧困生減免費用,2001年開始,每年這筆費用達到60萬元。

此外,如北京大學王春明等少數無力上大學的學生,蒲校長除支持開學的學費以外,還保證每學期資助一千元作為他們的生活補貼。興農中學先後分文不取,包吃包住收下了6個農村孤兒,一直到他們考上中專、大學。

一個在困難中誕生、在困難中成長、靠貸款發展的民辦學校,一個自己尚且過着十分節儉的民辦學校校長;能每年拿出這麼多錢為農村貧困孩子完成高中學業,沒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是做不到的。

蒲邦順同志保持清醒頭腦,旺盛的鬥志,十年如一日艱苦奮鬥,一心撲在學校的發展上,為我省民辦教育發展做出了貢獻,我們認為推薦他為全國優秀教育工作者,也是應該的。

學校管理

學校堅持以生為本,以“愛”為核心的教育理念,立足學生實際情況,實行“分層教學”作為興農中學的民辦特色,因材施教。寄宿制使教師全天候與學生同在學校,可以面對面教育學生,手把手教其學習,在為中等生補習基礎的同時培育優秀學生。學校厚德重教,利用一切可用載體,教學生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學會感恩、學會相處。

堅持狠抓教學常規管理,全方位推行有效課堂教學改革,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團隊協作精神。幫助學生正确認識自己,并通過自己的刻苦與努力實現自我價值,為學生的終生發展夯實基礎。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