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稭畫

麥稭畫

民間工藝畫類
麥稭畫又稱麥稈畫、麥草畫,是一種曆史悠久的漢族傳統工藝美術品,始于隋唐時代的宮廷。它和剪紙、布貼一樣是一種剪貼藝術。利用麥稭自然光澤和搶撕成絲的特性,經燙色或染用經過:“熏、蒸、漂、刮、推、燙、以及剪、刻、編、繪”等多道工序,一般不着色,根據需要進行剪裁和粘貼而成。[1]
  • 中文名:麥稭畫
  • 外文名:
  • 作者:
  • 創作年代:
  • 分類:工藝美術
  • 地區:中國

基本概況

麥稈畫具有光澤透亮、裝钸效果好、藝術感染力強等優點。

作品特點

作為一種古老的漢族民間藝術,麥稭畫古樸,富有有立體感層次感,散發出自然光澤。一般運用國畫形式構圖。嵌貼于鏡框内,作為欣賞品。

發展曆史

麥稭畫工藝品,全國很多地區部有生産,以哈爾濱、潮州南陽、浦江和廣西等地生産的較著名。相傳這種麥稭畫,系在數十年前由印度尼西亞華僑傳入廣東潮州,然後發展起來的。

制作過程

制作工藝

金明麥草

畫的材料隻有一種――小麥麥稈,顔色全部用烙鐵燙出來,無任何染色。金子般的顔色,然後通過深淺不一的色彩過渡,達到單一顔色表現整體色彩的效果,比如鴛鴦的每一片羽毛都經過由淺到深的色彩處理。

制作工具

中小号輕便剪刀、裁紙刀、繪畫用品、玻璃紙、調色工具、水盆或大鋁鍋、毛巾、電熨鬥、毛筆、闆刷、各式刻刀、針、粉撲、鑷子。

制作選料

宜選粗壯、圓挺、有光澤的麥稭。選好的麥稭去掉頂梢和根節部,隻取中間部分。用小尖刀将麥稭從中間剖開,壓成條片狀,刮去裡面的薄膜。

染色工藝

經過挑選的麥稭用漂白粉溶液漂洗,使其潤白、潔淨。如果設計要求隻用原色(不需染色),應精選色澤一緻、無髒污的麥稭。雖說是原色,但也可将麥稭做成麥稭紙後,用電熨鬥燙成濃淡、深淺不同的赭、棕、黃等色調。凡需染色的麥稭要經水煮脫脂,也有用米湯浸泡的,之後才能放入顔料液中染色。染色時要勤翻動麥稭,防止色調不勻。

設計特點

麥稭畫的設計與繪畫大緻相同,設計時要充分考慮麥稭上的自然絲紋,利用它剪貼後呈現出的橫、平、豎、斜的光亮,來表現畫的色彩和品位。設計中要使麥稭的色調和光澤自然和諧,主調明确。

其他相關

底稿

小圖案不用作底稿,較大幅或複雜的圖案需要底稿。方法是:将透明玻璃紙放在設計圖稿上面,按照圖樣輪廓用針紮刺出許多小孔。然後将紮刺出圖案輪廓的玻璃紙放在準備加工成麥稭畫的底闆上,以粉撲在其上不斷拍按或輕擦,圖樣即清晰地印上底闆。

創新

市場上的麥草畫品種較少,可以開發的品種很多,除了傳統的山水花鳥,還可以開發現代人物、曆史名畫等。”據了解,在目前國内規模比較大的河南省汝南縣麥草畫生産基地,麥草畫被開發成了麥草畫工藝瓶、麥草畫工藝口杯等200多個品種。麥草畫的藝術表現不再局限于畫作,而是更多地與其他藝術裝飾品或日常生活用品融為一體,其實用性增強。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