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姓

丘姓

中華姓氏
丘氏,姜姓,姜子牙封于齊而都營丘,其支庶(支孫/子孫)居于營丘者,遂以丘為氏,世居扶風。開姓始祖丘穆公。又有丘林氏和丘敦氏并改為丘氏,虜姓也。東漢有烏程人(今浙江吳興)丘滕和雲中人(今内蒙古托克托縣東北)丘季智。山東即墨人丘安于明洪武年間随軍出征西南,平定雲南後任新添衛後所百戶之職,其後落籍貴州,子孫世襲武職,官至衛指揮佥事、貴州都指揮使。漢以後,偶有丘姓為避孔子聖諱,改姓邱,但數量極少,故曆史上邱姓名人寥寥無幾。
    中文名:丘姓 外文名: 得姓方式:以封地為氏 得姓始祖:姜子牙三子印 主要郡望:扶風郡、吳興郡、河南郡 主要堂号: 文化家族:吳興丘靈鞠家族 代表人物:丘遲、丘光庭、丘處機、丘濬等

曆史發展

先秦時期,丘氏活動的地區主要在山東,後向西進入陝西。子牙封于齊而都營丘(今山東臨淄,一說今山東昌樂),其支庶(支孫/子孫)居于營丘者,遂以丘為氏,世居扶風,其曆史至少有3000年。

最早見于古籍的丘姓先祖是《孔子家語》中長事齊君、後為孝子代稱的丘吾(又稱丘吾子、吾丘子),接着見于古籍的丘姓先祖是邾(今山東曲阜東南)大夫丘弱。魯左史左丘明後有丘姓。

秦漢時期,丘氏活動的地區主要在陝西,後向東進入浙江。西漢有扶風人(今陝西興平東南)丘欣。漢平帝時,丘俊持節安撫江淮,屬王莽篡位,後俊遂留江左,居吳興,在南北朝時形成了吳興丘姓望族。

東漢有烏程人(今浙江吳興)丘滕和雲中人(今内蒙古托克托縣東北)丘季智。漢朝時,烏桓也有丘氏,東漢末烏桓有國王名丘力居者,在位三十多年,但其子樓班,從子蹋頓。

三國時期,曹魏毌丘儉之子宗等四人改為丘姓,山西聞喜邱氏,以毌丘儉為祖,稱為毌丘儉後裔。西晉末,中原丘氏有一支為避戰亂而徙居福建(參見“八姓入閩”),初居莆田,後分支長汀、上杭等地。

據各種史料,知自漢以來匈奴、鮮卑、烏桓、羌等族改姓丘(邱)氏者甚多。十六國西秦時羌人有丘氏。匈奴、鮮卑族中均有丘林氏,後來均改為丘氏,鮮卑族中的丘乃敦、丘目陵等氏亦均改為丘氏。

北魏獻帝七分國人,以弟豆真(封臨淮王)鎮守來國,歸而命氏,為丘敦氏,豆真之子丘堆改姓丘,融入漢族,發展成河南丘氏望族的一支,以丘和、丘行恭父子最為知名。匈奴族丘林氏改為丘、林、喬三姓,丘氏發展為河南丘氏。

這些外族很快與漢族相融,成為中原的丘氏漢族。宋時,丘(邱)姓已經成為江浙、閩中的大姓,廣泛分布于南方各地。丘姓幾乎都分布在江浙地區。

丘(邱)姓主要分布于福建、湖南、江蘇、浙江,約占丘(邱)姓總人口的54%,而福建省占了17%,為丘(邱)姓第一大省;其次分布于河南、河北、安徽、江西,這四省的丘(邱)姓丘(邱)姓總人口的30%。

明時,丘姓主要分布于江西、福建(丘弘)、江蘇,這三省丘(邱)姓大約占丘(邱)總人口的58%,而江西省約占27%,為丘(邱)姓第一大省;其次分布于浙江、廣東(丘濬)、山東(丘橓)、湖北(丘瑜)、陝西(丘民仰),這五省集中了丘(邱)姓總人口的30%。

安徽(丘福)、湖南、四川(丘祖德)、河南(丘鋒)等地也有丘姓分布。山東即墨人丘安于明洪武年間随軍出征西南,平定雲南後任新添衛後所百戶之職,其後落籍貴州,子孫世襲武職,官至衛指揮佥事、貴州都指揮使。

丘氏家族世代執掌新添衛軍事長官,知名後裔有雲貴兩省第一位翰林院檢讨、官右庶子的丘禾實和山海關上立有塑像、官至右佥都禦史、遼甯巡撫的丘禾嘉。

清初,丘姓進入台灣,如今成為台灣的著名大姓。

邱姓最遲出現于漢代。漢以後,偶有丘姓為避孔子聖諱,改姓邱,但數量極少,故曆史上邱姓名人寥寥無幾。

清雍正三年,頒诏尊師重道,稱先師孔子聖諱,理應回避,凡系姓氏、地名,丘字一律加邑部為邱字,天下丘姓多改姓邱。滿族亦有漢化改姓丘者。

華民國參議院議員丘逢甲等于1912年提議恢複祖先肇姓之丘。認為丘姓得自姜太公封地營丘,早于孔丘,無先人避諱後人之理,并在廣州登報呼籲族人恢複丘姓。因此,閩粵台部分族人聞之響應。

中國大部分省區族人,因不知情,或因涉及法律戶籍等諸多問題,仍然使用邱姓。

郡望堂号

邱姓主要郡望有河南、吳興。

邱姓主要堂号有河南、文莊等。

代表人物

丘為(694-789?)蘇州嘉興(今屬浙江)人。事繼母孝,嘗有靈芝生堂下。屢試不第,歸山攻讀數年,天寶初年,進士及第,累官至太子右庶子,唐貞元四年(788)為由前左散騎常侍緻仕。

丘岱安,女,漢族,1934年8月生,祖籍廣東省揭西縣,生浙江省杭州市,求學于湖南省長沙市,大學畢業于沈陽音樂學院,現居北京市。

丘行恭(586年―665年),祖籍河南洛陽(今河南洛陽),後移居郿城(今陝西郿縣),西魏鎮東将軍丘壽之孫,左武侯大将軍、稷州刺史丘和之子,唐朝初年将領。丘行恭有勇力,善騎射。

隋末聚兵起義,保守郿城。義甯元年(617年),丘行恭歸順唐朝,授任光祿大夫。丘行恭歸順唐朝之後,便一直跟随秦王李世民征戰,先後攻取長安,消滅薛舉、劉武周、王世充、窦建德等割據勢力,以功升任左一府骠騎。

貞觀十四年(640年),随同侯君集消滅高昌國,因功受封天水郡公,升任右武侯将軍。唐高宗時,升任右武侯大将軍,冀、陝二州刺史。麟德二年(664年),丘行恭去世,時年八十歲,追贈荊州刺史,谥号襄,陪葬于昭陵。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