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承德避暑山莊

河北承德避暑山莊

中國5A級旅遊景區
承德避暑山莊始建于1703年(康熙四十二年),經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曆時89年于1792年建成,占地564萬平方米,是世界現存最大皇家園林。196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避暑山莊按中國地理形貌選址設計,以西北山區、東南湖區、北部平原區之地形地貌構成中國版圖的縮影。山莊造園取法自然,不假雕飾,120餘組建築掩映于山水草木之間,構成融南秀北雄于一體、集全國名勝于一園的壯美景觀。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于1994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産名錄。遊覽避暑山莊景區,欣賞博大精深的園林藝術,品味積澱豐厚的文化底蘊。[1]
  • 中文名:避暑山莊
  • 外文名:
  • 别名:
  • 外文名稱:Chengde Mountain Resort
  • 地理位置:華北地區
  • 開放時間:早9:00-晚5:00
  • 景點級别:國家5A級旅遊景區
  • 門票價格:旺季120元,平季90元
  • 著名景點:殊像寺,七十二景,正宮
  • 所屬地區:河北省承德市

基本内容

避暑山莊是中國著名的古代帝王宮苑,始建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建成于乾隆五十五年,曆時87年。避暑山莊占地564萬平方米,環繞山莊婉蜒起伏的宮牆長達萬米,是中國現存最大的古典皇家園林。相當于頤和園的兩倍,有八個北海公園那麼大。與北京紫禁城相比,避暑山莊以樸素淡雅的山村野趣為格調,取自然山水之本色,吸收江南塞北之風光,成為中國現存占地最大的古代帝王宮苑。她不僅規模宏大,而且在總體規劃布局和園林建築設計上都充分利用了原有的自然山水的景觀特點和有利條件,吸取唐、宋、明曆代造園的優秀傳統和江南園林的創作經驗,加以綜合、提高,把園林藝術與技術水準推向了空前的高度,成為中國古典園林的最高典範。

山莊的建築布局大體可分為宮殿區和苑景區兩大部分,苑景區又可分成湖區、平原區和山區三部分。内有康熙乾隆欽定的72景。宮殿區位于山莊南部,包括“正宮”、“松鶴齋”、“萬壑松風”和“東宮”(已毀)四組建築。正宮是宮殿區的主體建築,包括9進院落,分為“前朝”、“後寝”兩部分。主殿叫“澹泊敬誠”,是用珍貴的楠木建成,因此也叫楠木殿。這是清朝皇帝治理朝政的地方,各種隆重的大典也都在這裡舉行。湖區雖然沒有頤和園的昆明湖那麼大,但是由于洲島錯落,湖面被長堤和洲島分割成5個湖,各湖之間又有橋相通,兩岸綠樹成蔭,顯得曲折有緻,秀麗多姿。湖區的風景建築大多是仿照江南的名勝建造的,如“煙雨樓”,是模仿浙江嘉興南湖煙雨樓的形狀修的。金山島的布局仿自江蘇鎮江金山。平原區主要是一片片草地和樹林。當年這裡有萬樹園,園内建有不同規格的蒙古包二十幾座。其中最大的一座是禦幄蒙古包,是皇帝的臨時宮殿,乾隆經常在此召見少數民族的王公貴族、宗教首領和外國使節。1994年12月,避暑山莊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産名錄。

避暑山莊一景承德避暑山莊,中國古代帝王宮苑,清代皇帝避暑和處理政務的場所。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北部。始建于一七零三年,曆經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耗時八十九年建成。與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頤和園、拙政園、留園并稱為中國四大名園。一九九四年十二月,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熱河行宮)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産名錄。二零零七年五月八日,承德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景區經國家旅遊局正式批準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這裡風景優美,景色宜人,乃絕佳旅遊勝地。

建築風格

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是中國現存最大的古代帝王範囿和皇家寺廟群。最大的特色是它園中有山,山中有園。避暑山莊不僅規模宏大,而且在總體規劃布局和園林建築設計上都充分利用了原有的自然山水的景觀特點和有利條件,吸取唐、宋、明曆代造園的優秀傳統和江南園林的創作經驗,加以綜合、提高,把園林藝術與技術水準推向了空前的高度,成為中國古典園林的最高典範。避暑山莊借助自然和野趣的風景,形成了東南湖區、西北山區和東北草原的布局,共同構成了中國版圖的縮影。宮殿區建于南端,是皇帝行使極力、居住、讀書和娛樂的場所,至今珍藏着兩萬餘件皇帝的陳設品和生活用品。避暑山莊這座清帝的夏宮,以多種傳統手法,營造了120多組建築,融彙了江南水鄉和北方草原的特色,成為中國皇家園林藝術荟萃的典範。

帝王範囿與皇家寺廟建築經驗的結晶。它成為與私園并稱的中國兩大園林體系中帝王宮範體系中的典範之作。園林建造實現了“宮”與“苑”形式上的完美結合和“理朝聽政”與“遊息娛樂”功能上的高度統一。寺廟建築具有鮮明的政治功用。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标志中國古代造園與建築藝術的巨大成就。它集中國古代造園藝術和建築藝術之大成,是具有創造力的傑作。在造園上,它繼承和發展了中國古典園林“以人為之美入自然,符合自然而又超越自然”的傳統造園思想,總結并創造性地運用了各種造園素材、造園技法,使其成為自然山水園與建築園林化的傑出代表。

在建築上,它繼承、發展、并創造性地運用各種建築技藝,撷取中國南北名園名寺的精華,仿中有創,表達了“移天縮地在君懷”的建築主題。在園林與寺廟、單體與組群建築的具體構建上,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實現了中國古代南北造園和建築藝術的融合,它囊括了亭台閣寺等中國古代大部分建築形象。展示了中國古代木架結構建築的高超技藝,并實現了木架結構與磚石結構、漢式建築形式與少數民族建築形式的完美結合。加之建築裝飾及佛教造像等中國古代最高超技藝的運用,構成了中國古代建築史上的奇觀。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不論是造園還是建築,它們都不僅僅是素材與技藝的單純運用,而是把中國古典哲學、美學、文學等多方面文化的内涵融注其中,使其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縮影。

避暑山莊周圍寺廟的建築風格使漢、藏文化藝術融于一體,寺廟殿堂中,完好地保存和供奉着精美的佛象、法器等近萬件,共同構成了十八世紀中國古代建築富于融合性和創造性的傑作。

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是一個緊密關聯的有機整體,同時又具有不同風格的強烈對比,避暑山莊樸素淡雅,其周圍寺廟金碧輝煌。這是清帝處理民族關系重要舉措之一。記載着清朝統一和團結的曆史。

景區氣候

承德避暑山莊地處内蒙古高原與華北平原的過渡帶,屬溫帶大陸性季風型山地氣候,四季分明。冬天雖然寒冷,但由于四周環山,阻滞了來自蒙古高原寒流的襲擊,故溫度要高于同緯度其他地區;夏季涼爽,雨量集中,基本上無炎熱期,是旅遊避暑勝地。

曆史沿革

承德避暑山莊又名承德離宮或熱河行宮,是中國清代皇帝夏天避暑和處理政務的場所。避暑山莊是清朝皇帝為了實現安撫、團結中國邊疆少數民族,鞏固國家統一的政治目的而修建的一座夏宮。避暑山莊始建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建成于乾隆五十五年,曆時87年。避暑山莊占地564萬平方米,環繞山莊婉蜒起伏的宮牆長達萬米,是中國現存最大的古典皇家園林。相當于頤和園的兩倍,有八個北海公園那麼大。與北京紫禁城相比,避暑山莊以樸素淡雅的山村野趣為格調,取自然山水之本色,吸收江南塞北之風光,成為中國現存占地最大的古代帝王宮苑。

避暑山莊的營建,大體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從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至康熙五十二年(公元1713年),開拓湖區、築洲島、修堤岸,随之營建宮殿、亭樹和宮牆,使避暑山莊初具規模。康熙皇帝選園中佳景以四字為名題寫了“三十六景”。

第二階段:從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至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乾隆皇帝對避暑山莊進行了大規模擴建,增建宮殿和多處精巧的大型園林建築。乾隆仿其祖父康熙,以三字為名又題了“三十六景”,合稱為避暑山莊七十二景。

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清政府為加強對蒙古地方的管理,鞏固北部邊防,在距北京350多公裡的蒙古草原建立了木蘭圍場。每年秋季,皇帝帶領王公大臣、八旗軍隊、乃至後宮妃嫔、皇族子孫等數萬人前往木蘭圍場行圍狩獵,以達到訓練軍隊、固邊守防之目的。為了解決皇帝沿途的吃、住,在北京至木蘭圍場之間,相繼修建2l座行宮,熱河行宮——避暑山莊就是其中之一。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自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動工興建,至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最後一項工程竣工,經曆了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帝王,曆時89年。在英法聯軍攻打北京時,鹹豐皇帝就帶着一批大臣逃到了這裡。

康熙五十二年至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13年至1780年),伴随避暑山莊的修建,周圍寺廟也相繼建造起來。清朝的康熙、乾隆皇帝時期,每年大約有半年時間要在承德度過,清前期重要的政治、軍事、民族和外交等。國家大事,都在這裡處理。因此,承德避暑山莊也就成了北京以外的陪都和第二個政治中心。乾隆在這裡接見并宴賞過厄魯特蒙古杜爾伯特台吉三車淩、土爾扈特台吉渥巴錫,以及西藏政教首領六世班禅等重要人物,還在此接見過以特使馬戈爾尼為首的第一個英國訪華使團。清帝嘉慶、鹹豐皆病逝于此。1860年,英法聯軍進攻北京,清帝鹹豐逃到避暑山莊避難,在這座房子裡批準了《中俄北京條約》等幾個不平等條約。影響中國曆史進程的“辛酉政變”亦發端于此。随着清王朝的衰落,避暑山莊日漸敗落。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