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鎊

英鎊

貨币
英鎊是英國國家貨币和貨币單位名稱。英鎊主要由英格蘭銀行發行,但亦有其他發行機構。最常用于表示英鎊的符号是£。國際标準化組織為英鎊取的ISO4217貨币代碼為GBP(GreatBritainPound)。除了英國,英國海外領地的貨币也以鎊作為單位,與英鎊的彙率固定為1:1。
    中文名:英鎊 外文名: 别名: 英文名:pound 貨币代碼:GBP(Great Britain Pound) 鈔票面額:5、10、20、50鎊 發行機構:英格蘭銀行(Bank of England) 輔币進位:1鎊=100便士(pence) 貨币兌換:1人民币元=0.09785英鎊 英鎊符号:£

​簡介

法币地位

法币地位由于曆史因素,英國的貨币法并不統一而且極為複雜。

在英格蘭和威爾士,英格蘭銀行券為無限法償之法定貨币,而海峽群島和馬恩島等各地方政府亦印行與英格蘭銀行券等值之紙币,亦為當地之法定貨币。然而在蘇格蘭和北愛爾蘭法例中并無法定貨币之說,因此所有該兩地紙币實為英國鑄币的兌換券。

即使在承認法币的英格蘭,所謂“法定貨币”是指當債務人向法院以足額該等貨币提存時,債權人不得聲請債務人欠債,但對日常交易之币種則不加限制,因為認為那是合約自由。

現時的英鎊

硬币

一英鎊等于100新便士。所有硬币正面皆為英國君主像,背面除鑄有币值外,在不同行政區所鑄的硬币鑄有不同的圖案,但不論硬币于那個行政區鑄造,皆全國通用。

硬币分為:半便士(于1985年停止流通)、1便士、2便士、5便士、10便士、20便士、50便士、1鎊(鑄造年限不同會有不同的背面印花,但正面君主頭像不變)、2鎊,克郎(紀念币,最初面值25便士,自1990年改為5鎊,基本不流通)。

紙币

英國紙币分為:1鎊(僅蘇格蘭)、5鎊、10鎊、20鎊、50鎊和100鎊(僅蘇格蘭和北愛爾蘭)。所有币值的紙币正面皆印有英國君主像、編号及币值,不同币值的紙币印有不同的英國名人像。

古時候的£1硬币和10便士都是紙币,但是已經停止使用。

發展曆史

英鎊為英國的本位貨币單位,由成立于1694年的英格蘭銀行(BankofEngland)發行。輔币單位原為先令和便士,1英鎊等于20先令,1先令等于12便士,1971年2月15日,英格蘭銀行實行新的貨币進位制,輔币單位改為新便士,1英鎊等于100新便士。流通中的紙币有5、10、20和50面額的英鎊,另有1、2、5、10、20、50新便士及1英鎊的鑄币。

英國于1821年正式采用金本位制,英鎊成為英國的标準貨币單位,每1英鎊含7.32238克純金。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英國廢除金本位制,金币停止流通,英國停止兌換黃金。

1925年5月13日,英國執行金塊本位制,以後又因世界經濟大危機而于1931年9月21日被迫放棄,英鎊演化成不能兌現的紙币。但因外彙管制的需要,1946年12月18日仍規定英鎊含金量為3.58134克。

到20世紀初葉,英鎊一直是資本主義世界最重要的國際支付手段和儲備貨币,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英鎊的國際儲備貨币地位趨于衰落,逐漸被美元所取代。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期,英國實行嚴格的外彙管制,将英鎊彙率固定在1英鎊兌換4.03美元的水平上。1947年7月15日,英國宣布英鎊實行自由兌換,由于外彙儲備迅速流失,于同年8月份又恢複外彙管制。

1949年9月,英國宣布英鎊貶值30.5%,将英鎊兌美元彙率貶到2.80美元。

1967年11月18日,英鎊再次貶值,兌美元彙率降至2.40美元,英鎊含金量也降為2.13281克。

1971年8月15日美元實行浮動彙率後,英鎊開始以不變的含金量為基礎确定對美元的比價。同年12月18日美元正式貶值後,英鎊兌換美元的新的官方彙率升值為1英鎊兌換2.6057美元。實際彙率可在1英鎊兌換2.5471美元至2.6643美元的限度内浮動,波幅為4.5%左右。

1973年3月19日,西歐八國組成聯合浮動集團,英國未參加,繼續單獨浮動。翌年1月,英鎊實際彙率制成為有管理的浮動彙率機制。同年,英鎊區縮小,僅包括英國、愛爾蘭、開曼群島和海峽群島。英鎊發行的黃金準備至少相當于26.5億英鎊以上。

1990年10月8日,英鎊加入歐洲貨币體系,其對貨币體系内各種貨币彙率的波動幅度為6%。

1992年9月16日,英國宣布英鎊暫時脫離歐洲貨币體系。

2013年2月22日穆迪信評公司正式宣布調降英國債信評級,由Aaa降至Aa1,繼2011年的美國、2012年的法國之後,如今調降輪到了英國。這是英國首次失去權威評級機構的最高評級。

其實,穆迪早在去年2月就将英國主權和央行的評級展望由穩定降至負面,曆經一年的觀察,終于正式出手調降。回顧穆迪于1978年3月授予英國政府債券Aaa最高評級,标準普爾與惠譽都給予英國AAA最高評級,但後兩者對英國的評級展望均為負面,估計他們亦将重新評估英國。

穆迪總結此次降調評級的關鍵動因有三;首先是英國中期增長前景持續疲弱,穆迪預計,今後五年都将持續疲弱增長。其次,中期增長前景有限對政府财政整頓方案形成挑戰,這将持續到下屆國會。最後更糟糕的是,英國債務高企且還在不斷增加,政府資産負債表消化能力逐漸惡化,而這種形勢在2016年前不可能扭轉。

流通地區

英鎊是英國官方貨币。英鎊在歐元被采用後,成為曆史最悠久的仍然被使用的貨币。占全球外彙儲備的第三名,在美元和歐元之後。英鎊是第四大外彙交易币種,在美元、歐元、和日元之後。

雖然英鎊和歐元沒有固定彙率,然而,英鎊和歐元之間經常存在長期的同步走勢,雖然2006年中期以來這種趨勢已經減弱。對通脹的擔心導緻英國央行自2006年下半年和2007年早些時候調整利率,英鎊兌歐元也達到2003年1月以來最高價格。人們預計2007年利率仍然會上調。2007年4月18日,英鎊兌美元創26年新高,已經突破2美元的水平,這是自1992年以來的第一次。

由于英鎊的國家象征意義,使得用歐元取代英鎊的主意一直受到部分英國公共部門的争議。蘇格蘭保守黨宣稱,歐元的采用意味着本地特色鈔票的終結,因為歐洲央行不允許成員國或是下一級别政府設計鈔票。蘇格蘭國民黨也不認同采取單一歐洲貨币,因為他們認為一個獨立的蘇格蘭應該有本國的特色貨币,它的政黨政策中包括進入單一貨币體系。

英鎊兌其他貨币英鎊可以在全世界的外彙交易市場中被買賣,它的價值相對于其他貨币是波動的。曆史上,英鎊一直是最有價值的基礎外彙品種。

發行機構

根據1844年的“銀行特許條例”,英格蘭銀行具有獨家在英格蘭和威爾士發行紙币的權力。

蘇格蘭

蘇格蘭銀行(BankofScotland)蘇格蘭皇家銀行(TheRoyalBankofScotland)

克萊斯戴爾銀行(ClydesdaleBank)

北愛爾蘭

愛爾蘭銀行(BankofIreland)

第一信托銀行(FirstTrustBank)

丹斯克銀行(DanskeBank)

阿爾斯特銀行(UlsterBank)

英國王室屬地

根西島政府澤西島政府馬恩島政府

最新彙率

2014.5.9:

2014/8/28:

英鎊兌人民币GBPCNY=10.193

英鎊兌美元GBPUSD=1.65944

英鎊兌日元GBPJPY=172.094

英鎊兌澳元GBPAUD=1.77066

影響因素

BankofEngland(BOE):英國央行。從1997年開始,BoE獲得了獨立制訂貨币政策的職能。政府用通貨膨脹目标來作為物價穩定的标準,一般用除去抵押貸款外的零售物價指數(RetailPricesIndexexcludingmortgages,RPI-X)來衡量,年增控制在2.5%以下。因此,盡管獨立于政府部門來制訂貨币政策,但是BoE仍然要符合财政部規定的通貨膨脹标準。

MonetaryPolicyCommittee(MPC):貨币政策委員會。此委員會主要負責制訂利率水平。

InterestRates:利率。央行的主要利率是最低貸款利率(基本利率)。每月的第一周,央行都會用利率調整來向市場發出明确的貨币政策信号。利率變化通常都會對英鎊産生較大影響。BoE同時也會通過每天對從貼現銀行(指定的交易貨币市場工具的金融機構)購買政府債券交易利率的調整來制訂貨币政策。

Gilts:金邊債券。英國政府債券也叫金邊債券。同樣,10年期金邊債券收益率與同期其它國家債券或美國國庫券收益率的利差也會影響到英鎊和其它國家貨币的彙率。3-monthEurosterlingDeposits:3個月歐洲英鎊存款。存放在非英國銀行的英鎊存款稱為歐洲英鎊存款。其利率和其它國家同期歐洲存款利率之差也是影響彙率的因素之一。

Treasury:财政部。其制訂貨币政策的職能從1997年以來逐漸減弱,然而财政部依然為BoE設定通貨膨脹指标并決定BoE主要人員的任免。

英鎊與歐洲經濟和貨币聯盟的關系:由于首相布萊爾(TonyBlair)關于可能加入歐洲單一貨币-歐元的言論,英鎊經常收到打壓。英國如果想加入歐元區,則英國的利率水平必須降低到歐元利率水平。如果公衆投票同意加入歐元區,則英鎊必須為了本國工業貿易的發展而兌歐元貶值。因此,任何關于英國有可能加入歐元區的言論都會打壓英鎊彙價。

EconomicData:經濟數據。英國的主要經濟數據包括:初始失業人數,初始失業率,平均收入,扣除抵押貸款外的零售物價指數,零售銷售,工業生産,GDP增長,采購經理指數,制造業和服務業調查,貨币供應量(M4),收入與房屋物價平衡。

3-monthEurosterlingFuturesContract(shortsterling):3個月歐洲英鎊存款期貨(短期英鎊)。期貨合約價格反映了市場對3個月以後的歐洲英鎊存款利率的預期。與其它國家同期期貨合約價格的利差也可以引起英鎊彙率的變化。

FTSE-100:金融時報100指數。英國的主要股票指數。與美國和日本不同,英國的股票指數對貨币的影響比較小。但是盡管如此,金融時報指數和美國道瓊斯指數有很強的聯動性。

CrossRateEffect:交叉彙率的影響。交叉彙率也會對英鎊彙率産生影響。

1992年英鎊危機回顧

歐洲貨币體系于1978年12月5日歐洲理事會決定創建,1979年3月13日正式成立,其實質是一個固定的可調整的彙率制度。它的運行機制有二個基本要素:一是貨币藍子——歐洲貨币單位(ECU)。

二是格子體系——彙率制度。歐洲貨币單位是當時歐共體12個成員國貨币共同組成的一籃子貨币,各成員國貨币在其中所占的比重大小是由他們各自的經濟實力決定的。歐洲貨币體系的彙率制度以歐洲貨币單位為中心,讓成員國的貨币與歐洲貨币單位挂鈎,然後再通過歐洲貨币單位使成員國的貨币确定雙邊固定彙率。這種彙率制度被稱之為格子體系,或平價網。

歐洲貨币單位确定的本身就孕育着一定的矛盾。歐共體成員國的實力不是固定不變的,一旦變化到一定程度,就要求對各成員國貨币的權數進行調整。雖規定每隔五年權數變動一次,但若未能及時發現實力的變化或者發現了未能及時發現實力的變化或者發現了未能及時調整,通過市場自發地進行調整就會使歐洲貨币體系爆發危機。

1992年9月中旬在歐洲貨币市場上發生的一場自二戰後最嚴重的貨币危機,其根本原因就是德國實力的增強打破了歐共體内部力量的均衡。當時德國經濟實力因東西德統一而大大增強,盡管德國馬克在歐洲貨币單位中用馬克表示的份額不交,但由于馬克對美元彙率升高,馬克在歐洲貨币單位中的相對份額也不斷提高。

因為歐洲貨币單位是歐共體成員國商品勞務交往和資本流動的記帳單位,馬克價值的變化或者說德國貨币政策不僅能左右德國的宏觀經濟,而且對歐共體其它成員的宏觀經濟也會産生更大的影響。

而英國和意大利經濟則一直不景氣,增長緩慢,失業增加,他們需要實行低利率政策,以降低企業借款成本,讓企業增加投資,擴大就業,增加産量,并刺激居民消費以振作經濟。

但當時德國在東西德統一後,财政上出現了巨額赤字,政府擔心由此引發通貨膨脹,引起習慣于低通膨脹的德國人不滿,爆發政治和社會問題。

因此,通貨膨脹率僅為3.5%的德國非但拒絕上次七國首腦會議要求其降息的要求,反而在92年7月把貼現率升為8.75%。這樣,過高的德國利息率引起了外彙市場出現抛售英鎊、裡拉而搶購馬克的風潮,緻使裡拉和英鎊彙率大跌,這是92年歐洲貨币危機的直接原因。

對德國昨率提高首先作出反應的是北歐的芬蘭。芬蘭馬克與德國馬克自動挂鈎,德國提高利率後,芬蘭人紛紛把芬蘭馬克換成德國馬克,到九月芬蘭馬克對德國馬克的彙率持續下跌。

芬蘭央行為維持比價不得不抛售德國馬克購買芬蘭馬克,但芬蘭馬克仍不瀉不,芬蘭央行的德國馬克有限,在9月8日芬蘭政府突然宣布芬蘭馬克德國馬克脫鈎,自由浮動。

當時英法政府就深感問題的嚴重性而向德政府建議降低利率,但德國認為芬蘭馬克脫鈎微不足道,拒絕了英法政府的建議,德國央行行長施萊辛格在9月11日公開宣布,德國絕不會降低利率。

貨币市場的投機者獲得這個消息後就把投機的目标肆無忌憚地轉向不斷堅挺的德國馬克。9月12日,歐洲貨币體系内一直是軟貨币的意大利裡拉告急,彙率一路下挫,跌到了歐洲貨币體系彙率機制中裡拉對馬克彙率的最大下限。

在這種情況下,雖然意政府曾在7日和9日先後2次提高銀行貼現率,從12%提高到15%,同時還向外彙市場抛售馬克和法郎,但也未能使局外緩和。9月13日意政府不得不宣布裡拉貶值,将其比價下調3.5%,而歐洲貨币體系的另外10種貨币将升值3.5%,這是自1987年1月12日以來歐洲貨币體系比價的第一次調整。

到了此時,德國政府才出于維持歐洲貨币體系的運行而作出細微的讓步,于9月14日正式宣布貼現率降低半個百分點,由8.75%降到8.25%,這是德國五年來的第一次降息。

德國的這一舉運受到美英法的高贊賞,但為時過晚,一場更大的風暴在英國的外彙市場上刮起。就在德國宣布降息的第二天,英鎊彙率一路下跌,英鎊與馬克的比價沖破了三道防線達到1英鎊等于2.78馬克。

英鎊的狂跌使英國政府亂了陣腳,于16日清晨宣布提高銀行利率2個百分點,幾小時後又宣布提高3個百分點,把利率由10%提高到15%。一天2次提高利率在英國近代史上是絕無僅有的。

英國作出這種反常之舉的目的是要吸引國外短期資本流入,增加對英鎊的需求以穩定英鎊的彙率。但是,市場的變化是微妙的,一旦信心動搖,大勢已成,彙率變動趨勢就難以遏阻了。

英鎊狂跌,宣布退出歐洲貨币體系。

從1992年9月15日到16日,各國央行注入上百億英鎊的資金支持英鎊,但也無濟于事。16日英鎊與馬克的比價又由前一天的1英鎊等于2.78馬克跌至1英鎊等于2.64馬克,英鎊與美元的比價也跌到1英鎊等于1.738美元的最低水平。

在一切機關用盡之後,9月16日晚上,英國财政大臣拉蒙特宣布英國退出歐洲貨币體系并降低利息率3個百分點,17日上午又把利率降低2個百分點,恢複到原來10%的水平。

意大利裡拉在13日貶值之後,僅隔了3天又一次在外彙市場上處于危機,馬克對裡拉的比價再次超過了重新調整後的彙率下浮的界限,意政府為了挽救裡拉下跌花了價值為40萬億裡拉的外彙儲備終未奏效,隻好宣布裡拉退出歐洲貨币體系,讓其自由浮動。

歐共體财政官員召開了長達六小時的緊急會議後宣布同意英意兩國暫時脫離歐洲貨币體系,西班牙比賽塔貶值5%。從1987年1月到1992年9月,五年多時間内歐洲貨币體系的彙率隻進行過一次調整,而在92年9月13日至16日,三天之内就進行了二次調整,可見這次歐洲貨币危機的嚴重性。

直到1992年9月20,法國公民投票通過了其中心思想是把在文化政治上仍有很大差别的國家建立成一個近似歐洲合衆國的政治實體,其成員國不僅要使用同一種貨币,而且還得奉行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的《馬斯特赫條約》,才使歐洲貨币風暴暫時平息下來,英鎊、裡拉趨向貶值後的均衡的狀态。

歐洲貨币危機的教訓

這場貨币危機有不少深刻的教訓,僅就确保香港金融市場穩定而言,也有重要的啟示,這就是要加強國際貨币金融政策的協調和配合。西歐金融九月風暴,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歐共體主要工業國家貨币金融政策的不協調。

更多歐元信息彙通網全面分析,當時德國在其經濟實力不斷增強,馬克堅挺的情形下,還偏執于本國利益,不顧英意兩國經濟一直不景氣,而為了他們本國經濟發展要降低利率的要求,不僅拒絕了七國首腦會議要求其降息的呼籲,反而提高利率。

在芬蘭馬克被迫與德國馬克脫鈎的情況下,還意識不到維持歐洲貨币體系運行機制的迫切性,甚至公然宣布其絕不會降低利息率。等到外彙市場風暴驟起,才宣布将其貼現率降低半個百分點,但這隻能給外彙市場上的投機者以這樣的預期,即他們認為德國過去提高利率是為了抑制通貨膨脹,現在降低利率僅僅是對通貨膨脹的讓步。

當然,這場危機的過錯不能全部歸罪于德國,不過,需要強調的是,在經濟一體化、全球化的今天,盡管各國間各種經濟矛盾日益加劇,但任何國家都不能一意孤行,各國隻能在合作與協調中才能求得穩定的發展。

世界正在朝着國際合作與政策協調的方向發展,這一趨勢現在已經成為不可逆轉的潮流。所謂政策協調就是要對某些宏觀經濟政策進行共同的調整,對相互間的經濟關系和經濟活動進行聯合的幹預,以達到互助互利的目的。

這主要是由于各國經濟政策的溢出效應(spill-overeffect),即一國所采取的政策往往會影響其它國家的經濟運行。由此,各國采取協調的經濟政策就會促進世界經濟的發展,而各行其是,往往會産生不利的後果。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