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第一艘航母

中國第一艘航母

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遼甯艦
“中國第一艘航母”,即指遼甯号航空母艦(代号:001型航空母艦,舷号:16,簡稱:遼甯艦),是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隸下的一艘可以搭載固定翼飛機的航空母艦,也是中國第一艘服役的航空母艦。
  • 中文名:中國第一艘航母
  • 外文名:Chinese aircraft carrier Liaoning
  • 前型/級:
  • 次型/級:
  • 研制單位:
  • 國家:
  • 别名:遼甯艦
  • 級别:庫茲涅佐夫級

概述

遼甯号航空母艦前身是蘇聯海軍的庫茲涅佐夫元帥級航空母艦次艦瓦良格号,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瓦良格号于烏克蘭建造時遭逢蘇聯解體,建造工程中斷,完成度68%。1999年,中國購買了瓦良格号,于2002年3月4日抵達大連港。

2005年4月26日,開始由中國海軍繼續建造改進。解放軍的目标是對此艘未完成建造的航空母艦進行更改制造,及将其用于科研、實驗及訓練用途。2012年9月25日,正式更名遼甯号,交付予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

2013年11月,遼甯艦從青島赴中國南海展開為期47天的海上綜合演練,期間中國海軍以遼甯号航空母艦為主編組了大型遠洋航空母艦戰鬥群,戰鬥群編列近20艘各類艦艇。這是自冷戰結束以來除美國海軍外西太平洋地區最大的單國海上兵力集結演練,亦标志着遼甯号航空母艦開始具備海上編隊戰鬥群能力。2018年4月12日,遼甯艦編隊亮相南海大閱兵。

研制背景

蘇聯時期,其軍事指導思想首先否決了核戰争能夠赢得戰争勝利的觀點,核戰争“不可能成為達到政治戰略目的的手段”,所以蘇聯和俄羅斯海軍仍然重視常規武裝力量建設,鑒于蘇聯和俄羅斯航空母艦艦載機數量有限,質量跟不上,且不可能為航空母艦配備像美國航母戰鬥群那樣的護航艦隊,因此,适當增強航母自身的攻擊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

盡管以犧牲艦載機的數量來裝備強大的反艦和防空導彈系統與傳統航空母艦的發展趨勢格格不入,但是蘇聯海軍并沒有把航空母艦作為一個主要的進攻反擊力量,而是将航空母艦作為一種輔助力量,将航空母艦的載機能力與巡洋艦的攻擊能力集成在一起,一定程度上不僅增強了航母自身的攻擊能力和防衛能力,也可以減小航空母艦編隊規模。

從而用航空母艦掩護導彈巡洋艦和攻擊核潛艇進入還擊來犯航空母艦的攻擊陣位,然後利用蘇海軍具有強大攻擊力量的導彈威懾/擊毀來犯航空母艦。這就是之所以在這種軍事指導思想下建立的蘇聯海軍,即使沒有像西方那樣先進的航空母艦,但是卻能夠與西方航母艦隊相抗衡的條件。

建造沿革

1982年5月7日,經過反複醞釀和讨論,蘇聯共産黨中央委員會和部長會議做出了按照1143.5設計方案建造第三代載機巡洋艦的決定。繼第一艘航母“定單105”(1143.5設計方案的工廠編号,“定單105”就是庫茲涅佐夫号載機巡洋艦)于當年9月開工後,1983年蘇聯軍方決定建造第二艘航母“定單106”,同樣由當時烏克蘭聯盟共和國的尼古拉耶夫黑海造船廠承建。

按照當初的設計,兩艘同級載機巡洋艦的滿載排水量為67000噸,全長306米,比美國尼米茲号航空母艦僅短22米。

艦艏飛行甲闆高度距離水面有七層樓高,艦艉飛行甲闆寬度73米。航母最多可容納大約60架戰機,飛行甲闆前部有12具SS-N-19反艦導彈發射器。其主要使命是确保蘇聯彈道導彈核潛艇的安全和戰鬥效能的發揮,消滅敵方海上和基地的海軍兵力。

1985年12月4日,“定單106”在造船台安家落戶。到了1988年,“定單106”船體建造成功,并于當年11月25日下水。1990年7月,“定單106”被命名為瓦良格(Varyag)号,以紀念在1904-1905年日俄戰争中沉沒的瓦良格号巡洋艦。截至1991年11月,瓦良格号的建造率已達68%。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