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培訓

技能培訓

為增強市場就業競争力開展的培訓
技能培訓是為了增強市場就業競争力,由技能培訓機構開展的。[1]通過技能考核,可以得到國家認可的技能證書。和學曆教育有些不同,學曆教育側重綜合素質的提高,而技能培訓注重某項技能的提高。比如電腦技能培訓,軟件開發技能培訓,汽修技能培訓,廚師技能培訓。技能培訓包括對員工的理論知識和實操能力的培訓,也有人認為技能培訓即是對員工使用工具、按要求做好本職工作、處理和解決實際問題技巧與能力的培訓。通過進一步優化辦學體制改革,擴大培訓利用現有辦學條件和挖掘師資、設施設備等方面的潛力,将技工學校或就業訓練中心建成兼有職業需求調查、職業培訓、職業技能鑒定、職業指導并與職業介紹緊密聯系的多功能的綜合基地,充分體現培訓與就業相結合、培訓為就業服務的功能,并發揮示範和輻射作用。
    中文名:技能培訓 外文名: 别名: 開展:技能培訓機構 目的:增強市場就業競争力 舉例:汽修技能培訓,廚師技能培訓

概述

技能培訓更具有針對性,而且學時較短,注重某項領域的突破。

技能培訓包括對員工的理論知識和實操能力的培訓,也有人認為技能培訓即是對員工使用工具、按要求做好本職工作、處理和解決實際問題技巧與能力的培訓。

理論知識就是指從事某一職業需要的學識方面所需要的知識内容

實操技能培訓則是教授人們學習和運用從事某一職業所具備的實際操作能力。

職業技能分類

1.技工技師類

2.餐飲類

3.工程機械

4.服裝設計類

5.美容化妝類

6.汽修類

技能培訓

1.技工學校技工學校是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的主要基地。招生對象主要是初中畢業生,學制3年。技工學校實行教學實習與科研生産相結合。經過幾十年的改革發展,技工學校已形成初中高級培訓并存,學曆教育與職業資格證書教育相結合,多層次、多功能、多元化的職業培訓體系,遍及機械、電子、航空、電力、石油、冶金、鐵路等近30個部門和系統。1998年,全國共有技工學校4362所,在校生181萬人,畢業生68萬人。其中國家及重點技工學校266所,高級技工學校63所。

2.就業訓練就業訓練中心是培訓失業人員的重要基地。其培訓對象主要是失業青年和失業職工。就業訓練中心組織就業前訓練和轉業訓練,多以實用技術和适應性培訓為主,學制靈活,少到1-3個月,多到6-12個月。全國已有就業訓練中心所,年組織培訓萬人次。

3.社會力量辦學社會力量辦學是企業組織、社會團體及其它社會組織和公民個人利用非國家财政性教育經費,面向社會舉辦的培訓機構,社會力量辦學主要實施以職業技能培訓為主的職業資格培訓、技術等級培訓、勞動就業職業技能培訓。全國此類社會力量辦學機構達2萬多所,年培訓能力達1000多萬人。

4.自我技能提升自我技能提升是自發的提升計劃和目标。自己認識到自身某些地方的不足,通過輔助資料或征詢别人意見來達到自身能力或技術的提升。

為使職業培訓工作更好地适應勞動力市場的發展,針對勞動者就業的需要開展多層次、多形式的培訓,并促進培訓與就業緊密結合,原勞動部制定了《綜合性職業培訓基地的基本要求》,組織進行綜合性職業培訓基地和集團試點工作。通過進一步優化辦學體制改革,擴大培訓利用現有辦學條件和挖掘師資、設施設備等方面的潛力,将技工學校或就業訓練中心建成兼有職業需求調查、職業培訓、職業技能鑒定、職業指導并與職業介紹緊密聯系的多功能的綜合基地,充分體現培訓與就業相結合、培訓為就業服務的功能,并發揮示範和輻射作用。

職業培訓集團主要是依托培訓、就業、鑒定等職能機構的緊密協作,加強本地區職業培訓實體的聯合,為勞動者培訓、鑒定與就業提供全方位、一體化的服務。集團主要依托于社區,着眼于聯合與調動全社會力量辦培訓,發揮整體優勢,成為區域性職業培訓工作的主導力量。全國已建成職業培訓綜合基地和集團200多個,在當地為促進就業發揮了重要作用。

再就業培訓

在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和實施再就業工程中,為幫助下崗職工轉變就業觀念、提高職業技能,盡快實現再就業,原勞動部制定了《三年千萬再就業培訓計劃》,要求充分動員社會各方面力量,實行在政府指導和扶持下,個人自學、企業組織和社會幫助相結合,大力開展多種形式的再就業培訓。再就業培訓的總體目标是:從1998年-2000年得年中,為1000萬下崗職工提供職業指導和職業培訓服務(對1000萬下崗職工普遍進行職業指導,對其中600萬人組織進行職業技能和創業能力培訓)。通過努力,使下崗職工樹立新的就業觀念,轉崗轉業人員掌握實用技能,自謀職業者增強創業能力。具體任務是1998年培訓300萬人,1999年350萬人,2000年350萬人。

重點是抓好紡織、鐵道、軍工等重點行業下崗職工的再就業培訓工作。3年中對紡織行業120萬人,鐵道運輸業40萬人,軍工行業40萬人,煤炭行業50萬人,開展職業指導和職業培訓,其它行業根據情況确定具體培訓人數。

各地認真貫徹落實再就業培訓計劃,制定符合地方實際的政策。如北京、陝西推行企業再就業服務中心和職業培訓機構夥伴行動計劃,上海動員社會力量實行政府購買培訓成果的工作機制,蘇州等地開展創業培訓工作。1998年全國有300多萬人參加了再就業培訓,一些地方培訓後就業率超過60%。

企業就業技能培訓的作用

企業職工培訓,能直接提高管理者能力和職工技能水平,可增強職工才幹及敬業精神,是促進企業發展的一個有效途徑。

就企業而言,職工培訓得越充分,對職工越具有吸引力,越能增強工作積極性,從而為企業創造更多的效益。通過企業組織對職工的培訓,不斷提升職工的技能,同時提高了職工自身價值,對工作目的有了更好的了解。

培訓可采取自己培訓或委托培訓的做法,将培訓融入企業文化,因企業文化是企業的靈魂,它是一個以價值為核心,對全體員工進行企業意識教育,讓企業管理者和員工共同了解企業文化。通過不斷的自身學習掌握科技和技能,而且會增強主人翁意識,從而培養大家的敬業精神、革新精神和社會責任感,形成上上下下共同學習科技,營造良好的工作生活氛圍,企業的技術人才在工作中将會施展其正能量,科技人才将會茁壯成長,企業的科技能力和發展能力明天會更強。

培訓為企業的發展增強後備力量,保持企業永久的生命力,企業的競争貫穿其中的是人才的競争。明智的企業家愈來愈清晰地看到培訓是企業發展不可忽視的“人本投資”,是提高企業“造血功能”的根本途徑。發達國家在推出技術革新中,不但注意引進更新改造機械設備等方面的硬件投入,而且更注重以提高人的素質為主要目的的智力投入。

很多事例表明,人才是企業的第一資源,有了一流的人才,就可産出一流的産品,塑造一流的企業,企業就可以在市場競争中立于不敗之地;通過培訓,職工在掌握現有的生産業務水平上,提升了自身的業務技能,在原有的水平上更加熟練掌握工作技能,為企業多産出保質保量産品,企業增加了效益,作為員工自身的收入也會有所提高,就業競争力也得到了增強,在獲得了雙赢的情況下,企業強大了,企業員工也會以此為榮,就業機率随之得到相應的提高,就業就會相對穩定,生活條件就可相對得到保障和改善。

良好的企業職工培訓,是促進企業發展的極好方式之一,企業的發展和強大創造了更多人的就業機會,在一定程度上解決更多人的就業問題。這無疑是緩解就業壓力的一個現實而又非常有效的途徑。衆所周知,就業壓力的緩解對于家庭和諧,社會穩定,民族經濟發展強大至關重要,并構成穩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環境的一個必備因素。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