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南國

安南國

越南的古稱
安南國是越南的古稱。安南一詞,最初作為地區—政區名出現于中國載籍,是唐代初葉的事。本來的越南隻包括現越南北部一帶,不包括現越南南部-本來的占城國。古代越南從公元前3世紀的中國秦朝開始是中國領土。公元10世紀,五代十國時,越南叛亂,從中國分裂出去,中國北宋政府無力平叛,但越南一直作為中國的藩屬國。安南國一詞,最初作為地區—政區名出現于中國載籍,是唐代初葉的事,當時越南是中國安南都護府管轄。1406年,明成祖朱棣派張輔率軍深入安南,至1407年,大獲全勝,消滅了纂位的安南胡氏政權(胡朝),得府州四十八、戶三百十二萬。1407年農曆六月,明朝消滅越南胡朝後,聲稱為了回應當地官吏耆老“原複古郡縣”的請求,便将之改名“交趾”,朱棣改安南國為交趾布政使司,自此安南國正式成了明朝的一個行政區。但這種局面沒能維持多久,之後安南兵連禍結,明軍數次作戰不利。至明宣宗時對連年戰争感到厭倦,楊士奇等大臣乘機進言,宣宗斷然決計罷兵,诏尚在安南的王通等人率軍八萬馀人北返,罷交趾布政使司,安南遂由中國版圖中再次分出作為中國的藩屬國。現如今的越南國在清朝嘉慶前稱安南國,是當時中國的屬國。乾隆帝曾出兵安南,支持黎維祁與安南國王阮光平交戰,并作為“十全武功”之一,大肆宣揚。
  • 中文名:安南國
  • 外文名:
  • 簡稱:
  • 首都:河内、順化
  • 主要城市:
  • 國歌:
  • 國家代碼:
  • 官方語言:
  • 貨币:
  • 政治體制:
  • 國家領袖:
  • 人口數量:
  • 人口密度:
  • 主要民族:京族(越族)
  • 主要宗教:
  • 國土面積:
  • 陸地面積:
  • 海洋面積:
  • 水域率:
  • GDP總計:
  • 人均GDP:
  • 國際電話區号:
  • 國際域名縮寫:
  • 别名:安南、越南
  • 英文名:An Nanguo
  • 政體:君主制
  • 人口:320

安南國

安南,古交阯地。唐以前皆隸中國。五代時,始為土人曲承美竊據。宋初,封丁部領為交阯郡王,三傳為大臣黎桓所篡。黎氏亦三傳為大臣李公蘊所篡。李氏八傳,無子,傳其婿陳日炬。元時,屢破其國。

曆史沿革

唐朝時期

曆史上的越南長期臣服于中國,所以“安南”、“越南”這兩個國名均與中國官方有關。

“安南”之名,最早見于唐高宗永徽六年,655年以後,5府皆隸于廣州,長官稱為五府(管)經略使,由廣州刺史兼任。唐調露元年(679年)所置之安南都護府(治所在今河内)。唐初地方設州、縣。嶺南45州分屬廣州、桂州、容州、邕州、安南5個都督府(又稱嶺南五管)。

唐末的公元905年(一說為906年),靜海節度使獨孤損被貶職流放與此同時,中國境内藩鎮割據,政局混亂,而安南鴻州的曲承裕則憑着他“寬和愛人”的性格及地方豪族身份,受到當地人支持,自稱靜海節度使,治理安南。唐朝被迫承認既成事實,認可曲承裕靜海節度使之職,并加封同平章事( Đồng bình chương sự)。雖然名義上還是唐朝的官員,實際上曲承裕已建立起自主的政權。曲承裕任職不久,便于907年6月去世,其子靜海軍行營司馬權知留後曲颢(Khúc Hạo)繼位。曲承裕越南史稱”曲先主“。

後梁貞明三年(917年),曲颢去世,由兒子曲承美襲位,史稱曲後主。這段時期在越南曆史稱為曲家,這是越南地區脫離中國曆史的開端。

南宋時期

“安南國”之名,南宋紹興十四年(1144年)、紹興二十六年(1156年)即見于記載。

淳熙元年(1174年)初,李朝國王李天祚遣使入貢,南宋孝宗始正式“诏賜國名安南,封南平王李天祚為安南國王”;

淳熙二年(1175年)八月,又“賜安南國王印”。“安南國”之名自此始。

明朝時期

明朝朱棣将安南國設為、交趾布政使司。1407年,明朝為恢複陳朝,出師越南,推翻了胡朝,并在越南交阯布政使司地圖設交趾布政使司(永樂五年設立),對越南進行直接統治。

永樂五年(1407年)置交阯承宣布政使司,治交州府,轄交州府、北江府、諒江府、三江府、建平府、新安府、建昌府、奉化府、清化府、鎮蠻府、諒山府、新平府、演州府、乂安府、順化府、太原直隸州、宣化直隸州、嘉興直隸州、歸化直隸州、廣威直隸州。

永樂六年(1408年)六月一日,明廷正式下诏書,把“安南”更名為“交趾布政使司”(行省),設布政司、按察司、都指揮使司,呂毅任都指揮使司的都指揮使(負責軍務),黃中為副。太原直隸州、宣化直隸州分别升為太原府、宣化府。

永樂九年(1412年)末,置甯化直隸州。

永樂十三年(1415年)置升華府;降演州府為演州直隸州。

宣德二年(1427年)廢交阯布政司,仍為安南國。清各朝封為“安南國王”。

清朝時期

嘉慶即位以後,安南的局勢一度更加動蕩不安,阮光平死後,其子阮光缵繼位,不僅與故廣南王的後裔阮福映發生内戰,還暗中支持中國廣東省一帶“洋盜”的活動,而嘉慶卻無力象乾隆時那樣耀武揚威,隻得采取克制優容态度,終于釀成嚴重問題。“洋盜”事件從最初就有阮光缵支持的安南人參與,嘉慶深知此情,但隻是說:内地人民出洋為“匪”,還無法官為禁止,何況外國人,怎麼值得為這種事興師動衆去征讨該國呢?

阮光缵與阮福映交戰之後,都想讨好清廷以讓清廷支持自己,阮光缵一改過去做法,把60多個“洋盜”解送到廣東;阮福映得知,也縛送“洋盜”到廣東正法。嘉慶對比,卻采取了“坐山觀虎鬥”的态度,囑咐粵督吉慶,說安南兩派自相吞噬,與我國無關,不必過問.如果安南有人内投,自應妥為安置,如果來我國請兵,則一定要據實奏聞。對一直向自己朝觐納貢的小國如此挑釁置之不理,如此内亂又公然表示不幹涉,這在一向以“天朝”自居的清廷,實是少見之事。

嘉慶七年(1802年),阮福映擊敗阮光缵而登上國王寶座,遂遣使清朝,請求以“南越”為國名。嘉慶對此類問題.倒是非常敏感,立即指令軍機處:以“南越”二字冊封,斷不可行。因為南越之名,包羅甚廣,考之前史,如今的廣東、廣西地界,都包括在内。嘉慶認為,阮福映即使領有整個安南,也不過是交恥故地,怎麼竟敢稱為南越,他到底想要幹什麼?于是,嘉慶讓軍機處密饬廣東、廣西一帶海道邊關的地方官留心防備,以防阮福映圖謀不軌。

嘉慶八年(1803年),清朝改“安南國”為“越南國”,冊封阮朝創立者阮福映為“越南國王”。為何國名叫“越南”?《嘉慶重修一統志》卷五五三有一個簡短的說明:“先是,阮福映表請以‘南越’二字錫封。上谕大學士等曰:‘南越’之名,所包甚廣。考之前史,今廣東、廣西地亦在其内。阮福映即有安南,亦不過交趾故地,何得遽稱‘南越’?該國先有越裳舊地,後有安南全壤。天朝褒賜國号,着用‘越南’二字,以‘越’字冠其上,仍其先世疆域;以‘南’字列于下,表其新賜藩封;且在百越之南,着于《時憲書》内,将‘安南’改為‘越南’”。“越南”之名一直沿用至今。

國号更改

其實,阮福映表現還是極為恭順的,他之所以想用“南越”作國名,是因他原從越裳之地起家,如今又吞并安南,所以以兩地各取一字為“南越”,并沒有其它非分之想。嘉慶在摸清實情之後,倒也靈活,持令廣西巡撫孫玉庭轉知阮福映,冊封該國為“越南”,因其先據越裳,越字自應在前,後有安南國,南字理應居後。

從地理位置看,該國又位于百越之南,如此稱呼,也不會與古代的“南越”相混淆。阮福映得知.也很滿意,雙方皆大歡喜,而“越南”國名,也就沿用至今。

史料記載

安南,〔交趾。上都護府。〕開元戶二萬五千六百九十四。鄉五十五。元和戶二萬七千一百三十五。鄉五十六。今為安南都護府理所。

管州十三:交州,愛州,鳚州,峰州,陸州,演州,已上朝貢。長州,諒州,武安州,唐林州,武定州,貢州。已上附貢。縣三十九。羁縻州三十二。

古越地也,秦始皇平百越,以為桂林、象郡,今州即秦象郡地也。趙佗王南越,地又屬焉。元鼎六年平呂嘉,遂定越地,以為南海、蒼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珠崖、儋耳九郡,元封五年置刺史以部之。名曰交趾者,交以南諸夷,其足大趾廣,兩足并立則交焉。漢本定為交趾刺史,不稱州,以别于十二州。建安八年,張津為刺史,士變為太守,共表請立為州,自此始稱交州焉。

吳黃武五年,分交趾、日南、九真、合浦四郡為交州,南海、郁林、蒼梧三郡為廣州,尋省廣州,還并交州,以番禺為交州理所,後又徙于交趾。晉太康中,徙理龍編。隋開皇十年,罷交趾郡為玉州,仁壽四年置總管府,大業三年罷州,複為交趾郡。武德四年又改為交州總管府,永徽二年改為安南都督府,至德二年改為鎮南都護府,兼置節度,大曆三年罷節度置經略使,仍改鎮南為安南都護府,貞地六年又加招讨處置使。

府境:東西五百一十六裡。南北七百九十一裡。

八到:北至上都六千四百四十五裡,水路六千六百四十裡。北至東都五千七百八十五裡,水路六千三百八十裡。西北至峰州一百三十裡。西南至愛州五百裡,水行七百裡。東至大海水路約四百裡。東北至陸州水行一百九裡。西北至姚州水陸相兼未有裡。

貢、賦:開元貢:孔雀,蕉布,犀角,蚺蛇膽,鹦鹉,金,草豆{艹寇},龍花蕊,翡毛,翠毛,鲛魚皮,槟榔,黃屑,白露藓。

管縣八:宋平,武平,平道,太平,南定,朱鸢,交趾,龍編。

宋平縣,上。郭下。本漢日南郡西卷縣地,宋分立宋平縣,屬九德郡,後改為宋平郡。隋開皇十年改屬交州。武德四年于此置宋州,貞觀元年廢宋州,改屬交州。

慈廉水,經縣南二裡。

蘇晉江,南去縣二百裡。

安陽王故城,在縣東北三十一裡。蓋昔交州之地。

連鳚婁音蓮簍。故城,在縣西七十五裡。本漢縣,屬交州郡,有羞官。後漢交趾史理于此,後徙龍編。

武平縣,中下。西南至府九十裡。本扶嚴夷城地也,吳歸命侯建衡三年破扶嚴夷,置武平郡,隋開皇十年廢郡立崇平縣,屬交州。武德四年改名武平。

平道縣,中下。西北至府五十裡。本扶嚴夷地,吳時開為武平郡,立平道縣屬之,隋開皇十年廢郡,縣屬交州。

仙山,縣東北十三裡。隐嶙數百裡,則龍編之西門也。

太平縣,中下。西南至府六十裡。本扶嚴夷地,隋開皇十年分武平置隆平縣,開元二年改名太平。

南定縣,中下。東北至府六十裡。本漢連鳚婁縣地,貞元七年于此置南定縣。

其舊南定縣在今縣東南二百馀裡,羁縻長州側近,開元十年後廢。

朱鸢縣,上。東南至府五十裡。本漢舊縣,屬交趾郡,至隋不改。武德四年于此置鸢州,貞觀元年廢,縣屬交州。

朱鸢江,北去縣一裡。後漢馬援南征,鑄銅船于此,揚排然火,炙船頭令赤,以ㄡ湧浪及殺巨鱗橫海之類。

交趾縣,中下。東南至府一十五裡。本漢龍編縣地,隋開皇十年分置交趾縣。

武德四年于此置慈州,貞觀元年州廢,縣屬交州。

泊江水,西北自崇平縣界流入至此,故名。

慈廉水,北去縣四十步。

龍編縣,中下。西北至府四十五裡。本漢縣,屬交趾郡。立縣之始,蛟龍盤編于江津之間,因以為瑞,而名縣也。武德四年于此置龍州,貞觀元年州廢,縣屬交州。

朱鸢江,在縣北,即鳚榆水之一源也。盧循之寇交州也,刺史杜慧度率軍水步,晨出南津,以火箭攻之,燒其船艦,一時潰散,循亦中矢,赴水而死。

交州故城,在縣東十四裡。吳時刺史陶璜所築。

石九子母祠,在縣東十四裡。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