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化設計

人性化設計

使人使用時舒适方便的設計
人性化設計是指在設計過程當中,根據人的行為習慣、人體的生理結構、人的心理情況、人的思維方式等等,在原有設計基本功能和性能的基礎上,對建築和展品進行優化,使觀衆參觀起來非常方便、舒适。是在設計中對人的心理生理需求和精神追求的尊重和滿足,是設計中的人文關懷,是對人性的尊重。[1]
    中文名:人性化設計 外文名: 定義:使人使用時舒适方便的設計 核心理念:以人為本 服務對象:自然人

人性化設計的發展及展望

1、人性化和個性化的統一

在現代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人們的需要也更加個性化,人們已不再滿足于産品的功能需求,他們同時注重個人情趣和愛好,追求時尚和展現個性的心理左右着他們對産品的選擇,消費者的需求呈多樣化,單調的設計風格難以維系不同層次的商品需求,商品設計由以“人的共性為本”向“人的個性為本”轉化。

個性化設計已成為設計師關注的目标之一。這在産品上也逐漸得到體現:如“太子”摩托以其獨特的造型獲得了巨大的成功。摩托羅拉、西門子等系列手機,為用戶提供了各色的外套和金屬外殼,用戶完全根據個人的愛好選用。長虹彩電、新飛冰箱的成功銷售也代表了個性化設計的潮流。海爾:公司甚至推出“按需設計、按需生産”的口号,根據不同的消費群體的需求給每個産品的設計定向。人們比較熟悉的還有林立街區的多數美發店,美發師經過培訓,可根據每個人的氣質、工作需要、臉型等的不同為消費者設計發型,進行形象包裝定位等。

這種個性化的取向暗示着人對共性需求的幔柱不再是設計的核心,個人或小團體的需求已成為設計師主要的考慮因素之一。共性設計逐漸淡化,個性設計得到重視,這也正是“以人為本”設計理念的真正體現。

2、人性化和人文精神的統一

随着社會的不斷向前發展,人的生活節奏不斷加快,作為個體的人的獨立性越來越強,人們不僅需要豐富多彩的物質享受,而且需要溫馨體貼的精神撫慰,尤其是在競争激烈的信息化時代,工作變得更加繁忙和緊張,人們渴望以之相伴的辦公和家居用品更具有人情味,能緩解身心的疲憊和放松自己,使家能有像在大自然中的感覺。中國自古以來重視人自身的精神活動,與人生狀态的體驗,強調入文精神的貫徹,中國一直講求着儒學精神,儒、道都主張“天人合一”的觀念,認為自然與人本來就是不可分離的統一體,世界是與人的本性,與人的生命活動,生存方式休戚相關,相互交融的,更多地追求和體驗人與自然契合無間的一種人生境界和精神狀态,關心人生、人事、重視内在精神境界。使用者的這種渴求,使“以人為本”的設計上升到對人的精神關懷。

國外一些知名企業的一些最新設計明顯體現了人性化的設計理念,夏普公司設計的液晶顯示器冰箱,可以記錄30食品的保質期、在食品到期的前一天提醒用戶,其配制的錄音裝置還可人在離家前給家人留言,還能通知主人更換冰室用水,體貼入微的設計讓用戶備感人性的溫和。還有電腦的變化,手寫輸入改變了鍵盤輸入,電腦語言識别系統是人機對話成為可能,是電腦這種高科技産品變得如此平易近人,越來越智能化,這種對消費者心理和情感的關心是對人性關懷的具體體現,也正是“以人為本”設計理念的肯定與完善。

3、人性化和生态環境的融合

随着人類人口的飛速增長,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貧富分化的嚴重加劇,人類對資源肆無忌憚的掠奪,大自然開始報複人類:地球變暖、洪水泛濫、水土流失、大氣污染,水資源短缺,土地沙漠化,沙塵暴肆虐,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遭受前所未有的破壞。人們開始意識到發展與環境,設計與環境的重要性,開始采取種種措施來規範和引導經濟朝着長遠的方向發展,環保意識和可持續發展在全球成為共識。

在設計領域開始樹立以保護人類生存環境為中心的設計理念,同時也是一個設計倫理問題,這就要求設計時有強烈的道德責任感和社會責任感。從包豪斯早期的理想主義,路易斯·沙利文的“形式服從功能”、米斯的“少即多”所發展的工業産品的新美學觀點,到後來美國設計師提出來的”為現實生活的設計”及後現代潮流中的綠色設計和生态設計觀念,西方現代設計發展的過程充滿了民主的色彩和以人為本的道德責任感。

著名的設計師和設計理論家維克多·佩帕尼克曾經說過“世界上有比工業設計更危險的工作,但不多”。很難想象,一個沒有道德責任感和社會責任感的設計師的作品在生活中被廣為應用所産生的後果。因為設計不當的工業産品可能具有潛在的危險,包括對人體的損害、對環境的污染及對資源的浪費等。這就要求設計師在産品設計時應力求造型簡潔,盡量簡化産品結構;零件、部件可拆卸、更替:減少材料的使用量和材料的種類,特别是稀有材料及有毒、有害材料,盡量使用回收材料,增加材料循環和用高科技合成材料代替天然材料,最大限度降低各種消耗,同時又可再生利用。其目的在于實現産品——人——環境之間的和諧,圍繞這個主題,系列“綠色産品”相繼問世:電動汽車、電動自行車、太陽能汽車、無氟冰箱和空調等,并且多種産品的部件可拆卸、便于更換和回收利用,同時有的還可以升級,如電腦上的一些部件等。

4、人性化對社會弱勢群體的關注

設計的人性化也使設計師去多加關注社會中的弱勢群體:殘疾人、老人、婦女以及兒童。設計師隻有用心去關注入,關注人性,才能以飽含人道主義精神的設計去打動人。如由設計師文森特·哈雷設計的“殘疾人用電腦操作器”,方便了手不方便的殘疾人,其靈巧的造型、安詳的色彩和适合口型變化的形式,為他們打通了一條能和正常人一樣享受新時代文明成果的途徑,是對人性平等正直思想的高揚。

德國設計師設計的盲人閱讀儀,小巧輕便,可随手拿着在報紙上進行掃描圖、閱圖和貯存,避免了殘疾人的心理障礙,盲人也能與正常人一樣讀報。超級市場的手推車架上加一個翻闆,老年人購物時累了可以當靠椅休息,尊老愛老的美德便體現在細微的設計細節中。日本設計師曾發起過針對兒童進行的工業設計活動,使産品具有獨特的功能和兒童喜愛的外型,讓兒童受到教育并健康成長,他們稱這種設計是“進行教育的設計”,令人們對設計師油然而生敬意。在這裡,設計已成了帶有神聖責任感和教育職能的社會行為。

為什麼要實現産品人性化設計

設計人性化要求的出現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有社會的、個體的原因,也有設計本身的原因。歸結來看,以下三個方面可能是其最主要的原因。

1.人性化産品設計是社會經濟和人類發展的必然結果、是人類需要階梯化上升的内在要求。

設計才的目的在于滿足人自身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因而需求成為人類設計的原動力。需求不斷推動設計向前發展,影響和制約産品設計的内容和方式。美國行為科學家馬斯洛提出的需要層次論,提示了設計人性化的實質。馬斯洛将人類需要從低到高分成五個層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會需要(歸屬與愛情)、尊敬需要和自我實現需要。

馬斯洛認為上述需要的五個層次是逐級上升的,當下級的需要獲得相對滿足以後,上一級需要才會産生,再要求得到滿足。人類設計由簡單實用到除實用之外蘊含有各種精神文化因素的人性化走向正是這種需要層次逐級上升的反映。産品設計在滿足人類高級的精神需要、協調、平衡情感方面的作用卻是無庸置疑的。因而設計的人性化因素的注入,絕不是設計師的“心血來潮”,而是人類需要的自身特點對設計的内在要求。

2.人性化産品設計是未來工業設計的發展方向。

改革開放以來,随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确立,中國的發展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時代,國民經濟高速增長,人民生活水平顯着提高。人們對産品的質與質的需求提升到空前的高度,而且人們的需求越來越具體、個性化,而設計的目的是人而不是産品本身,既然人們對産品的需求越來越個性化,所以設計師應設計出更有個性的産品。一句話,人性化設計是未來工業設計的發展趨勢之一。

基本内容

人性化

人性化指的是一種理念,具體體現在美觀的同時能根據消費者的生活習慣,操作習慣,方便消費者,既能滿足消費者的功能訴求,又能滿足消費者的心理需求。

設計師應該擁有來自各學科廣泛的知識。不可以閉門造車,任何有可能發揮創造力的領域都應十分珍惜,用廣闊的知識去解讀設計你會發現更多。在室内設計上我們應該腳踏實地的去了解人的基礎上,在符合時代發展的基礎上更好的去為人設計。20世紀80-90年代是設計上的多元化時期,各種主義、各種思潮紛至沓來。許多試驗性作品和種種探索蜂擁實現。而其中的“人性化設計”更成為設計界的亮點。美國設計家普羅斯說:人們總以為設計有三維、美學、技術和經濟然而更重要的是第四維“人性”這一個名詞被賦予了神秘的力量它解決了現代主義重視功能化卻忽視人性多元性和各異性問題,也解決了後現代主義雖然追求人性化、多元化卻忽視功能和結構的問題。人性化室内設計,從研究人們生理的人體工程學開始,廣泛涉及心理學,社會學和人類學等相關領域。

人性學

自然屬性的三個定律

(1)人的生理層面的自然屬性是“人類總是要求擁有快樂而不是痛苦。”

(2)人的心理層面的自然屬性是“人類總是要求得到尊重而不是貶抑。”

(3)人的心靈層面的自然屬性是“人類總是希望有長久的目标而不是虛度一生。”

社會屬性的三個定律

(1)對行為後果的考慮。

(2)對自己長遠目标的考慮。

(3)對人生價值的考慮。

意義

企業隻有了解了人性中這些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才能對錯綜複雜的人際關系和職工的行為和動機進行有效的引導和管理,才能根據企業不同的發展階段提出更高的更能發揮全員潛能的管理目标。

人的社會屬性受心靈支配,而心靈則是一種思想意識,是人類社會屬性産生的源泉,可以通過人類一代代傳承下去,并不斷得到豐富。

思想意識在現代管理中起着決定性的作用。意識的先進性是社會進步、企業蓬勃發展的動力之源,因此,抓教育,抓培訓、抓文化已成為現代管理成功的必由之路。企業家必須牢牢掌握企業文化對企業成長的作用方法,根據不同的企業特點,塑造自己的企業文化。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