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下鎮

留下鎮

杭州市西湖區下轄鎮
留下鎮屬杭州市西湖區。為杭州市的重要衛星城鎮之一,距市區7.5公裡。東鄰古蕩鎮,南接西湖、龍塢兩鄉,北、西連蔣村鄉和餘杭市五常鄉。全鎮總面積36.1平方公裡,轄2個行政村,9個社區(居民區)。總人口3.4萬餘人,鎮企業經濟從1978年的200萬元産值升至1998年的10億元。進行集鎮改造,新建茶市新村、西苑新村商住區。2003年完成工業銷售産值15億元,财政總收入9146萬元地方稅收343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8000元,先後榮獲浙江省百強鄉鎮、杭州市十強鄉鎮、新農村鄉鎮、文明鄉鎮、雙擁模範鎮等稱号。
  • 中文名:留下鎮
  • 外文名:
  • 别名:
  • 地理位置:距市區7.5公裡。東鄰古蕩鎮,南接西湖、龍塢兩鄉,北、西連蔣村鄉和餘杭市五常鄉
  • 地域名人:龔自珍、厲鹗、魏源、俞越、陳三立、林纾、胡适、徐志摩、郁達夫等
  • 知名産業:農業、旅遊業

概況

至2020年末,西湖區轄北山、西溪、靈隐、翠苑、文新、古蕩、轉塘、留下、蔣村、西湖10個街道(其中西湖街道由西湖風景名勝區托管)和三墩、雙浦2個鎮,共有197個村(社區)165個社區;32個行政村。

其中,留下鎮地理位置優越,自古就是杭城西出要塞。杭徽公路、天目山路、杭州繞城公路三條主幹道在這裡相彙,它們與縱橫交錯的鎮内幹道構成了便捷的留下交通網,成為杭州旅遊西進的大通道。留下鎮,作為小和山高教園區的信托地,具有得天獨厚的地域優勢、便利的交通條件和豐富的自然資源。規劃中的留下将體現千年古鎮的特點,保留原有的古橋,并結合設計具有江南特色的文娛中心,交水面、綠化、古橋和現代建築有機睐,充分利用自然環境,反映優美的自然景觀和建築景觀。

留下鎮西部地區青山蜿延,綠水長流,自然風光秀麗,已被杭州市定為西湖風景區外圍的西溪濕地自然保護區,杭州高教園區已在留下鎮落戶。該鎮東部、中部地區地勢平坦,工商發達,公路沿線的各行政村都已建成了自已頗具規模的工業園區和商貿園區。

留下鎮地處杭城西大門,東近市中心,南連西湖風景區和之江國家旅遊度假區,西與餘杭區接壤 ,北與西溪濕地景區相通。該鎮水陸交通便捷,杭徽公裡穿鎮而過,留下河與運河相通,成為杭州市旅遊西進的大通道。全鎮總面積36.1平方公裡,轄2個行政村,9個社區(居民區)。總人口3.4萬餘人 ,2003年完成工業銷售産值15億元,财政總收入 9146萬元地方稅收343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 8000元,先後榮獲浙江省百強鄉鎮、杭州市十強鄉 鎮、新農村鄉鎮、文明鄉鎮、雙擁模範鎮等稱号。

改革開放以來,留下鎮人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斷開拓進取,使全鎮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得到了全面發展。95年成為杭州市第一批小康鄉鎮;96年被評為浙江省百強鄉鎮(名列第53位),杭州市社會經濟綜合實力十強鄉鎮(名列第8位)。98年被評為市新農村鄉鎮,98年市青年文明小城鎮,99年杭州市衛生城鎮,98年杭州體育先進鄉鎮。

建置沿革

留下鎮原名西溪市,是一座可以源溯千年的集鎮。據清光緒《錢塘縣志》記載,宋建炎三年(1129),宋高宗行經西溪,欲建都于此,後得鳳凰山,遂雲:“西溪且留下”。“留下”之名由此而得。民國年間,建留下鎮,屬杭縣履泰區。建國後,1958年劃歸杭州市管轄,同年10月人民公社化時,鎮并入留下公社,下轄閑林、五常、蔣村、古蕩、留下管理區。1961年,閑林、五常、蔣村單獨成立公社,劃歸餘杭縣,留下管理區則成為留下公社,劃入西湖區。1964年,留下公社中的城鎮和散住居民點劃出,重新建立留下鎮。1968年,鎮社合一,為留下公社。1981年,複置鎮。1984年,實行鎮鄉分設。1985年,撤銷留下鄉,并入留下鎮。

留下曆史悠久。在清代留下鎮已是有居民五六百家的市鎮,一水穿鎮,石橋橫卧,傍河築屋,建築别緻。現狀曆史地段内建築多為土木結構,即前為店鋪後為住宅的格局,并鱗次栉比,間間緊挨。古鎮區内曾有五座古橋。規劃區内有四座,分别為忠義橋、盈春橋、慶春橋、古靈慈橋。最古老的要數忠義橋,位于曆史地段中段,俗稱“大橋”。在忠義橋南約50米的盈春橋,俗稱“小橋”。

經濟建設

留下鎮積極開展形式多樣的招商活動,成功引進中藥集團、華海商貿城等大項目,同時實現了二三産業互動發展的新突破。各種服務業如雨後春筍,發展迅猛,天目山路、西溪路初步形成汽車銷售服務集聚區,西溪路引領餐飲服務業發展新高地;科技型工業也迅速發展,天堂傘業集團被列為市、區重點工業企業,天堂牌晴雨傘獲“中國名牌”和“中國馳名商标”稱号。

留下鎮全面完成西溪路拓寬改建工程的環境綜合整治,并投入2200多萬元,完成了東穆塢等5個村、社區和茶市新村、西苑小區共2800戶住戶的自來水改造工程;投入近億元,高質量實施64條背街小巷改善工程;以高起點實施生态鎮建設和西溪路沿線截污納管。小和山社區和石馬村先後被評為西湖區的生态示範社區(村),全鎮通過浙江省生态鄉鎮的驗收。

留下鎮以“百村示範、千村整治”為抓手,開展“文明村”、“文化示範村”創建工作,成效顯著,先後被命名為浙江省教育強鎮、杭州市衛生城鎮。鎮政府尤其重視義務教育事業發展,投入7300餘萬元的留下中學遷建,嶄新的校舍在新學期開學前具備教學條件,生均建築面積20.1平方米,生均體育場地6.1平方米,生均綠地面積7.3平方米。

從2001年到2006年的5年間,留下鎮在區委、區政府的領導下,堅持加快發展、率先發展、協調發展、和諧發展,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發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績。2006年,該鎮工業銷售産值完成39.6億元,其中鎮級完成21.5億元,年均增長11.15%;2006年完成财政稅收總收入1.8億元,年均增長32%;2006年完成地方财政稅收收入8721萬元,年均增長35%;2006年村級集體經濟可分配收入6782萬元,年均增長9%;2006年農民人均年收入達到10490元,年均增長9%。

人文風情

留下鎮是一座千年古鎮,原為西湖外圍的旅遊勝地,“西溪秋色”曾是古代西湖組景之一,西溪梅區也為清著名文學家龔自珍推崇為全國三大梅區之一,與江甯蟠龍,蘇州鄧尉齊名。

留下鎮曆史上曾相當繁華,有西溪"三井"、梅花泉、花塢、東嶽廟等遺址和一些古墓,由于久經滄桑現部分已湮沒。位于桃源嶺下的衛匡國墓,為意籍傳教士之墓;漢學家馬丁諾·馬丁尼1661年病逝杭州的墓葬地,現已修複。

在留下住過對浙江曆史上最有貢獻的兩人為晚清“八千卷樓”的主人丁申、丁丙兩兄弟,他們堪稱浙江文脈的保護者。如果不是他們在留下鎮上發現包食品的紙居然多是《四庫全書》的散頁,沒有後來的一番全力搶救,就沒有浙江當今的“文瀾閣”《四庫全書》。

在留下隐居過的名人很多。明代有孫遮田、包太白、洪慈、江邦玉等。清代有厲鹗、吳本泰等。花塢的三十六庵,七十二茅蓬等等,可稱得上留下的隐逸文化。曆代文人墨客到留下者數不勝舉。遠可追溯到唐代的張志和,近則可數袁枚、龔自珍、厲鹗、魏源、俞越、陳三立、林纾、胡适、徐志摩、郁達夫等等。現居留下茶市街的陸九疇,為當代著名的國畫大師,他的作品——《三梅圖》反映海峽兩岸人民盼望統一的心願,寓意深刻,曾獲國際大獎。

民風民俗

舊時留下鎮茶館分布在留下的幾條老街上,分别開在大街、茶市街、北新街、天曹廟前、申明亭、靈慈廟前等處。抗戰前鎮上有茶館30多家,到解放初期還剩下4家。茶館是當時社會生活的重要場所。

留下鎮舊時的水路方便,所以茶館沿溪而設,這些茶館多為沿街面河的木結構樓房,白牆、青瓦、排門。茶客的船停靠河埠後,在河埠中間平台栓船纜繩,然後從兩面台階上下,現在緊靠老街的河埠,依稀能看到當年台階上鑿有的小洞,用以栓船纜繩。由于留下鎮地理位置為杭州西部出入咽喉,交通便利,附近山谷都是龍井茶産區,所以漸漸成為龍井茶的重要集散地,南北各路茶商紛紛到這裡坐莊收貨。

分散在西湖群山邊的龍塢、梅家塢,以及五常鄉的茶農都要到留下鎮來,一方面茶館成為他們歇腳和寄存物件的地方,把茶葉出售後,換一些糧食和日常生活用品回家;另一方面茶館成了靈市面的地方,各種新聞信息、國家大事、人物是非和民間瑣事也在茶館傳播。每天早上四、五點鐘,茶客從四鄰八鄉趕來,到晚上七、八點鐘才散去。白天喝茶的多是茶農、船夫、菜農和鎮上居民,有些老農,在田頭勞動了一大清早,不是坐在家裡歇息,而是挑兩籃南瓜、毛豆之類的新鮮菜,到茶館門口一放,沏上一壺茶,悠閑地喝茶談天,喝茶和賣菜兩不誤。晚上喝茶的則是泥水匠、木匠、銅匠、鐵匠、轎夫、小商販等。

鎮上的茶館一般不大,陳設簡單,卸下排門,騎街沿門擺數張碼頭桌,十幾張八仙桌,圍桌的是長條凳,茶價也低廉,每壺茶收費三個銅闆,隻要不離開,不加收費,也不清場,熟客可以賒帳。茶館門口設有專門的錢攤,多用鐵絲籠子罩住些銀角、銅闆,供人兌換付帳。沏泡的茶葉多為本地的紅茶、綠茶兩個花色。每斤可泡八十來壺茶水,茶客每人一壺茶,也可兩人一壺,自斟自飲。由于茶客衆多,開水供應量很大,有紫銅皮做成的燒水鍋爐,叫穿心爐子,有一米多高,不僅容量很大,而且可以不斷取走開水添加冷水。茶館的附近有菜館和點心店,出售點心、面食或其他商品,也有人挑了糕點擔子進茶館叫賣的,喝早茶的人往往買來點心,邊喝茶邊吃早點。茶館還備有面盆,喝早茶的客人用熱水洗臉是免費的。

舊時留下茶館還有調解民事糾紛的功能,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以前,留下鎮沒有鎮公所,沒有警察,沒有任何機關,隻有一個叫阿二的地保,出了命案,縣衙門找地保,但是地保不管當地發生的民間糾紛,那麼解決糾紛一般是邀請當地土紳來明辨是非,地方就選在茶館,名叫“吃講茶”,所有在場的茶客都可以聽,如有不公處,任何人可以參加意見,理虧的一方付全堂茶錢,費用也不大,一般二、三塊錢,比打官司便宜得多。這是解決民事糾紛的好辦法,茶館起到民間法庭的作用。

生态建鎮

市生态建設辦對留下鎮創建市級生态鎮進行考核,對留下鎮生态建設給予了高度的評價,一緻認為留下鎮生态鎮創建工作突出規劃抓實施、突出亮點抓整治、突出生态抓發展等方面着手,呈現出了生态鄉鎮建設新氣象、新亮點。

該鎮自2004年創建生态鎮以來,按照省、市、區生态辦的有關文件和生态鎮規劃提出的目标和要求 ,突出規劃抓實施,高起點編制了生态鎮建設規劃,積極實施背街小巷和截污納管工程,總計完成40項,投入資金超過1億元;自來水改造投入2500多萬元,使留下的居民喝上了清潔衛生的自來水。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