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侯祠

武侯祠

四川省成都市的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武侯祠,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區武侯祠大街231号,占地15萬平方米,始建于章武元年(221年),原是紀念諸葛亮的專祠,亦稱孔明廟、諸葛祠、丞相祠等,後合并為君臣合祀祠廟。[1][2][3]武侯祠是民衆對蜀漢丞相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精神的肯定和贊譽的載體,也是三國遺迹源頭,由漢昭烈廟、武侯祠、惠陵、三義廟四部分組成,屬于成都武侯祠博物館的文化遺産保護區。[2][3]1961年3月,武侯祠被公布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2020年11月18日,成都武侯祠·錦裡當選“成渝十大文旅新地标”。[5]2022年1月10日,武侯祠·錦裡入選為首批國家級旅遊度假區。[6]
  • 中文名:武侯祠
  • 外文名:
  • 地理位置: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區武侯祠大街231号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
  • 開放時間:1月1日-12月31日09:00-18:00(停止售票17:00);西區營業時間:9:00—20:00
  • 門票價格:50元/人
  • 占地面積:150000
  • 著名景點:漢昭烈廟、三義廟、惠陵
  • 保護級别: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批準單位:國務院
  • 編号:119-72

曆史沿革

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蜀獻王朱椿對武侯祠和漢昭烈廟進行了一次全面的修繕和整合,廢除原在漢昭烈廟西側的武侯祠,把諸葛亮像移入漢昭烈廟内劉備像東側,關羽、張飛像排列于西。四川的官吏将北地王劉谌、諸葛亮之子諸葛瞻和鎮守關口格鬥而死的傅佥也陪祀廟内。

清康熙十年(1671年),在川湖總督蔡毓榮的倡導下,四川按察使宋可法、撫蜀大中丞羅森、四川督學使張含輝、四川布政使金儁等官員的共同捐資下,由宋可法主持武侯祠修複工程。

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武侯祠修複工程完成。

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四川巡撫于養志就武侯祠的一些梁柱、椽桷腐朽糟壞者予以更換,對垮塌的牆垣及時予以培修。

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武侯祠三義廟因焚香引起大火被毀。

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武侯祠三義廟重建。

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四川總督李世傑命華陽知縣程煜、成都縣丞黃銑對武侯祠進行培修。

清道光五年(1825年),由劉沅主持修繕武侯祠,将兩庑(即今稱為文武兩廊)的法正、許靖、劉巴,以及于史無考的李彪、張虎塑像去掉。另在文臣武将每位塑像前增加了一塊人物事迹簡要說明石碑,文字根據陳壽《三國志》中記載加以提煉而成。

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由四川總督鄂山主持修繕武侯祠。

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武侯祠三義廟全面修葺。

民國十一年(1922年),川軍臨時總司令劉成勳在成都耆老勸說下,籌款修繕祠廟,并在劉沅更換的大廟大門匾“漢昭烈帝廟”上,增加題跋,變成“獻漢昭烈帝廟四十八代裔孫劉成勳”,以劉備之後自诩。

1949年以後,中國政府将武侯祠從住持道人手中接管過來,成為對公衆開放并收取門票的曆史古迹。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武侯祠曾與西邊緊鄰的南郊公園(即民國年間修建的紀念川軍抗戰将領劉湘墓園)合并。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武侯祠與南郊公園分開,各自成為大衆參觀、遊覽的文化旅遊景觀。

1984年,在武侯祠原址上成立成都武侯祠博物館。

1997年,武侯祠面積新增擴大。

1998年,武侯祠三義廟從提督街原狀遷建至武侯祠内。

2003年,為保護和利用好三國文化遺産,成都市政府決定武侯祠與南郊公園合并。

2008年,5.12汶川地震造成了武侯祠古建築部分受損。

建築特點

武侯祠原指位于劉備惠陵旁供奉諸葛亮的祠堂,後曆經明清兩代的不斷修繕和整合,最終變成由漢昭烈廟、武侯祠、惠陵、三義廟四部分組成的建築群,隸屬于成都武侯祠博物館的文化遺産保護區,是曆史上第一次對成都三國曆史文化遺迹的整合。

武侯祠占地15萬平方米(230畝),由文化遺産保護區(漢昭烈廟、武侯祠、惠陵、三義廟)、文化體驗區(即西區,原南郊公園)和錦裡民俗區三部分組成,有“三國聖地”的榮譽。

主要建築

漢昭烈廟

漢昭烈廟是硬山式屋頂,以中柱分心隔成内外兩間。大門中開,朱紅大匾上刻有“漢昭烈廟”四個金色大字,大門前左、右兩側,各有一尊明代石獅,位于大門中軸線外有照壁一座,照壁兩側有榕樹相映。

文臣武将廊

劉備殿前東西廊内,有蜀漢文臣武将的塑像28尊。

東廊稱文臣廊,以人稱鳳雛的龐統為首,共塑有14人(龐統、簡雍、呂凱、傅肜、費祎、董和、鄧芝、陳震、蔣琬、董允、秦宓、楊洪、馬良、程畿)。

西廊為武将廊,以智勇雙全的趙雲為首,也塑有14人(趙雲、孫乾、張翼、馬超、王平、維、黃忠、廖化、向寵、傅佥、馬忠、張嶷、張南、馮習)。

人物像之裝扮、衣着主要借鑒自清代戲曲。每尊塑像前都立有介紹其生平事迹的石碑。

劉備殿

劉備殿坐落在一進院的北面,與東、西兩側的文臣武将廊和南邊的二門,構成了一個完整的四合院式建築。

劉備殿為傳統單檐歇山式建築,面闊七間,進深四架。前檐柱上撐弓,雕有彩繪敷金的祥獸圖案,制作精巧。二門上方懸匾大書“明良千古”四個大字,由康熙年間四川提督吳英所撰寫。意為“明君良臣,千古垂範”。

大殿正中劉備的塑像,劉備高大坐像,整個廟宇中這尊像最為高大。坐像高3米,全身貼金,冠冕九旒,雙手執圭。左右侍者,一捧傳國玉玺、一捧尚方寶劍。

塑像前牌位上寫着劉備的谥号“漢昭烈皇帝”,充分體現君尊臣卑的等級觀念。正殿兩側緊鄰東、西偏殿,東偏殿為關羽塑像和其子關平、關興及其部将趙累、周倉的陪祀塑像;西偏殿則是張飛及其子張苞、孫張遵的塑像,除了周倉屬于演義人物,其餘都是曆史上真實存在的。

諸葛亮殿

諸葛亮殿是極為傳統的廟宇建築,由過廳、東廂房、西廂房、鐘樓、鼓樓、孔明殿6組建築圍合而成,總建築面積1588平方米。

殿宇宏敞開朗,面闊5間,進深2架,平面呈長方形,梁架式木結構,面積僅為劉備殿的一半。殿前石砌台階,素面石欄杆,望柱上石刻動物;殿前檐柱8根,上有雕花撐弓。金柱之間均置蛛網花格門,以别内外;地勢略高,使殿堂增加肅穆感。屋頂為單檐歇山式頂,飛檐翹角,中堆為火焰寶珠、二龍戲珠,腰花飾彌勒佛像。明代鳳鳥紋四足香爐置于殿前,爐口沿上鑄一雙抱财童子,造型生動。殿左右兩角,分别為鐘樓和鼓樓。

諸葛亮塑像在一神龛内,懸挂“靜遠堂”匾額,表達諸葛亮一生的情操。塑像塑于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諸葛亮手持羽扇,頭戴綸巾,身披鶴氅,神态儒雅,頗有一代名相風度。塑像兩側各有一書童,一捧兵書、一執寶劍。諸葛亮像兩旁,是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孫子諸葛尚的塑像。

三義廟

三義廟,初名三義祠,清康熙初年由四川提督鄭蛟麟始建。建築和匾聯主要是道光年間(1821年-1850年)的遺存。其建築為混合結構,面積569平方米,四造五殿,規模宏大。後漸坍圮,僅存少量建築尚完好,殿内劉關張塑像造型根據《三國演義》描寫而作,形象較年輕。

惠陵

惠陵陵墓建築由照壁、山門、神道、寝殿等組成,依次排列于南北向的中軸線上。照壁立于墓前,之後為山門,上懸“漢昭烈陵”匾,後接神道,直通享堂。殿内高懸“千秋凜然”四字匾額。其後為阙坊,正中嵌墓碑,上刻楷書“漢昭烈皇帝之陵”七字。在寝殿西側寫有“惠陵”二字,惠陵封土高12米,周長180米,墓冢周圍有灰色磚牆環繞,磚牆外為紅牆夾道,可由此至諸葛亮殿。惠陵位于成都南郊,在蜀漢宮城最南面。據史書記載,惠陵為夫妻三人合葬墓,墓中還葬有劉備先後去世的甘夫人和吳夫人。

文物遺存

文物簡介

文物圖片

唐碑

唐碑全名《蜀丞相諸葛武侯祠堂碑》,唐憲宗元和四年(809年),時任劍南西川節度使的武元衡率領27位僚屬來武侯祠拜谒,令節度府掌書記裴度撰文立碑,表達對諸葛亮的崇敬仰慕之情,并以此來激勵後世。文章寫好以後,由柳公綽書丹,由魯建镌刻。因文章、書法、镌刻精湛,被稱為“三絕碑”。

清趙藩撰《攻心聯》匾

此聯作于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作者趙藩。懸挂于武侯祠中諸葛亮殿前。

上聯:能攻心則反側自消,從古知兵非好戰;

下聯: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後來治蜀要深思。

其聯意為:若能以“攻心”策略使對方誠服,則心懷二心、疑慮不安的對立面就會自然消除,從古至今,真正懂得用兵的人并不好戰;如果不懂得審時度勢,施政方策或寬或嚴都會出差錯,後來治理蜀國的人要深思其中的道理。

明雲紋雙雲耳三足鐵鼎

明雲紋雙雲耳三足鐵鼎,口徑77厘米、高125厘米、腹圍86厘米。鐵,模鑄,方唇,直口,階梯形直頸,豐肩,鼓腹,肩上兩側各附一祥雲狀豎耳,與器口有連接,并高于器口,下附三獸足。口沿飾雜寶法器,頸部分兩層,第一層飾纏枝紋,第二層也飾花卉紋,但鏽蝕嚴重,模糊不清。二層紋飾均有脫落現象。腹部滿飾雲紋。三蹄足較高,粗壯,上部均裝飾一獸面,獸面頭頂雙角,怒眼圓睜,鼻孔大張,滿臉橫肉。三足有水泥修補痕迹,鼎内有三個圓狀物,中有鐵釘突起。

曆史文化

史書記載:章武三年(223年)“先主殂于永安宮……五月,梓宮自永安還成都,谥曰昭烈皇帝。秋,八月,葬惠陵。”按漢制宗廟之外有原廟,即漢昭烈廟。諸葛亮去世後二十九年,後主在群臣建議下,于“景耀六年春,诏為亮立廟于沔陽。”沔陽即勉縣,說明在三國時,祭祀劉備陵廟與諸葛亮的廟宇分别在成都和陝西。

宋祝穆《方輿勝覽》載:武侯廟“在府西北二裡今為乘煙觀……李雄稱王始為廟于少城内,桓溫平蜀,夷少城,獨存孔明廟。”李雄304年在成都稱王,則所建孔明廟的時間應在西晉末東晉初,位置在當時的少城内,并不在城市西南。杜甫《蜀相》詩雲:“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杜甫759年冬到成都,《蜀相》詩寫作于次年春。而數年之後詩人在夔州作《古柏行》回憶道:“憶昨路繞錦亭東,先主武侯同閟宮。”由此得知,諸葛亮的祠堂位于錦官城外,且與先主劉備的漢昭烈廟同在一個區域。按柏樹生長的緩慢周期推斷,該祠建造年代應在唐以前,至少可推至南北朝時期。自杜甫之後,曆代文人墨客多到此拜谒,留下歌詠諸葛亮、劉備以及蜀漢英雄的詩詞。

文物保護

1961年3月,武侯祠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7年7月,根據國家文物局批複的《成都武侯祠文物保護規劃》,将武侯祠諸葛亮殿院落定為“核心文物保護區”。從2008年-2010年,各級财政先後撥付700餘萬元用于“5.12”災後重建,其中300萬元用于諸葛亮殿院落文物維修項目。

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武侯祠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區武侯祠大街231号。

開放時間

1月1日-12月31日09:00-18:00(停止售票17:00);西區營業時間:9:00—20:00。

門票價格

全價門票50元/人,半價門票25元/人,成都武侯祠博物館年票100元/人/年。

交通路線

公交

乘坐成都公交1、57、82、334、335路即達。

地鐵

乘坐成都地鐵三号線,在高升橋站下車,D出口步行十分鐘即達。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