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

漢語漢字
契(拼音:qì,qiè,xiè)是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3]契古字寫作“㓞”,始見于商代甲骨文,古字形像用刀契刻圖案的樣子,本義就是“刻”。甲骨文又名契文或殷契,就是因為這種文字是古人用刀刻在龜甲或獸骨上的。“契”也指刻劃用的刀具。古人刻木為記,故引申為契約義。由契約的合齒引申出投合義。以上義項均讀作qì。傳說殷商的祖先名“契”,讀作xiè。另有一個聯綿詞叫“契闊”,其中的“契”讀作qiè。
  • 中文名:契
  • 拼音:qì,qiè、xiè
  • 繁體:
  • 部首:大
  • 字碼:
  • 五筆:DHVD
  • 倉颉:QHK
  • 鄭碼:CIYG
  • 筆順:橫、橫、橫、豎、橫折鈎、撇、橫、撇、捺
  • 字級:一級(編号:1352)
  • 平水韻:去聲八霁,入聲九屑
  • 統一碼:5951
  • 注音:ㄑㄧˋ,ㄑㄧㄝˋ、ㄒㄧㄝˋ
  • 四角碼:5780₄
  • 造字法:會意字、形聲字
  • 結構:合體字,上下結構
  • 異體字:栔、?、?、?、?

字源演變

“契”的甲骨文為“圖1”“圖2”,隸定作“㓞”。左邊的“豐”,音jiè。“豐”中間的一豎,代指一根木頭,其上的三橫畫表示木頭上刻下的劃齒。簡言之,“豐”就是在木頭上刻畫的齒形,即契刻之齒。右邊的為“刀”。全字的意思是:用刀在木頭上刻齒。由此可以确定“契”在殷商時代的初義為刻。小篆寫作圖4,和甲骨文比較起來,除了作一些美化外,基本上是相同的。

為使字義更明确,“㓞”的下部加一木字,為“栔”,或加一大字為“契”。《說文解字·㓞部》:“栔,刻也,從㓞,從木。”其實“木”表示刻的材料,“刀”是刻的工具,“豐”表示刻的内容。加“木”的“契”使“刻”這一活動更具體化。又《說文解字·大部》:“契,大約也。”徐锴系傳引《周禮》鄭玄注:“大約,邦國約也。

”這就是說,“大約”是當時各侯國之間所訂立的公約。應該說“大約”之義是在“刻”的基礎上引申出來的一個義項。現代學者一般認為“契”下部的“大”是“木”的僞變,在邏輯上解釋不通。盡管講不出道理,這種底下加“大”的寫法卻成了一種規範的寫法。

通過了解“契”這個字的形體的來源可以知道“契”的本義是“刻”,後人在這個意義上還造了一個“锲”字,增加“金”旁,表示刀具是金屬制成的。刻是一種動作,由這種動作産生的結果,即刻了字的東西也叫契。如書契、符契。古代符契刻字之後,剖為兩半,雙方各收一半以作憑證。人們常說的“契約”“契紙”“房契”“地契”,作用也類似。符契左右齒痕既然完全重合,“契”就有了“符合”的意義。“默契”裡的“契”就是從這個意思來的,“契”是相合,指想法一緻,行動同步,“默”指不說出來。“默契”就是不必用言語溝通,雙方的思想行為也能一緻起來。

現代釋義

基本解釋

基本字義

契qì(ㄑ一ˋ)

證券,證明買賣、抵押、租賃等關系的文書:契約。契據。房契。

⒉相合,相投:相契。契合。默契。契友。契分(fèn)(投合無間的情分)。契厚。

⒊用刀雕刻:契刻。契舟求劍。

⒋〔契機〕指事物轉化的關鍵。

⒌刻的文字,近代稱甲骨文:書契。契文(甲骨文)。

其他字義

契qiè(ㄑ一ㄝˋ)

古同“锲”,用刀子刻。

其他字義

契xiè(ㄒ一ㄝˋ)

古人名,中國商朝的祖先,傳說是舜的臣,助禹治水有功而封于商。

詳細解釋

基本詞義

契qì

〈名〉

後時聖人易之以書契。——《易·系辭》

掌稽布之書契。——《周禮·質人》。注:“取予市物之券也,其券之象書兩劄,刻其側。”

獻粟者執右契。——《禮記·曲禮》

翟璜操右契而乘軒。——《韓非子·外儲說左下》

得人遺契者。——《列子·說符》

言已應,則執其契。——《韓非子·主道》

(1)又如:契卷(互相約束的證據);契印(騎縫印。預備分離後對證用);契箭(作符契用的箭);契面銀(回贖或悔約時,按照契約規定須付出的費用);立契為憑

(2)古代在龜甲、獸骨上灼刻文字和灼刻文字用的刀具,皆稱契[chisel]

(3)刻龜甲的鑿子

菙氏掌共燋契,以待蔔事。——《周禮》

(4)又如:契文

(5)泛指雕鑿用具

如室斯構而去其鑿契,如水斯積而決其堤防。——晉·幹寶《晉紀總論》

(6)感情志趣投合的朋友[intimate friend]

願言蹑輕風,高舉尋吾契。——陶潛《桃花源詩》

(7)又如:契交(契士。情投意合的朋友);契舊(老朋友);契好(契交);契弟(結拜兄弟);契己(猶知己)

(8)友誼,情義[friend ship]。如:契厚(交情深厚);契密(密切;親密);契分(交誼,情分);契重(友情深厚);契誼(交情,友誼);契義(友誼,情分)

詞性變化

栔qì

〈動〉

(1)通“栔”。用刀刻[engrave;sculpture;carve]

栔,刻也。——《說文》

契,絕也。——《爾雅》。注:“今江東呼刻斷物為契斷。”

爰契我龜。——《詩·大雅·緜》。傳:“契,開也。”箋:“契灼其龜。”

其劍自舟中墜于水,遂契其舟。——《呂氏春秋·察今》

(2)又

從其所契者。

斯契船而求劍,守株而伺兔也。——《後漢書·張衡傳》

契臂(刻臂瀝血);契令(古代管理刻印書籍的官吏);契領(斷頸)

(3)投合[get along well]。如:契分(親密投合的情分);契重(器重;投合尊重);契切(投契,意氣相投);契心(心意投合;稱心)

(4)合,符合[concide]。如:契寝繩(比喻行為符合準則);契會(符合;相通)

(5)另見xiè

常用詞組

契丹、契父、契诃夫、契合、契機、契據、契闊、契友、契約

基本詞義

偰xiè

〈名〉

(1)通“楔”。楔子[wedge]

從批契系(或作“繼”)腰曳之。——《齊民要術》

(2)人名[Xie,a person's name]。殷代的祖先,傳說是舜的臣

(3)另見qì

古籍釋義

說文解字

【卷十】【大部】苦計切(qì)

(契)大約也。從大從㓞。《易》曰:“後代聖人易之以書契。”

說文解字注

(契)大約也。約取纏束之義。《周禮》有《司約》:“大約劑,書於宗彜。”《小宰》:“聽取予以書契。”大鄭雲:“書契,符書也。”後鄭雲:“書契謂出予受入之凡要,凡簿書之最目,獄訟之要辭,皆曰契。”引《春秋傳》“王叔氏不能舉其契”。按,今人但于賈賣曰文契,經傳或叚契爲栔,如“爰契我龜”傳曰:“契,開也。”是也。又叚爲挈字,如“死生契闊”,傳曰:“契闊,勤苦也。”又“契契寤歎”傳曰:“契契,憂苦也。”皆取提挈勤苦之意也。

從大,㓞聲。苦計切,十五部。

《易》曰:“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世各本作“代”,避唐諱也,今正。《易·?辭傳》。

廣韻

苦計切,去霽溪‖丯聲祭2部

契,契約。苦計切。又苦結切。十。

去迄切,入迄溪‖丯聲物1部

契,契丹,夷名。出《字林》。

苦結切,入屑溪‖丯聲月2部

契,契闊。又苦計切。

【校釋】契闊,勤苦;久別。

康熙字典

【醜集下】【大部】契;康熙筆畫:9;部外筆畫:6

(qì)《廣韻》苦計切。《集韻》《韻會》诘計切。《正韻》去計切,并音栔。約也。《易·系辭》: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禮·曲禮》:獻粟者執右契。注:兩書一契,同而别之。

又合也。《周禮·天官》:宰夫掌官契以治藏。《前漢·高帝紀》:帝與功臣,剖符作誓,丹書鐵契。《唐書·宗紀》:木契銅魚起兵。

又神合也。《神仙傳》:魏伯陽作《參同契》二卷。

又憂苦也。《詩·小雅》:契契寤歎。又灼龜具。《詩·大雅》:爰契我龜。注:契,所以然火而灼之者也。

又怯也。《周禮·冬官考工記·輈人》:馬不契需。注:契,怯。需,懦也。

又姓。見《姓苑》。

(xiè)又《廣韻》《集韻》《韻會》私列切。《正韻》先結切。并同?,高辛氏子,舜五臣之一,商之祖也。《書·舜典》:帝曰:契,汝作司徒。别作偰?。

(qiè)又《廣韻》苦結切。《集韻》《韻會》《正韻》诘結切。并同挈,勤苦也。《詩·邶風》:死生契闊。

又疎闊也。《前漢·範丹傳》:行路急卒,非契闊之所。

又刻也。《呂覽》:契舟求劒。與锲通。

又絕也,缺也。司馬相如《封禅文》:陛下謙讓而弗發,契三神之歡。注:三神,上帝,泰山,梁父。《前漢·毋将隆傳》:契國威器。

(qì)又《集韻》欺訖切,音乞。契丹,國号。宋為南朝,契丹北朝,後改号遼。

(jiá)又訖黠切,音拮。戲也。

又葉似入切,音習。祢衡《顔子碑》:知微知章,聞一覺十用舍行藏,與聖合契。從丯,從刀,從大。俗作契,非。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