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樹

桂樹

木犀科木犀屬植物
桂樹,為常綠闊葉喬木,高可達15米,樹冠可覆蓋400平方米,桂花實生苗有明顯的主根,根系發達深長。幼根淺黃褐色,老根黃褐色。嫁接苗的根系因砧木而異,插條埋入土中各處易生不定根,但無明顯主根。桂花分枝性強且分枝點低,特别在幼年尤為明顯,因此常呈灌木狀。密植或修剪後,則可成明顯主幹。樹皮粗糙,灰褐色或灰白色,有時顯出皮孔。葉面光滑,革質,近軸面暗亮綠色,遠軸面色較淡;橢圓形,長橢圓形、卵形、倒卵形,披針形、倒披針形、長披針形至卵披針形。
    中文名: 拉丁學名: 别名: 界:植物界 亞界: 總門: 門:被子植物門(Angiospermae) 亞門: 綱:雙子葉植物綱(Dicotyledoneae),又稱木蘭綱。 亞綱:菊亞綱(Asteridae) 超目: 目:玄參目(Scrophulariales) 亞目: 科:木犀科(Oleaceae) 亞科:木犀亞科(Oleoideae) 族:木犀榄族(Oleeae) 亞族: 屬:木犀屬(Osmanthus Lour.) 亞屬: 組: 亞組: 種:桂花 亞種: 變種: 品種: 分布區域: 命名者及年代: 保護級别: 中文學名:桂花 英文名:Sweet Tea Olive 二名法:Osmanthus fragrans 分布:原産于中國西南部,四川、雲南、廣西、廣東和湖北等地均有野生,湖南浏陽周洛分布有野生群落;印度、尼泊爾、柬埔寨也有分布。

【物種名稱】桂花

【拉丁學名】OpsmanthusfragransLours

【英文名稱】SweetOsmanthus

【又名】木犀、月桂、九裡香、木樨、丹桂、金桂、岩桂

【科屬分類】木犀科、木犀屬

桂樹。為木犀科多年生常綠灌木或小喬木,高者可達七米。葉對生,橢圓形或長橢圓狀披針形,革質。秋季開花,花簇生于葉腋,黃色或黃白色。株高約15m,樹皮粗糙,灰褐色或灰白色葉對生,橢圓形、卵形至披針形,全緣或上半部疏生細鋸齒。花簇生葉腋生成聚傘狀,花小,黃白色,極芳香。桂花終年常綠,花期正值仲秋,有"獨占三秋壓群芳"的美譽,園林中常作孤植、對植,也可成叢成片栽植。為盆栽觀賞的好材料。

形态特性

喬木,高達14米,胸徑達30厘米;樹皮光滑,灰褐色至黑褐色,内皮紅色,味似肉桂。枝條纖細,綠色或褐綠色,具縱向細條紋,無毛。

葉互生或近對生,稀對生,卵圓形、長圓形至披針形,長5.5-10.5厘米,寬2-5厘米,先端短漸尖,基部寬楔形,革質,上面綠色,光亮,下面粉綠色,晦暗,兩面無毛,具離基三出脈,中脈及側脈在上面明顯,下面十分凸起,側脈自葉基3-8毫米處生出,向葉端消失,橫脈及細脈兩面微隆起,多少呈網狀;葉柄長0.5-1.2厘米,腹平背凸,近無毛。

圓錐花序腋生或近頂生,比葉短,長(2)3-6厘米,少花,疏散,密被灰白微柔毛,最末分枝為3花的聚傘花序。花綠白色,長約5毫米;花梗纖細,長4-6毫米,被灰白微柔毛。花被内外兩面密被灰白微柔毛,花被筒短小,倒錐形,長約2毫米,花被裂片長圓狀卵圓形,先端銳尖。能育雄蕊9,花絲全長及花藥背面被微柔毛,第一、二輪雄蕊長2.5毫米,花絲稍長于花藥,無腺體,花藥長圓形,4室,室内向,第三輪雄蕊長2.7毫米,花絲稍長于花藥,中部有一對近無柄的圓形腺體,花藥長圓形,4室,室外向。退化雄蕊3,位于最内輪,長三角形,長約1毫米,具柄,柄長約0.7毫米,被微柔毛。子房近球形,長約1.5毫米,略被微柔毛,花柱長2毫米,具棱角,略被微柔毛,柱頭盤狀。

果卵球形,長約8毫米,寬5毫米;果托長4毫米,頂端寬3毫米,具齒裂,齒頂端截平。花期主要在秋、冬季,果期主要在冬末及春季。

文化内涵

相傳月亮上的廣寒宮前的桂樹生長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邊有一個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後,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攏了。幾千年來,就這樣随砍随合,這棵桂樹永遠也不能被砍光。據說這個砍樹的人名叫吳剛,是漢朝西河人,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錯誤,仙人就把他貶谪到月宮,日日做這種徒勞無功的苦差使,以示懲處。李白詩中有“欲斫月中桂,持為寒者薪”的記載。

桂花别名很多:因其葉脈如圭而稱“桂”;它紋理如犀,又叫木犀;以其清雅高潔,香飄四溢,被稱為“仙友”;桂花又被稱為“仙樹”,“花中月老”。桂花通常生長在岩嶺上,也叫“岩桂”;桂花開花時濃香緻遠,其香氣具有清濃兩兼的特點,清可蕩滌,濃可緻遠,因此有“九裡香”的美稱;黃花細如粟,故又有“金粟”之名;桂花為“仙客”;花開于秋,舊說秋之神主西方,所以也稱“西香”或“秋香”;桂花的花朵很小,但香氣濃郁,被人稱為“金秋驕子”;如果你仔細觀察,就會發現,桂花的花朵是管狀的,由五個小瓣瓣聯合組成,叫“花冠管”;漢晉後,人們開始把桂花與月亮聯系在一起,編織了月宮吳剛伐桂等許多美麗的傳說,故亦稱“月桂”,因此,月亮也稱“桂宮”、“桂魄”。

三國時魏國繁欽的《弭愁賦》中有“整桂冠而自飾,敷綦藻之華文”之句,意思是編織桂冠來打扮自己,鋪排像錦繡一樣華美文字。因為桂清香高潔,人們早就用它來形容、評價人物。漢武帝曾問東方朔,孔子和顔淵誰的道德最高尚,東方朔說:顔淵的道德是高尚的,但他隻像一山桂花,獨自芳香,孔子的道德像春風一樣浩蕩,天下萬物都受其化育熏陶。

晉武帝泰始年間,吏部尚書崔洪舉薦郤诜當左丞相。後來郤诜當雍州刺史,晉武帝問他的自我評價,他說:“我就像月宮裡的一段桂枝,昆侖山上的一塊寶玉。”用廣寒宮中一枝桂、昆侖山上一片玉來形容特别出衆的人才,這便是“蟾宮折桂”的出處。蟾宮即月宮。晉武帝大笑并嘉許他。

産地與分布

桂花原産中國西南部喜馬拉雅山東段,印度、尼泊爾、柬埔寨也有分布。現四川、雲南、廣東、廣西、湖北等省區均有野生,淮河流域至黃河下遊以南各地普遍地栽,以北則多行盆栽。比較集中的産區為江蘇的蘇州光福,湖北的鹹甯柏墩、浙江杭州滿覺找、廣西桂林陽朔、四川新鄉桂朔等處。此外,武漢、南京、重慶、長沙等城市,近期都有大量種植。桂花在日本及印度均有栽培。18世紀70年代由中國廣州傳至英國,英國皇家邱園于1789年開始栽培,以後歐洲一些國家相繼引種。不過,引種成功能夠露地栽培的,還隻是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國家。

經插種、扡插等等途徑培行出來的1年生桂花幼苗,因抗旱抗寒抗瘠能力差,不宜立即作綠化苗使用,應先移栽到圃地内繼續培植2—5年,待其長成中苗後,再移栽。現将栽培管理要點簡介如下:

栽培技術

整地。選擇光照充足、土層深厚、富含腐殖質、通透性強、排灌方便的微酸性(PH值為50—6.5)沙性壤土作培植圃地。在移植的上年秋、冬季,先将圃地全墾一次,并按株行距為1米x1.5米(2年後待其長粗長高時,每隔一株移走一株,使行株距變為2米x1.5米)、栽植穴為0.4米x0.4米x0.4米的規格挖好穴。每穴施入腐熟性平的農家肥(豬糞、牛屎)2—3公斤、磷肥0.5公斤作基肥。将基肥與表面壤土拌勻,填入穴内。肥料經冬雪春雨侵蝕發酵後,易被樹苗吸收。

移栽。在樹液尚未流動或剛剛流動時移栽最好,一般在2月上旬至3月上旬進行。取苗時,盡可能做到多留根、少傷根。取苗後要盡快栽植,需從外地調苗的,要注意保濕,以防苗木脫水。栽好後要将土壓實,澆一次透水,使苗木的根系與土壤密接。

水肥管理。移栽後,如遇大雨使圃地積水,要挖溝排水。遇幹旱,要澆水抗旱。除施足基肥外,每年還要施3次肥,即在3月下旬每株施速效氮肥0.1—0.3公斤,促使其長高和多發嫩梢;7月每株施速效磷鉀肥0.1—0.3公斤,以提高其抗旱能力;10月每株施有機肥(如農家肥)2—3公斤,以提高其抗寒能力,為越冬作準備。

修剪整形。桂花萌發力強,有自然形成灌叢的特性。它每年在春、秋季抽梢二次,如不及時修剪抹芽,很難培育出高植株,并易形成上部枝條密集、下部枝條稀少的上強下弱現象。修剪時除因樹勢、枝勢生長不好的應短截外,一般以疏枝為主,隻對過密的外圍枝進行适當疏除,并剪除徒長枝和病蟲枝,以改善植株通風透光條件。要及時抹除樹幹基部發出的萌蘖枝,以免消耗樹木内的養分和擾亂樹形。

松土除草。在春、秋季,結合施肥分别中耕一次,以改善土壤結構。越冬前壘蔸一次,并對樹幹塗白一次,可增強抗寒能力。每年除草2—3次,以免雜草與苗木争水、争肥、争光照

繁殖技術

播種、壓條、嫁接和扡插法繁殖。當年10月秋播或翌年春播,實生苗始花期較晚,且不易保持品種原有性狀。壓條繁殖,用于繁殖良種。嫁接繁殖是常用的方法,多用女貞、小葉女貞、小蠟、水蠟、流蘇和白蠟等樹種作砧木,行靠接或切接。扡插繁殖多在6月中旬至8月下旬進行。移植常在秋季花後或春季進行,也可在梅雨季節移栽,大苗需帶土球,種植穴多施基肥。盆栽桂花,夏季可置庭院陽光之下,不需遮蔭,冬季在一般室内即可安全越冬。病蟲害有枯斑病、枯枝病、桂花葉蜂、柑橘粉虱、蚱蟬等。

壓枝繁殖3月底4月初,在母本的四周,視可壓枝條數量多少(一般每株母本可壓4至5個枝條),沿着枝條自然伸展的方向,挖一條深、寬各20厘米的小溝,然後将枝條順勢壓入溝中,并用肥土将溝填滿踩實,澆足水後再将壓枝部位的土培成饅頭狀。 

高空壓條9至10月間,将毛筒1節破為2塊(或用塑料袋),内裝滿濕土,套于優良桂花品種的健壯枝條上,另用支架扶持,經常加水,保持筒(袋)内濕潤,1個多月後,即可生出新根。次年春天,取下移栽,即成一株桂花樹,3年左右可開花。

種子繁殖每年5月底6月初,采摘桂花樹上成熟的核果,去外殼,稍陰幹後,用濕沙貯藏。到翌年初春撒播于預先整好的苗床上,待3月天氣轉暖,即可發芽生根。一般一年苗高可達15厘米左右,2至3年可長至1米高,這時就可出圃定植。

嫁接繁殖在樹齡20年左右的植株上選取一年生健壯側枝,剪取二芽苞,嫁接在女貞砧木上,用塑料膜剪條包紮,當季即可發芽。4年後即可開花,但利用這種方法繁殖的桂花樹主幹不直,不适宜用作行道綠化樹。

扡插繁殖扡插季節選擇在樹液即将流動的2月,插床基質用30%的熟土、70%的細河沙。插枝前1個月用敵百蟲800至1000倍液噴灑插床,消滅線蟲。插前10至15天,再用石灰水消毒。臨插前3天,用清水沖洗插床,待幹燥後,整平床面。選擇品種優良、健壯、樹齡20至25年植株的一年生側枝,切成長約20厘米的插穗。插穗上端留2至3片剪去一半的葉片,其餘葉片摘除。插穗入土一端剪成馬蹄形,并用10毫克/公斤萘乙酸處理基部10小時。扡插株行距5厘米×10厘米,稍斜插入,入土深度為插穗長的2/3。插後壓實床土,行間蓋草,淋透水一次,并搭遮陰架。待發出的新枝長到6厘米以上時,即可移出苗床培育。在插床時期,注意保濕、遮陽,防止積水,每畝苗床可扡插8萬株,适宜大面積繁殖。成活率可達90%以上,一般移植後4至5年可開花。

桂樹品種

桂花經過長期栽植、自然雜交和人工選育,産生了許多栽培品種。通過進一步調查清理,已初步确定各桂花品種32個。以花色而言,有金桂、銀桂、丹桂之分;以葉型而言,有柳葉桂、金扇桂、滴水黃、葵花葉、柴柄黃之分;以花期而言,有八月桂、四季桂、月月佳之分等。

目前,中國尚無統一的品種分類,習慣上将桂花分成以下四個品種類型:金桂、銀桂、丹桂和四季桂。形成了四個桂花品種群:四季桂品種群:植株較矮而萌蘖較多,花香不及銀桂、金桂、丹桂濃郁,每年多次或連續不斷開花,花檸檬黃或淺黃色。品種有大葉四季桂、小葉四季桂。四季開花,有“月月桂”、“日香桂”、“大葉佛頂珠”、“齒葉四季桂”等品種。銀桂品種群:秋季開花,花色純白、乳白、黃白色或淡黃色。品種有寬葉籽銀桂、柳葉銀桂、硬葉銀桂、“籽銀桂”、“九龍桂”、“早銀桂”、“晚銀桂”、“白潔”“純白銀桂”、“青山銀桂”等品種。金桂品種群:秋季開花,花檸檬黃淡至金黃色。品種有“大花金桂”、大葉黃”、“潢川金桂”、“晚金桂”、“圓葉金桂”、鹹甯晚桂、球桂、圓辨金桂、柳葉蘇桂、金師桂、波葉金桂、等品種。丹桂品種群:秋季開花,花色較深,花橙色、橙黃、橙紅至朱紅色。品種有“朱砂丹桂”、“大葉丹桂”、“小葉丹桂”、“齒丹桂”等品種。

醫藥價值

桂樹自古就被确認有藥用價值,《說文解字》解釋桂是“百藥之長”。《本草綱目》中引用《本經》的說法,認為桂的藥用價值為:“治百病,養精神,和顔色,為諸藥先聘通使,久服輕身不老,面生光華,媚好常如童子”。桂樹其花具有“生津、辟臭、化痰、治風蟲牙痛、潤發”等功效。現在,中醫仍然認為桂枝(即桂樹的新幹細嫩枝)有發汗、解除肌表及四肢風寒和溫通經絡的作用,是治療風寒濕痹、關節酸疼的良藥。從桂的上述藥性來看,确實可以治病健身,延年益壽,所以彭祖常吃桂而長壽的記載,是有可信度的。古人把“芝”稱為“神草”,《搜神記》中把醫家和民間均列為上藥的桂視為仙藥靈藥,神化桂的藥性而稱其為“桂芝”,這充分說明了常吃桂使人長壽的說法并不是随意說的。桂皮:又稱肉桂。性味辛甘、熱,有補元陽、暖脾胃、除積冷、通血脈的功效。主治腎陽虛衰、心腹冷痛、久瀉等。

功能主治,花:散寒破結,化痰止咳。用于牙痛,咳喘痰多,經閉腹痛。果:暖胃,平肝,散寒。用于虛寒胃痛。根:祛風濕,散寒。用于風濕筋骨疼痛,腰痛,腎虛牙痛。

病害及防治

桂花褐斑病、桂花枯斑病、桂花炭疽病是桂花常見的葉部病害,這些病害可引起桂花早落葉,削弱植株生長勢,降低桂花産花量和觀賞價值。

桂花褐斑病,發病初期,葉片上出現褪綠小黃斑點,逐漸擴展成近圓形病斑,直徑2至10mm,或因病斑擴展受葉脈限制成為不規則病斑。病斑黃褐色至灰褐色,病斑外圍有一黃色暈圈。褐斑病一般發生在4至10月份,老葉比嫩葉易感病。病原菌以菌絲在病落葉上越冬,次年春季産生分生孢子進行初侵染,分生孢子由氣流和雨滴傳播。

桂花枯斑病,該病病原菌多從葉緣、葉尖端侵入,發生在葉片的葉緣和葉尖。發病初期,葉片上産生淡褐色小點,逐步擴大成圓形或不規則形的病斑,後擴大為近圓形或不規則形灰褐色大斑,邊緣為深褐色。枯斑病發生在7至11月份,在環境條件不好的棚室内全年可發生。病菌以分生孢子借風、水傳播侵染。高溫、高濕、通風不良的環境有利于發病。植株生長衰弱時及越冬後的老葉及植株下部的葉片發病較重。

桂花炭疽病,該病侵染桂花葉片。發病初期,葉片上出現褪綠小斑點,逐漸擴大後形成圓形、半圓形或橢圓形病斑。病斑淺褐色至灰白色,邊緣有紅褐色環圈。在潮濕的條件下,病斑上出現淡桃紅色的黏孢子盤。炭疽病發生在4至6月份。病原菌以分生孢子盤在病落葉中越冬,由風雨傳播。

防治措施

,首先要減少侵染來源。秋季徹底清除病落葉。盆栽的桂花要及時摘除病葉。其次加強栽培管理。選擇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壤或基質栽植桂花;增施有機肥及鉀肥;栽植密度要适宜,以便通風透光,降低葉面濕度減少病害的發生。

科學使用藥劑防治。發病初期噴灑1:2:200倍的波爾多液,以後可噴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或50%苯來特可濕性粉劑1000至1500倍液。重病區在苗木出圃時要用1000倍的高錳酸鉀溶液浸泡消毒。

桂花藻斑病,病斑在葉片的正反兩面均可出現,但以正面為主。最初于葉面産生白色至黃褐色針頭大小的小圓點。有時小圓點呈十字形排列,然後向四周呈放射狀擴展,形成近圓形或不規則形稍隆起的毛氈狀物,表面呈纖維狀紋理,邊緣缺刻不整齊,灰綠色或黃褐色,直徑1-10毫米,後期色澤較深,表面平滑。通常在植株的中、下部發生較多,上部的嫩葉較少發病。植物被害後,影響光合作用,嚴重時可使枝條的皮層剝離或枯死。

防治方法:合理施肥、排水,适當修剪整枝,清掃田園雜草等到,加強養護管理均可一定程度上減輕該病的發生。早春發病前,噴射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對該病均有良好的預防效果。在發病嚴重的地方,可在晚秋噴一次藥,這對減輕翌年的發病有一定效果。

移栽要點

移栽時間:以1月中旬至2月上旬為好。此時樹木處于休眠狀态,移植後不久,活動力轉強,易成活。忌夏季移栽。

截枝:它有處于降低樹内的養分消耗量和水分蒸騰量。截枝量的多少依樹齡大小和生長勢強弱确定。上百年的老樹因生長勢弱要少留枝或不留枝。生長勢強的和樹齡小的可适當多留些枝。在截枝時先要除去病蟲枝、徒長枝和交叉枝。之後,用凡士林或波爾多液塗抹傷口,以避免病蟲危害和雨水侵蝕。

斷根:為提高桂花大樹移栽成活率,在移植前的1—2年春季分别斬斷1/2的根,斬斷處離樹樁距離為樹樁直徑的2—3倍,再在斷根上塗抹百萬分之五十至一百的GGR6号溶液或0.1%吲哚乙酸溶液,覆好土澆透水,讓其長出新根。

取樁:開挖的确定土球大小,一般為樹樁地徑的4—6倍.确因地徑太粗難以起運的,也不得小于3陪。邊挖邊用濕草簾和草繩捆紮土球,以防松散。樹的大根用鋸子鋸斷,并在鋼口塗以GGR6号等生根粉。挖好後,用濕草簾和草繩包好捆實,草繩捆至樹幹2.5米高。

運輸:運輸時要輕裝輕放輕卸。裝車時要将大樹固定好,并隔以緩沖物,防止樹木碰撞,以免傷及皮部、碰散土球。途中要注意保濕。

栽植:在栽植的1個月,先挖好種植穴,穴的規格為土球的1.5—2倍,再在穴内填入菌根土,并攔腐熟性平的農家肥5—10公斤,速效磷肥2公斤,灌水備用。栽植時用吊車将大樹吊下輕輕放入種植穴内,用剪刀剪開包裝草簾和草繩,再回填廄土,踩實、澆透水。

管護:1、支固定架:在大樹主幹周圍架設三角架,防止因人畜碰撞和刮大風引起大樹搖動。2、架蔭棚:4月以後,在大樹三面(除西北方以外)架設蔭棚,防止陽光直射灼防皮部并減少水分蒸騰量,10月天氣轉涼可拆除。3、澆水:剛栽下的大樹,根系受損,吸水力弱,因此,澆水量不宜過多,以免根系發才黴腐爛。但也不得太少,否則會造成樹體失水而死亡。4、輸液:輸液可滿足附體對水分和養分的需求,能大大提高移栽成活率。輸液一般在4—9月進行。輸液前先在大樹基部用木工鑽由上向下呈45度角鑽3—5個輸液孔,深至髓心。再配制藥液,用每升水溶人ABT6号生根粉0.1克和磷酸二氫鉀0.5克配成。将裝有藥液的瓶子挂在高處,并将樹幹注射器插入輸液孔,打開輸液開關,液體即可輸入樹體内。待藥液輸完後,拔出針頭,用棉花團塞住輸液孔。在下次需輸液時夾出棉花團即可輸液。輸液的次數及間隔時間視幹旱程度、溫度高低和植株需水情況定。待植株完全脫離危險期後,用波爾多液封好輸液孔。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