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信寶

張信寶

中國地學科學家
張信寶,男,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水土保持先進個人,四川省學術與技術帶頭人,1992年享受國家政府津貼。1986年以來,在運用137Cs示蹤法測定土壤侵蝕速率和泥沙來源、幹熱河谷和黃土高原半幹旱區坡地岩土性質與植被類型的關系的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在國内外享有一定聲譽。2008年汶川地震,在災後重建的過程中作出了重大貢獻。現就職于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
    中文名:張信寶 外文名: 别名: 民族:漢族 出生地: 畢業院校: 職業:地學科學家 代表作品:雲南省大盈江流域泥石流、長江流域水土保持技術手冊 主要成就: 英文名:zhang Xin-bao 性别:男

個人簡介

專業技術職務: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單位: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

研究方向:30年來,主編和合編專著4部,論文70餘篇,專利2項。

工作經曆

1967-1982年,主要從事泥石流、滑坡研究工作,任大盈江泥石流隊隊長。

1983-1986年,在新西蘭森林研究所從事土流研究,被聘為一級地學科學家。

1986年以來,在運用137Cs示蹤法測定土壤侵蝕速率和泥沙來源、幹熱河谷和黃土高原半幹旱區坡地岩土性質與植被類型的關系的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在國内外享有一定聲譽。

新聞調查事件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後,中央電視台一台新聞調查播出了一期節目《汶川:重建的選擇》。片中張信寶持反對汶川縣城異地重建的觀點。由于情緒激動,态度傲慢,引起廣泛争議。

值得注意的是,該期節目并非簡單的辯論和探讨。其一,張信寶的觀點沒有在片中得到全部展現,有明顯的斷章取義之嫌;其二,張信寶出場時明顯處于情緒激動的狀态,可見之前與人有過争論;其三,張信寶在片中幾乎一直處于陰影中,與同期另一位嘉賓尹教授的正面鏡頭反差強烈;其四,片中有偷換概念的傾向,将汶川縣城、縣政府的異地重建換成整個汶川縣的重建。

代表著作

1.《雲南省大盈江流域泥石流》,成都地圖出版社,1989。

2.《長江流域水土保持技術手冊》,水利出版社,1999。

3.《黃河中遊侵蝕環境變化及發展趨勢》,黃河水利出版社,1997。

4.黃土高原小流域泥沙來源的137Cs法研究,科學通報,1989,3:210-213。

5.半幹旱區植被恢複與岩土性質,地理學報,Vol.53增刊134-135,1998。

6.A preliminary assessment of potential for using caesium-137 to estimate rates of soil erosion in the Loess Plateau of China,Hydrological Science,1990,35,3,243-252.

7.A comparison of earth flow movement mechanisms on forested and grassed slopes, Raukumara Peninsula,North Island, New Zealand.Geomorphology,6(1993)175-187

8.Soil erosion rates on sloping cultivated land on the Loess Plateau near Ansai, Shaanxi Province,China: An investigation using 137Cs and Rill measurements. Hydro.Processes12(1998),171-189

獲獎成果

中國水土保持先進個人;

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三次,二等獎一次,中科院自然科學三等獎一次。

四川省學術與技術帶頭人,1992年享受國家政府津貼。

個人經曆

2007年當選為國際大陸侵蝕委員會副主席(2007-2009)

2008年汶川地震,在災後重建的過程中,排斥異己,武斷确定原址重建。

2010年08月15日06:5,解放日報:據新華社8月14日電,8月12日至14日,包括汶川地震重災區在内的四川多個市州遭遇新一輪暴雨襲擊,并導緻嚴重的洪澇、泥石流、山體滑坡等災害,災區群衆生命财産損失嚴重。災情發生後,四川将防汛應急響應提升至Ⅱ級,采取一切措施全力組織搶險救災。

13日淩晨,綿市清平鄉特大山洪暴發,形成泥石流,導緻流經場鎮的河流改道和綿遠河清平段堵塞形成堰塞湖,5000多人被困,造成9人死亡、5人失蹤。13日下午至晚上,都江堰市龍池、虹口兩地因強降雨導緻山洪暴發,近800人被困。截至14日19時,災害已造成1人死亡、12人失蹤。13日晚至14日淩晨,汶川映秀、漩口、銀杏等多個鄉鎮發生滑坡、泥石流等災情,交通、通信、電力、供水中斷。截至14日15時已造成38人失蹤,特别是岷江河段形成堰塞湖,将沿江的九寨溝環線、震中生命線213國道淹沒200多米,道路中斷。

去年某期《新聞調查》的主題是“汶川,重建的選擇”!當網站、媒體在報道北川異地重建的時候,汶川的重建工作又該怎樣開展?是原址重建還是異地重建?這期節目裡,我才知道,專家的觀點很分明:中科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研究員張信寶堅決反對異地重建,認為這是“逃跑的行為”。北京清華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建設部駐阿壩州重建規劃組組長尹稚尹稚教授則認為應該異地重建,他說:“這不是出自任何利益體考慮,而是為災民負責。”

在整個采訪過程中,柴靜展示給觀衆的,是兩個專家針鋒相對的觀點。尹稚給人的印象就是:溫文爾雅,文質彬彬。他每說一句話,都是非常嚴謹的,而且是言必有據。而他依據的就是他帶領的規劃專家組對汶川的實際考察結果。而穿着一個大汗衫的張信寶在表述觀點時,往往沖口而出,夾雜着不耐煩的口氣(《京華時報》的評說)。

在采訪中,張研究員的兩句話讓人久久不能忘懷,當柴靜提到尹稚的考察時,張研究員似乎很不以為然,說“他們隻是剛剛出校門的年輕人而已。”在地震後,他到汶川實地隻呆了一天。“我們這種專家到山頂一看,他們底下人一介紹,我們基本就清楚了。”當記者柴靜追問,“您不覺得專家很重要的一部分工作就是做田野的調查?”張信寶回應說:“做田野的調查,專家的調查,這是在他們做出來的基礎上,對不對,他一講我們要判斷。”

據《京華時報》報道,汶川居民餘永清稱,電視上張信寶的态度激怒了很多村民。7月9日,一些激動的村民聚集起來,準備湊錢租車到成都,将張信寶接到汶川,“讓他過過我們的日子!”此外,《京華時報》引用《汶川地震重災區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評價》報道,指出“汶川和北川縣,是四川30個重災區中,僅有的兩個全部地區均為次生災害“極高、高度危險區”。

而在人居環境适宜性劃分中,汶川的“不适宜地區”和涉及人數均位于所有災區中的“榜首”,高達2978平方公裡,涉及人口9.05萬人。對于次生災害的前景,報告表述說:崩塌災害近期可能發生的數量大,但規模不大,在2-3年後,崩塌災害将逐步減少;地震後5年内,地震重災區滑坡災害将十分嚴重……地震後的10年内,汶川強震區的滑坡——泥石流災害鍊将進入高度活躍期,泥石流災害将是制約地震恢複重建中嚴重的災害。"

講學指導

2019年12月16日,中科院邀請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張信寶研究員來院講學指導。上午10:00,張老師在學院3309會議室作題“環境地學研究的體驗與實踐(喀斯特部分)——發現問題、認識問題、解決問題”學術報告,報告由趙翠薇教授主持,學院師生100餘人參加。

報告中,張老師圍繞“土壤地下流失的發現、喀斯特坡地徑流系數的确定、喀斯特丘峰的坡度、石灰岩和白雲岩風化殼的岩土組構、137Cs法不适用于喀斯特坡地土壤流失量的測定、窪地沉積137Cs斷代确定喀斯特小流域侵蝕模數、地水庫漏水和落水洞的“水爆”成因、礦質養分制約喀斯特石質坡地植被生長、喀斯特土壤的矽酸鹽礦物物質平衡、土壤豐量概念的提出、石漠化分類刍議、石漠化治理的垂直分帶模式、錐峰和塔峰的表層岩溶帶徑流溶蝕形成機制、西南喀斯特地貌分區、石漠化治理不能撒胡椒面、保水劑用于退化白雲岩坡地的植被恢複、北盤江主河與支流壩陵河”等17個科研故事,從如何發現問題、認識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角度,講述如何進行科學研究。展示了在關于在“侵蝕與河流泥沙問題、石漠化問題、喀斯特關鍵帶問題”等方面研究取得的突破性進展。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