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丘明

左丘明

春秋時期史學家、思想家、散文家、文學家
左丘明(公元前556年-公元前451年),姓丘,名明,因其父任左史官,故稱左丘明。東周春秋末期魯國都君莊(今山東省肥城市石橫鎮東衡魚村)人,春秋末期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散文家、軍事家。曾任魯國史官,春秋時有稱為瞽的盲史官,記誦、講述有關古代曆史和傳說,口耳相傳,以補充和豐富文字的記載,左丘明即為瞽之一。為解析《春秋》而作《左傳》(又稱《左氏春秋》),又作《國語》,作《國語》時已雙目失明,兩書記錄了不少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保存了具有很高價值的原始資料。左丘明于約公元前451年逝世,因左丘明記載的史料詳實,文筆生動,引起了古今中外學者的愛好和研讨。被譽為“文宗史聖”、“經臣史祖”,孔子、司馬遷均尊左丘明為“君子”。曆代帝王多有敕封:唐封經師;宋封瑕丘伯和中都伯;明封先儒和先賢。史學界推左丘明為中國史學的開山鼻祖。被譽為“百家文字之宗、萬世古文之祖”。[1]
    本名:左丘明 别名:魯君子 所處時代:東周(魯國) 民族族群:華夏族 出生地:魯國都君莊(今山東肥城) 主要作品:《左氏春秋》、《國語》 主要成就:著編年體史書《左傳》

人物生平

世代左史

後人研究認為,左丘明是齊開國之君太公二十一世裔孫,楚左史倚相之孫,魯太史成之子。西周建立後,周公分封諸侯,姜太公因滅商有功被封于齊,都于營丘(始封昌樂,再徙博興,又遷臨淄)。姜太公死後,嫡長子丁公繼位,小兒子印依營丘居住,改姓為丘。

丁公死後三世,哀公即位。這時,紀國的國君與他不和,遂向周王進讒,挑撥哀公和周王的關系,緻使周王一怒之下烹煮了哀公。哀公的弟弟靜被立為諸侯,即胡公。哀公同母之弟山不服胡公,組織同黨率領營丘的人馬殺死胡公,自立為國君,是為獻公。當時,印的後人婁嘉被迫随山參與了此次宮廷之争。鬥争雖取得勝利,但骨肉相殘,又背着弑君的罪名,婁嘉擔心禍及己身,于是離開齊國投奔到楚國,出任楚國的左史官。那個時代的官職,往往是父死子繼,所以古人常以所任官職為姓。

婁嘉及其後人世代擔任楚國的左史官,所以便改丘姓為左,長期在楚國定居下來。婁嘉的十二代孫倚相,史稱"左史倚相",是春秋時期傑出的史官,在楚國政治地位較高。倚相生兒子成。成任左史時楚國發生争奪君權的内亂:楚公子比弑殺其君,随後又被公子棄疾殺死。

公元前506年,周天子率領諸侯讨伐楚國,為保存典籍,倚相帶領子孫離開楚國來到魯國,定居肥城石橫衡魚村,做了魯國的太史。倚相把典籍獻給了魯國,以便保存下去。為使子孫後代不忘先人,他把姓氏定為老祖宗封地營丘的"丘"字。他的兒子亦通曉史事,被任命為魯國的太史,成生子左丘明,後來左丘明又繼承了他父親的職位,繼任魯國的太史官。左丘明博覽天文、地理、文學、曆史等大量古籍,學識淵博。任魯國左史官,在任時盡職盡責,德才兼備,為時人所崇拜。

參政議政

左丘明與孔子同為春秋末期人,二人關系密切。他曾與孔子一同前往周室,鼎力支持孔子從政,受到孔子的好評。加上左丘明品德高尚,胸懷坦蕩,深得魯侯器重。

作為太史,左丘明非常關心國家政事,積極參政議政。如魯定公想任命孔子為司徒,打算找三桓進行商議,事先征求左丘明的意見。左丘明說:"孔子是當今的大聖人。聖人一當政,犯錯誤的人就很難保住自己的官位。您要任用孔子,卻又想和三桓商量,他們怎會支持您的主張呢?"魯定公百思不得其解地問道:"你怎麼知道他們不會同意?"左丘明笑了笑,回答道:"從前,周朝有個人很喜歡毛皮大衣,同時也很喜歡美味肉食。他想做件價值千金的皮大衣,于是就去和狐狸商量,直接向狐狸索要皮毛;他想辦桌味道鮮美的牲祭,于是就去同羊兒商量,直接向羊索要羊肉。話還沒說完,狐狸和羊兒便都躲藏了起來。因此,五年過去了,這人一件皮大衣也沒做成;十年過去了,一次牲祭也沒做上。原因其實很簡單,那就是周人的謀略不對。你打算任命孔子為司徒,卻召集三桓來商量,這同與狐狸商量做皮大衣、與羊兒商量做牲祭是同一個道理。"

左丘明這樣說是因為孔子主張削弱三桓,加強君權,曾向魯定公提出"堕三都"的建議。"三都"指三桓的三個據點:季孫氏的費邑、叔孫氏的睩邑和孟孫氏的成邑。"三都"是三桓對抗公室的私有據點。由于三桓住在國都,封邑由家臣掌管,因此"三都"對三桓本身來說同樣也是一種威脅。孔子通過遊說曾一度使魯公拆掉了叔孫氏的睩邑,如此這樣,左丘明冷靜地分析了三桓不會支持魯定公任用孔子的原因,看到了三桓與孔子之間的矛盾,所以當魯定公征求自己的意見時,他便用兩個寓言故事比喻說明,建議避開三桓直接任用孔子。于是,魯定公聽從左丘明的建議,沒經三桓同意就直接任命了孔子。

纂修史書

為了著述曆史,左丘明曾與孔子一同前往周室,在周太史那裡查閱檔案,回魯後孔子便寫了文字簡明的《春秋》,而左丘明則寫成了内容浩繁的《左傳》。魯國是周公的封地,相傳周公治禮作樂,魯國保存了前代的多種禮樂制度和文獻,所以魯國一向有"禮樂之邦"的美稱。西周滅亡後,周室文化在西方蕩然無存,卻在東方魯國保留得相當完整。當時魯國的各種文獻和檔案資料,屬于太史職掌收藏,左丘明既然為魯國的太史,自然也就掌握了春秋時代中原最豐富的文獻資源。因此,左丘明能夠寫出《左傳》這樣一部規模空前的史學巨著也就不難理解了。《左傳》的編撰,是左丘明史官生涯中最大的成就,其在中國思想史、史學史、文學史和學術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周敬王四十一年(約前479),晚年的左丘明,眼睛出了毛病,不得不辭官回鄉。左丘明辭官還鄉後,建立了左史書舍,開始編纂《左傳》、《國語》。左丘明纂修《國語》的時候已經失明了。但強烈的曆史使命感使他振作起來,将幾十年來的所見所聞,各諸候的要聞和君臣容易得失的話記述下來,彙集成著名的曆史名著《國語》。《國語》是中國最早的一部國别史,與《左傳》一起成為珠聯璧合的曆史文化巨著。

主要影響

左丘明與孔子生活在同一時代,孔子與其同好惡,稱其為君子,是一位品德高尚,值得尊敬的先儒、先賢。左丘明的著作及其學術思想是儒學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左傳》作為一部記述詳備、論述精辟的編年史,具有很高的史學、文學價值,又是一部著名的軍事著作,是中國曆史經典之一。

文學創作

左丘明相傳著有《左傳》、《國語》兩部文學巨著。《春秋左氏傳》多以史實解釋《春秋》,起自魯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魯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以記事為主,兼載言論,叙述詳明,文字生動簡潔,全面反映了當時的社會曆史面貌,既是重要的儒家經典,又是中國第一部完整的編年體史書,在文學上也有很高的成就。《國語》分别記載西周末年至春秋時期(約前967年-前453年)周王室及魯齊晉鄭楚吳越諸國史實,偏重記述君臣言論,為中國最早的國别體史書。日夜操勞,曆時30餘年,一部縱貫200餘年、18萬餘字的《春秋左氏傳》定稿,其曆史、文學、科技、軍事價值不可估量,為曆代史學家和文人所推崇。 《左傳》記事相當詳細,對曆史事件一般都能做到首尾完整。此外,《左傳》還吸收了其他史體的長處,把其他史體的史料按年代順序組織進去,使編年體史書達到基本成熟的程度。所以,《左傳》是中國第一部真正名副其實的編年體曆史著作。不僅如此,在曆史編纂上,《左傳》還擴大了編年體史書的容量:它在編年記事總的格局中,富于變化,有時着意寫一件史事的本末原委,有時集中寫一位曆史人物的經曆和活動。這不僅拓展了編年體史書在寫人、記事方面的容量,而且有助于彌補一件史事被相關年代中其他史事割裂的缺點。另外,在編纂學上,《左傳》首創"君子曰"一欄。"君子曰"以議論形式升華史事,為史書作者發表一家之言提供了園地,成為一種優良的史學傳統。

思想主張

左丘明很重視禮的作用。他認為禮是治理國家、安定社會、造福人民的依據和手段,也是"君子"必須遵行的規範;作為一個君子,首先要把禮和義放在最重要的地位,"君子動則思禮,行則思義,不為利回,不為義疚"(《左傳·昭公三十一年》)。意思是:一思考問題就要想到禮,一做事就要考慮到義,不為利而喪失意志,不為義而感到内疚。體現禮的衆多禮節也要和義結合,對失禮行為持堅決批評的态度。

受重禮思想的影響,左丘明特别重視個人的品德修養。這些修養包括忠、孝、信、義、讓等。他認為忠是一個人最美好的品德,忠的首要涵義是忠于國君:楚國的子囊在國君死後還不忘給他增加好名聲,在自己将要死的時候不忘保衛祖國,他認為這就是忠;鬻拳曾用兵器威逼楚文王納谏,自認犯了罪而砍斷雙腳,他認為這也是忠。對君王要忠,對父母就要孝。鄭莊公因母親幫助弟弟謀反,将母親軟禁起來發誓永不相見,颍考叔幫助鄭莊公母子和解,左丘明對颍考叔大加贊歎,說他能愛自己的母親,并且把這種愛也傳遞給莊公,是"純孝"。信是君子的一個道德标準,它不僅表現在個人品德上,還體現在國家之間,如果國家之間的結盟不是建立在信的基礎上,即使結盟也沒有任何意義。一個品德高尚的君子,除了講信,還要講義。衛大夫石砏大義滅親,将參與叛亂的兒子正法,左丘明給予高度評價,稱其為"純臣"。讓,就是謙讓,是禮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一個國家能夠形成一種上下謙讓的良好社會風氣,那麼這個國家就能長治久安。另外,君子還要從善不從惡,知道善不可以丢、惡不可以長,做到從善如流。對于那些踐踏忠孝信義、品行惡劣的人,左丘明表示深惡痛絕。

左丘明認為國君也必須注重品德修養:國君要治理好國家,首先自己要賢明,做到秉正無私、心胸博大、知人善任;治理國家,還必須把德政和刑罰結合起來,用德政來治理百姓、用刑罰來糾正邪惡,這樣百姓才能安居樂業、邪惡才能消除。

左丘明認為在軍事上也同樣要重視德和義的作用:主張戰前必須做好充分的準備,否則就不要出師。這些準備包括:度德,即考慮自己的德能否争取到民衆的擁護;量力,即正确估價敵我力量的對比;親親,即努力團結自己的親人,以得到最大限度的支持;征辭,即要有開戰的充足理由;察有罪,即考察有罪過的征伐目标。除了第二條"量力"之外,其餘四條都與德義有關。

曆史評價

左丘明深得世人尊敬和愛戴,孔子視其為君子,尊稱其左丘明,謂之與其共好惡。《肥城縣志》(清康熙十一年本)載:“樂正子春曰:‘子适齊過肥。肥有君子也。'”是以《史記》稱左丘明為“魯君子”,肥城亦因此而獲“君子之邑”之美稱。

左丘明知識淵博,品德高尚,孔子曾以左丘明為楷模談論自己的做人原則,孔子言與其同恥。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論語公冶長》)也就是說,甜言蜜語、讒言媚色、卑躬屈膝,這種态度,左丘明認為可恥,我也認為可恥;隐匿怨恨而佯裝友好,左丘明認為可恥,孔子也覺得可恥。孔子評價左丘明的這些話,反映出左丘明是一位誠實耿直、品德優良的人,這與秉筆直書的春秋史官文化精神是一緻的。

孔子曾多次贊歎左丘明的“君子”風範。例如,有一次孔子前往齊國,路過肥邑,感歎道:“肥有君子焉。”意思是說,肥邑這塊地方出了位令人仰慕的君子,對左丘明的敬佩之情溢于言表。另外,《論語雍也》:“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文勝質才稱得上史筆,文質彬彬才算得上君子,似乎也是敬重的左丘明。如果說《公冶長》是在贊揚左丘明的高尚品格,那麼《雍也》就是在贊揚左丘明的史家文筆。

春秋以後,左丘明的“君子”美稱一直沿用下來,漢代著名史學家司馬遷稱左丘明為“魯君子”,可見左丘明“君子”美譽的深遠影響。

唐貞觀二十一年(647)李世民封左丘明為“經師”,墓前建石坊。

晉夏侯湛賦詩贊左丘明曰:“世亂讒勝,君子道憂。丘明達聖,緻志《春秋》。微言逃難,旁行不流。庶幾斯文,希志訓猷。”

宋宰相(中書門下平章事)丁謂亦詩贊左丘明曰:“猗欤左氏,聞道素王。依經作傳,微旨用彰。詞有餘韻,人鐐末光。慶封錫壤,廣魯之疆。”

元集賢大學士緻仕李謙、翰林承旨張起岩均曾為左丘明賦詩作贊,或曰其“文章史學之治”,或稱其“盲於目而不盲目于心者”。

明嘉靖九年(1530)明世宗封左丘明為“先儒”。

明崇祯十五年(1642)朱由檢封左丘明為“先賢”。

左丘明的故裡,至今仍存有許多關于他的文化遺迹。“都君莊”,意思是君子的居住地,僅這一故裡的名稱,就生動地反映出左丘明當年的“君子”風範。左丘明的生平事迹,确實是充滿了“君子”的美譽。

忠于曆史是史家的天職,正是這種良好的史官文化和求真精神,鑄就了左丘明那高尚的道德情操,使他博得了廣泛贊揚和“君子”美譽。

人際關系

左丘明的兒子瞻,精通儒道,學識淵博,品德高尚。

孫子啟博學多才,長期做魯國的大夫。

四代孫誠是位超凡脫俗的隐士,才華出衆。王莽新政時,曾召集天下學者為其所用,十五代孫起也受到招聘。起因不願為王莽效力,擔心王莽加害自己,于是改姓為丘,逃避到陶陽隐居起來。

後世紀念

民國以前

左丘明的品行和對人類曆史的偉大貢獻,得到了世人的尊重和敬仰。左丘明逝世不久,人們即将他著述過的地方稱作“左傳精舍”,予以保護,并代有修葺。

漢初,肥城置縣伊始,就在縣城興建了“左傳精舍”,并立重修碑以志。

漢平帝時(1-6),《左傳》初立學宮。東漢建武年間(25-56),《左傳》複立。

唐貞觀二十一年(637),太宗李世民頒《左丘明等二十一人配享孔子廟诏》,封左丘明為“經師”,從祀文廟。左丘明後裔為此植槐紀念,稱“謝唐槐”。

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宋真宗趙恒,追封左丘明為瑕丘伯,授其四十七代孫丘芳衣巾,以主祀事。翌年,平陰縣令王諷重修“左傳精舍”并立碑詳述追封之事。

宋徽宗政和元年(1111)趙佶封左丘明為中都伯。

明洪武四年(1371)肥城知縣丘明後裔丘思齊重修“左傳精舍”。

明世宗嘉靖九年(1530)朱厚璁追封左丘明為“先儒”,敕建墓門坊,并親書“先儒之墓”。

明毅宗崇祯十五年(1642)朱由檢敕封左丘明為“先賢”。肥城知縣王惟精與左丘明第六十四代孫丘雲特輯訂《左傳精舍志》。《左傳精舍志》設遺像志、本傳志、祠墓志、藝文志、譜系志等五卷,清乾隆六年(1741)增輯本現存于曲阜市文物管理委員會檔案館。

清左丘明六十八代孫丘行鍵與六十九代孫丘玉潔捐資七千餘兩重修縣學宮、癢門,鹹豐皇帝書贈“敦崇名教”,以旌表其行。襲封衍聖公、孔子第七十代孫孔廣啟題贈“承先衛道”匾。

清雍正三年(1725),為避孔丘諱,上谕除“四書”“五經”外,凡丘均加“邑”部為“邱”,丘明及其後裔的丘字均改寫為“邱”。民初,丘氏後人閩杭清舉人丘荷、台灣清進士丘逢甲認為雍正所為不公,呼籲去“邑”複“丘”,還祖先本來姓字。丘氏族人聞者紛紛響應,恢複了“丘”姓,而未聞者則仍沿用“邱”字至今。因此,丘與邱本是一姓,都是左丘明的後裔。清乾隆十六年(1751),清禮部重新确認丘明之谪孫為世襲奉祀生,并賜祭田18畝。

民國以後

左丘明文化旅遊區位于山東肥城石橫鎮衡魚村。景區高标準、高起點修複了左丘明墓、碑、牌坊等,規模宏大,甚為壯觀。主要景點有左丘明墓及左丘明文化紀念館,館内有大量珍貴文物,對研究左丘明史學文化具有很高的曆史價值。

2011年5月20日上午,肥城市礦區中學更名為“丘明中學”揭牌儀式舉行,肥城市、肥礦集團及社會各界參加了此次盛大活動。原礦中更名為“丘明中學”,體現了當地政府和人民對鄉賢史聖左丘明的尊崇,是弘揚左丘明思想文化工作的一大舉措。校名為國際左丘明文化研究會會長丘恩處題寫。

2011年12月16日,山東省肥城市丘明中學成立“左丘明文化研究會”,當日研究會編輯并印發了第一期會刊。研究會的成立得到了來自海内外丘氏宗親和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丘明中學校長嚴鐵軍在左丘明文化研究會揭牌儀式上介紹說:“弘揚左丘明文化,就是傳承先儒‘敬德、尊禮、保民、慎罰’的思想,不學習民族曆史,就不能掌握民族精神;不了解左丘明文化,就不能領悟完整的國學。作為教育工作者,面對傳承民族精神、弘揚左丘明文化的重擔,丘明中學走在了前列,這是丘明中學的責任,更是丘明中學的光榮。”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