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羅敷

秦羅敷

漢末至三國時期的農家采桑女
羅敷,是邯鄲城(今河北省邯鄲市邯鄲縣三陵鄉姜窯村)一個姓秦的農家女,以采桑為生,大約生活在漢末至三國時期。[1]她忠于愛情,熱愛家鄉、熱愛生活,是古趙邯鄲美女的代表。作為邯鄲曆史文化的著名典故之一,她的故事被廣為傳頌,為樂府《陌上桑》的主人公,在《孔雀東南飛》中代指美女。
    本名: 别名: 字: 号: 所處時代: 民族族群: 出生地:河北邯鄲 主要作品: 主要成就: 中文名:秦羅敷 其他名稱:羅敷 登場作品:《陌上桑》、《孔雀東南飛》 性别:女 來源名句:東家有賢女,自名秦羅敷 籍貫:邯鄲

人物簡介

羅敷,邯鄲人(今河北省邯鄲市邯鄲縣三陵鄉窯村),她忠于愛情,熱愛家鄉、熱愛生活,是古趙邯鄲美女的代表。

在《陌上桑》中,有一位名叫秦羅敷的美麗女子在城南隅采桑,人們見了她都愛慕不已,正逢一個“使君”經過,問羅敷願否跟他同去,羅敷斷然拒絕,并将自己的丈夫誇耀了一翻。《陌上桑》的母題淵源甚遠。中國古代的北方盛産桑樹養蠶業也相當發達,每當春天來臨,婦女們便紛紛采摘桑葉,《詩經·魏風》的《十畝之間》,對其情景有生動的表現。

由于采桑之處女子很多,所以,其地也往往成為男女戀愛的場所,《詩經》中所吟詠的“桑間濮上”之地,便是如此。由此,也産生了許多有關采桑女的傳說故事,其中的一個主要母題,就是一過路男子向一采桑女子求愛。上古的大禹塗山女傳說,春秋的解居父傳說,魯國的秋胡妻傳說等等,都是具有這種母題的故事,《陌上桑》則是這一母題在漢代的變奏(辛延年的《羽林郎》其實也是這一母題的變奏)。不過,和前此的具有這一母題的傳說故事相比,《陌上桑》更富于浪漫性和诙諧性,體現了漢代文學的長足進步。

相關記載

漢光武帝劉秀的叔父劉良封為趙王,駐地在邯鄲。漢代設有郡國,分封宗室子弟為王,下轄太守及縣鄉若幹,各郡國有丞相、中尉、禦史大夫、九卿及博士等官,俨然就是一個小型的王國;東漢光武帝建武二年改郡國為公國,職權及範圍均較西漢為小,建武十九年宗室各公複晉爵為王,趙王劉良就是其中的一個,所轄僅一縣之地而已,不能與西漢時期的郡國相比,更無法與戰國時代的諸侯國相提并論。有人誤以為這個故事發生在戰國時期的趙國,其間相差了六百多年。

産生之一

秦羅敷是邯鄲城裡盡人皆知的大美人,除了天生麗質之外,更在梳妝打扮與服裝飾物上,極盡華麗及時髦之能事,因而使得看見她的人,莫不為之心旌搖曳,意亂情迷,甚而至于目瞪口呆,失魂落魄。她十八歲那年嫁給當地的王仁做妻子,王仁長得身材修長而白皙,是一個文武兼備的好青年,正在趙王府中擔任一種叫千乘的職務,夫唱婦随,情愛彌笃。王仁早出晚歸,兢兢業業地為公務奔忙,秦羅敷也忙着采桑養蠶,織絹刺繡,閑下來的時候便以彈筝唱歌自娛,鄰裡都說她是一個漂亮而又能幹的女人。

正值春暖花開的季節,邯鄲城外踏青遊人往來如織,嫩柳如絲,桃紅李白,趙王高車驷馬經過一帶桑林,遙見無數少女在綠蔭深處,手挽柔枝采摘桑葉,不啻就是萬頃荷葉中點點盛開的花朵,不覺為之心醉,久久不忍移開視線。

産生之二

趙王劉良趁着幾分酒意,渾然忘我,停下了車騎,遊目騁懷,一個一個地仔細打量,突然眼睛一亮,仿佛在大海之中,發現了一顆璀璨的明珠,不遠處的桑蔭中有一個麗人,姿态曼妙。秀豔動人。宛如那一枝出牆的紅杏,關不住的滿園春色。怦然心動不能自恃,移近調笑,麗人不為所動,徑由随從人員打聽才知是千乘王仁的妻子。

産生之三

東漢光武帝崇尚節儉,講求謙讓,表彰氣節。上行下效,蔚然成為一種風尚,競以名節自勵,使得社會風氣日趨淳美;趙王是光武帝的叔父,自然不願與人以口實,擔上一個調戲部屬之妻的惡名,于是收拾起蕩漾的心情,心不甘情不願地踏上了歸途。

然而回到宮中,方才桑林邊驚豔的一幕,仍然清晰地印在腦中,登上高台極目遠望,隐約可見采桑女子仍然辛勤工作不辍,玄思冥想,經過了理智與情感的一番交戰,最後終于決定了一個比較緩和而又不違背禮法的辦法,準備選擇一個日期置酒歡會,邀請秦羅敷前來赴宴,然後再相機行事。倘若她是一個守貞不二,性情剛烈的女子,自然不能相強,以免鬧到不可收拾的局面;如果她是一個虛榮而又開放的女人,未嘗不可以許以金帛,施以甜言蜜語,而達到一親芳澤的機會。

主意打定,趙王于是命人大張筵席,柬邀秦羅敷前來赴宴,秦羅敷如約而來,趙王以禮相待,酒過三巡,菜經五味,趙王開懷暢飲,已有五分酒意,逐漸話語有些模模糊糊。就在趙王語涉不莊之際,秦羅敷不慌不忙地說要為他彈唱一曲以助酒興,在趙王的首肯下,秦羅敷以纖纖玉手拔動筝弦,輕啟朱唇,一曲著名的《陌上桑》就這樣産生了。

人物生平

羅敷出生于邯鄲市三陵鄉姜窯村,父親秦敏能歌善舞、頗有文才,後參軍殉國。母親是附近黃窯村張門之女。羅敷兄妹三人,哥秦寶、姐秦蓮,羅敷小名小英。

小英10歲時,家鄉因遭受洪災,全家搬至村西卧龍崗上,山中一尼姑見她聰明伶俐,便收其為徒,起名為“羅敷”。羅敷長大成人與鄉鄰王仁相愛,但她在田間采桑時卻被趙王看中搶入宮中,其夫得知後自殺殉情,羅敷也在悲痛中投身村西的黑龍潭内。

遺迹

姜窯村仍有關于美女羅敷的一些遺迹,如五龍廟、卧龍坡、羅敷潭、羅敷崖、趙王跑馬場、桑園、趙王思女閣等。卧龍崗景區,有羅敷跳崖處、黑龍潭等遺迹,并用漢白玉塑造羅敷像,建造趙王思女閣、李白路、李白亭等景點。每年五六月間,紫紅的桑葚便挂滿樹枝,吸引大批遊客前來觀光、采摘。

1.羅敷潭

雖曆經二千多年的滄桑,潭水早已幹涸見底,但鍋底形深潭的地貌卻清晰可見。這是一條約長1000餘米,呈西北東南走向的山間凹地,周邊岩石奇形怪狀。潭根寬10米,深20米,底部平坦,裸露看光滑的岩石,潭的出口寬約200米。當地老鄉講,此潭原名“黑龍潭”,又叫“卧龍潭”。

因羅敷外采桑時被趙王看見,想奪為己有,羅敷不從,彈筝作《陌上桑》,表明自己是趙王侍臣王仁之妻,已是有夫之婦。但趙王不聽強逼成親,羅敷就在這投潭而死。過去,潭邊有桑田數百畝。潭的上遊有許多泉眼,泉水常年細流,從潭上落下,一到雨委,雨水順山勢聚然而跌落下來,水聲轟鳴、震天動地,幾裡以外可聞其聲,形成壯觀的羅敷潭瀑布。邯鄲有名的輸河其發源地正在此處。

2.羅敷跳崖處

在羅敷潭根西岸邊有一高丘、頂平,直徑約10米,下望羅敷潭底,陡峭目眩,令人不寒而栗。據傳,當時趙王帶兵追來,羅敷謊稱要站在高台上釋别父母,乘趙王不備,以衣袖遮面,就從此處跳下崖去。趙王騎的馬這時長嘶一聲跑了起來。

五龍廟在羅敷潭北約50米。這塊地方早先是一座小小的龍王廟,羅敷當年為逃避趙王的追逼,曾在這裡隐避數月,人們為感念羅敷的貞節,把這座小廟一直保存到唐代。唐代以後才在這裡改造為象現在這樣規模的王龍廟,但羅敷的造像仍然供奉在廟内。

3.李白路

據史料記載:盛唐大詩人李白于天寶十年(公元751年)出遊來到邯鄲(今河北省邯鄲市),并且浏覽了邯鄲的羅敷潭,在這裡攀崖戲水,流邊忘返,留下了《春日遊羅敷潭》詩一首,以贊美羅敷潭的風光:

行歌入谷口,路盡無人跻,攀崖度絕壑,弄水尋回溪。

雲從石上起,客到花間迷,淹興未盡興,日落群峰西。

羅敷園位于邯鄲市人民路。主景位置上,一尊3米多高的漢白玉羅敷采桑雕像,栩栩如生,光彩照人。

4.羅敷采桑文化節

羅敷采桑文化節期間,遊客除了在桑樹園裡盡情享受采摘樂趣外,還可以現場賦詩作畫、遊園猜謎,欣賞大型史詩歌舞《羅敷采桑》和《趙王出宮》等文藝表演。此外,遊客也可以到羅敷的故裡姜窯村參觀古村民居,聽老農講羅敷故事,參與吃農家飯、購農家物、幹農家活、當農家人、享農家情等農家休閑遊活動。

據了解,長期以來,姜窯村村西的山坡上長滿桑樹,有的樹齡已達百年之久。當地村民認為,那裡也許就是當年羅敷采桑的地方。

相關着作

陌上桑

日出東南隅,照我秦氏樓。秦氏有好女,自名為羅敷。羅敷喜蠶桑,采桑城南隅。青絲為籠系,桂枝為籠鈎。頭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為下裙,紫绮為上襦。行者見羅敷,下擔捋髭須。少年見羅敷,脫帽着帩頭。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來歸相怨怒,但坐觀羅敷。

使君從南來,五馬立踟蹰。使君遣吏往,問是誰家姝?“秦氏有好女,自名為羅敷。”“羅敷年幾何?”“二十尚不足,十五頗有餘”。使君謝羅敷:“甯可共載不?”羅敷前置辭:“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婦,羅敷自有夫。”

“東方千餘騎,夫婿居上頭。何用識夫婿?白馬從骊駒;

青絲系馬尾,黃金絡馬頭;腰中鹿盧劍,可值千萬餘。

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專城居。

為人潔白皙,鬑鬑頗有須。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趨。

坐中數千人,皆言夫婿殊。”

作品诠釋

這詩的第一段是交代秦羅敷的姓氏裡居,并把她的美豔容貌及華麗衣飾描繪得淋漓盡緻,更以路上行人及田間的耕作者,貪看羅敷采桑的美妙姿态,而渾忘所以的癡呆情狀,更烘托出她的光豔照人。

第二段是描繪一位太守級的人物,看上了秦羅敷的美貌,冒冒失失地派人詢問女方的姓名年籍,妄圖以富貴誘人,而女方以“羅敷有夫”相拒。

第三段是盛誇其夫婿的輝煌經曆及顯赫地位:腰佩寶劍,騎在白馬之上,千騎相随,多麼威風;白皙而有須,修長而勁挺;多麼神氣。

趙王劉良當然知道秦羅敷的丈夫就是王仁,那裡是什麼年逾四旬的侍中郎,也那裡有專城可居;然而他也了解這不過是一種“文學式”的幻化手段,故意誇張夫婿在她心目中的地位與聲望,從而暗示出她對婚姻生活是十分滿足而幸福的,根本不可能産生紅杏出牆之念,想打她主意的人,也可以死了這條心。

畢竟趙王劉良不敢違背朝庭大力提倡的氣節與禮法觀念,不能明目張膽地強取豪奪,在莫可奈何的心情下,眼看無法打動美人的芳心,隻好怅然作罷,秦羅敷的一曲《陌上桑》從此也流傳開來。

古時王侯将相有權有勢,如果一旦看上了那一家的美豔女子。不論是待在閨中,或者是出嫁而為人婦,總會千方百計,軟硬兼施地攫為己有;而秦羅敷以美制情,拒絕了富貴榮華的誘惑,難能可貴地使趙王劉良知難而退,收斂了他的心猿意馬,使這段畸形的愛戀故事,獲得了一個非常突出的結局。從此“羅敷有夫”便成了已婚婦女有力的擋箭牌,從而也保全了不少婦女的名節。羅敷是當時女子常用的名字,但是後來被用作美麗而堅貞的女子的代稱。

作品氛圍

這篇作品既滿足一般人喜愛美麗女子和浪漫故事的心理,又不在這方面過分展開,以順合社會的正統道德觀;同時,在以夫妻關系的倫理愛否定邂逅的浪漫愛時,又避免了枯燥無趣的道德說教,和破壞和諧氣氛的嚴重結果(如“秋胡戲妻”故事中秋胡妻的憤而自殺)。它以浪漫性的描寫開始,以诙諧性的喜劇結束,所以得到人們普遍的欣賞。

譯文

太陽從東南方升起,照到我們秦家的小樓。秦家有位美麗的少女,自家取名叫羅敷。羅敷善于養蠶采桑,

(有一天在)城南邊側采桑。用青絲做籃子上的絡繩,用桂樹枝做籃子上的提柄。頭上梳着堕馬髻,耳朵上戴着寶珠做的耳環;淺黃色有花紋的絲綢做成下裙,紫色的绫子做成上身短襖。走路的人看見羅敷,放下擔子捋着胡子(注視她)。年輕人看見羅敷,禁不住脫帽重整頭巾,希望引起羅敷對自己的注意。耕地的人忘記了自己在犁地,鋤地的人忘記了自己在鋤地;以緻于農活都沒有幹完,回來後相互埋怨,隻是因為仔細看了羅敷的美貌。

太守乘車從南邊來到這,拉車的五匹馬停下來徘徊不前。太守派遣小吏過去,問這是誰家美麗的女子。小吏回答:“是秦家的女兒,自家起名叫做羅敷。”太守又問:“羅敷多少歲了?”小吏回答:“還不到二十歲,但已經過了十五了。”太守請問羅敷,“願意與我一起乘車嗎?”

羅敷上前回話:“太守你怎麼這樣愚蠢!太守你已經有妻子了,羅敷我也已經有丈夫了!(丈夫當官)在東方,随從人馬一千多,他排列在最前頭。怎麼識别我丈夫呢?騎白馬後面跟随小黑馬的那個大官就是,用青絲拴着馬尾,那馬頭上戴着金黃色的籠頭;腰中佩着鹿盧劍,寶劍可以值上千上萬錢,十五歲在太守府做小吏,二十歲在朝廷裡做大夫,三十歲做皇上的侍中郎,四十歲成為一城之主。他皮膚潔白,有一些胡子;他輕緩地在府中邁方步,從容地出入官府。(太守座中聚會時)在座的有幾千人,都說我丈夫出色。”

孔雀東南飛

“東家有賢女,自名秦羅敷。”

如果說《陌上桑》是漢樂府民歌中虛構性叙事詩的代表作,那麼《孔雀東南飛》就是漢樂府民歌中紀實性叙事詩的代表作。後人把《孔雀東南飛》與北朝的《木蘭詩》及唐代韋莊的《秦婦吟》并稱為“樂府三絕”。

《孔雀東南飛》原名《古詩為焦仲卿妻作》,最早見于南朝徐陵所編的《玉台新詠》,詩前小序說:漢末建安中,廬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劉氏,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仲卿聞之,亦自缢于庭樹。時(一本“時”下有“人”字)傷之。為詩雲爾。此序是漢以後人的語氣,倘作序者并非詩的作者,則此詩很可能原是民間創作,後來又經過文人的加工,才成為徐陵所錄的定本的,而作序的人,也可能就是加工者。全長達三百五十三句、一千七百六十五字,不僅是漢樂府民歌中,也是中國詩歌中罕見的長篇叙事詩。

人物由來

“羅敷”是漢代女子常用的名字,猶如漢代男子喜歡用“延年”是一樣的;正如同今日女士們愛用“瑪利”,男士們愛用“俊雄”為名字,同樣是一種時尚而已。

詩中提到的“倭堕髻”是東漢京城一帶最流行的發型,是“盤桓髻”的改進,發髻偏墜一旁,猶如騎士的墜馬一般,更顯佻巧和妩媚。

中國婦女以帶耳環為美,而耳環作為婦女的裝飾品是從東漢開始的,羅敷以明珠作耳環,湘绮及紫绮為衣裳.都是東漢時期的時髦妝扮。

也有人說《陌上桑》的秦羅敷曆史上并無其人。中國古代,以男耕女織為分工。“女織”從廣義上說,也包括了采桑養蠶。桑林在野外,活動比較自由,桑葉茂盛,又容易隐避,所以在男女之大限還不很嚴厲的時代,桑林實是極好的幽會場所。自然而然,桑林便不斷出現于愛情詩篇中。可以說,在《詩經》的時代,桑林已經有了特殊的象征意味。

然而随着時代的變遷,原先桑林中那種自由自在的愛情遭到了否定。桑林成了女子拒絕男子愛情的場所。所以“羅敷”的形象成了美和情感的因素,同時代所要求的德性的結合。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