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生産率

勞動生産率

勞動力諸因素有機結合
勞動生産率(Labour productivity)是指勞動者在一定時期内創造的勞動成果與其相适應的勞動消耗量的比值。勞動生産率水平可以用同一勞動在單位時間内生産某種産品的數量來表示,單位時間内生産的産品數量越多,勞動生産率就越高;也可以用生産單位産品所耗費的勞動時間來表示,生産單位産品所需要的勞動時間越少,勞動生産率就越高。具體勞動生産使用價值的能力或效率。勞動生産率水平可以用同一勞動在單位時間内生産某種産品的數量來表示,單位時間内生産的産品數量越多,勞動生産率就越高,反之,則越低;也可以用生産單位産品所耗費的勞動時間來表示:即社會必要勞動時間越少,勞動生産率就越高,反之,則越低。全員勞動生産率指根據産品的價值量指标計算的平均每一個從業人員在單位時間内的産品生産量。是考核企業經濟活動的重要指标,是企業生産技術水平、經營管理水平、職工技術熟練程度和勞動積極性的綜合表現。我國的全員勞動生産率是将工業企業的工業增加值除以同一時期全部從業人員的平均人數來計算的。計算公式為:全員勞動生産率=工業增加值/全部從業人員平均人數。[1]
    中文名:勞動生産率 英文名:Labor productivity 提出人:卡爾·馬克思 影響因素:社會生産力、個别勞動生産發展 出 處:《資本論》

分類

按範圍分

勞動生産率按其計算的範圍可分為:

(1)個别勞動生産率。包括個人勞動生産率和企業勞動生産率。前者按個别勞動者的勞動耗費來計算;後者按個别企業的勞動耗費來計算。

(2)社會勞動生産率。是以全社會為單位來計算單位産品所耗費的社會平均必要勞動量。社會勞動生産率是衡量全社會範圍内生産先進和落後的根本尺度。

個别勞動生産率高于社會勞動生産率,生産商品的個别勞動量就低于社會必要勞動量;反之,則高于社會必要勞動量。勞動生産率同單位時間内所生産的産品量成正比,即勞動生産率越高,單位時間生産的産品量越多;而同單位産品所包含的勞動量成反比,即勞動生産率越低,單位産品包含的勞動量越大。

按條件分

勞動生産率按其決定的條件可分為:

(1)勞動的社會生産率,是指由社會生産力的發展程度所決定的生産率。

(2)勞動的自然生産率,是指由勞動的自然條件所決定的生産率。

馬克思說:“在農業中(采礦業中也一樣),問題不隻是勞動的社會生産率,而且還有由勞動的自然條件決定的勞動自然生産率”。由于勞動的自然生産率不同,同量勞動會生産出較多或較少的産品或使用價值。這種差額,在商品生産條件下會形成級差收入,在土地私有制下則會形成級差地租。

按不同人員範圍分

勞動生産率按按不同人員的範圍計算,可分為:

(1)按全部職工計算:就是全員勞動生産率。

(2)按生産工人計算:就是生産工人勞動生産率;

生産的産品量可以用産品實物産量、标準實物産量、生産工作量和産品價值量(總産值、淨産值等)等指标計算。

統計

勞動生産率是企業勞動者在一定時期内的生産效率,是勞動消耗量與生産成果之間對比關系的經濟指标,是衡量和評價企業經濟效果的重要指标。勞動生産率有二種基本表現形式:

(1)勞動生産率(正指标)=産品産量/勞動消耗量;

(2)勞動生産率(逆指标)=勞動消耗量/産品産量;

勞動生産率是勞動消耗量和産品産量的對比。産量可用實物量(或标準實物産量)、勞動産量(定額工時産量)、價值量(總産量、增加值)等表示:勞動量可用人數時間表示。

勞動生産率有兩種算法:

(1)勞動生産率的直(接)算法:以單位時間内生産的産品數量或銷售額為單位進行計算,即:

工業企業的勞動生産率=産品數量/生産時間

商業企業的勞動生産率=銷售額/銷售人數

(2)勞動生産率的逆算法:以工人生産單位産品所消耗的工時為單位進行計算,即:

勞動生産率=生産時間/産品的數量

說明:直(接)算法的數值越大,即單位時間生産的産品越多,勞動生産率也就越高

逆算法結果越小,說明生産一個産品所消耗的工時越少,當然勞動生産率也就越高

影響因素

勞動生産率的狀況是由社會生産力的發展水平決定的。具體說,決定勞動生産率高低的因素主要有:

(1)勞動者的平均熟練程度。勞動者的平均熟練程度越高,勞動生産率就越高。勞動者的平均熟練程度不僅指勞動實際操作技術,而且也包括勞動者接受新的生産技術手段,适應新的工藝流程的能力。

(2)科學技術的發展程度。科學技術越是發展,而且越是被廣泛地運用于生産過程,勞動生産率也就越高。

(3)生産過程的組織和管理。主要包括生産過程中勞動者的分工、協作和勞動組合,以及與此相适應的工藝規程和經濟管理方式。

(4)生産資料的規模和效能。主要指勞動工具有效使用的程度,對原材料和動力燃料等利用的程度。

(5)自然條件。主要包括與社會生産有關的地質狀态、資源分布、礦産品位、氣候條件和土壤肥沃程度等。

如何提高

1.對勞動生産率增長的理論解釋

勞動生産率涉及部門勞動生産率和部門勞動力配置結構兩個因素,其增長可分解為以下3個部分。

(1)純生産率效應(pure productivity effect)。該效應表示以基期産出或投入為權數的行業勞動生産率增長率,即按照基期産出或投入權重,計算行業勞動生産率增加率的加權平均值。之所以稱為“純生産率效應”,是因為它測度了在産出或投入份額不變時各行業勞動生産率增加的平均值。

(2)鮑默效應(Baumol effect)。該效應表示在考察期間内各行業勞動生産率和行業權重變動間的相互影響對整體勞動生産率的作用效果。之所以稱為“鮑默效應”,是因為鮑默在其不平衡增長理論中闡述了産出與生産率之間的關系——産出增長和勞動生産率增長正相關。

(3)丹尼森效應(Denison effect)。該效應表示考察期内因為要素流動或投人權重差異所引起的生産率變動,即不同行業間勞動再分配對勞動生産率的影響。之所以稱為“丹尼森效應”,是因為丹尼森認為,勞動力從低生産率部門向高生産率部門轉移也會提高整體勞動生産率。

三者比較可以得到以下結論:

判斷一:任何經濟體勞動生産率的增長是由部門勞動生産率變化、部門勞動力配置結構變化以及上述兩種變化的交互作用而實現的,對勞動生産率的解析必須從這3個方面進行。

判斷二:對于發展中國家而言,不同部門或行業的勞動生産率差異度較大,因此部門或行業之間的勞動力配置結構的變化,将與各行業勞動生産率提升一樣,對勞動生産率發揮重要作用。

判斷三:各行業勞動生産率的提升,主要是依靠迂回生産程度加深和中間産品使用數量增加而實現的,這種分工演進可以用勞均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投入來度量,即通過提高資本有機構成或技術進步來提高勞動生産率。

判斷四:發展中國家通過勞動力結構轉變來提高勞動生産率,需要勞動力供給與行業需求相對接,這需要有比較完善和有效的勞動力市場,以使低生産率部門的剩餘勞動力順利轉移到高生産率部門。

勞動生産率的高低,還可以用勞動者在一定時間内推動的生産資料的相對量來表示。它同一定量勞動所推動的生産資料量成正比,而同推動一定量生産資料所必需的勞動量成反比。馬克思說:“勞動生産率的提高正是在于:活勞動的份額減少,過去勞動的份額增加,但結果是商品中包含的勞動總量減少,因而,所減少的活勞動要大于所增加的過去勞動”(《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290頁)。勞動生産率的提高,意味着活勞動的節約。因此,在商品生産條件下,勞動生産率同單位時間内所生産的使用價值量成正比,而同單位産品的價值量成反比。

2.如何提高勞動生産率

美國管理大師杜拉克先生對提高勞動生産率這一問題的觀點如下三方面:

(1)清晰的定義任務:即每一個活動、項目都有一個目标,可解決“幹什麼”這一問題。

(2)專注于所定義的任務:即“專心一緻的完成任務”。

延伸理解為:資源投入——産出的過程中,工作可分為有效工作和無效工作。“專注”是指增加有效工作的比重。那麼每個人都應關注自己的任務,擰螺釘的隻專注于擰螺釘,上車輪的專注于上車輪。這樣流水線生産作業方式的産生就有了理論的依據。日本很關注作業時間的研究,其目的就是增加有效工作的比重。不論是對作業動作,機器排列方式的研究其目的是一樣的。可見專注任務是很有其研究廣度和深度的。

(3)正确合理的評價任務:這是很重要的一點。

評價任務的尺度選擇不當,就不能表明正确的價值觀念,其後果是完成任務的人積極性的消退,誤導群體的認知觀念。就如現在很多企業都存在(産量——質量)的通病一樣。企業有産量指标,當然也有質量指标。在生産中産量壓力相當大時,假如有二班生産,其中一班産量指标完成而質量指标未完成;另一班産量指标未完成而質量指标完成。這是的評價任務的标準就很關鍵。我見到的企業中絕大多數認為完成産量指标的班次工作效果相比另一班的好。那麼這種評價标準所産生的影響就可想而知了。隻有正确和合理的評價标準,才能具有很好的導向作用,激發群體的内在動力,從而提高工作效果和效率。

3.從人力資源着手

(1)對人力資源的經濟投入

(2)對人員的合理組織和配置

(3)通過教育和培訓提高企業員工的素質

(4)進行人員激勵

(5)進行企業文化建設

意義

勞動生産率的高低是由社會生産力的發展水平決定的。具體說,決定勞動生産率高低的要素主要有:勞動者的熟練程度,科學技術的發展水平及其在生産中的應用狀況,勞動力和生産資料相結合的方式,經營管理的水平以及自然條件等。其中,科學技術的發展居于重要地位,并且随着社會的進步,越來越顯示其主要的決定作用。人類曆史上每一次勞動生産率的迅速提高,都是與科學技術的重大突破相聯系的。從18世紀産業革命以來,這種作用越來越明顯。據統計,20世紀70年代以來工業發達國家的勞動生産率的提高,約有60~80%是依靠科學技術的發展而取得的。

勞動生産率的提高,在不同社會制度下有着不同的情況和意義。

1.資本主義制度下

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各個資本家為了獲得更多的剩餘價值,競相采用新的技術,以提高勞動生産率,降低商品的個别價值,以取得超額剩餘價值;各個資本家競相追逐超額剩餘價值的結果,推動了資本主義社會生産力的發展。但是,這種發展是有限制的,因為資本家隻有在增加剩餘價值的限度内才會采用新技術,否則他甯願維持現狀,甚至阻礙新技術的應用。同時,勞動生産率的提高,對資本家來說,是進行資本積累的一個重要因素,對勞動者來說,則會造成失業,這就加深了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以及由此而産生周期性的經濟危機,使社會生産力遭到破壞。

2.社會主義制度下

在社會主義制度下,由于生産資料公有制的建立,消滅了剝削和壓迫,勞動者成了生産資料的主人,可以充分發揮生産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為勞動生産率的提高開辟了廣闊的道路。對社會主義來說,提高勞動生産率具有極其重大的意義。列甯說:“勞動生産率,歸根到底是保證新社會制度勝利的最重要最主要的東西。資本主義造成了在農奴制度下所沒有過的勞動生産率。資本主義可以被徹底戰勝,而且一定會被徹底戰勝,因為社會主義能造成新的高得多的勞動生産率”(《列甯全集》第29卷,第388頁)。隻有勞動生産率的不斷提高,才能充分顯示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不斷提高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并為逐步過渡到共産主義社會創造必要的條件。

相關研究

提高中國勞動生産率:

勞動生産率是衡量一個國家經濟發展水平和生産力發展水平的核心指标。從曆史縱向比較,改革開放對中國勞動生産率的提高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根據世界銀行的報告,中國2011年的勞動生産率是1980年的8倍,按照平價購買力計算,2010年的中國實際勞動生産率也比1990年增長1倍以上。

但橫向比較的結果是,中國的勞動生産率水平不僅比發達國家要落後數十年,甚至比不上拉美以及印度、泰國和摩洛哥等國家。9月26日,安永發布的《勢在必行:提高中國生産率》報告稱,中國企業亟需提高生産率以保持盈利增長,提高生産率對中國未來經濟發展至關重要。報告稱以資本驅動的增長是不可持續的,而提高生産率将是釋放中國經濟潛力的關鍵所在。

中國科學院曾發布多份報告認為,中國的勞動生産率隻相當于美國的1/12,日本的1/11。

中國勞動生産率的滞後狀況,不僅深刻反映了中國經濟發展的現狀,即中國經濟的實際發展質量水平遠非表面數據顯示的那樣高,實際存在很大的泡沫因素,而且因其所衍生的問題,已經對中國經濟基本面産生了重大影響,自2010年底以來中國經濟持續性地增長放緩勢頭,就是其突出表征之一。

勞動生産率水平的低下,對中國可能是極其不利,使中國原有的廉價勞動力充足和低附加值工業生産繁盛推動經濟低效、規模性增長的階段性優勢喪失殆盡,卻無更富有競争力的勞動力和高附加值産業持續促進經濟穩定、高效增長。

未來中國的适齡勞動力人口将顯著減少,而随着中國通貨膨脹水平的上升,勞動力價格近些年來也在不斷上漲,因此,中國将不得不面對适齡勞動力人口減少和勞動力成本增加的雙重負面結果,由此将導緻經濟長期在低水平上徘徊。勞動生産率提高,關鍵還要靠勞動力,也就是人的因素是提高勞動生産率的關鍵。

過去的失誤是,過于注重數量增長而忽視了質量提升,過度使用廉價勞動力和依賴政府投資推動經濟規模增長而忽視了勞動力生産技能和知識水平的培養,導緻經濟雖然獲得了表面的繁榮和發展,卻并未同步實現勞動生産率的提高。在各種矛盾和問題集聚到一個臨界點以後,經濟發展必然會遭遇難關,出現增速放緩的局面,如不進行有效改革,将使經濟長期陷入低增長,甚至會使增長停滞。

中國經濟增長勢頭放緩是各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但毫無疑問,勞動生産率低下是其核心因素之一。在中國勞動生産率低下的現象以及可能引起的不良後果背後的深層次問題是,中國經濟沒有全面和徹底地貫徹市場經濟法則,在權力幹預下呈現出結構性扭曲的格局,一方面是經濟高速增長的繁華景象,一方面是掩藏在這堆繁華下的泡沫和低效,包括勞動生産率的低下、高附加值産業未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擴張性的政府投資的泛濫等等。

市場經濟的自由屬性和權力的幹預,是當前中國經濟所面臨的基本矛盾之一。權力對經濟的幹預,主要還是依靠行政資源主導下的經濟手段的綜合運用,比如财政、稅收、金融政策等,但更為惡性的權力幹預形式則是政府官員通過行政命令直接介入經濟運行的具體環節,比如通過權力尋租使得政府招投标行為虛化、弱化。

除了為國家、為事業的崇高信念之外,主導官員的還有兩種思維方式,其一表現為一切圍繞政績轉,透過促進經濟發展帶動個人發展;其二表現為權力尋租。政績思維決定了他們将經濟的量的增長放在了地方發展的頭等位置,千方百計引進項目,吸引投資,千方百計聚集資金,加大投資,總而言之,就是為官一任,促進增長,好打開個人升遷的方便之門。

在政績思維下,他們會傾向于發展短平快的項目,發展立竿見影的項目,比如房地産業、低附加值加工業以及化工、煤炭等重型工業。這些行業都輕視勞動生産率的提高,也不重視勞動力技能的提升,同時,由于官員們的精力過于投入到那些看得見摸得着的項目,因此具有長遠意義和戰略價值的教育和科技就難以獲得與其作用相稱的地位,勞動力的知識和技能長期得不到應有的提高,久而久之,無論是勞動力因素,科技因素,還是産業布局因素,都無從對提高勞動生産率作出積極的、有效的貢獻。

權力包辦了市場運行過程中的關鍵環節,且由于産生機制的不夠民主、内部制衡性因素不足以及外部監督因素的匮乏,導緻其難以得到有效的制約而絕對化,因此對市場經濟的損害,對勞動生産率的提升,往往是緻命性的。在權力尋租思維下,本來都是可以用來發展教育、科技事業的重要資金被挪用。

隻有通過改革的辦法,緻力于改變權力主導和過度幹預經濟的局面,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在經濟運行中的支配性作用,才能解決中國勞動生産率低下的問題。同時,從權力的産生機制、内部制衡機制和外部監督機制入手,為其越軌和濫用築起防範和懲戒的堤壩,也是真正讓前面所提改革得到徹底進行的必要條件。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