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主

小主

清宮戲裡待選秀女或者是低級嫔妃的稱呼
小主出自金易的《宮女談往錄》,是清宮戲裡待選秀女或者是低級嫔妃的稱呼。大部分觀衆是從宮鬥題材的電視劇《金枝欲孽》、《甄嬛傳》等中了解這一稱呼。在比較可信的資料裡還提到過“小主”一詞的,是商衍瀛的《珍妃命案》,原文如下:“據信修明說……珍妃對宮中太監時有賞賜,太監得些小恩小惠,都竭力奉承她,稱之為‘小主兒’,謂‘小主兒’大方。根據朱家溍對清宮太監耿進喜等人詢問的記錄,清宮太監、宮女們稱呼後宮的時候,從大體上稱呼為“各宮主位”、“皇後主位們”,由此亦可見到皇後和主位要進行區分,即皇後為皇後,主位為後宮妃嫔。
    中文名:小主 外文名: 定義: 實質:一種稱呼 來自于:金易的宮女談往錄 相關電視劇:金枝欲孽、甄嬛傳

​基本定義

小主,是宋朝就出現的,但是用的不多。後至清朝用的比較廣泛,是待選秀女或者是初入圍等待冊封的秀女的稱呼,這個職位很低,一般不列為嫔妃之列。

來源考證

在很多清宮戲的影響下,很多人都認為“小主”就是清朝對秀女和低級嫔妃的稱呼。那麼在曆史上,“小主”一詞到底是不是清宮用語呢?“小主”一詞的來源,是金易的《宮女談往錄》,此書中出現過數次“小主”一詞,我們摘錄幾條重要幾條:“不是,隻有皇上、太後、主子、小主們的叫官房。”“珍小主進前叩頭,道吉祥,完了,就一直跪在地下,低頭聽訓。”從上面兩條原文來看,《宮女談往錄》一書裡的“小主”一詞,大概有幾個要點:

1:以尊卑排序,後宮分為太後、主子、小主們,三個等級。

2:以稱呼來說,小主可以有“小主”、“小主們”、“封号+小主”三種稱呼方式。這就是《宮女談往錄》中談到的“小主”,也是很多清宮戲裡和清穿小說裡的叫法。問題在于,很多人迷信《宮女談往錄》,但是這本書實際上可信度是參半的。其作者金易,原名王錫,1917年生人。根據其《自序》,其在四五十年代的時候和街坊老宮女“榮兒”有所接觸,聽她談了很多宮中和宮女的故事,而在八九十年代才由作者一邊回憶一邊記錄出來。四十年的時間,其中記憶的錯誤,不言而喻,作者本身又不熟悉清代制度,裡面的問題也相當的多。

當然,有錯誤,并不代表沒有全錯,更不代表沒有采用的意義。所以我們還需要其他的證據。在比較可信的資料裡還提到過“小主”一詞的,是商衍瀛的《珍妃命案》,原文如下:“據信修明說……珍妃對宮中太監時有賞賜,太監得些小恩小惠,都竭力奉承她,稱之為‘小主兒’,謂‘小主兒’大方。以上為信修明見聞。”這條記錄本身是個不錯的佐證,商衍瀛,字雲亭,廣東番禺人,光緒朝進士,翰林院侍講,商衍鎏為其弟。

這種說法出自商衍瀛的記錄,說明其多少有些依據。但是,一來,此文之中的“小主”,變成了“小主兒”,雖然隻是多了一個兒化音,但是意義卻變化了很多,詳見後述。二來,商文中說此說法源自信修明的記錄,而事實上信修明的記錄則否定了這一說法。信修明,名信連甲,号漢臣,幼時讀書,考取功名未果,娶妻生子後,迫于生計,自閹進宮,宮中人稱“神仙張”(信修明入宮時頂替一張姓太監故稱)。其《老太監的回憶》一書中,和商衍瀛一樣描述珍妃的情況的時候原文如下:“珍妃很好用錢,又常施惠于群監,近之者無不稱道主子之大方。”這裡稱作“主子”,而并非“小主兒”。于是對于“小主”一詞,我們做出總結,大緻上有三種可能性

1:事實上存在“小主”一詞,其原型為“小主子”。這種說法的依據隻有《宮女談往錄》,是孤證,而且來源不甚可靠,并且與檔案和清宮人員回憶的稱呼有出入,所以可信度不高。但是另一個角度來講,根據口語的活用和時代的變化,如果“小主”的原型确系“小主子”,那麼其作為一種口語性稱呼的可能性并不是為零,隻是還需要證據。

2:事實上存在“小主”一詞,不過口語上作“小主兒”。這種說法的依據是商衍瀛的記錄,但是最大的問題是被商衍瀛記做信息來源的信修明本人的書籍把它否掉了。不過商衍瀛從時代來講,是見過信修明的,或許從口語上的發音有所不同。那麼口語上如果發音為“小主兒”,這個詞彙就要重新審視。根據北京話的特點,于尊重、正式的場合,很少有在詞尾加兒化音的情況,何況以卑稱尊,其稱謂更不可能加兒化音。所以如果“小主兒”這個稱謂真的存在,也是一種戲谑的稱呼,如逗孩子一般,不是尊重他人的一種稱呼,同時,正如一個宮女無論與皇後是什麼關系,也不能稱呼她為“皇後主兒”一樣,這種稱呼也不是“關系密切”的體現。

3:事實上不存在“小主”一詞,《宮女談往錄》和商文中出現這個詞彙是因為回憶上的差距或者口語差異的錯記。從現有的資料來講,第三種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清朝對後妃的稱呼

假如不存在“小主”一詞,清代宮廷裡如何稱呼後妃們呢?

大體來講,清初宮廷還是以滿語為主體,到雍乾之後,漸漸以漢語為主體。清代皇子們稱呼後妃,有山桃木、洗桐女史和我,這裡就詳細解釋了,僅說一下清中後期宮人如何稱呼後妃。

根據朱家溍對清宮太監耿進喜等人詢問的記錄,清宮太監、宮女們稱呼後宮的時候,從大體上稱呼為“各宮主位”、“皇後主位們”,由此亦可見到皇後和主位要進行區分,即皇後為皇後,主位為後宮妃嫔。

具體的稱謂,同見朱家溍《故宮退食錄》。根據清宮舊人口述,各府福晉和格格以及太監、宮女們對稱(當面稱呼)孝欽顯皇後(此時為太後)時,叫“老祖宗”。而太監、宮女等背後(即背稱)則稱其為“老佛爺”或“西佛爺”。對于皇後,對稱為“皇後主子”,背後則稱呼為“主子娘娘”。

而對于妃嫔的稱呼,我們可以從瑾妃、珍妃的本家侄子唐海炘的記錄中來看出一些端倪。其在《我的兩位姑母瑾妃、珍妃》一文中寫道:

“自二妃進宮後,我家從祖母到一般傭人,都稱瑾妃為‘四主’,珍妃為‘五主’。‘主’是對後妃的尊稱,‘四’和‘五’是按我家中同輩女孩的排列。”

而當其長大後入宮進見瑾妃的時候,其對宮人的稱呼記錄如下:

“下車進了東門,在殿外聽候傳叫。隻聽太監一聲高喊:‘瑾主子有旨,傳六、七爺進見。’”

“姑母踢毽子的姿勢很好看……太監和宮女們在旁邊喝彩叫好:‘瑾主妃踢得妙!’”

同時,根據清代檔案,宮中還有“某妃/某嫔娘娘”等等稱呼,都可以見到宮廷妃嫔稱呼的情況。

不過根據侍奉的主位不同,其稱謂是否有所區别?如請宮太監耿進喜回憶對于皇後的稱呼,背稱為“主子娘娘”,而瑾妃宮中太監稱呼瑾妃為“瑾主子”、“瑾主妃”,是否與其隸屬宮份有關?抑或是宮中主位一概稱謂“主子”,僅以前綴作為區分?這些都還有待進一步參考檔案和資料進行分析。

制度介紹

還有一種品級制度:

正宮:皇後

一品:貴妃.淑妃.賢妃.德妃

從一品:夫人

正二品:妃

從二品:昭儀.昭媛.昭容.淑儀.淑媛.淑容.修儀.修媛.修容

正三品:貴嫔,貴侍

從三品:婕妤

正四品:容華

從四品:婉儀.芳儀.芬儀.德儀.順儀

正五品:嫔

從五品:小儀.小媛.良媛.良娣

正六品:貴人

從六品:才人.美人

正七品:常在.娘子

從七品:選侍

正八品:采女

從八品:更衣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