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尾嶼

赤尾嶼

中國釣魚島附屬島嶼
赤尾嶼為中國釣魚島附屬島嶼之一,标準名稱是赤尾嶼,漢語拼音為Chìwěi Yǔ,地理位置是北緯25°55.3′東經124°33.5′,釣魚島東約110千米處。
  • 中文名:
  • 外文名:
  • 地理位置:
  • 面積:0.0609平方千米
  • 名稱:赤尾嶼
  • 别名:赤嶼、赤坎嶼、赤尾山、赤尾島、赤尾礁
  • 位置:釣魚島東約110千米處
  • 坐标:東經124°34′09″~124°33′50″度,北緯25°53′54″~25°54′06″度
  • 所屬群島:釣魚島列島
  • 所屬國家:中國
  • 所屬省份:台灣
  • 其他信息:國家海洋局、民政部受權公布我國釣魚島及其部分附屬島嶼标準名稱.

簡介

赤尾嶼位于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的最東端,北緯25°55.3′,東經124°33.5′,形如不規則三角形,距釣魚島約110千米,長約484米,寬約194米,面積約0.065平方千米,最高海拔約75米,島嶼主體呈尖塔型。島嶼海岸為基岩海岸,陡崖峻峭,島嶼北側與西側多礁石。

我國現已公布赤尾嶼和赤尾嶼上1座山峰、1個海蝕柱及周邊10個小島的标準名稱。

赤尾嶼是中國釣魚島附屬島嶼之一。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島保護法》,國家海洋局對中國海域海島進行了名稱标準化處理。經國務院批準,國家海洋局、民政部現将釣魚島及其部分附屬島嶼的标準名稱、漢語拼音、位置描述。

地理位置

赤尾嶼(Chìwěi Yǔ)是釣魚台列島最東端的島嶼。位于釣魚島東約110千米處。該名稱為2012年3月3日國家海洋局公布的中國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的标準名稱。其地理位置位于東經124°34′09〞~124°33′50〞度,北緯25°53′54〞~25°54′06〞度,面積為0.195平方公裡。亦稱赤嶼、赤坎嶼、赤尾山、赤尾島、赤尾礁,屬于中國固有領土。目前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大陸)、中國台灣地區與日本國存有領土争議問題。日本稱之為大正島。

在中國台灣島東北部180公裡的東海海域内,與日本琉球群島之間隔2000米以上的深海溝。是中國台灣省的附屬島嶼。其中釣魚島面積約5平方公裡,主要由火山岩組成。

最早發現

春秋戰國時代成書的《山海經》,最早留下了中國人發現釣魚台列嶼的記錄。《山海經.海内北經》記載:“列姑射,在海河州中”。所謂“列姑射”是指無人居住的海山島嶼,按照道家的說法,這種無人島是仙人居住的地方。“在海河州中”是指北赤道洋流内的黑潮流帶,按今天的海洋地理學,知道黑潮流帶是海中一個最強大的海流,他的寬度約30海裡至60海裡,相當于一千條長江那麼大的洪流,這條洪流從台灣島的東側,宮古八重山群島的西側中間一直流向日本的八丈島。

所以,“列姑射”之中的釣魚嶼、黃尾嶼正好在黑潮流帶的左側,隻有赤尾嶼在流帶中間偏左部位,證明《山海經》所說的“列姑射,在海河州中”是指釣魚台列嶼,是中國先民最具有權威性的确确實實的發現,隻是每一個島山尚無正式名稱。

又據《山海經.海内北經》記載,“姑射國在海中,屬[燕],列姑射西南,山環之。”就是指的姑米山“國”。彼時乃是一個小島“國”,在政治關系上屬燕,就象“倭屬燕”一樣。所謂“列姑射西南,山環之”,就是指“釣魚台列嶼”各島之“西南”所存在的宮古八重山群島,該群島在海上之分布确實形成環列之狀。

這條“姑射國在海中,屬燕,列姑射西南,山環之”,與前項“列姑射,在海河州中”之記錄,具有很強的互證互補之價值,可以進一步證明,中國先民的東海探察是全海域的,包括了“黑潮”流帶兩邊的海山島嶼,也包括了琉球列島以東的北太平洋内的諸海溝,即《列子》所說的東海之大壑。

相關記載

中國自春秋戰國時代起,曆秦漢、魏晉、隋唐、宋元,直至明清兩朝,在曆次經營和開發東海、東鳀,及招谕琉球(夷洲、流虬、流求、瑠求)的軍事探險行動中,都自然中國自春秋戰國時代起,曆秦漢、魏晉、隋唐、宋元,直至明清兩朝,在曆次經營和開發東海、東鳀,及招谕琉球(夷洲、流虬、流求、瑠求)的軍事探險行動中,都自然地和必然地要勘察水道所經過的海山島嶼,計算往返航海程次,這是中國發現、命名和經營中華海山,諸如台灣全島及所有附屬名島嶼(包括釣魚嶼、橄榄山、黃尾嶼、赤尾嶼等島嶼)并澎湖列島等,最合乎天理、地理和人文情理之根據。

東鳀是中國先民經營台灣之初最準确最形象的命名,所謂鳀是指大鲇魚,鲇魚頭大尾小,背部青黑色,形象地描繪了台灣島的島形。漢代,東鳀人及東鳀壑兩邊“二十餘國”以時向漢帝國稱臣納貢。魏晉時代,東鳀人“于時東鳀即序,西傾順軌”,表明繼續歸向大陸王朝政權并進貢。三國·吳大帝時代,曾經派“甲士萬人”征夷洲和亶洲,所謂夷洲是指琉球本島,亶洲是指日本國的四國地方,表明中國人最早開辟了由中國的浙江通往琉球和四國的水道。

三國

吳大帝派遣水軍征夷洲

公元230年(吳大帝黃龍二年)“吳大帝孫權,遣将軍衛溫、諸葛直将甲士萬人,浮海求夷洲及亶洲。亶洲在海中,長老傳言:秦始皇帝遣方士徐福,将童男童女數千人入海,求蓬萊神山及仙藥,止此洲不還。世相承有數萬家,其上人民,時有至會稽貨布。會稽東(冶)縣人海行,亦有遇風流移至亶洲者。所在絕遠,卒不可得至,但得夷洲數千人還。”

――摘自《三國志·吳志》

隋朝時期

“隋炀帝大業元年(605年),海師(航海專家)何蠻等奏,每春秋二時,天晴風靜,東望,依稀似有煙霧之氣,亦不知幾千裡。”大業三年(公元607年)“琉球國,居海島之中,當建安郡(福州)東,水行五日而至。……大業三年,炀帝令羽騎尉朱寬入海求訪異俗,海師何蠻言之,遂與何蠻俱往,因至流求。遙觀地界,于波濤間蟠旋蜿延,其形若虬浮水中,名曰流虬(嗣後改名流求,故唐宋之史皆曰流求)”。

大業四年(公元608年)“明年,炀帝夏令(朱)寬慰撫之,流求不從,寬取其布甲而還。時倭國使來,見之曰:此‘夷邪久國’人所用也。”大業五年(公元609年)“大業三年(607年),(陳稜)拜武贲郎将,後三歲(609年)與朝請大夫張鎮州發東陽兵(當為潮州水兵)萬餘人,自義安(今廣東潮州)泛海擊流求,月餘而至。”“又,帝遣武贲郎将陳稜、朝請大夫張鎮州,率兵自義安浮海擊之(流求)。

至高華嶼,又東行二日,至鼊(讀GouBi)嶼,又一日便至流求國。”大業六年(公元610年)“正月,……己醜(二十七日)倭國遣使貢方物。二月乙巳(十三日),武贲郎将陳稜、朝請大夫張鎮州擊流求,破之,獻俘萬七口(一說一萬七千口),頒賜百官。”

宋朝

福建地區的地志明确記載湄洲島正對琉球,海道出東海行二日乃至高華嶼,證明當時南宋朝所屬的“山川”已把高華嶼即釣魚嶼納入福建的管轄之下。

元朝

曾數次派水軍前往琉球進行招谕活動,最終建立了友好來往關系,琉球國王派遣官生進國子監讀書。從而為明初建立穩固的中琉宗藩關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明朝

1372年(洪武五年)明朝政府派特使楊載前往琉球,宣谕明朝皇帝的诏書,引領琉球國王派遣的使臣來大陸向明朝政府稱臣納貢。從明初一直到清末,中琉兩國建立了長達500餘年之久的最親密的牢固的宗藩關系,琉球的二十四代國王皆由明清兩朝政府分别派遣冊封使前往主持冊封儀式,宣讀祭奠先王、委任國王的诏書,頒發國王印信。琉球國王去世之後,其繼承人稱為世子,由其陪臣共同“保結”,經明清兩朝禮部核實并頒布皇帝冊封诏書之後才可以正式稱為國王。琉球國的内政實行自治,自為聲教,中國政府不予幹預,隻對其外交和國家安全給予保護和監督。

所以,在中國明清兩朝政府和琉球王國政府的正式交往中,已牢固地确立了明清兩朝的宗主國地位和彼此的疆域界限。明朝政府為了防倭禦寇,曾數次派遣水軍清剿倭寇,并駐守琉球大洋,整個琉球海域完全掌控在明朝政府水軍的管轄範圍之内。所有從中國東海沿海到琉球海域經過的中華海山,包括釣魚嶼、橄榄山(今俗稱南小島、北小島等名)、黃尾嶼、赤尾嶼等島嶼即釣魚台列嶼,均在中國軍事衛所的管轄範圍之内。

而琉球國所屬的海山島嶼,處處都留下了明朝官商軍民人等的曆史足迹。琉球所屬島嶼的最原始的名稱都留有明朝人命名的痕迹,并被西洋諸國所繪的中國沿海地圖所沿襲,一直沿用到日本吞并琉球以前國最東的島嶼。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