殲6

殲6

國産超音速戰鬥機
殲-6型飛機(英文:Shenyang J-6或F-6,北約代号:Farmer,中文:農夫)是中國沈飛工業公司制造的單座雙發超音速戰鬥機,主要用于國土防空和奪取前線局部制空權,也可執行一定的對地攻擊任務。[1]F-6是根據前蘇聯米格-19仿制和發展的,1958年初開始研制,1960年投入批生産,1964年,首批殲-6戰鬥機交付中國空軍使用。是第一種國産超音速戰鬥機,曾是解放軍空軍和海軍航空兵裝備數量最多、服役時間最長、戰果最輝煌的國産噴氣飛機,在各次實戰中,殲-6共擊落20多架各型戰機,而自己沒有一架被擊落。2010年6月12日殲-6戰鬥機正式退出中國空軍編制序列。
  • 中文名:殲-6
  • 前型/級:殲-5
  • 次型/級:殲-7
  • 國家:中國
  • 英文名:J-6、F-6
  • 類型:噴氣式超音速戰鬥機
  • 首飛日期:1958年12月17日
  • 作戰任務:空中近距離作戰,對地打擊,支援
  • 主要用途:國土防空、奪取前線局部制空權
  • 産量:5205架
  • 退役時間:2010年6月12日

曆史沿革

殲-6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于1960至1970年代的主力,也是中國航空工業生産裝備數量最多的機型,自用生産了逾4500架,遠超過該型飛機于蘇聯的數量,該機同時出口到了許多國家。

中國空軍在20世紀50年代後期從蘇聯進口了少量的米格-19,由于數量有限及使用超音速飛機的經驗不足,所以米格一19基本上沒有參加當時的戰鬥值班任務。

1958年1月,中蘇兩國簽訂了蘇聯向中國提供米格一19生産技術的協定。同年3月,沈陽飛機制造廠開始仿制米格一19L有限全天候截擊型戰鬥機。1958年12月12日,仿制型米格一19L在試飛員王書懷的駕駛下首次試飛成功。由于部隊反映需要米格一19C型前線戰鬥機,沈陽飛機制造廠在米格一19L的基礎上,參照C型機進行了改型試制。1959年9月30日,首架仿制C型機試飛成功,該型機被命名為59式殲擊機,開始投入批量生産。然而就在中國進一步進行米格一19全套仿制的過程中,中蘇關系惡化,蘇聯中止了技術援助并撤走專家,同時拒絕提供任何零配件,從而使59式殲擊機的生産、研制工作全面陷于困境。

緊接着又是人為的大躍進,這對研制工作而言更是雪上加霜。然而困難吓不倒中國人,沈陽飛機制造廠的專家和工人在極端困難的情況下繼續努力,他們采用推倒重來的辦法,重新複制了米格一19C的圖紙和資料,1963年9月,全部使用優質零件的國産米格一19C型殲擊機總裝成功。經過靜力實驗和試飛,證明飛機性能完全達到設計要求。同年12月,經國家鑒定委員會批準,該型機被命名為殲一6,投入批量生産。

殲一6戰鬥機的仿制成功,說明中國航空工業已經掌握了試制比較複雜的航空産品的全套技術,具備了獨立自主研制飛機的能力,是中國航空工業技術水平和生産能力的一次巨大飛越,完成了由高亞音速飛機到超音速飛機的轉變,對以後中國航空工業的進一步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殲一6裝備部隊時,世界軍用飛機的發展已進入到二倍音速。時代,美制的F-104、F-105、F一4,蘇制的米格一21、蘇一7.蘇一9/11等二倍音速戰鬥機相繼投入現役,而且這些飛機主要以空空導彈作為空戰武器,在平飛速度、飛行高度、載彈量、作戰半徑等方面均超過了以三門機炮為主要空戰武器的殲一6。僅從技術數據上來分析,殲一6已明顯落後于這些第二代超音速戰鬥機。然而,在實際的空戰中,卻多次出現了殲一6擊落這些二倍音速戰鬥機的戰例,令人刮目相看。

我人民空軍偵察航空兵所使用的飛機,大多由現役飛機改裝而成。1953年以前主要使用拉一11型,1954-1955年主要使用米格一15,1956年以後主要使用伊爾一28P和米格一15。1966年,應部隊要求,沈陽飛機制造廠開始将殲一6改裝成偵察機。1967年改裝出殲一6中低空晝夜偵察機,并投入小批量生産。1971年,沈陽飛機制造廠又改裝出殲一6高空晝間偵察機。1975年,沈陽飛機制造廠開始改裝殲一6高空與中低空兩用偵察機;并于1976年改裝成功。以上這幾種飛機盡管是改裝機,但習慣上也都稱為殲一6。

1976年1月,沈陽飛機制造廠接受上級任務,正式研制殲偵一6。該機的機體結構、系統設備原則上采用1975年開始改裝的殲一6兩用偵察機方案,1976年設計定型。

在殲一6成為中國空軍的主戰飛機後,如何訓練飛行員盡快學會駕駛殲一6、盡快形成戰鬥力就成為一個新的問題。1966年10月,第三機械工業部(航空工業部)批準了沈陽飛機制造廠和沈飛設計研究所上報的殲教一6改型設計方案,試制開始.1970年11月6日,殲教一6首飛,經過近三年的試飛,1973年5月,航空産品定型委員會批準殲教一6設計定型,同年間月,殲教一6開始投入批量生産。

戰機型号

殲一6是中國沈飛工業公司制造的單座雙發超音速戰鬥機,主要用于國土防空和奪取前線局部制空權,也可執行一定的對地攻擊任務。F-6是根據前蘇聯米格-19仿制和發展的,1958年初開始研制,1960年投入批生産,1986年停産,共生産了數千架。該機采用頭部進氣,後掠翼,正常式布局,具有尺寸少、重量輕、推重比大、機動性好等特點,适用于近距空戰格鬥,除裝備中國的空軍和海軍外,還向國外出口。該機有F-6Ⅰ、F-6Ⅱ、F-6Ⅲ、FT-6(殲教六)、F-6甲等多種改型。

殲-6甲:全天候戰鬥機,即米格-19P,頭部機炮取消,可帶兩枚霹靂-1空空導彈,空速管在右翼尖。進氣道上端和隔闆中央加裝了RP-1測距雷達(搜索距離2千米),1954年7月首飛,1955年開始大量生産。甲型是由沈陽飛機廠和南昌飛機廠于1958年開始,同時仿照米格-19波型研制的。後因質量問題,于1974年移交貴州飛機廠重新研制,并在1975年12月首飛。發動機采用2台渦噴-6發動機,單台推力25.497千牛,加力推力31.871千牛。1958年,我國在引進米格-19殲擊機的同時,引進了蘇制K-5M型空空導彈。這種導彈可全天候使用,缺點是無線電駕束制導體式較為原始,難以跟蹤具有較佳機動能力的飛機,隻适合攻擊轟炸機等大型飛機。米格-19或殲6殲擊機的翼下可挂4枚K-5,導彈采用尾追攻擊,通常一次發射2枚,以保證命中。

殲-6I:高空截擊型,由沈陽飛機廠于1966年研制成功,提高了升限,三航炮,進氣口有鋁制整流錐。換裝了推力更大的渦噴6甲發動機,增大了機翼和襟翼的面積,減少了不必要的設備和結構重量,取消了翼根航炮,隻保留了機頭右下方的1門。

殲-6II:晝間高空截擊型,具有高空高速攔截能力,實用升限17500米。用于打擊美高空無人偵察機。

殲-6II的主要特點是:改進進氣系統,自59式之後首次在殲-6上進氣道中央加裝可調激波錐,改善高速條件下的進氣效率并減小阻力;進氣口唇口半徑減小,增加8個輔助進氣門;發動機仍采用加大推力的渦噴-6甲,推力29.42千牛,最大速度1548千米/時;由于殲-6I僅裝備1門30毫米航炮,火力不足,因此在機頭左下方增加1門23毫米航炮;此外,殲-6II也沿用了殲-6I的方法,拆除不必要的照相槍、信号槍等設備,進一步擴大機翼面積,以求減輕重量。

1969年,沈陽飛機廠開始改進研制殲-6II。當年3月25日,殲-6II首次試飛成功。該機僅生産2架,至1980年退役。就當年的實際情況來看,1968年美國停炸北越,1969年打擊美高空無人偵察機的戰鬥已接近尾聲,至1969年底美軍即停止了使用無人偵察機偵察我西南邊境的行動。因此殲-6II改進的進展雖快,但服役時已幾無用武之地。

殲-6Ⅲ:1969年8月5日首飛,高空高機動型,三門30mm航炮,進氣道同殲-6Ⅱ,減速傘艙移到垂尾底部。換裝渦噴6-甲發動機,使全機推重比提高到0.988。增設兩級可調進氣調節錐。減小了翼展,延長翼弦,增加翼面積,使翼載減小6千克/平方米。

殲-6IIIG:沈陽飛機廠針對殲-6III出現的問題進行的改進設計型号。1974年5月開始研制,1975年8月1日首飛成功。僅生産2架原型機。後殲-6IIIG的編号賦予按照該型号标準進行改進的殲-6III飛機。

殲-6IIIG的主要特點是:前機身長度比殲-6III增加375毫米;航炮配置不變,但增加翼尖導彈挂架,可以挂裝霹靂-2号導彈;采用零高度低速度火箭彈射座椅。

殲-6IV:夜間截擊型,針對目标是夜間高空偵察機。由沈陽飛機廠于1970年開始設計,1970年9月首飛,1971~1974年共生産7架。

殲-6IV主要特點是:進氣口唇口半徑減小,捕獲面積增大;機頭延長,按照殲-6甲的模式布置分體式雷達;拆除機身航炮,僅保留兩門翼根航炮;機翼采用殲-6III的機翼;沒有關于發動機的記載,但按常理推測應為渦噴-6甲。

殲偵-6:戰術偵察機,用于對淺近縱深、寬大正面目标進行照相偵察,獲取戰役戰術情報。

中國空軍偵察航空兵當時多采用現役飛機改裝的方式獲得偵察平台。在1953年前主要使用拉-11,1954~1955年更新為米格-15,1956年後增加了伊爾-28P。殲-6服役後,以其高速度成為改裝偵察機的首選。

沈陽飛機廠改裝出的第一批殲偵-6(中低空晝夜偵察型)于1967年7月并裝備部隊。根據部隊要求,沈陽飛機廠繼續改裝殲偵-6高空晝間偵察型。該型機1971年4月2日由劉建凡操縱完成首飛,後裝備部隊。1975年,殲偵-6高/中低空兩用偵察型試飛成功并裝備部隊。1976年1月,沈陽飛機廠按照上級指示開始研制全新的殲偵-6,而不是利用殲-6機體作改裝。新的殲偵-6機體結構、系統設備原則上采用兩用偵察型方案。1976年12月殲偵-6設計定型。

殲偵-6的主要特點是:保留殲-6的基本設計,但在機腹下增加偵察設備艙(凸出機身外),以安裝航空偵察相機;2門翼根航炮保留,但拆除機身左下那門航炮。

殲教-6:殲-6系列的雙座教練型。

1966年10月,第三機械工業部批準了殲教-6改型方案。1967年沈陽飛機廠投入試制工作。1970年11月6日殲教-6在王春友操縱下首飛成功。1973年11月,殲教-6設計定型并投入批生産。至1986年停産,總産量634架。

殲教-6的主要特點是:采用串列雙座布局,前風擋和座艙蓋增加80毫米,前座椅頭靠降低40毫米,後座椅提高70毫米,以改善後艙視界;風擋同時換成34毫米無機鋼化膠合防彈玻璃;前機身自9号框前加長375毫米,以容納增加的後艙;增加一套後艙設備和機内通話器;機頭罩右上方裝3型航空照相槍;增設全羅盤、信标機和無線電高度表;發動機仍采用較舊的渦噴-6;取消2門翼根航炮,隻保留1門機身航炮;翼下有一對前伸挂梁,可以挂載火箭發射器;後機身單腹鳍改為雙腹鳍,補償前機身加長和座艙升高造成的方向安定性下降;減速傘艙上移至垂尾根部。

殲教-6主要用于殲-6、強-5飛行員的高級飛行訓練。在殲-7、殲-8裝備部隊後,殲教-7服役之前,殲教-6還擔負着對這兩型飛機的飛行員訓練任務——但由于氣動特性差别太大,訓練效果較差。1974~1975年,空軍螺旋事故嚴重,空軍和第三機械工業部(航空工業部)于1976年2月10日至12月4日在11航校進行螺旋性能試飛,使用殲教-5、殲-6、殲教-6飛機。但在随後進行的螺旋普及訓練中,殲教-6兩次出現發動機斷軸現象,即停止使用該機進行螺旋訓練,以至該機未能發揮應有的作用。

BW-1:即“變穩1号”。中國第一代變穩機,殲教-6用于科研試飛的重要改型。

1980年代,大陸航空工業開始涉足先進的電傳飛控系統領域。變穩機作為電傳飛控系統的重要檢驗手段之一,研制勢在必行,中國飛行試驗研究院在确定變穩機平台時選擇殲教-6。在當時來說,殲教-6是唯一可用的雙座超音速平台——殲教-7至1985年才試飛成功。但在第一個變穩機方案全部推倒重來後,殲教-6仍被選為變穩機平台,殲教-6雖然老舊,但各種特性均已掌握,這對于檢驗電傳飛控系統是有利的;而殲教-7性能雖好,且機翼特點更接近現代戰機,但當時中國還沒有掌握三角翼飛機的尾旋特性(直至1990年代末才突破三角翼飛機失速尾旋理論)。

1984年事故後重新研制的變穩機就是BW-1,該機加裝了數字式氣動變穩系統、模拟式電液伺服人感系統、數字式目标跟蹤顯示系統、機載數據采集記錄和遙測發射系統、試驗信号放大器、大氣擾流信号發生器和各類傳感器、變換器、電氣和液壓副件等共136項。在外觀上,BW-1加裝了一個機腹設備艙和背鳍鼓包。1989年4月22日,BW-1首飛成功。至當年9月28日,BW-1完成全部閉環試飛。

彈射試驗機:1970年前後,殲教-6彈射試驗機開始研制,至1973年11月定型,主要用于彈射救生系統空中彈射試驗。

1976年,開始研究殲教-6高速彈射試驗機。1983年,殲教-6高速彈射試驗機獲國家立項,至1986年首飛成功。1989年首次進行彈射試驗。2001年6月21日,殲教-6高速彈射試驗機完成高速彈射試驗,标志着我國首次按照國軍标進行的平飛、俯沖、滾轉、俯沖拉起、倒飛、大速度彈射試驗全部完成。

在服役過程中,殲教-6高速彈射試驗機完成了多種彈射救生系統的鑒定試飛,為國産彈射救生系統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性能參數

機長:14.64米(不包括空速管時12.54) 

翼展:9.04米 

機高:3.89米

空重:5447千克

最大起飛重量:8824千克

正常起飛重量:7400千克

正常載重:1950千克

最大平飛速度:1450千米/小時(高度9000米)

巡航速度:900千米/小時

實用升限:17900米

最大航程:1390千米,帶副油箱2200千米

續航時間:1時43分,帶副油箱2小時38分

武器裝備:3門航炮,翼下可挂空空導彈、火箭、炸彈和副油箱等。

實戰戰績

第一個使用殲一6的是巴基斯坦。在1965年9月爆發的印巴戰争中,美國對參戰雙方實行軍火禁運,巴空軍此時所有的前線戰鬥機(F一86和F-104)都是從美國進口,這無異于釜底抽薪。時任巴基斯坦空軍司令的努爾-汗在寫給總理布托的信中明确提出必須尋求與中國的全面戰略合作。信中說:“我們的西方盟國已經抛棄了我們,印度正在蘇聯人的幫助下以最快的速度重新武裝起來……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夠象中國那樣有能力并且有意願來幫助巴基斯坦……因此,我們的目光必須轉向這一方向。”

伊斯蘭堡尋求友誼的努力得到了中國的熱情回應。1965年10月,兩國開始就向巴基斯坦援助殲一6和培訓飛行員事宜進行談判。第一批秘密到達中國的巴基斯坦飛行員有15名。這批身穿中國空軍制服的飛行員在中國學習了2個月,在殲一6上每人飛了10個架次共20小時。培訓巴基斯坦飛行員對雙方來講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中國空軍中很少有人能講英文,為巴飛行員配備的翻譯又大都不懂飛行。巴空軍前訓練部司令、後來成為空軍副元帥的薩德-路丁回憶到:“我們在F一6上訓練時,對後座的教員說英文,教員把我們的話先傳遞給空管員,塔台譯員再把翻譯後的信息傳遞回來。雖然采用了這些試驗性的辦法,但沒有出問題,主要是因為我們大多是具有豐富飛行經驗的飛行員。”

1965年12月20日,由努爾-汗空軍元帥率領的巴空軍有關人員,乘坐C一130運輸機從傑格裡拉直飛中國和田。在那裡,12架殲一6戰鬥機交付給巴基斯坦空軍。這批飛機分5個編隊從和田轉場薩戈達,編入第23中隊,并參加了次年5月的巴國慶閱兵。這些殲一6屬于第一生産批次,飛機垂尾根部沒有減速傘艙,裝備的是炮口帶消焰器的NP-30機炮。

由于印度空軍的威脅日益加大,巴空軍飛行員沒有學完全部科目便回國效力。在中國接受培訓的13人作為種子教官組成了第25中隊的核心骨幹。經過2個月的适應飛行訓練後,23中隊1966年2月8日開始執行戰備值班任務。努爾-汗元帥後來回憶說:“當第一架殲一6按照命令升空起飛後,我長長地籲了一口氣。巴基斯坦空軍不再挎着沒有子彈的空槍充門面了!”

随着後續殲一6源源不斷地到來,巴空軍根據自己的情況為殲一6制定了具體的作訓規則和西方化的飛行守則。這一東西合壁式的組合模式在後來被證明是相當成功的。

1971年爆發的第三次印巴戰争中,開戰初期印度空軍擁有飛機625架,主戰飛機是米格-21和蘇一7;而巴空軍僅有飛機285架,主戰飛機是亞音速的F一86和第一代超音速戰鬥機殲一6。印方無論數量還是質量均占有明顯優勢。在西巴戰場,雙方進行了以空戰為主的交戰。這是一場難解難分、勢均力敵的對陣。殲一6的機會來了。

12月3日黃昏,巴空軍戰機編隊對多個印空軍基地展開空襲。12月4日天黑後,印度空軍按計劃出動70架獵人式戰鬥機和蘇一7殲擊轟炸機大規模空襲巴基斯坦機場。印度空軍認為,這個時候的巴空軍應該是在為它們的勝利慶祝,機場一定疏于戒備。然而,迎接他們的卻是狂風暴雨般猛烈的空地夾擊。巴空軍的反擊以殲一6為先鋒。拉提夫少尉和賽福茲少尉駕駛殲一6,分别擊落、擊傷1架蘇一7;卡茲少尉則駕駛殲一6将印度空軍1架獵人戰鬥機撞毀,他也成為第一位犧牲的巴空軍殲一6飛行員。在瓦解了印度空軍進攻的同時,巴空軍出動殲一6對地面的印軍部隊進行了猛烈的火力壓制,摧毀了印軍18門火炮和一個彈藥庫。

印度空軍沒有吸取教訓,竟然在5日晚又進行了一次相同的空襲,試圖把巴空軍戰機消滅在機場。印度空軍連續兩夜出動670架次,僅取得摧毀巴方7架飛機的戰果,自身損失卻高達52架。

12月7日,巴軍殲一6雙機-5印度空軍的4架蘇一7遭遇。一場激烈的拼殺過後,2架蘇一7被擊落。

這次戰争中最經典的空戰發生在12月8日。巴雷達突然發現印空軍2架蘇一7,欲低空偷襲巴空軍裡薩勒瓦拉基地,2分鐘後到達目标。基地指揮官立即命令本基地值班飛行員哈斯米中校駕殲一6起飛迎擊。形勢千鈞一發。哈斯米中校果斷地在滑行中投掉副油箱,使用加力緊急起飛。剛剛升到2000米高度,即在左前方發現2架蘇一7。哈斯米中校随即以大坡度迅速接敵。殲一6優異的爬升性能在這一突如其來的考驗中展現得淋漓盡緻。印機猛然發現殲一6已經占據後下方有利的戰術位置後,便慌忙掉頭,邊做擺脫動作,邊打開加力加速逃離,但為時已晚。’600米處,哈斯米的殲一6抓住了蘇一7,當即發射1枚響尾蛇空空導彈,蘇一7淩空爆炸。另一架蘇一7驚慌之中一個俯沖至50米迅速拉起,試圖急上升轉

彎擺脫。駕駛蘇一7的印度空軍飛行員不知道,在低空和超低空和殲一6玩這種機動,簡直就是班門弄斧。哈斯米迅速切半徑跟蹤至350米處,三炮齊發。第2架蘇一7也一頭栽下。

哈斯米中校的經典空戰之後,蘇聯蘇霍伊設計局曾經專門借調2架米格一19與蘇一7系列飛機進行模拟空戰,希望找出蘇式飛機折戟沉沙的真正原因。

在第三次印巴戰争中,殲一6主要執行戰場和要地防空任務,共飛行650架次,擊落敵戰機7架,自己損失4架。

1972年初,中國同意援建巴基斯坦一座殲一6大修廠。1978年,中國以優惠價格提供給巴基斯坦100多架殲一6,裝備第15、17、23和第25中隊。殲一6在巴基斯坦空軍中的數量最多時達260架,裝備9個飛行中隊。

殲一6在巴基斯坦空軍服役56年,直到2002年5月27日才結束戰鬥生涯。由于殲一6的出色爬升率,巴空軍戀戀不舍,仍在每個機場都保留幾架殲一6,以對付印軍的突然襲擊。其中25中隊的14架殲一6飛機就被部署到卡拉奇附近。

薩蒙裡基地自1979年以來一直是殲一6的飛行基地,也是最後一架殲一6退役的地方。殲一6退役之際,巴空軍舉行隆重儀式。空軍司令穆薩夫-阿裡-米爾和前任空軍司令努爾-汗出席了儀式。中國空軍和航空工業部也派出代表參加。米爾在講話中動情地說:“我們來此聚會,是為告别殲一6,并歡迎殲一7PG正式加入巴基斯坦空軍。在過去36年中,殲一6出色地完成了巴基斯坦空防任務。所有巴空軍飛過該機的飛行員都認為飛殲一6是他們一生中榮幸的經曆。在我飛過的戰鬥機中,我想說,飛殲一6是我一生中最值得紀念的。…殲一6的出現正值我們西方盟國由于1965年戰争而背棄我們的時候,使巴空軍在經受特别嚴重考驗的關鍵時刻還能飛起來。殲一6之所以能做到這些,是因為它氣動布局合理,易于駕駛和維護,此外從中國來的備件供應不受阻礙。殲一6成了中國和巴基斯坦兩國人民之間友誼的橋梁。”“我們向這種偉大的機種緻敬,盡管它退役了,但它仍使我們記起中國人民對我們巴基斯坦的關注和慷慨。我們把殲一6看作是中國人民對我們永久不變的愛和親密關系的最好表達。”

出口

越南(北越)是同時間接受中國殲一6的另一個國家。

1965年中國培訓了一批北越飛行員,次年北越空軍得到了第一批中國援助的殲一6戰鬥機,1968年美國宣布停止轟炸北越後,中國又向北越提供了一批殲-6,全部配屬北越空軍第5聯隊。由于擁有出色的爬升率、加速性能以及威力巨大的機炮,殲一6非常适合北越空軍采用的“打了就跑”的戰術。但是,由于越南戰争的特殊性,越方的戰略重點在地面,并且以遊擊戰為主,狹窄的北方地域沒有足夠的機場容納大量的飛機,所以,盡管中國敞開援助,北越空軍接受的殲一6數量也從來沒有超過40架。

殲一6與美軍戰鬥機的第一次空戰發生在1972年5月8日。在代号為“後衛一I”的大規模空襲中,美軍第15戰術戰鬥機中隊飛行員巴頓-P-克魯少校和凱斯K·瓊斯上尉駕駛F-4在河内上空用1枚麻雀導彈擊落了1架殲一6。但兩天後殲一6就還以顔色。美軍第452戰術偵察機聯隊的飛行員鮑勃·勞治少校和羅傑·羅克爾上尉駕駛F-4戰鬥機執行對杜梅大橋的偵察任務時,被北越空軍的2架殲一6擊落。鮑勃·勞治少校當場斃命。同一天,北越王牌飛行員樂桑島和李多蘇的殲一6雙機編隊還擊落了1架F-4E,飛行員J·哈裡斯上尉和D·威金森上尉喪命。在空戰中,北越飛行員以自己獨特的戰術與美軍周旋,常常趁美軍飛行員不備突然發起攻擊,在美軍編隊中造成混亂并尋找機會攻擊落單美機,一擊之後便退出戰鬥。這種“遊擊”戰術讓美國人在北越上空吃盡了苦頭。1972年5月28日一7月28日的兩個月中,殲一6飛機就在越南參加空戰8次,擊落美機7架。一度迫使美國空軍赴巴基斯坦試飛殲一6,了解其制勝奧秘。

孟加拉國空軍的24架殲一6來自巴基斯坦空軍的轉贈,1978年,這些飛機被編入了孟空軍駐吉大港的第8和第25中隊。接着巴空軍又轉贈了第2批16架殲一6。孟空軍的殲一6采用與巴基斯坦空軍一樣的灰色迷彩塗裝,機頭處和垂尾上都塗有黑色戰術編号。孟加拉國自獨立之後就始終沒有遭遇戰争,殲一6也無施展的機會。1991年4月50日,一場飓風襲擊了孟加拉,多架殲一6戰鬥機被毀。

殲一6在柬埔寨的命運堪稱“悲慘”。1975年越南與紅色高棉發生邊境沖突,1977年中國援助了柬埔寨政府16架殲一6。這是該國空軍第一次擁有超音速戰鬥機。這些飛機被裝箱自海路運抵柬埔寨的磅清揚機場,但最終隻組裝完成6架。後來越南入侵柬埔寨,擄走了這些飛機。1980年夏,越南空軍在柬埔寨暹粒機場還部署了幾架殲一6。

中東鏖戰

1980年發生的兩伊戰争中,殲一6同時出現在交戰雙方的空軍中。這些殲一6都不是中國贈予或出售的。伊拉克的殲一6是1983年埃及贈送的,共40架。伊拉克空軍用這些殲一6執行對地攻擊任務。由于對地突擊效果有限,後來大部分轉作訓練用途或退居二線,駐紮卡爾巴拉、阿馬拉、拉西德和賈裡巴機場。伊朗的24架殲一6據稱由朝鮮提供,于1983年4年海運至伊朗,遂行國土防空任務。在8年的空戰中,由于戰争指導的原因和雙方空軍的戰術水平都乏善可陳,殲一6沒有值得稱道的戰果。直到1991年的海灣戰争中,伊軍的殲一6還在伊拉克空軍服役,由于多國部隊空中力量的壓倒優勢和大規模“電子屠殺”,殲一6連升空的機會都沒有。2005年的伊拉克戰争,美英部隊從沙漠裡挖出來的隻有殲一7,殲一6已不知去向。

中東地區擁有殲一6最多的國家是埃及。1976年埃及與蘇聯鬧翻後.中國向埃及提供了一批殲一6戰鬥機,裝備了埃及空軍駐貝尼蘇韋夫的第242旅和駐比埃比利斯的第241旅。埃及空軍對一部分殲一6進行了改裝,以挂載法國魔術空空導彈。

由于性價比可觀,殲一6在第三世界特别是非洲國家中廣受歡迎。1974年坦桑尼亞空軍接收了12架中國支援的殲一6,裝備了駐米庫米的1個中隊;1977年贊比亞空軍也裝備了12架殲一6戰鬥機,與殲一5戰鬥機混編成了2個防空/對地攻擊中隊。蘇丹空軍也進口了殲一6以加強其對地攻擊能力。

1977—1978年,索馬裡與埃塞俄比亞發生邊境戰争,索馬裡空軍的飛機損失過半。戰後,索馬裡空軍從中國得到一批殲一6,相比于巴基斯坦的第1生産批次,到這時這些飛機已是中國第105或第106生産批次了。索馬裡空軍的殲-6多采用沙漠迷彩塗裝。由于缺乏備件,不得不以拆散零件的方式維持飛行。1992年,美國海軍陸戰隊在摩加迪沙機場和哈爾格薩機場曾發現了幾架被遺棄的殲一6,但裡面所有值錢的東西已被武裝匪徒洗劫一空。

阿爾巴尼亞是唯一使用過殲一6的歐洲國家。1961年,阿爾巴尼亞領導人霍查與蘇聯在意識形态上發生分歧而轉向中國,中國随之援助了阿爾巴尼亞大量的軍備。1965年中國用12架殲一6戰鬥機從阿換回相同數量的米格一19PM,用于研究。阿空軍前後共接受了70架殲一6,裝備了5個航空兵團。1990年阿爾巴尼亞共産黨下台之後,這些殲一6在将紅五星外套的軍徽改成了黑色雙頭鷹之後,仍繼續服役。

退役

退出空軍編制序列:2010年6月12日,我國自主生産的第一代超音速戰鬥機殲-6飛機,正式退出空軍編制序列。從濟南軍區空軍某訓練基地最後退出空軍編制序列的這批殲-6飛機,一直擔負飛行員改裝訓練任務。這批飛機将在月底前完成就地拆卸工作,地面轉運至空軍某編餘飛機儲存中心後組裝封存,作為空軍編餘戰鬥力繼續儲備。

無人機改裝服役:加拿大漢和防務評論2013年1月号刊文稱,在福建連城基地,有越來越多的殲-6(J-6)無人攻擊機進駐,2011年7月31日的衛星圖片數出了至少55架。這是福建地區殲-6無人攻擊機最多的機場,這裡還進行了重修。除此之外,大批殲-10A(J-10A)戰鬥機同年進駐福建某基地。漢和猜測稱,連城距離台灣中部接近400公裡,連城、水門都可能是前線轉場基地。殲-6飛機尺寸小、重量輕、推重比大、機動性好,适于近距離格鬥空戰,退役後可大量改裝為無人攻擊機。

改裝靶機服役:2013年12月24日,中央7頻道首次曝光殲-6戰鬥機改裝的無人靶機,這是用舊的退役戰鬥機改裝的殲-6無人靶機,非台海前線的殲-6無人攻擊機。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