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橋八怪

天橋八怪

曲藝表演藝人
天橋八怪指的是從清末至民國時期,活躍在北京天橋地區進行民間曲藝表演的八位著名藝人,自清初遷漢令之後,天橋地區逐漸形成了一個民間娛樂中心,這裡遍布茶館酒肆,活躍着各種行當的民間藝人,其中不乏擁有獨門絕活者,人們遂将那些給人留下最深刻印象的藝人歸納總結出來統稱為“天橋八怪”。從清末到民國末期,不同的時代天橋八怪的具體含義也有所不同,前後一共出現過三代天橋八怪。到1949年之後,随着對天橋地區的整頓和改造,這裡不再是北京的娛樂中心,也就再也沒有天橋八怪了。
    中文名:天橋八怪 外文名: 别名: 地區:北京天橋

概述

天橋八怪指的是活躍在北京天橋地區進行民間曲藝表演的八位著名藝人,自清初遷漢令之後,天橋地區逐漸形成了一個民間娛樂中心,這裡遍布茶館酒肆,活躍着各種行當的民間藝人,其中不乏擁有獨門絕活者,人們遂将那些給人留下最深刻印象的藝人歸納總結出來統稱為“天橋八怪”。從清末到民國末期,不同的時代天橋八怪的具體含義也有所不同,前後一共出現過三代天橋八怪。到1949年之後,随着對天橋地區的整頓和改造,這裡不再是北京的娛樂中心,也就再也沒有天橋八怪了。

第一代天橋八怪

第一代天橋八怪産生于清末,到民國初年就逐漸從公衆的視野中消失了。

窮不怕:原名朱紹文,相傳是相聲的鼻祖。

醋溺膏:也是相聲演員,但長于口技并依此跻身八大怪之列。

韓麻子:單口相聲藝人。

盆秃子:秃頭藝人,表演民間小唱,用筷子敲瓦盆伴奏雖然簡陋,卻抑揚頓挫頗為悅耳。

田瘸子:早年因為練武落下殘疾,在天橋表演杠上二指禅等硬功。

醜孫子:相聲藝人依扮怪樣聞名。

鼻嗡子:表演小曲的藝人,鼻子裡插進兩根管就能吹出曲調,腰間挂一個洋鐵壺敲打出節奏,因此也被稱作“敲馬口鐵壺的”。

常傻子:表演硬氣功的藝人,招牌是掌劈鵝卵石,兼賣大力丸。

第二代天橋八怪

第二代天橋八怪出現在辛亥革命後的北洋政府時期

訓練蛤蟆教書的老頭:他訓練的蛤蟆和螞蟻模仿課堂教學和軍隊操練,自他以後天橋再也沒有訓練這兩種動物的藝人了。

老雲裡飛:原為京劇演員,因國服禁響而在天橋撂地賣藝,表演滑稽戲。

花狗熊:與妻子在天橋表演民間小戲,因扮相似狗熊而得名。

耍金鐘的:首先繪制一些比例失調的畫,遊客透過擦得锃亮的金鐘反射就能看到正常的圖像,因為新奇而頗受歡迎。

傻王:表演碎石背磨盤等硬功,因面相憨厚被稱為傻王。

趙瘸子:早年因習武殘疾,在天橋表演杠子,所謂杠子就是在一條單杠上的雜耍,與今天體操中的單杠項目非常相似。

志真和尚:以僧侶裝扮表演硬氣功,推銷所謂“治餓不治病”的切糕丸。

程傻子:表演訓狗熊和頂碗等雜技。

第三代天橋八怪

第三代天橋八怪出現在1930年代-1940年代之間,随着政權的更叠,天橋撂地的藝人也逐漸消失,因而這一代天橋八怪也是最後一代。

雲裡飛:老雲裡飛的長子,承父業表演滑稽戲,據稱有将耳朵殼塞進耳朵眼和用舌頭舔鼻子的絕活,因此名揚天橋。

大金牙:拉洋片的著名藝人。

焦德海:相聲藝人,窮不怕的徒弟。

大兵黃:曾是辮帥張勳的兵,在天橋販賣藥糖,以罵街的形式招攬生意,因為他所罵多涉及民生鞭辟時弊,因而頗收歡迎。

沈三:表演摔跤的藝人,1933年全運會摔跤冠軍,曾經鬥敗過俄羅斯大力士而名震京城。

蹭油的:是一個販賣肥皂的商販,隻要看到路人衣服上有油漬就主動上前用自己的肥皂給人家洗淨,蹭油免費,以此推銷他的肥皂。

拐子頂磚:一個殘疾乞丐,行乞時頭頂兩米多高的一籮方磚跪在地上。

賽活驢:一個裝扮毛驢的民間藝人,因其表演神似活驢而出名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