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病

荷蘭病

社會學術語
荷蘭病(the Dutch disease),是指某個國家或者地區,特别是指中小國家,經濟的某一初級産品部門異常繁榮而導緻其他部門的衰落的現象。20世紀60年代,荷蘭發現大量石油和天然氣,政府開始大力發展石油和天然氣業,導緻出口劇增,國際收支出現順差,經濟凸顯繁榮景象。到20世紀80年代初期,荷蘭遭受到通貨膨脹上升、制成品出口下降、收入增長率降低、失業率增加的困擾,國際上稱之為“荷蘭病”。
    中文名:荷蘭病 外文名:the Dutch disease 别名: 性質:衰落現象 時間:20世紀50年代

産生

“荷蘭病”的經典模型是由W.M.Corden和J.Peter Neary在1982年給出的。兩位作者将一國的經濟分為三個部門,即可貿易的制造業部門、可貿易的資源出口部門和不可貿易的部門(主要是一國内部的建築業零售貿易和服務業部門)。

後果

假設該國經濟起初處于充分就業狀态,如果突然發現了某種自然資源或者自然資源的價格意外上升将導緻兩方面的後果:一是勞動和資本轉向資源出口部門,則可貿易的制造業部門現在不得不花費更大的代價來吸引勞動力,制造業勞動力成本上升首先打擊制造業的競争力。同時,由于出口自然資源帶來外彙收入的增加使得本币升值,再次打擊了制造業的出口競争力。這被稱為資源轉移效應。在資源轉移效應的影響下,制造業和服務業同時衰落下去。二是自然資源出口帶來的收入增加會增加對制造業和不可貿易的部門的産品的需求。但這時對制造業産品的需求的增加卻是通過進口國外同類價格相對更便宜的制成品來滿足的(這對本國的制造業來說又是一個災難)。不過,對不可貿易的部門的産品的需求增加無法通過進口來滿足,我們會發現一段時間後本國的服務業會重新繁榮。這被稱為支出效應。“盡管這種病症一般是與一種自然資源的發現聯系在一起,但它可能因以下任何一種造成外彙大量流入的事件誘發,其中包括自然資源價格的急劇上升,外國援助和外國直接投資等。荷蘭病”可能是一種普遍的現象,适用于所有“享受”初級産品出口急劇增加的國家。

中國現狀

患病城市

在中國,有着很多有着因資源而興起的城市,比如石油之城大慶、煤炭之城大同。曆史上,這些資源型城市雖然由小到大、走向繁榮,但由于過于依賴資源優勢,造成經濟構成單一,當資源由多變少,甚至枯竭時,危機也開始産生。

上世紀中國著名的阜新市海州露天煤礦夜間生産的畫面,火紅的挖掘場景,曾經感動了一個又一個的中國人,作為著名的煤電之城,那高高揚起的挖煤的電鎬,也被印上了1960年版的5元人民币。但2005年,曾經日夜趕工生産的海州礦,在生産了24億噸煤炭後,卻停了下來,原因就是煤已經被采完了。更為緊迫的是,2000年前後,煤炭資源逐漸枯竭的阜新市已經有幾十對礦井相繼關停。

遼甯省阜新市副市長楊忠林說,幾大煤礦基本上,都已經破産,大量的産業工人,面臨失業煤炭資源逐漸枯竭,讓阜新這座煤電之城産生了不小的困惑。據統計,當時阜新全市三分之一以上工業企業處于停産、半停産狀态,15.6萬産業工人相繼下崗,這一數字占到了職工總數的36.7%;從全市來看,共有19.8萬人處于最低生活保障線以下。此外阜新還面臨着棚戶區擁擠成片,采空區不斷沉陷的尴尬處境。

這種資源型城市如今面臨的困境并非阜新所獨有。

阜新能否治愈“荷蘭病”,對全國同類城市來說,有着非同一般的意義。因為中國一共有118座資源型城市,随着資源的持續開采,先後有一些城市逐漸出現了資源枯竭的現象。2008年,國家發改委确定了阜新、大興安嶺、盤錦、焦作等12個城市為首批資源枯竭城市。僅僅過了一年,國家發改委又公布山東莊、遼甯撫順、内蒙阿爾山、江西景德鎮等全國32個城市為第二批資源枯竭城市。而2年後,2011年,這個名單又增加了25個城市,如今總數已高達69個。

中國共有118座資源型城市,其中有69座都患上了“荷蘭病”,而受到傷害的是69座城市的百姓,幾千萬個家庭。生活常識告訴我們,得了重病就要抓緊治,否則後患無窮。那麼,得了“荷蘭病”的城市,該怎麼治療?遼甯省阜新市已經開始挑戰“荷蘭病”。

治療方法

面對阜新的困境,黨中央、國務院将阜新确定為全國第一個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的試點市,對當時最為急迫的采空區地表下沉,居民生命安全受到威脅的問題。為此,國家一方面撥出巨額款項異地建設安置小區,另一方面,還幫助阜新進行經濟轉型。遼甯省阜新市副市長楊忠林表示,轉型當時還是解決老百姓的下崗職工的就業問題。

雖然阜新煤炭資源越來越少,但在減少産量的情況下,還能維持開采三四十年。為此,阜新市采取每年控制開采1000萬噸,用其利潤為轉型保駕護航的策略。另一方面,阜新也希望通過開發擁有的其它資源,解決急迫的就業問題。這是一場和時間賽跑的行動,因為幾乎沒有積蓄的15.6萬下崗工人等不了太久。為此阜新首先打出了三闆斧:

第一闆斧就是協調其它城市,轉移勞動力。遼甯省阜新市副市長楊忠林還說,我們的城鄉勞務輸出,最高的時候,每年在20萬。

第二闆斧則是就是就地發揮城市的功能,盡量為失業人員提供就業機會。遼甯省阜新市副市長楊忠林告訴記者,當時有一些人力車,還有其它一些,各種私營的一些小企業近多地容納都給予扶持。

阜新的第三闆斧則是,在财力有限的情況下,快速發展投資小、見效快的現代農業。遼甯省阜新市副市長楊忠林說,阜新市是一個農業大市,人均耕地大約是,通常講人均耕地6畝。

依靠人均耕地較多的優勢,阜新先後引進了雙彙、魯花、六合等一批農産品深加工企業,在這些企業強大市場銷售能力的帶動下,當地農民搞起了養殖、種起了花生,不僅增加了就業崗位,也促進了貧困農民的增收。入駐的企業中,雙彙就提供了1000多個工作崗位,每年納稅一億多元。而為保障魯花的原材料供應,阜新僅花生就種植了270萬畝。而通過十年發展,阜新農林牧魚總産值已經達到217億元,農民人均收入達到7000多元。

遼甯省阜新市副市長楊忠林說,這也帶來了一些其它的産業,物流還有其它一些,附屬産品包裝業,給這個企業,形成了一個真正的産業鍊條。

通過三闆斧初步解決失業人員就業問題後,阜新重新審視了自身擁有的資源,除煤炭以外,阜新還擁有液壓、瑪瑙、陽光、風、氟等其它各類資源,而且儲量豐富。由于以往隻是兩眼死盯着煤炭,所以造成了其它産業都沒有得到應有的成長。如今,阜新又該如何通過多種途徑,開發這些資源的優勢,把當地經濟做大做強呢?他們的首選目标是:發展以液壓産業為引擎的裝備制造業

遼甯省阜新市副市長楊忠林還表示,液壓産業圍繞我們,或者叫煤炭開采的,一些設備,圍繞沈陽,東北老工業基地,配套的一些産業比較多。

為了幫助阜新順利轉型,國家還批準大唐國際在阜新投資240多億元,建設了煤化工循環經濟園,利用内蒙運來的低熱值的褐煤來加工煤制天然氣,這一工程全部建成後,每年40億立方米的天然氣就能産生120億元的銷售收入。

阜新有許多的副産品,比如焦油,中油,石腦油還有硫黃,六胺這些副産品,如果進行加工,它的産值大概,跟主産品加起來,初步算 不是很準,大概加起來300多億。

目前,阜新市也做出規劃,要圍繞煤化工副産品打造一個煤化工園區,對煤化工的副産品和主産品進行更進一步的深加工。

此外,阜新也擁有220萬噸的螢石礦資源,阜新市也圍繞它打造了氟化工産業集群,從以往的低端産品生産,轉向高附加值的高端産品,争取實現未來5年,實現年産值1000億元的目标。

越在前端消耗的,能源動力就越多,成本這個利潤的水平越低,越到後端,能耗不一定提高,但是它的附加值在提高。

治療結果

通過十年轉型,目前阜新已經建起裝備制造、煤化工、瑪瑙、現代農業等十大産業集群。10年裡,煤炭工業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從33.4%下降到22.2%,裝備制造業占工業比重從3%提升到27.8%。地區生産總值從70億元上升到470億元,公共财政預算收入從4.5億元增加到50億元。人均gdp從3391元上升到25893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4327元增加到14994元,農村居民人均收入從1122元增加到7615元。實現了國家對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試點市的初步目标。

遼甯省阜新市副市長楊忠林說,現在的就業,每年實名制就業,都在56000人左右,實際阜新市現在有的企業,已經感受到招工比較難。

阜新勵精圖治,扭轉了一心向煤看的傳統思維,放開眼界,通過10年的經濟轉型,建起了十大産業集群,成功抵禦“荷蘭病”。這也為其它資源枯竭型城市的轉型提供了借鑒。其實在遼甯,并非阜新一個城市在這樣思考未來,鋼鐵之城本溪,在資源還尚未枯竭之時,就已經提前進行轉型,展現出未雨綢缪的城市發展理念。

轉型

從2000年開始,阜新市積極謀劃新一輪經濟結構調整,首次提出并使用了實施阜新經濟轉型的概念,并明确提出要跳出原有的思維,跳出“就調整抓調整”的思路,用全新的思維、全新的角度來探索經濟轉型的新路子。轉型已經取得了重大的階段性成果,産業結構更加多元化,人民收入大幅度提升,阜新市最為全國首頁資源枯竭性城市的經濟轉型試點取得了成功。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