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排精神

女排精神

中國共産黨人精神譜系的偉大精神
女排精神是中國女子排球隊頑強戰鬥、勇敢拼搏精神的總概括。其具體表現為:紮紮實實、勤學苦練、無所畏懼、頑強拼搏、同甘共苦、團結戰鬥、刻苦鑽研、勇攀高峰。她們在世界排球賽中,憑着頑強戰鬥、勇敢拼搏的精神,五次蟬聯世界冠軍,為國争光,為人民建功。她們的這種精神,給予全國人民巨大的鼓舞。國務院以及國家體育運動委員會、共青團中央、中華全國青年聯合會、中華全國學生聯合會和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号召全國人民向女排學習。從此,女排精神廣為傳頌,家喻戶曉,各行各業的人們在女排精神的激勵下,為中華民族的騰飛頑強拼搏。團結協作、頑強拼搏的女排精神始終代代相傳,極大地激發了中國人的自豪、自尊和自信,為我們在新征程上奮進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力量。2021年9月,中國共産黨中央委員會批準了中央宣傳部梳理的中國共産黨人精神譜系第一批偉大精神,女排精神被納入。定義為“祖國至上、團結協作、頑強拼搏、永不言敗”[1]
  • 中文名:女排精神
  • 外文名:the fighting spirit of the Chinese women's volleyball team
  • 定義:
  • 所屬運動:
  • 精神内容:祖國至上、團結協作、頑強拼搏、永不言敗
  • 出現時間:20世紀80年代
  • 拼音:nǚ pái jīng shén
  • 地位:中國女排的曆史遺産

女排背景

1981年,袁偉民率領中國女排在世界杯上首奪世界冠軍,開啟5連冠輝煌。

1981年,中國女排首奪冠軍的時候,郎平21歲;2019年榮膺第10冠,她已經59歲;她以運動員和教練員的身份見證了10次奪冠中的8次。

2003年,陳忠和麾下的“黃金一代”時隔17年重奪世界冠軍。

2019年,郎平帶着新一代中國女排在世界杯上成功衛冕。3次具備傳承意義的奪冠,都是在大阪,都是在女排世界杯上。

1981年到2019年,中國女排先後10次在世界女排三大賽上奪得冠軍。每一次的奪冠曆程不盡相同,有5連冠時代的水到渠成,有雅典奧運會上的驚天逆轉,也有像2019年這樣的“十全十美”。中國女排的10冠王,不僅在中國三大球當中成績最好,放眼世界體壇,在不到40年間十奪世界冠軍,也是不多見的。

精神傳承

一代女排精神的植根基礎

那麼,什麼是女排精神?它與技術實力有什麼關系?辯證唯物論認為,精神,屬于上層建築的範疇,它必依附或植根于相應的物質基礎之上,女排精神也不例外。物質是第一性,精神是第二性,但精神可以反作用于物質。

女排精神不是偶然出現,它是如前所述幾代中國排球人幾經磨難、不斷探索、共同締造的結晶,是七八十年代由袁偉民指導和他的團隊傳承與創建,以及爾後他的繼任者陳忠和、郎平等教練,承上啟下,發揚光大,并通過訓練比賽生活這個大舞台,把它演繹得淋漓盡緻的必然産物。正所謂時勢造英雄,英雄引領時勢。

又一代的中國女排人,身體力行地傳承着“女排精神”。正因為這種精神的薪火相傳,讓大家敢于期待來年在東京奧運會的女排賽場上,再次迎來升國旗、奏國歌的榮譽時刻。

女排精神曾被運動員們視為刻苦奮鬥的标杆和座右銘,鼓舞着他們的士氣和熱情。更關鍵的是,它因契合時代需要,不僅成為體育領域的品牌意志,更被強烈地升華為民族面貌的代名詞,演化成指代社會文化的一種符号。它一直與女排的得失、沉浮緊緊聯系在一起,并成為評價中國女排的最難以割舍的标準。

女排精神之所以備受推崇,最重要的是那種足以流芳百世的不畏強敵、頑強拼搏、永不言棄的精神,遠遠比“五連冠”本身更加能鼓舞國人。

郎平看來,中國女排的精神不隻是赢得冠軍,而是有時候明知難赢,也竭盡全力。2019年9月29日 ,她更新了“女排精神”的内涵:無論遇到什麼困難,都要有團隊精神,踏踏實實,做好工作。

隊長朱婷認為,“女排精神”就是傳承,從最早的5連冠輝煌延續至今,“女排精神”的實質沒有變化,新一代隊員一直在豐富内涵,一起努力,永不放棄。

張常甯認為,新時代的“女排精神”就是,哪怕隻剩1%的機會,也要100%地努力。

背景因素

女排精神的産生有5大背景和因素。

外交作用

20世紀60年代,有“魔鬼教練”之稱日本著名排球教練大松博文帶領日本女排創下175場連勝的奇迹。1964年至1965年,大松博文應周恩來總理邀請,3次來華,幫助訓練中國女排。由此,中國女排引入“魔鬼式”訓練法,大運動量和多球訓練也被引入到其他項目中。日本教練在訓練中很注重嚴格要求、團結協作、頑強拼搏,這也是“女排精神”最初的源頭。大松博文開創了外教來華執教的先河,從此,吸收了先進技戰術理念的中國女排逐漸崛起。

國家領導

當時乒乓球運動已經開展得很好,而作為集體項目的排球卻還沒有起色。大松博文在北京訪問時,其新穎的訓練方法引起了周恩來總理的高度重視。時任國家體委主任的賀龍元帥在看過大松的訓練後,也提倡要腳踏實地地進行排球訓練。當時的另一個背景是中國正處于三年自然災害後的恢複期,浮誇風較嚴重,工作不踏實。正好排球界出現了這樣的機會,周恩來總理就非常明智地抓住了。

機遇

“文化大革命”後期的1972年4月,國家體委要求各省運動隊恢複正常訓練。1976年6月,袁偉民走馬上任重新組建中國女排,并召回了一批已為人母的老隊員;同時也挑選了一批年輕選手,後來“三連冠”時的主力曹慧英、楊希、陳招娣都是15歲左右。重新組建的中國女排處于上升期,在大賽嶄露鋒芒也是時間問題。

外力因素

1979年,國際奧委會恢複了中國的合法席位,這樣中國女排就有機會在更多的國際大賽中露面。當時,中國男排戰績有所滑坡,而中國女排卻不斷取得好成績,逐漸成為當時國人最為關注的項目之一。1979年,中國女排戰勝日本隊,首奪亞洲排球錦标賽冠軍,并成為“三大球”中率先“沖出亞洲”的隊伍。

國家需要

當時中國處于改革開放初期,整個社會處于百廢待興又充滿希望的狀态,但中國朝哪走并不明确。此時,中國女排站了出來,使得迷茫中的老百姓看到了希望。1981年,中國的跳水、體操和乒乓球取得了許多輝煌,但排球因其集體作戰,以及對抗的激烈程度,還是帶給國人最深的觸動。北京大學學子喊出“團結起來,振興中國”的口号。這一年,中國男排取得世界杯參賽資格;中國女排以7連勝首奪世界杯。中國人的自尊、自強在排球賽場酣暢淋漓的扣殺中,得以體現。

精神誕生

世界杯排球賽、世界排球錦标賽和奧運會排球賽是代表世界最高水平的三個大型排球比賽。1979年11月26日,中國奧委會恢複在國際奧委會席位 (重返奧委會)僅一個月之後,中國女排就奪得了亞錦賽冠軍,成為“三大球”中第一個沖出亞洲的項目。

1981年,中國女排以亞洲冠軍的身份參加了在日本舉行的第三屆世界杯排球賽。經過了7輪28場激烈的争奪,11月16日,中國隊以7戰全勝的成績首次奪得世界杯賽冠軍。袁偉民獲“最佳教練獎”,孫晉芳獲“最佳運動員獎”、“最佳二傳手獎”、“優秀運動員獎”,郎平獲“優秀運動員獎”。随後,在1982年的秘魯世錦賽上中國女排再度奪冠。緊接着,在1984年的第23屆奧運會上,中國女排實現了三連冠的夢想。中國女排并未就此止步,在1985年的第四屆世界杯和1986年的第十屆世界女排錦标賽上,中國女排連續二次奪冠。于是,從1981年到1986年,中國女排創下的世界排球史上第一個“五連冠”,開創了我國大球翻身的新篇章。

1981年11月,中國女排首次奪得世界冠軍後,當時的《人民日報》就曾報道,截至1981年12月4日,中國女排收到賀信、賀電和各種紀念品達3萬多件。北京商标一廠、無錫鐘表廠等生産單位的職工在信中表示,要“學習女排精神,保證完成和超額完成生産任務。”受“女排精神”鼓舞的北大學子則喊出“團結起來,振興中華”的時代最強音。

女排奪得三連冠後,各種媒體更是加大了對女排精神的宣傳力度。諸如有媒體報道,“某工廠女工看了女排的事迹之後,每天早來晚走,精心操作,班産量天天超額完成計劃”;“某煤礦工人看完女排比賽之後,自覺加義務班,日日超産”等。《人民日報》還開辟了“學女排,見行動”的專欄。

更多的中國人則通過女排精神,真實地體會到一種從未有過的自豪感。“學習女排、振興中華”成為口号,在全社會掀起了一股學習中國女排的熱潮。女排精神簡而言之,就是拚搏精神。這種精神在當時的中國,被大力提倡,有着深刻的時代背景。社會學家、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王春光則指出,“改革開放早期階段,國人猛地意識到與世界的差距,而變得有些失落和彷徨。因此在這一背景下,‘女排精神’廣為傳頌,其實就是在向國人和全世界莊嚴宣告中華民族崛起的信心和能力。”

1986年,中國女排實現曆史性的五連冠後,女排精神開始被人們口口相傳。

實際上,女排精神從一開始就超出體育競技範圍,而對各行各業的勞動者起到了激勵、感召和促進作用。改革開放早期階段,國人猛地意識到與世界的差距,而變得有些失落和彷徨。在此背景下,國務院以及國家體委、共青團中央、全國青聯、全國學聯、全國婦聯号召全國人民學習“女排精神”,為民族騰飛和社會主義建設而努力奮鬥。“女排精神”的廣為傳頌,其實就是在向國人和全世界莊嚴宣告中華民族崛起的信心和能力。

看着女排姑娘們一次一次的飛身魚躍救球,一次一次帶傷參加比賽,這種不抛棄,不放棄的精神,一直延續影響到各個行業。

時代價值

女排精神曾是時代的主旋律,是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征,影響了幾代人積極投身到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事業當中。女排精神不僅成為了中國體育的一面旗幟,更成為整個民族銳意進取,昂首前進的精神動力。在21世紀,女排精神仍具有巨大的現實意義和時代價值。

弘揚女排精神有利于我們改善社會風氣,引導人們樹立正确的價值觀,增強人們的思想道德意識。在改革開放的條件下,人們在享受市場經濟發展給人民帶來好處的同時,也感覺到經濟活動中存在着投機取巧的心理和極端個人主義、損人利己的不道德行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最終價值取向是人民和國家的利益得到實現。如果每個人為滿足個人利益而損害國家和人民利益,甚至不惜損德犯法,那麼整個社會将成為一盤散沙,個人利益最終也難以實現。因此,必須弘揚女排精神,團結協作、無私奉獻,讓人們能明确國強我榮,國弱我辱,能正确處理國家、集體、個人三者之間的利益關系。讓人們明确實現良好的社會風氣,需要每個人勇敢的奉獻,真誠的付出,建立同心同德,團結互助、和諧美好的社會關系,最終用正确的精神力量規範、矯正人們的行為和價值觀念,獲得人生價值的最終實現。

弘揚女排精神有利于調動人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積極性,激勵人們迎難而上,加快小康社會美好理想的實現。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還有不盡如人意的地方,經濟還處于發展中,社會矛盾還一定程度存在,人們對實現全面小康的認識不足,面對艱巨的任務還會出現信心不足。因此,必須用女排精神教育人們:一個缺乏理想信念的民族,就是失去了精神支柱,失去了追求和目标,失去了前進的動力和方向的民族。這樣的民族是沒有任何希望和前途的。人總是要有一點精神的,越是艱苦的事業,越需要精神的支撐,必須具有社會主義必勝的信念。必須用“女排精神”教育人們:發揚艱苦奮鬥的精神,不畏艱險、埋頭苦幹實現全面小康社會,才能使經濟更加發展,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

中國女排精神的光芒,離不開無私奉獻。奧運會四年一屆,隻有到了奧運會,中國女排才會真正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平日裡默默無聞的她們,并不會占據人們的視覺焦點,不會屢屢成為新聞媒體報道的對象。即便有女排五連冠的曆史光環在,但一個項目如果沒有足夠夯實的群衆基礎,其發展會面臨阻力。中國女排隊員多年來持續的付出,無私的奉獻,那種不計回報的高尚精神,讓人們肅然起敬。一個社會的發展,離不開女排精神的弘揚,那種甘于孤獨、樂于奉獻的精神,讓人們感動的同時,也需要傳播和繼承。中國女排從默默無聞、卧薪嘗膽中走出低谷,這種甘于寂寞、堅信自己會重拾榮耀的道路走得困難卻堅定,閃爍着強大的精神之光。

中國女排精神的光芒,離不開科學備戰。中國女排能夠重新站在世界巅峰,不但需要隊員們自強不息的拼搏精神,還需要教練員們對世界女排大勢有充分的了解。随着古巴、俄羅斯等傳統女排強隊的沒落,一大批女排新生力量奪人眼球,站上世界舞台的她們以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力量讓人們眼前一亮。女排領域需要這些新生力量,但這對志在奪冠的中國女排來說,卻意味着更多艱難與挑戰。在這方面,中國女排教練員做出了巨大努力,中國女排在賽場上恣意釋放熱情,展現能力,最終戰勝這些球隊,得益于自我發揮,更離不開教練員背後默默地付出,他們通過視頻剪輯、徹夜分析,為中國女排安排了針對性的打法,為中國女排奪冠鋪平了道路。這種着眼全局、重視對手、科學備戰的部署,讓女排精神閃爍出智慧光芒。

中國女排精神的光芒,離不開團隊精神。伴随女排的高奏凱歌,越來越多的體育迷知曉了女排背後不為人知的故事。主教練郎平放棄了在美國的優厚待遇,隻身一人回國執教,一句“國家需要我,我就回來了”讓郎平展現出她純粹的一面,也是她對中國女排團隊精神的最好理解。面臨當時女排隊伍人才青黃不接、球員基本功不紮實的窘境,女排團隊積極挖掘人才力量,樹立“大國家隊”的理念,動态的運動員管理機制更是讓越來越多的運動員有了比賽機會。在比賽中,我們看到女排姑娘每一次得分、每一次協作回球後都會輕輕擁抱、綻放笑容、互相鼓勵,這就是女排隊員對團隊精神的最好理解。把女排教練組、隊員當做自己的家人,為了家人而戰,為了夢想而戰,這種對團隊精神的深刻理解,讓女排精神有了溫暖的人性光芒。

中國女排重新站在世界巅峰,用優異成績回報國人關注,她們的精神值得人們頌揚。然而,女排精神卻遠不止“堅持、拼搏”這四個字,其背後深刻的内涵更值得我們敬仰。女排精神不是國人暫時的精神助力劑,它在帶給我們靈魂深處的感動的同時,更應成為我們每個人自強不息的精神動力。

女排精神所蘊含的意義已經遠遠超越了體育的範疇,被視為融入各項事業中的寶貴精神财富,已經深深紮根在中國人的心中,化作濃濃的解不開的情結,顯示了強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它将永遠激勵着中國人民。

奧運精彩

2016年8月20日,中國女排隊員在升國旗儀式上唱國歌。當日,在2016年裡約熱内盧奧運會女子排球決賽中,中國隊以3比1戰勝塞爾維亞隊,奪得冠軍。

随着排球落地,中國女排的姑娘們抱成一團,歡呼雀躍,裡約熱内盧的小馬拉卡納齊諾體育館變成了歡樂的海洋。中國女排在時隔12年之後,再次奪得奧運會金牌。年輕的女排姑娘在郎平的帶領下拼出了中國女排又一個輝煌。

回顧此屆奧運會,才能明白女排姑娘們這枚金牌的來之不易。小組賽2勝3負的戰績險些讓她們提前告别裡約。淘汰賽第一輪,她們就遇到了東道主巴西隊,中國女排在不被看好的情況下上演了神奇的逆襲,3-2擊敗巴西隊。這場勝利是對中國女排姑娘們決不放棄的拼搏精神最好的褒獎。

半決賽對陣荷蘭,曾經在小組賽中被對手逆轉的中國姑娘們不再懼怕,因為她們已經邁過了那個束手束腳的思想包袱,3-1的比分讓所有人都不敢再輕視這支年輕的隊伍,12名女排姑娘用自己的拼搏換來了再次踏進奧運會決賽的機會。

對于國人來說,這場決賽的場面注定永生難忘。中國女排的姑娘們用旺盛的鬥志和對勝利的渴望诠釋着頑強拼搏的體育真谛,天道酬勤是這支中國女排最好的注腳。

曾有一段時間,中國女排堕入低谷,人們都認為“女排精神”已經随着時代而煙消雲散,但是郎平帶領着這支稚嫩的球隊用一枚沉甸甸的金牌證明,“中國女排精神”永不會消失。

如今,中國女排姑娘們再次點燃了國人的激情,仿佛一時間又回到了那個激情燃燒的歲月,淚水、喝彩、掌聲都不能表達心中的激動。這一夜中國女排是的焦點,是她們用自己的努力創造了中國體育的又一個奇迹,用任何美好的詞彙都不能表述女排的光榮。這一夜,中國女排是最可愛的人,她們的精神值得中國體育永世傳頌。

偉大精神

2021年9月,黨中央批準了中央宣傳部梳理的第一批納入中國共産黨人精神譜系的偉大精神,女排精神被納入。

英雄基因

在剛剛結束的裡約奧運會上,我國體育健兒以出色的表現,生動诠釋了奧林匹克精神和中華體育精神,為祖國争了光,為民族争了氣,為奧運增了輝,為人生添了彩,激發了全國人民的愛國熱情和全世界中華兒女的民族自豪感,增強了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自信心。特别令人振奮的是,中國女排以蕩氣回腸的逆襲,為祖國赢得一枚彌足珍貴的金牌。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會見參加裡約奧運會中國體育代表團全體成員時指出的,“中國女排不畏強手、英勇頑強,打出了風格、打出了水平,時隔12年再奪奧運金牌,充分展現了女排精神,全國人民都很振奮”。中國女排以高昂的鬥志、頑強的作風和敢于争第一、敢于挑戰和超越自我的行動,诠釋和刷新了“無私奉獻、團結協作、艱苦創業、自強不息”的女排精神,引發了一場觸及國人靈魂的精神洗禮,有力地弘揚了中國精神。在國家由大向強發展的關鍵階段,我們尤其需要大力弘揚女排精神,凝聚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的磅礴力量。

•t鑄就體壇傳奇的精神瑰寶

中國女排,是世界體壇不斷創造奇迹的一支勁旅。從20世紀80年代的“五連冠”到如今再度奪取奧運冠軍,35年來,中國女排團結奮進、勇于拼搏、永不放棄,不斷用行動诠釋和豐富着中華民族精神和偉大時代精神結合而成的女排精神。多年來,盡管女排隊員換了一批又一批,但女排精神一直在激勵着這支隊伍成長成熟,向新的勝利目标奮進。

鑄就從弱到強傳奇的精神瑰寶。每一個世界冠軍都要經曆從弱到強的發展過程,中國女排也不例外。走向冠軍的曆程鍛造了女排精神。20世紀60年代,中國乒乓球運動已經取得了驕人的成績,但排球運動卻沒有多大起色。在黨中央的重視、關懷和指導下,中國女排引入“魔鬼式”訓練法,注重嚴格要求、團結協作、頑強拼搏,開掘出女排精神最初的源頭。此後,女排在艱苦訓練中不斷砥砺精神,增強問鼎世界冠軍的實力和勇氣,到1981年,中國女排終于奪冠!從1981年到1986年,中國女排創下世界排球史上第一個“五連冠”,也創造了我國大球奪冠的奇迹。

鑄就再度崛起傳奇的精神瑰寶。世界體壇競争激烈,沒有永遠的冠軍。從1986年到2003年,中國女排有17年時間與世界冠軍無緣。

然而,無論處在波峰還是在波谷,女排精神永在!正如郎平所言:“中國的女排精神與輸赢無關,不是說赢了就有女排精神,輸了就沒有。要看到這些隊員努力的過程。”這種筚路藍縷的努力過程,其間有高低起伏,有質疑诘難……然而,這一切也砥砺着中國女排更加成熟。她們沒有被挫折吓倒,在紮紮實實的拼搏奮鬥中不斷積蓄着取勝的實力。終于,世界杯和2016年的奧運會上,她們用冠軍證明了這種努力的價值,也證明了女排精神永在!

鑄就絕地反擊傳奇的精神瑰寶。體育的魅力很大程度上在于能夠激發人類挑戰生理極限和精神潛能。劣勢甚至絕境,往往更能激發勇敢者闖關奪隘的鬥志。這次奧運會,中國女排被分到“死亡之組”,從“死亡之組”出線後又對陣占盡天時地利人和的巴西隊。人們普遍認為,這場比賽獲勝的概率不高。然而,中國女排卻成功“逆襲”,硬是憑着一股頑強精神戰勝對手。這一切,讓人們在心潮澎湃、血脈贲張中深切體驗到了永不放棄、永不言敗的女排精神。

•t勇于超越自我的精神基因

女排精神不僅是中國體育精神的高度凝練,更是中華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集中體現。1981年,中國女排在第三屆世界杯決賽奪冠後,太原機械學院全體師生送來了“振興中華”的大匾。從那以來,女排精神就超越了摘金奪銀的意義,影響和激勵着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而不懈奮鬥。究其根源,正在于女排精神深刻蘊含着推動民族複興的英雄基因。

無私奉獻的犧牲精神。沒有私心雜念、敢于犧牲的人,才能做到寵辱不驚,在各種困難挑戰面前最大限度地發揮潛能,集中精力迎難而上、勇闖難關。在這次奧運會上,中國女排之所以能夠實現大逆轉,就是因為她們戰勝了執着于冠軍的雜念。尤其是主教練郎平,之所以能夠面對巨大壓力和空前“險境”,指揮若定,就是因為有不計得失敢于拼搏的無私心境!在實現民族複興的征程上,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培養這種為實現國家、民族利益無私奉獻的精神境界。

團結協作的團隊精神。2014年3月,郎平曾在文章中寫道:“在我的字典裡,‘女排精神’包含着很多層意思。其中特别重要的一點,就是團隊精神。女排當年是從低谷處向上攀登,沒有多少值得借鑒的經驗,但是在困難的時候,大家總能夠團結在一起,心往一塊想、勁往一處使。”執教中國女排,郎平用上了團隊協作的法寶:将國際化、專業化的團隊合作轉化為“大國家隊”訓練模式;征戰裡約奧運,郎平仍然巧妙運用團隊協作的法寶:用老隊員穩軍心,用新隊員打拼殺,12名隊員輪番上場,人人都是主力。女排背後的大團隊也形成了支持女排的強大正能量,各種專業人才形成了托舉女排高峰的巍巍高原。推進民族複興,我們更要萬衆一心,人盡其力,凝聚攻堅克難、團結奮進的強大力量!

艱苦創業的奮鬥精神。中國女排的發展史,就是一部艱苦創業史。從白手起家到鑄就輝煌,靠的是艱苦創業;從低谷再到巅峰,靠的仍然是艱苦創業。在國家經濟基礎薄弱、物資匮乏的年代,她們利用最為簡陋的條件開展“魔鬼訓練”,即使摔得遍體鱗傷也含淚堅持;遠赴裡約征戰,主辦方提供的訓練場地和時間條件不能滿足中國隊需要,她們就自己聯系了位于貧民窟附近的場地加練……主教練郎平,在屢獲世界冠軍後不願躺在功勞簿上享受。這樣的艱苦創業精神,在推進民族複興偉業的新長征中永不過時!

自強不息的拼搏精神。2014年2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看望參加第22屆冬奧會的中國運動員代表時深刻指出:“重大賽事最令人感動的未必是奪金牌,而是體現奧運精神。這正是中國人講的自強不息。”30多年來,中國女排前進的道路上有輝煌也有挫折,但不論在什麼情況下,中國女排一直頑強拼搏,永不言棄。處順境就自強不息增創更大優勢,處逆境則自強不息化劣勢為優勢,從不怨天尤人,始終以頑強拼搏精神帶給人們感動與鼓舞。即使是面對最強大的對手,她們也毫無懼色,一球一球拼、一分一分頂,直到比賽的最後一刻!在推進中華民族複興的偉大征程中,我們尤其需要弘揚這種自強不息的拼搏精神,也隻有這種精神才能保證我們在推進人類文明進步的曆史接力賽中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t推動民族複興的精神力量

如今,我們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目标,前所未有地具有實現這個目标的能力和信心,但前進道路仍然充滿風險和挑戰。在實現中國夢的新征程上,我們要大力弘揚女排精神,使之化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鬥的強大精神力量,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不懈奮鬥。

在弘揚女排精神中增強推進民族複興的戰略定力。郎平這樣解讀女排精神,“你一路雖走得搖搖晃晃,但站起來抖抖身上的塵土,依舊眼中堅定”。這種堅定的眼神,是中國女排向勝利進軍的戰略定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尤其需要這種戰略定力。當前,我們正處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我們既要堅定“中國自信”,也必須直面國家由大向強“關鍵一躍”面臨的巨大戰略阻遏和戰略反沖。中華民族要想成為真正的世界強國,唯有不怕挫折和打擊。我們要從女排精神中汲取力量,頂住壓力、沖破阻力,堅定信心、勇毅笃行,不忘初心、不懈奮鬥,向着偉大目标邁進。

在弘揚女排精神中增強推進民族複興的闖關實力。中國女排登頂裡約奧運,是一步步闖關奪隘拼出來的。同樣,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征程上,遇到的難題也在逐步升級,這對我們闖關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跨越“修昔底德陷阱”,需要我們去闖;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也需要我們去闖;如何跨越“塔西佗陷阱”,還需要我們去闖……我們要大力弘揚女排精神,以咬牙頂住的恒勁、一分一分争的韌勁、不畏強敵的拼勁,堅持不懈,攻堅克難,善作善成,以強大闖關實力奔向中國夢的光明未來。

在弘揚女排精神中增強推進民族複興的創新活力。再強大的精神,也離不開一定的物質基礎,尤其是科技創新的強大支撐。單靠精神不能赢球,還必須技術過硬。女排精神内在蘊含着改革創新的時代精神。近年來,女排大膽借鑒國際體育管理經驗,創新管理體制、隊員選拔機制和訓練模式,以科學精神強化拼搏精神,豐富了“女排精神”的内涵,這也成為裡約之行取得輝煌戰績的重要法寶。我們實現民族複興必須進一步弘揚創新精神,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勇于突破體制機制瓶頸制約;在日趨激烈的全球綜合國力競争中,堅持走自主創新道路,更加自覺地推進各個領域創新。

在弘揚女排精神中彙聚推進民族複興的整體合力。幾十年來,中國女排始終注重通過緊密團結、協調配合來增強團隊整體實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不是哪一個人、哪一部分人的夢想,而是全體中國人民共同的追求;中國夢的實現,不是成就哪一個人、哪一部分人,而是造福全體中國人民。這就要求我們,在追夢征程中必須大力弘揚女排精神,形成同心共築中國夢的千鈞合力。中國夢是全體中國人民的夢,我們要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齊心協力、共同奮鬥,把個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到實現民族複興偉大夢想的實踐中!

社會評價

央視快評

中國女排奪得2019年女排世界杯冠軍,成功衛冕。這是中國女排赢得的第十個世界大賽冠軍,也是她們為新中國70華誕送上的一份特殊的生日禮物。習近平總書記緻電祝賀,勉勵大家繼續保持昂揚鬥志,不驕不躁,再創佳績。作為三大球中唯一一支奪取過世界冠軍的運動隊,中國女排的影響力早已超越體育本身的意義,不僅是時代的集體記憶,更是激勵國人接續奮鬥、自強不息的精神符号。盡管成績有起伏,但團結協作、頑強拼搏的女排精神始終代代相傳,極大地激發了中國人的自豪、自尊和自信,為我們在新征程上奮進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力量。

新時代的長征路上,我們同樣會遇到各種各樣的風險挑戰,一個個“臘子口”“婁山關”等待我們去戰勝。跨越艱難險阻,需要堅強的意志,需要拼搏的精神,需要團結的作風。曆久彌新的女排精神給我們以深刻的啟迪,激發我們發揚好女排精神,在新的征程中赢得新勝利。

發揚女排精神,就要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擰成一股繩,同圓中國夢。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是全體中國人民共同的追求,我們要像中國女排一樣,将國家榮譽和集體利益放在最高位置,團結一緻,密切協作,同心同德,甘于奉獻,把個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到實現民族複興偉大夢想的實踐中,形成同心共築中國夢的千鈞合力。

發揚女排精神,就要在逆境中決不放棄,在低谷中堅持拼搏,在挫折後勇于奮起,始終保持昂揚向上的奮鬥姿态。我們要從女排精神中汲取力量,堅定信心、勇毅笃行,不畏強手、敢打敢拼,以強大闖關實力奔向中國夢的光明未來。

“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絕不是輕輕松松、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讓我們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以中國女排為榜樣,發揚女排精神,保持昂揚鬥志,齊心協力,共同奮鬥,為民族複興提供凝心聚氣的強大精神動力,努力創造不負新時代的更大業績!

新華時評

2019年國慶前夕,習近平總書記親切會見載譽歸來的中國女排隊員和教練員代表。而在國慶群衆遊行中,中國女排壓軸出場,“祖國萬歲”成為以女排為代表的億萬中華兒女最深情的告白。

恰在國慶之前,中國女排以全勝戰績衛冕世界杯,第十次榮膺世界“三大賽”冠軍,為新中國70華誕獻上最恰逢其時的賀禮,也讓女排精神再次随共和國的旗幟高高飄揚。

十一連勝慶十一!酣暢淋漓的勝利,讓人重溫了老女排開創“五連冠”偉業時的風采。

與改革開放同時唱響的女排精神,是國民的集體記憶。上世紀80年代,在中國剛向世界敞開大門、奮力追趕的關鍵時刻,女排“五連冠”像一面旗幟,激發了一代中國人投身改革大潮的豪情壯志。

歲月流變,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揚我國威和提振信心的方式和渠道日趨多元。但時至今日,女排奪冠依然令舉國上下心潮澎湃、激情迸發。不僅僅在于金牌,更重要的在于幾十年傳承的女排精神。是祖國至上、團結協作、頑強拼搏、永不言敗的精神面貌,還在奏響着時代最強音,仍在激勵着當代中國人。

始終有一種感動,叫女排精神。

始終有一種驕傲,叫五星紅旗。

始終有一種告白,叫祖國萬歲!

老女排“五連冠”團體剛當選新中國“最美奮鬥者”,新女排就用第十個冠軍再鑄輝煌,為共和國生日獻禮。而率領她們登頂的,正是“五連冠”的功臣之一、當年的“鐵榔頭”郎平。

相比改革開放初期、物資相對匮乏年代的前輩,如今的女排姑娘們,是膚白貌美大長腿的時尚女青年,也是比你好看、比你有天分還比你努力的“别人家的孩子”。從朱婷的“王之蔑視”到張常甯的“炸裂發球”,得益于社交媒體的傳播,女排姑娘的面孔更加鮮活生動,真實感人。

時代變了,生活變好了,姑娘變美了。但從過去的民族英雄到現在的國民偶像,女排的精神内核一以貫之:是奮勇争先的拼搏精神、永不言敗的頑強鬥志、團結協作的集體主義、求真務實的科學态度,更是為國争光的愛國主義。

無論何時何地,人民需要英雄,生活需要榜樣。對今天的年輕人來說,女排精神,就是日常裡的英雄夢,迷惘時的一道光。雖萬死仍不辭,瀕絕境而重生,這就是精神的偉大之處——在艱難時期喚醒力量,在幸福年代則更需珍惜。

從個人角度,誰都向往詩和遠方,但如果沒有一點精神支撐,恐怕就會被眼前苟且磨滅夢想。從國家層面,作為中國人民砥砺奮進的象征,女排精神具有凝心聚力的強大感召力,這正是同心共築中國夢的精神力量。

我們都在努力奔跑,我們都是追夢人。個人如是,民族亦然。

在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标的曆史交彙期,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征程上,精神是最寶貴的财富。女排精神,曆久彌新,永不過時!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