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見

偏見

社會學及心理
偏見是對某一個人或團體所持有的一種不公平、不合理的消極否定的态度。是人們脫離客觀事實而建立起來對人和事物的消極認識與态度。大多數情況下,偏見是僅僅根據某些社會群體的成員身份而對其成員形成的一種态度,并且往往是不正确的否定或懷有敵意的态度  。由于偏見是社會生活中的一種獨特的态度,因而也包括态度的三個成分:認知、情感和意向。其與态度的認知成分相對應的是刻闆印象(stereotype),它代表着人們對其他團體的成員所持的共有信念。區别:偏見異于誤解。偏見根源于認識者的偏頗式心理,而誤解是根源于對象的複雜性。
  • 中文名:偏見
  • 外文名:
  • 拼音:
  • 學 科:社會心理學
  • 特 征:消極、否定态度
  • 關聯詞:誤解
  • 釋 義:對某一個人或團體的不公平、不合理的消極态度
  • 英 譯:prejudice

名詞釋義

基本性質

偏見是對某一個人或團體所持有的一種不公平、不合理的消極否定的态度。由于偏見是社會生活中的一種獨特的态度,因而也包括态度的三個成分:認知、情感和意向。其與态度的認知成分相對應的是刻闆印象(stereotype),它代表着人們對其他團體的成員所持的共有信念。偏見(prejudice)則是與情感要素相聯系的傾向性,它對别人的評價建立在其所屬的團體之上,而不是認識上。從這一點來看,偏見既不合邏輯,也不合情理,一産生偏見又不及時糾正,扭曲後或可演變為歧視。

偏見對社會生活的協調和諧往往産生破壞性的結果,因此,社會心理學家對這個問題相當重視。一般情況下,社會心理學家在研究偏見時,往往把重點放在偏見得以産生的原因、偏見造成的後果、偏見的消除措施等方面。 

與誤解的不同

偏見異于誤解。偏見根源于認識者的偏頗式心理,例如喜歡熱鬧的人認為安靜者無趣,其實各有各的趣味領域,愛好冥想的修煉者在自己的領域有他人難以體會的樂趣

而誤解是根源于對象的複雜性,例如李四看到張三做了一件壞事而認為他是惡人,彼此不熟悉,其實張三可能是好人而特殊情況下做了件壞事,張三表現的複雜性是李四不了解的,導緻誤解,例如李四平時可能樂于助人而有的情況下心情不佳而不助人,張三不了解這種全面情況。

産生原因

社會群體間的利害沖突論

團體沖突(group conflict)理論認為為了争得稀有資源,如工作或石油等,團體之間會有偏見的産生,從這一點上來看,偏見實際上是團體沖突的表現。團體沖突理論還用相對剝奪的觀點解釋偏見何時産生,當人們認為自己有權獲得某些利益卻沒有得到,這時他們若把自己與獲得這種利益的團體相比較時,便會産生相對剝奪感,這種相對剝奪感最可能引發對立與偏見。 [1]  社會心理學家謝裡夫的實驗說明了這一點。謝裡夫和他的同事所進行的一項著名研究。他們讓一群來自不同地區的男孩參加一次暑期夏令營活動,到營地後,将其分為兩組。開始,兩組人員彼此互不認識,也不往來,各自從事自己組内的學習與活動,逐漸地在各族成員内部建立了“我們一體”的群體意識感和歸屬感。随後,研究者安排兩組進行各種競賽活動,競賽活動的獎勵方式為一組之所得必為另一組所失。随着競賽活動的進行,兩個群體間的社會距離越來越大,而且産生了對己有利,對對方不利的看法。每個小組成員都認為自己的群體是勇敢的、堅強的、友善的,而對方群體是卑劣的、狡詐的、邪惡的。即使雙方成就差不多,也傾向于高估自己的成就而低估對方。進一步的研究發現,兩個群體的對立态度不僅出現在競賽活動中,而且也擴散到了其他非競賽的場合。 

社會學習理論

社會學習論認為偏見是習得的。它是通過與其他态度、觀念等同樣的方式,同樣的基本反應機制發展形成的,通過直接或者間接經驗獲得的。兒童從父母、朋友、老師和周圍其他人的言談舉止中,潛移默化地學會了用消極的态度來看待某些社會群體,而且兒童認同這一點之後,還可能得到重要他人(如老師、同伴和父母等)的贊揚、鼓勵等直接的強化。除了直接學習外,還有模仿學習。周圍人尤其是父母等長輩,經常與人接觸時的表現和态度即是兒童學習的最好榜樣。最後,環境氣氛的感染。這是學習者對特殊環境氣氛的一種認知。例如,存在嚴重種族歧視的國家裡,白人和黑人分區而居,分校而讀。黑人生活的地方白人很少光顧,黑人喜歡的東西白人就讨厭。兒童生活的整個社會環境傳遞着“黑白有異”的氣氛,長期生活在這種社會氣氛下,就會逐漸被感染,産生符合特定社會環境下所期望的态度和認知,但是,這些認知和态度實際上是偏見。 

影響偏見的其他社會認知因素,還有前面已提到的刻闆印象的作用,包括内隐的和外顯的刻闆印象。刻闆印象作為一種認知框架,對輸入的社會刺激性信息加工具有非常強烈的影響。 

有一個測量内隐的種族刻闆印象實驗研究,證明了這種内隐的種族偏見。研究者讓被試看一張黑人頭部啟動圖片(黑人臉部圖片)後,判斷與黑人種族刻闆印象相關的詞的反應速度,要比看到一張白人頭部啟動圖片(白人臉部圖片)的詞的反應速度要快得多。同樣,被試在看了白人頭部啟動圖片後,判斷與白人刻闆印象相關的詞的反應速度,也要比看過黑人頭部啟動圖片之後要快得多。這些研究結果表明了自動激活的、内隐的刻闆印象的存在。此外,社會規範在偏見形成中的作用也不可忽視  。

個人的人格和心理因素

在同一社會文化氛圍中成長起來的人們在偏見傾向上并非一緻不二,而是存在着很大的人際差異。這是因為一些獨特的人格和心理因素影響着偏見的産生。 

首先,具有權威主義人格的人易産生并固守偏見。權威主義人格一般具有以下特點:(1)固守傳統的等級觀念,排斥、輕視違反傳統價值的人;(2)順從于所屬群體的道德權威,以權威和地位為行事的依據;(3)敵視其他群體的人;(4)對周圍的事物偏好作兩分法的簡單判斷。顯然,具有這些特點的人是很容易産生偏見的。 

其次,偏見和某些獨特的心理作用與心理感受有關。弗洛伊德認為,偏見是一種人類傾向于投射的功能。投射有兩種,第一種是相似性投射,即我們所有的人都有把自己不受社會贊許的欲望投射到他人身上的傾向,即想看到别人做我們最害怕被抓住的事情。按照這種觀點,具有将他人視為有敵意和侵犯品質的明顯傾向的人往往暴露了他自己的敵視和侵犯品質。第二種是互補性投射,如資本家在剝削工人時可能認為,他們這樣做不是因為他們貪婪,而是因為被他們剝削的人能力低。除了投射這種心理作用可能導緻偏見之外,許多社會心理學家還認為,挫折感也會導緻偏見。 

偏見的影響

偏見會影響到人們對他人的知覺,以性别偏見為例,盡管實際上男性與女性的身高一樣,但人們的實際判斷依然有很大的差異。 

自我實現預言

羅森塔爾效應可以用來說明偏見這一後果。1968年,美國心理學家羅伯特·羅森塔爾等人所做的實驗證明,如果教師對某些學生持有積極的看法,那麼這些學生的課堂表現就會有顯著的進步,學習成績也會提高,盡管教師的這種看法可能是完全不正确的。既然積極的看法會導緻積極的效果,那麼消極的看法也可能導緻消極的效果。如果學生知道老師看不起自己,認為自己愚蠢,那麼這種消極的期望可能會變成他自我實現的預言。他的成績可能會變得很差,并且還會形成自卑感。社會中其他的對團體、對個人的偏見也通常具有這種效果。 

性别角色

在社會中還存在着對女性的許多偏見,如認為女人是依賴的、被動的等。這種偏見對于形成女性心理和女性性别角色有着很大的影響。Spencer和 Steele(1995)在研究針對女性數學能力的刻闆印象時發現,男性與女性數學能力的差異受測驗指導語的影響,在測驗之前如果告訴參加測驗的男女生這個測驗會有性别差異(男性成績優于女性),則實際測驗能發現這種差異;如果測驗前告訴被試該測驗不會有性别差異,則這種差異也确實消失。又如西方心理學家們所說的“灰姑娘情節”,即女性通常認為自己是無力的、依賴的,需要“白馬王子”來追求和保護等。就和上述這種偏見緊密相關。此外,關于女性的偏見還造成了女性的逃避成就動機,在男性面前的自卑感等等。 

疏離

社會的隔離會導緻并強化偏見,而偏見又反過來會增加隔膜和疏離。如在學校中,如果學生知道自己不受老師喜歡,就可能避免見到老師,與老師疏遠,并且進而與同學疏遠。這種疏遠會導緻受偏見的個體的人格失常,并對周圍的人産生強烈的敵意感。 

偏見的消除

在我們的社會中,偏見是普遍存在的,并且産生了各種各樣的消極後果。但是,偏見并非是不可消除的。隻要我們對症下藥,便可達到預防和消除偏見的目的。社會心理學家們對此做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各種解決措施。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條。 

(1)消除刻闆印象。偏見和一般的态度一樣,也具有認知、情感、意向三種成分。而偏見的認知成分往往是一種社會刻闆印象。一般人對某些群體的成員常有一定的刻闆印象,如白人認為黑人智力低下、不求上進,男人認為女人有依賴性、被動性等。根據研究,由偏見對象表現出與刻闆印象相異的行為來,會有助于偏見的消除。例如,如果黑人從事一些社會地位較高的工作,并在其中取得成就的話,就有助于減少人們對黑人持有的偏見。 

(2)增加平等的、個人間的接觸。平等的接觸和個人間的接觸都是為了深入全面地了解接觸雙方的獨特性。不平等的接觸妨礙雙方相互間的深入、細緻的了解,并且還易産生先入為主的、刻闆化的判斷,這種判斷往往是對地位地下者不利的。同樣,非個人間的接觸通常也隻能導緻接觸雙方之間膚淺的、形式化的認識。隻有平等的、個人間的接觸,才有利于真實地了解對方獨特的能力、性格、愛好、抱負等,避免形成先入為主的判斷,從而達到預防和消除偏見的目的。 

(3)共同命運與合作獎勵。社會心理學家謝裡夫在暑期夏令營的研究中發現,競争可以引發兩組原來互不相識的群體相互間的敵視和偏見。那麼,如何消除這種敵視和偏見呢?在該實驗室中,謝裡夫把營區的供水系統加以破壞,使兩個群體都面臨一個共同的命運,解決這個困難隻有依靠兩個群體全部成員的共同合作才能消除。結果證明,共同的命運與合作性的獎勵(獎勵的給予視全體人員是否共同合作而定)是消解群體間的敵對情緒和偏見的重要途徑。 

(4)制定有助于消除偏見的社會規範。人們都有服從并認同社會規範的行為傾向。如果社會規範對其他群體是可以接受的,則人們就比較有可能改變對其他群體的偏見。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