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略轟炸機

戰略轟炸機

用來執行戰略任務的中遠程轟炸機
戰略轟炸機一般是指用來執行戰略任務的中、遠程轟炸機。它是戰略核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大當量核武器的主要運載工具之一。它既能帶核彈,也能帶常規炸彈;既可以近距離投放核炸彈,又可遠距離發射巡航導彈,既可做戰略進攻武器使用,在必要時也遂行戰術轟炸任務,支援陸、海軍作戰。
    中文名:戰略轟炸機 外文名:strategic bomber 别名: 定義:用來執行戰略任務的中、遠程轟炸機 地位:戰略核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

概述

戰略轟炸機(Strategic Bomber)是一種進行遠程投彈以削弱敵方戰争能力的大型轟炸機。與戰術轟炸機被用于在某個戰區内轟炸軍隊和軍事設備不同的是,戰略轟炸機的作用是進行戰略轟炸,即飛入敵方心髒地區對戰略目标例如主要軍事設施、工廠和城市等進行打擊,當然,戰略轟炸機也可以用于戰術轟炸。

分類

根據作戰任務,戰略轟炸機可分為:

• 核突防轟炸機、

• 巡航導彈載機

• 常規轟炸機。

發展曆史

飛機開始作為軍用是從偵察開始的,空中偵察的作用是無可置疑的。而在偵察飛行的過程中,“抽空”甩幾顆手榴彈或迫擊炮彈就成了“轟炸機”的開端。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中期(1915年)已出現了專門研制的轟炸機,它就是俄羅斯的一種“重型”四發轟炸機,稱西科爾斯基“伊利亞·穆羅梅茨”Ⅱ型,由波羅的海鐵路工廠研制。

另一種是意大利的“卡普羅尼Ca32”型三發轟炸機,由卡普羅尼航空工程公司研制,

但真正開始用飛機專門轟炸特定目标的是德國人,1917年德國對倫敦和英格蘭南部的持續轟炸,特别是夜間轟炸,開創了一個殘酷殺傷平民百姓的先例,并引起英國後來的報複。從此也就有了“戰略轟炸機”的稱謂。

二戰前夕,遠程轟炸機受到重視的程度在各國是不同的。英國一貫重視轟炸機的研制,因此先後有“c ”(Halifaxx)、“蘭開斯特”(Lancaster,)等優秀機型參戰。

美國在二戰開始時軍用飛機性能落後,由于有強大的工業和技術基礎,後期才大量出現一流的作戰飛機。美國遠程轟炸機最有名的是B-17、B-24和B-29(B-29轟炸機是曾轟炸日本廣島、長崎的美軍轟炸機)。

原蘇聯對遠程轟炸機的作用則有不同看法,加上工業基礎的關系,優先發展戰鬥機是适合國情的。

中國戰略轟炸機發展與需求

完善三位一體的核打擊能力,長期以來,中國空中執行核打擊任務的隻有轟—6和強—5兩型飛機,其中強—5僅适合執行戰術核打擊任務,而轟—6來源于圖—16戰略轟炸機,作戰半徑較短,因此并不是合适的空基核武器載機。

發展趨勢

• 用先進的空射巡航導彈和有關的電子設備改裝現役飛機, 延長其服役期。 

• 繼續研制先進的轟炸機。 

• 戰略轟炸機向隐形化方向發展。

主要戰略轟炸機

第一次世界大戰

• 齊柏林飛船

• Gotha

• Handley Page V/1500

第二次世界大戰

• Avro Lancaster

• Handley Page Halifax

• 肖特的斯特林轟炸機

• B-17飛行堡壘

• B-24解放者

• B-29超級堡壘

• IL-4

• 烏拉轟炸機(Ural bomber)

• 富嶽轟炸機 (計劃)

冷戰

美國

• B-36和平締造者

• B-47同溫層噴氣

• B-52同溫層堡壘

• B-58盜賊

• XB-70女武神式轟炸機

• F-111

英國

• Handley Page Victor(勝利者式轟炸機)于1993年退役,從此英國無有戰略轟炸機

• Avro Vulcan

• Vickers Valiant

蘇俄

• Myasishchev M-4

• Tu-16,52年服役,從此蘇聯擁有了噴氣式戰略轟炸機

• Tu-95

• Tu-22M

法國

• Dassault Mirage IV(幻影IV式轟炸機)法國冷戰後唯一一種戰略轟炸同,1996年退役,2005年退役了偵察版。

中國

• 圖-4,仿自B-29戰略轟炸機的蘇聯轟炸機

• 轟-6,圖-16式的中國版,在2010年代最新版轟-6K出現後,中文媒體說這使中國成了繼美俄英(英國退役勝利者式的年代反比法國退役幻影IV式轟炸機r年代早)

現代

美國

• B-2幽靈 - 由麻省理工學院和諾斯羅普•格魯門公司一起為美國空軍研制生産。

• B-1

• B-52同溫層堡壘

俄羅斯/蘇聯

• Tu-160

• Tu-22M

相關報道

2013年2月16日,美國空軍證實,兩架俄羅斯圖-95轟炸機12日飛臨美國海外屬地關島上空,迫使美軍F-15戰機緊急升空應對。

中國曆程

作為“三位一體”(其他兩個是陸基和海基彈道導彈)的核力量,是一個政治大國不可缺少的政治手段。即使在和平時期,它也具有不可小觑的威懾力量,任何一個大國都不會忽略它的存在。冷戰時期,它的發展興旺一時,除美蘇外,英、法等國也熱衷于戰略轟炸機的研制。中國也意識到了這一點,所以從未低估戰略轟炸機的能力,但由于技術條件的限制,遲遲沒能把中國自己研制的戰略轟炸機送上天。

回顧中國戰略轟炸機的研制曆程,可以幫助我們了解中國在這方面的研制使用情況,總結經驗,從而更好地指導未來戰略轟炸機的研制工作。

解放初期,中國并沒有獨立研制戰略轟炸機的能力,隻能引進前蘇聯的轟炸機,中國最早引進的轟炸機是大名鼎鼎的圖—4重型轟炸機。圖—4是前蘇聯的第一代戰略轟炸機,綽号“公牛”,它仿制的是美國的B—29“超級空中堡壘”,1947年5月試飛。1948年,圖—4正式服役蘇聯空軍。1951年10月18日,圖—4成功地投擲了原子彈,成為了具有戰略核打擊能力的飛機。圖—4後來還發展出空中加油型,為米格—15進行空中加油。1956年初,它開始逐步退役。

1949年底,蘇聯答應将12架圖-4贈送給中國。1953年3月,該批飛機由蘇聯機組人員駕駛至石家莊移交中國。 1956年,圖—4開始參加實戰。後來圖—4又在中印邊境、中突邊境擔負過巡邏警戒任務。以後,圖—4就作為中國最大最先進的轟炸機擔負起了保衛祖國領土的任務。上世紀60年代,中國研制出核武器後,它又擔負起了核轟炸的任務。此後不久,中國的轟—6開始服役,圖—4作為後備力量,退到了次要的地位。1988年,圖-4結束了使命退出現役。圖—4機體較大,可改進的地方較多,所以中國曾将一架圖-4改裝成無人駕駛飛機母機,另一架圖-4改裝成預警機。有兩架圖—4作為中國人民空軍建軍史上的重要文物收藏于中國航空博物館内。就像蘇聯當時援助中國的米格—15、拉—9、圖—2等飛機一樣,圖—4的使用極大地促進了當時中國空軍的發展,使其得以在短期内得到鍛煉、提高、發展、壯大,也為中國航空工業奠定了基礎。中國當時使用的圖-4還是比較先進的,但是,随着科技的迅速發展,噴氣式飛機開始大量服役,它很快就落伍了。圖-4的數量本來就少,加之有些又另做他用,零配件供應不足,出勤率很低,所以很少看到它飛行的照片。由于當時的作戰環境限制,圖-4能執行的戰略轟炸任務也十分有限。

轟-6

轟-6仿制的是蘇聯的圖-16,它是蘇聯圖波列夫設計局設計的高亞音速中程轟炸機。1950年開始研制,1952年首次試飛,1955年交付使用。圖—16的各型生産總數達2000架,1966年開始退役。圖-16除裝備蘇聯空軍外,還外售埃及、伊拉克、印尼等國。當時,它算得上是比較先進的轟炸機。它外形優美,載彈量大,能完成各種戰略戰術任務。它的産量也較大,改進型多,第三世界國家購買的也較多。雖然當時轟炸機的發展迅猛,它很快就被其他更先進的機型取代,但對當時的中國來說,卻是個最好的選擇。

1957年,中國前往蘇聯談判引進武器裝備,其中就包括圖-16轟炸機。1959年,中國西安飛機制造公司開始仿制這一轟炸機,第一架轟-6原型機于1966年10月完成,并用于靜力試驗。1968年12月24日,采用國産渦噴-8發動機的轟-6首飛成功,1969年批量投産。之後,西安飛機制造公司對其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進與發展。

轟-6作為中國最大的轟炸機,在核武器研制成功後,理所當然地成為了核武器的載機。1965年5月14日,轟—6進行了第一次空投核試驗,從此它具備了核打擊能力,成為中國核戰略重要的核反擊手段,延伸了核打擊的範圍,增強了核威懾力,也極大地提高了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及影響力。

把轟-6作為戰略轟炸機,是在當時中國工業基礎落後的情況下作出的無奈選擇。其實,轟-6算不上真正意義上的戰略轟炸機,它隻是中程轟炸機,是中國賦予了它戰略任務。它的速度慢(796公裡/小時),航程短(航程5760公裡,作戰半徑2600公裡),尤其是機載設備不完善,突防能力太弱。前蘇聯在圖—160服役十年之後開始使其退出現役,并

将其餘的改裝成加油機、電子幹擾、電子偵察機、巡邏機。20世紀五六十時年代,是新科技高速發展的時期,美、蘇兩國的轟炸機服役期都非常短,一個機型能服役十餘年算有不錯的業績了。事實上,中國開始量産轟—6,并形成戰鬥力時,已落伍多年了。中國在轟—6尚未服役時就針對轟—6的缺點和當時世界轟炸機前沿水平提出了新的方案,但由于當時中國的工業基礎薄弱,加上該時期中蘇關系惡化,技術力量不足,另一方面也是為了減少研制風險和縮短研制周期,中國才決定先從轟—6的改型開始。

轟—61

西安飛機設計研究所于1970年6月提出轟-61方案,1971年2月開始設計, 1978年1月首飛。具體改裝内容是以4台英國的“斯貝”MK512-5W型民用渦扇發動機,替換兩台渦噴-8型渦輪噴氣發動機,其中兩台裝在翼根處替換渦噴-8,另兩台以吊挂形式裝在機翼中段。渦噴—8的最大推力為2x9500千克力,重量為323旰克。“斯貝”發動機單台推力5428千克力,單台重量1204千克。換裝新發動機後,轟-61的航程和爬升率均提高40%,海平面爬升率從原型的18.6米/秒提高到29.7米/秒,最大航程從原型的5760千米增加8060千米。這樣的航程在世界範圍内都是屈指可數的,同時期的圖—22M3的航程為5500公裡,圖—22M3(圖—26C)航程為7000公裡,英國的“三V”(“勇士”、“火神”、“勝利”)轟炸機都不超過6000公裡。

20世紀六七十年代,由于火箭戰略的興起,對戰略轟炸機造成了很大的沖擊,蘇、美兩國對戰略轟炸機的研制發展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英、法兩國更是名正言順地退出了這個市場,所以到了八十年代,服役的戰略轟炸機少之又少了。這個時期轟-6|可稱得上是世界第三家戰略轟炸機了。但評判一種武器不能僅從它的單一性能方面去考慮,轟-6|的航程達到或超過了圖—22M3(圖—26),但與反擊戰略轟炸機相比,它并沒有解決轟-6的根本缺點,即電子設備不完善、突防能力不強。改革開放前,中國與外軍的軍事技術交流很少。從英國引進的“斯貝”發動機在當時已屬落後産品了。從對航空發動機專家的訪談中我們知道,就是這樣一個産品,以當時中國的技術能力10年乃至15年裡都無法消化它。上世紀九十年代後,中國在發動機研制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并完全可以在自己研制的發動機上,利用自己的技術通過其他途徑解決遇到的問題。中國發動機走過的曆程太坎坷,它直接影響到新機型的研制與誕生。轟-6象其他戰鬥機,如殲-9/13,都是因為發動機的落後不得不下馬,轟—61隻改裝了1架,研制項目于1976年停止。

轟-6本身不具有戰略轟炸機的性能,但其龐大的機體卻是個優秀的試驗平台,中國空軍和海軍曾發展多個轟-6的改進型号,用來做無人機的的母機、導彈試驗平台、加油機、偵察機、電子戰飛機等。為提高海軍的打擊能力,海軍航空兵于1967年提出了研制反艦型轟-6丁(轟- 6D)的計劃,1981年8月29日首飛成功。轟—6丁可裝備C-601/611、C-801/802等多種反艦導彈。自1986年第一次公布了轟—6丁的照片(當時并沒挂彈)後,直到九十年代我們才從公開的刊物上看到它挂載C-601的照片。雖然公認它能挂載C- 801,但這樣大的轟炸機挂載射程隻有50公裡左右空對艦導彈顯然是很危險的。當時,艦空導彈普遍射程達到了100餘公裡,後來研制成功的C-611射程達到250公裡,且威力驚人,此時挂載射程相對遠些的C-802也無多大用途。轟-6的曆史貢獻就象美軍的B-52戰略轟炸機,每個時代各國運用到戰略轟炸機的新型設備、新型導彈和新的作戰方法都曾在轟-6上做過論證和試驗。據報道,中國曾考慮過用轟-6發射空對地導彈(類似美軍的AGM-69),後又用它作為“紅鳥”-3和“東海”-10巡航導彈的發射平台。

轟6的改進型出現不少,但這些改進型都沒有像最新型号那樣引起巨大的轟動。原因是這種新轟6的改進幅度較大,性能也有較大的提高。 據西方媒體報道,這種新轟6被稱為轟6K,于2007年1月5日首飛成功,首飛當天攜帶了6枚巡航導彈模型。其主要改進之處為:

一、換裝俄羅斯生産的D-30KP-2渦輪風扇發動機,該發動機是伊爾-76MD的動力裝置,最大推力12.5噸;

二、翼下挂架增加到6個,全機挂架可能是7個,即機腹下還有1個;

三、機頭玻璃罩換成了非透明材料整流罩,内部估計為新型火控雷達;

四、采用全新的玻璃座艙,顯示設備為6個大型彩色多功能顯示器(MFD),機頭雷達換裝更新、性能更強的搜索雷達。

轟-6的使用不僅鍛煉了中國空軍遠程打擊能力,完善了戰略用法,更是為下一代更先進的戰略轟炸機的研制工作積累了必要的經驗。衆所周知,戰略轟炸機的研制周期長,新型轟炸機出現之前轟還将繼續使用。

據悉,轟6K的研制始于2000年,也可能更早些。這一時期,轟6的改進不止這一個型号,外界稱還有轟6H、轟6M等。不知為什麼,轟6K是最新型号,而轟6M卻不是。從轟6M的編号看,其研制時間應該更遲些。這從另一個側面也說明轟6K改進幅度較大,所以首飛的時間較遲。因此,轟6K算是轟6家族中的最新型号。

轟-8

20世紀六十年代,中蘇關系開始惡化。到了七十年代,中國的政治環境進入了前所未有的困難時期,最大的威脅不是資本主義國家,而是社會主義大家庭的老大哥蘇聯。那個時期彌漫着戰争就要爆發的緊張氣息,中央提出了“早打、大打,打核戰”的國家軍事戰略。在這種政治環境下,空軍就急切地需要增加、加強核打擊手段。

1971年12月,巴基斯坦航空公司的一架波音707在新疆着陸時損壞。1972年1月 13日,葉劍英元帥指示要迅速去剖析殘骸,後經協商交給中國運到上海,中國很快以該機作參考設計出第一架4發噴氣式民航機——運-10,這說明中國确實有研制遠程轟炸機的能力。1973年3月23日,空軍正式提出全新設計的遠程戰略轟炸機,編号為轟-8,并向航空研究院603所下達了設計任務。為了減低設計風險,設計人員采用放大的轟-6機身,後掠式中單翼,圓截面蜂腰形機身的正常氣動布局,乘員6人。該機機身中段有一個8.6x1.8X2.72立方米的炸彈艙,正常載彈量7噸,最大載彈量 18噸,可載3枚空對地導彈和100~9000千克的各種口徑炸彈。機翼下挂載兩束火箭,對付導彈的警戒幹擾設備。該機正常起飛重量達155噸,計劃采用6台“斯貝”渦扇發動機,後來方案有所改動,用4台渦扇—6代替6台“斯貝”發動機。渦扇-6最大推力為7270千克力,加力推力為12640千克力(後期加大到14000千克力),其推重比為5.93(後期增加到7)。該機機長46.47米,機寬48.50米。武器包括仿制AS-5“鲑魚”的空對地導彈的國産型号和各種航空炸彈,載彈7噸時航程為11000公裡。後來因為種種原因,轟-8沒有進行研制。

其實,從各個角度看,轟-8的方案都是可行的,也應該發展下去。盡管當時的科技水平不高,完成這個任務的難度異乎尋常地大,但這是一個幾乎全新的機型,對于設計隊伍的鍛煉、國防工業的生産加工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義。如果不實際應用,電子設備、發動機和與之配套的武器永遠隻能停留在地面上,得不到檢驗、改進、發展和完善。轟-8也許可以完成轟-6無法完成的任務,它完全可以成為新裝備發展的一個契機。但高科技、新科技的發展不但不會将其淘汰,反而會促進它的發展,賦予它新的生命。轟-8的缺失使新一代、綜合國内外最新成果的戰略轟炸機無法付諸實施,這個影響還将持續一個漫長的時間。

轟-6K

原轟6的設計最大載彈量為9噸,而标稱6000公裡航程的飛行載彈量遠達不到這個數。一般而言,轟6作為常規炸彈載機遂行作戰任務時,一般載彈量大約在3~5噸左右。轟6K挂載6枚巡航導彈,導彈體積與彈重可參考YJ-83得知,單枚彈重810公斤左右,6枚彈重大約5噸,與老型機相當。三項相加大約提供5噸左右的飛行重量餘量。轟6K的航電設備先進與否隻能從側面去證實,也無法了解具體型号的性能。國外報道稱,轟6K前機身重新設計後安裝了新型光學瞄準設備、加裝了标準數據鍊系統,座艙采用6個彩色數字式多功能顯示器,采用新型雷達等。據說該機還采用了電傳操縱。對于轟6這樣一種大型亞音速轟炸機,如果能用電傳操縱系統完全取代原有的“硬式”助力操縱系統,且不說飛行員負擔大幅減輕、飛行品質明顯提高,單是節省下來的結構重量就是十分可觀的。但是,我們可以預計到,在轟6K不太可能完全取消機械備份,但至少可以為以後進一步改進留下餘地。除此之外,還有消息稱轟6K也使用了國内較為成熟的隐身塗料技術,具體情況無從得知。

戰略戰役方面,轟6K具備了遠程奔襲、大區域巡邏、防區外攻擊(核與非核)能力,其作戰模式選擇多、完成任務的種類多、打擊目标多、機動靈活,在和平時期是不可小觑的震懾力量。轟6K的作戰半徑可達3500公裡,加上攜帶射程為1500~2000公裡的戰略巡航導彈,其對戰略目标的攻擊距離就達到了4000- 5000公裡(最低标準)。轟6K由于突防能力不強,隻适合作為導彈平台在防區外實施打擊。轟6K可以在海上,甚至是中國本土範圍内就可對周邊敵對國家及地區的本土實施縱深打擊。

戰術戰役方面,冷戰時期,戰略轟炸機隻作為威懾力量的核盾牌,常規戰鬥力較弱,有的根本沒有常規轟炸能力,像美國B-58“盜賊”(也正是這一點它才匆忙退役)和蘇聯圖-95MS(俄羅斯計劃改進以具備戰術能力)等。現今戰略轟炸機不僅可以執行戰略任務,也可以執行戰術任務,精确制導武器出現,使其打擊目标能力大大增加。轟6K也具備這種的能力。

趨勢分析

轟-8下馬後很長一段時間都沒有新的轟炸機研制項目上馬,也許是出于國家戰略考慮,利用相對和平的環境使技術儲備更充足些。當技術不再成為瓶頸時,國家戰略決策對戰略轟炸機的研制起着決定性作用,它不外乎是根據本國及國際環境、地緣政治等方面制訂的。戰略轟炸機屬戰略級武器,它的研制必須兼顧周邊國家及其他世界大國的反應。蘇聯解體後,國際政治的相對穩定給人們造成了一個假象:美蘇對抗的結束,危剛以乎也結束了。然而,事實是美國更加變本加厲地鞏固加強它的霸權地位,更加無視國際法,911事件又強化了這種趨勢。中美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一度走得很近,但美國對中國的敵對意識和活動從未放松過,蘇聯這個假想敵沒有了,中國取而代之。中國作為維護第三世界利益的大國永遠不會和美國走到一起,美國深知這一點,所以不放棄任何機會牽制中國。中國對戰略轟炸機的認識,也是對未來中美關系的認識。

近一段時期,人們對遠程戰略轟炸機的議論較多,不少人對其現實作用和未來發展趨勢表示你疑。的确,遠程戰略轟炸機,不論是發展速度還是發展規模遠不如戰鬥機那麼紅火。它有耗資巨大、技術難度高、研制周期長等劣勢,并且新技術革命不斷沖擊着轟炸機。美、俄兩國很少讨論新轟炸機的研制和發展,B-2的産量也是一減再減,似乎轟炸機有退出曆史舞台的趨勢,但這都是假象,是客觀因素造成的主觀判斷錯誤。就美、俄兩國而言,如今的趨勢是加強而不是放松對新一代戰略轟炸機的研制。俄羅斯早在别斯蘭事件之前就有了恢複圖-16的生産和改進的意向,隻是别斯蘭事件促使它更加确定要加強戰略轟炸機的發展。俄羅斯國防部一再強調研制新型戰略轟炸機的重要性,苦于資金的不足,還沒有實質的進展,但思想上這根弦始終沒放松。美國作為一個霸權國家,不會放棄任何為其推行霸權服務的手段和工具。戰略轟炸機作為其“三位一體”的核中堅自然也不會被忽視。其B-2數量的減少,并不是認識上的松懈,或看低了它的能力,而是另有考慮:一、B-2戰略轟炸機的價格昂貴。削減後的單價(包括研制費)為22.5億美元,在其霸權地位一枝獨放時,數量上的優勢不再重要。減少采購數量,意味着單價的上漲,但總的采購費用降了下來;二、 B-2戰略轟炸機的技術水平在未來的 10~20年内基本上無人趕超。有了技術的信心,可以放緩新一代戰略轟炸機的研制工作,此間可儲備一些新技術,為新一代戰略轟炸機研制作技術準備,避免了因過分先進卻沒有對手帶來的浪費,也可完全确保新一代戰略轟炸機上馬時就領先于别國;三、有充分的時間運用已有的最新科技論證下一代戰略轟炸機,事實上美國已開始論證空天戰略轟炸機技術和戰略運用的可行性。

第一架

轟炸機是用于從空中對地面或水上目标實施轟炸的軍用飛機,是航空兵實施遠程空中突擊的主要機種。轟炸機可攜帶炸彈、導彈、魚雷或核武器等,轟炸敵方軍事基地、指揮中心、交通樞紐、經濟和政治中心。轟炸機通常用于遂行遠程空襲任務。它體積大、航程遠。火力猛,堪稱飛機家族中的“大哥大”。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使用“齊伯林”式飛艇分别對比利時、波蘭華沙、法國巴黎和英國實施了轟炸,由此拉開了戰略轟炸的序幕。飛機誕生後,最初被用途軍事偵察,随後即投入戰鬥用于轟炸敵方目标。因此轟炸機算得上是出現最早的機種之一。飛機家族中的又一個新成員――轟炸機,從此逐步走上了空中戰場舞台。盡管誰都認為飛機比飛艇更适宜于進行轟炸,但在當時,關于使用飛艇還是使用飛機進行轟炸這個問題,各國認識是不一緻的。由于各國認識上的不一緻,因此,在研制轟炸機方面,有的早,有的晚,有的進展快,有的進展慢。俄國人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就已經認識到了飛機終将取代飛艇。因此,俄國在研制轟炸機方面,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國家。俄國人率先開始研制轟炸機,并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其中最為顯著的成就,就是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架4發動機的重型轟炸機。1912年11月,位于俄國聖波得堡的波羅的海車輛工廠制造成功了一架巨型飛機。巨型設計者是伊戈爾·伊萬諾維奇·西科爾斯基。該機重4545公斤,翼展28米,裝有4台74千瓦四汽缸水冷卻“百眼巨人”式發動機。人們給它取了一個響亮的名字“偉大号”。1913年5月13日,西科爾斯基親自駕駛這架飛機進行試飛,并獲得了圓滿成功。該機後被官方正式命名為“俄羅斯勇士号”。西科爾斯基并未就此滿足。他的目标是要使這架飛機變成一種真正的進攻性武器,并為此對“俄羅斯勇士号”進行了不斷的改進。1913年底,西科爾斯基終于制造出世界上第一架重型轟炸機。俄國人給它取了一個非常有意義的名字――“伊裡亞·穆羅梅茨”。這是俄羅斯勇士歌中的主人公、俄羅斯大地衛士的名字。 “伊裡亞·穆羅梅茨”是一種雙翼機,每台發動機的功率162千瓦,飛機長15.5~22米,翼展為24.9~35.5米,飛行重量6.1~7.5噸,飛行速度每小時137公裡,最大升限達4000米,最大航程為540公裡,機組成員4~8人。飛機上安裝的機槍最多的達到8挺,并曾做過在飛機上安裝76毫米機關炮的試驗。機身内可挂航空炸彈,并且首次采用了電動投彈器。飛機載彈量400公斤,超載時可達700~800公斤。飛機上裝有駕駛和領航儀表以及轟炸瞄準具。史學界公認,“伊裡亞·穆羅梅茨”堪稱當時大型飛機之最。因為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無論是敵國還是盟國都不曾制造出可與之媲美的重型轟炸機。俄國沙皇尼古拉二世和俄陸軍部十分欣賞“伊裡亞·穆羅梅茨”,遂将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僅有的4架“伊裡亞·穆羅梅茨”全部投入作戰使用。1914年12月10日,俄最高當局決定組建“飛船大隊”(即飛機大隊),同時任命波羅的海車輛工廠廠長M.B.希德洛夫斯基為現役少将,主管"“飛船大隊”的各項工作。“飛船大隊”也是世界上第一支重型轟炸機部隊。1915年2月15日,1架“伊裡亞·穆羅梅茨”轟炸機首次轟炸了德國本上,投擲炸彈272公斤,從此拉開了重型轟炸機參戰的序幕。由于“伊裡亞·穆羅梅茨”自衛能力強,加之“飛船大隊”成功地運用了空中編隊防禦戰術,因此在整個戰争期間,隻有П.馬克舍耶夫駕駛的一架“伊裡亞·穆羅梅茨”被德殲擊機擊落。從1914年到1918年,俄國共制造了73架“伊裡亞·穆羅梅茨”,其中有一部分雙發動機。還有一部分飛機安裝了浮筒,成為水上重型轟炸機。從國内戰争結束到1924年期間,蘇聯将部分“伊裡亞·穆羅梅茨”改裝成運輸機,曾飛過莫斯科至哈爾科夫航線。“伊裡亞·穆羅梅茨”号飛機的研制成功,對世界航空事業的發展有相當大的影響.當時,很多飛機設計師都對是否能夠制造出多發動機飛機表示懷疑,因此,“伊裡亞·穆羅梅茨”的研制成功無疑是一個創舉。1914年2月,西科爾斯基駕駛該機創造了一項記錄一一載運15名乘客進行了成功的飛行。1916年6月,“伊裡亞·穆羅梅茨”再創輝煌:從基輔起飛,中途僅着陸一次,以14小時38分安全飛到了1000公裡外的彼得堡。

未來

在美國空軍還未完成B-2隐形轟炸機系列之際,軍機研究專家們已開始在俄亥俄的萊特帕特森空軍基地地下實驗室忙于設計新一代的轟炸機。B-2也許可在空中稱霸一時,但新轟炸機已在設計藍圖上了。開發像轟炸機這類的武器系統通常需要10來年的時間。因此,負責研究計劃美國轟炸機長遠發展的空軍作戰司令部建立了未來空中打擊戰機研究所,簡稱FSA。FSA負責審核美國

飛機制造公司,如Boeing,LockheedMartin,以及NorthropGrumman,的研究能力和未來戰機的設計。未來重型轟炸機分為3個等次:亞音速、超音速、高倍超音速。新轟炸機的速度可能為超音速5倍,約為每秒1英裡。由于先進的反隐形技術的不斷完善和發展,未來戰機的生存和防衛須依靠速度和高度。而高倍超音速戰機則可達到超音速5到10倍以上。美國空軍服役的主要轟炸機為45年前的B-52,B-1B以及研制B-2下一代重型轟炸機将命名為B-3,但是五角大樓至今尚未決定采用何種造型及功能。軍方人士指出,由于Northrop公司制造的B-2隐形重型轟炸機暴露出很多的弱點,接受教訓,軍方将啟用的新重型轟炸機會采用亞音速機翼的原理,具有比B-2更強的隐形能力,更大的淨載重量,以及更遠的航程。還可能具備發射小型無人駕駛戰機的功能。替代B-1B的新戰機原本是要用作運載核武器的轟炸機,為五角大樓提供一個快速發令并且能取消指令的系統。未來高倍超音速重型轟炸機還有一個吸引軍事專家的特點,那就是它具有撤消指令,重設攻擊目标,以及拒絕指令的功能。五角大樓的指揮官們希望在2037年完成高倍超音速重型轟炸機部署。但在部署以前,更多的技術,包括很多還沒有的技術,會在不斷地完善。沒有神仙的指導,戰機專家和五角大樓的官員們隻能根據以往的規律來推斷某些可能在20年以後消失或被淘汰材料技術,推進系統以及武器。設計和建造高倍超音速戰機可能是裡程碑式的任務,卻不是不可能的事情。其實,高倍超音速技術早已運用在航天領域。高倍超音速重型轟炸機的概念模型機由Northrop公司策劃。該機為空氣推進,5倍以上音速。如此高速的轟炸機可在數小時内攻擊世界上的任何一個目标。被Northrop公司稱為沖浪者的概念機模型看上去還真像一快巨大的倒置的沖浪闆。“沖浪者”運行起來的确就如同它的名字含義一樣:“沖浪者”由于超音速高速運行産生了壓縮空氣的沖擊波,而“沖浪者”就在沖擊波上滑翔。由Northrop公司設計的“沖浪者”外形就是為了能産生大量的沖擊波而設計的。機翼的邊緣非常薄并向前下方伸展,因此使機體周圍産生極強的壓力。作為高倍超音速戰機,“沖浪者”面臨着升溫的挑戰。高倍超音速行駛會産生高溫熱氣流,推進及導航系統、武器系統、冷卻燃油系統以及人員生存條件系統都将面臨華氏數千度高溫的考驗。設計SR-71的工程師發明了高燃點的燃油解決了燃油系統的高溫問題。工程師還發明了能在低于華氏40度以及高于華氏600度的情況下仍能保持液态的潤滑油。同時,高倍超音速戰機還須包上一層用于航天飛機上的抗熱保護膜。由于駕駛艙的大窗能将高溫傳入駕駛艙内,Northrop公司為“沖浪者”專門設計了舷窗,隻在投彈和降落時使用,平時駕駛員依靠監視器屏幕來觀測。另一個大的功能是為解決武器系統問題而設計的,即讓高倍超音速重型轟炸機在高倍超音速行駛時發出投彈指令。傳統的投彈器是無法勝任的,因為“沖浪者”的腹部是飛機獲得上升力所必須的平台。Northrop公司運用戰艦發射反潛魚雷的原理,設想一套在戰機後方的軌迹追蹤發射器,可發射導彈和炸彈。武器本身也必須是“智慧”型的,甚至比當今的“智慧”型炸彈更聰明,必須能夠高速行駛中自動捕捉目标,調整目标。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