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四大盆地

中國四大盆地

中國四大特色各異的盆地
中國的盆地數量很多。其中,塔裡木盆地、準噶爾盆地、柴達木盆地和四川盆地被譽為中國的四大盆地,特色各異。 傳統認識上,中國四大盆地為新疆南部的塔裡木盆地(約40萬平方千米)、新疆北部的準噶爾盆地(約30萬平方千米)、四川東部,重慶西部的四川盆地(約26萬平方千米)和青海西北部的柴達木盆地(約25萬平方千米)。地質學上重視鄂爾多斯盆地(又名陝甘甯盆地,約37萬平方千米)、渤海—華北盆地(約30萬平方千米)、松遼盆地(約26萬平方千米)與柴達木盆地(約26萬平方千米)、羌塘盆地(約22萬平方千米,不包括中央隆起帶則為16萬平方千米)。海洋盆地:中國三大海盆是東海盆地(約26萬平方千米)、南黃海—蘇北盆地(約18萬平方千米)、珠江口盆地(約15萬平方千米)。[1]
  • 中文名:四大盆地
  • 外文名:
  • 别名:
  • 地理位置:中國地勢第一、二階梯
  • 包 括:新疆南部的塔裡木盆地
  • 新的認識:鄂爾多斯盆地居第二位
  • 屬 于:中國十大盆地裡最知名的

位置特征

盆地名稱

簡介

塔裡木盆地

中國面積最大的内陸盆地,位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南部,天山山脈以南,昆侖山脈以北,西臨帕米爾高原,東接河西走廊。南北最寬處520千米,東西最長處1400千米。面積約40多萬平方千米。貯藏着豐富的油氣資源。

準噶爾盆地

位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北部,阿爾泰山山脈以南,天山山脈以北,西臨準噶爾西部山地,東至北塔山麓。南北寬450千米,東西長700千米,面積約30萬平方千米,沙漠面積占30% 。

柴達木盆地

屬封閉性的巨大山間斷陷盆地。位于青海省西北部,四周被昆侖山脈、祁連山脈與阿爾金山脈所環抱,面積約26萬平方千米。

四川盆地

中國著名紅層盆地,被譽為“紫色盆地”。中國各大盆地中形态最典型、緯度最南、海拔最低的盆地。位于四川省東部、重慶西部,長江上遊,大巴山脈以南,橫斷山脈以東,東至巫山山脈,南至雲貴高原。面積約26萬平方千米,占四川省面積的46% 。

四大盆地

塔裡木盆地

塔裡木盆地是中國最大的内陸盆地,位于天山山脈和昆侖山脈之間。南北最寬處520千米,東西最長處1400千米。面積約40多萬平方千米。

塔裡木盆地是大型封閉性山間盆地,地質構造上是周圍被許多深大斷裂所限制的穩定地塊。地塊基底為古老結晶岩,基底上有厚約千米的古生代和元古代沉積覆蓋層,上有較薄的中生代和新生代沉積層,第四紀沉積物的面積很大。盆地地勢西高東低,微向北傾,舊羅布泊湖面高程780米,是盆地最低點。塔裡木河位置偏于盆地北緣,水向東流。

盆地地貌呈環狀分布,邊緣是與山地連接的礫石戈壁,中心是遼闊沙漠,邊緣和沙漠間是沖積扇和沖積平原,并有綠洲分布。塔裡木河以南是塔克拉瑪幹沙漠,面積33.7萬平方千米,占新疆面積20%,占中國沙漠和戈壁總面積26%(如單指沙漠則占43%),是中國最大沙漠,也為居世界第2位的流動沙漠。個體沙丘每年約南移50~60米,流動沙丘面積占85%,沙丘形狀複雜,有金字塔形、穹狀、魚鱗狀、複合型沙丘鍊、複合型沙壟等多種形态。

塔裡木盆地屬于暖溫帶氣候,太陽年總輻射量達575~627千焦耳/平方厘米。年日照時數北部約3 000小時,南部不到3 000小時,多風沙和浮塵天氣。年均溫9~11℃,南部略高于北部。大陸性由西向東加強,冬季東部比西部冷,1月均溫,若羌比和田低3.2℃,比喀什低2.4℃。冬季均溫低于-20℃的寒凍日僅1~2天。7月均溫25~27℃。10℃以上活動積溫超過4000℃,南部高于北部;其持續期南部200天,北部190多天;積溫年際變化大。無霜期超過200天,北部200~210天,南部大多達220天,氣溫年均日較差14~16℃,最大日較差25℃。

自然災害主要是風沙和幹熱風:①風沙危害。8級以上的大風(風速大于17米/秒),一年超過20天的隻有若羌、喀什、庫爾勒。但盆地邊緣植被覆蓋度僅10%,沙漠中心基本無植被,而風速每秒5米即起沙,故南部沙暴天氣年達30~40天。以東北風和西北風為主,盆地邊緣沙丘南移現象嚴重。②幹熱風。重害地區為盆地東部,每年10~20天;盆地其他地區出現次數較少。

盆地水分主要來自西風氣流,從中亞越過天山南脈河谷(如克孜河谷)或從準噶爾盆地越過天山垭口(如哈密、烏魯木齊)進入盆地。盆地降水稀少,盆地西緣的烏什為85毫米,阿克蘇57毫米;北緣的庫車63毫米,庫爾勒52毫米;南緣從西向東,阿圖什78毫米,喀什65毫米,和田35毫米,若羌17毫米,盆地本身無法形成徑流,但周圍山區年降水量達200~400毫米,可彙成河流到達盆地。較大河流有南部的葉爾羌、克孜勒、蓋孜、和田、克裡雅、車爾臣(且末)等河,北部的阿克蘇、台蘭、渭幹、庫車及開都(下遊稱孔雀)等河。自然狀态下,上述河流能彙納到塔裡木河;在大量引水灌溉情況下,現有水彙入塔裡木河的,隻有阿克蘇、和田、葉爾羌3條大河。從周圍山區流到盆地的年徑流量約370億立方米,東經84°以東面積占45%,産生年徑流量18%,加上塔裡木河向東輸送的水量32億立方米,實占26%;西部面積占55%,産生年徑流量82%,減去向東輸送部分,實占74% 。

盆地東部的羅布泊是塔裡木河終點,過去被稱為遊移湖,實際上湖本身并不遊移。

盆地地下水的補給主要來自河床、渠道及田間滲漏,地下水動儲量為110~148億立方米;提高灌溉管理水平後,動儲量還有70多億立方米。地下水的合理利用,對解決盆地春季缺水和保護生态環境都有一定意義。此外,盆地内還有相當數量的地下水靜儲量,尤其在新生代沉積深厚的拗陷帶内,如庫車拗陷、喀什一葉爾羌拗陷。弄清水資源的數量和質量,适量開采,對增加水資源也有一定意義。

盆地沿天山南麓和昆侖山北麓,主要是棕色荒漠土、龜裂性土和殘餘鹽土,昆侖山和阿爾金山北麓則以石膏鹽盤棕色荒漠土為主。沿塔裡木河和大河下遊兩岸的沖積平原上,主要是草甸土和胡楊林土(土壤學上亦稱吐喀依土)。草甸土分布廣,輪台至尉犁間河道兩側最為集中。胡楊林土發育于茂密成蔭的胡楊林下,特點是有機質含量多(1%~2%以上),鹽分含量不高。草甸土和胡楊林土為農墾主要對象。由此引起森林破壞,對環境保護不利,值得重視。

塔裡木盆地中石油、天然氣資源蘊藏量十分豐富,分别約占全國油氣資源蘊藏量的1/6和1/4。

準噶爾盆地

準噶爾盆地位于阿爾泰山與天山之間,西側為準噶爾西部山地,東至北塔山麓。南北寬450千米,東西長700千米,面積達30多萬平方千米,沙漠占30%。地勢向西傾斜,北部略高于南部,北部的烏倫古湖(布倫托海)湖面高程479.1米,中部的瑪納斯湖湖面270米,西南部的艾比湖湖面189米,是盆地最低點。盆地西側有幾處缺口,如額爾齊斯河谷、額敏河谷及阿拉山口。西風氣流由缺口進入,為盆地及周圍山地帶來降水。

準噶爾盆地在地質構造上為古陸台。盆地内地貌,平原可分為兩區。北起阿爾泰山南麓,南抵沙漠北緣的北部平原,風蝕作用明顯,有大片風蝕窪地。南部平原南起天山北麓,北至沙漠北緣、可分兩帶,北帶為沙漠,南帶為天山北麓山前平原,是主要農業區。古爾班通古特沙漠是中國第二大沙漠,固定和半固定沙丘占優勢,流動沙丘僅占3%。沙漠區年降水量約100毫米,冬季有穩定積雪,在固定沙丘上植被覆蓋度約40%~50%,在半固定沙丘上約20%。丘間窪地生長牧草,夏季缺水,曾作冬季牧場,現已定點打井,夏季亦可放牧。 

盆地屬中溫帶氣候。太陽年總輻射量約565千焦耳/平方厘米:年日照時數北部約3 000小時,南部約2 850小時。盆地北部、西部年均溫3~5℃,南部5~7.5℃。盆地東部為寒潮通道,冬季為中國同緯度最冷之地,富蘊1月均溫為-28.7℃。10℃以上活動積溫3 000~3500℃,持續150~170天,無霜期除東北部為l00~135天外,大多達150~170天。年均溫日較差12~14℃。] 

盆地主要自然災害有凍害和大風。約4~5年有一次較大範圍的冬麥凍害,10年有一次較重的果樹凍害。牲畜凍害主要發生于盆地中心的冬牧場。盆地北部每年有8級以上的大風天數33~77天,西部70天以上,阿拉山口165天。由于盆地植被覆蓋度較大,雖大風天數多,沙丘移動現象卻較塔裡木盆地為少。但局部地區,如艾比湖東南沙泉子至托托,有新月形沙丘27座,大風移動沙丘,阻塞交通,危害農田。額爾齊斯河谷亦有沙丘多處,冬季風大,不能形成穩定積雪,春季作物難以生存。 

盆地水汽主要來自西風氣流。降水西部多于東部,邊緣多于中心,迎風坡多于背風坡。盆地冬季有穩定積雪,冬春降水量占年總量30%~45%。除額爾齊斯河為外流河外,盆地其他河流均為内陸河,以盆地低窪部位為歸宿。河流補給主要來自山區,春季平原融雪水亦有補給。按河流出山口處流量計算,共有年徑流量210億立方米(不包括伊犁河及塔城盆地河流),其中額爾齊斯河流出國境水量100億立方米。額爾齊斯河是新疆第二大河,支流都源于阿爾泰山南坡。盆地的内陸河有4排水區:①烏倫古湖。為烏倫古河尾闾。②艾比湖。彙納博爾塔拉、奎屯及精河等河。③瑪納斯湖。彙納瑪納斯、金溝、巴音、塔西等河,源于準噶爾西部山地的10多條小河,曾以瑪納斯河為尾闾。④天山北坡獨立水系。包括呼圖壁至木壘的所有河流,都消失于灌區中。由于灌區引水,入湖水量均急劇減少。

盆地地下水的補給來源主要來自山口以下河床、渠道及田間滲漏,從農業用水供需關系看,基本無缺水之虞。

盆地北部主要土壤是棕鈣土,局部地區還有栗鈣土、龜裂土、沼澤土、草甸S和鹽土。盆地南部的北帶以荒漠灰鈣土為主,南帶以棕鈣土為主,沖積扇緣有草甸沼澤土和草甸鹽土,扇緣以下為鹽堿化的荒漠灰鈣土。由于水源限制,要使全部土地都有灌溉,尚有困難。

經勘探證明,盆地已展現了可喜的石油開發前景。盆地東部海拔540米的風蝕窪地内,發現有世界罕見的千餘株矽化木。 

四川盆地

四川盆地是中國著名紅層盆地,中國各大盆地中形态最典型、緯度最南、海拔最低的盆地。位于四川省東部,長江上遊,面積26萬餘平方千米,占四川省面積的46%。四川盆地西依青藏高原和橫斷山地,北靠秦嶺山地與黃土高原相望,東接湘鄂西山地,南連雲貴高原。

四川盆地屬揚子準地台四川台坳。盆地的格局主要受北東-南西向及北西向兩條構造線控制,構成了典型的形盆地,廣元、雅安、叙永、雲陽為菱形的四頂點,東西兩邊稍長,為380~430千米,南北兩邊略短,為310~330千米。以上菱形四頂點的連線與盆地内650~750米的等高線大體相當,盆地底部與邊緣山地也以此為分界。四川盆地在距今1.4億年以前,還是内陸湖盆。至距今6.6千萬年時,盆地邊緣山地迅速隆升,長江中上遊水系開始溝通。盆地内湖水東瀉奠定了現今之地貌形态。

四川盆地可明顯分為邊緣山地和盆地底部兩大部分,其面積分别為10萬和16萬平方千米。

盆地邊緣多低山和中山,山勢陡峻,發源盆地邊緣山地的河流大多為“V”型谷,嶺谷高差都逾500~1000米,地表崎岖,故曆史上就有“蜀道難,難于上青天”之說。山脊海拔大多在2000~3000米,西北部與西部可超過3000~4000米,如龍門山4984米,峨眉山3099米,小相嶺4791米。地表廣泛出露古生代及其以前的石灰岩,其次為闆岩、片岩、結晶灰岩、石英岩、砂泥岩和礫岩,局部有花崗岩和玄武岩。石灰岩分布區可見石林、溶洞、暗河、槽谷等喀斯特地貌,盆地南緣興文縣素有“石林洞鄉”之稱。巫山十二峰和金佛山等名山主要也由石灰岩發育而成。由石灰岩、玄武岩、花崗岩等組成的峨眉山及由砂泥岩、礫岩組成的青城山,素有“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之稱,為中國著名遊覽勝地。盆地底部海拔多數在250~700米,地勢東南傾,盆地内各河流均由邊緣山地彙聚盆地底部的長江幹流,形成向心狀水系。地表為大面積的中生代紫紅色砂岩與泥岩所覆蓋,故稱“紅層盆地”,是中國中生代陸相紅層分布最集中地區。四川盆地為丘陵性盆地,底部以丘陵為主,次為低山和平原。 

四川盆地地形閉塞,氣溫高于同緯度其他地區。最冷月均溫5~8℃,較同緯度的上海、武漢及緯度偏南的貴陽高2~4℃。極端最低溫-6~-2℃。霜雪少見,年無霜期280~350天。盆地各地夏季始于5月底,夏長4~5個多月,最熱月氣溫高達26~29℃,長江河谷近30℃,盆地東南部極端最高溫往往超過40℃,重慶、彭水曾出現44℃,故重慶亦為長江流域的三大“火爐”之一。盛夏連晴高溫天氣又造成盆地東南部嚴重的夏伏旱。各地年均溫16~18℃。10℃以上活動積溫4500~6000℃,持續期8~9個月,屬中亞熱帶。東南部的長江河谷超過6000℃,相當于中國南嶺以南的南亞熱帶氣候。盆地氣溫東高西低,南高北低,盆底高而邊緣低,等溫線分布呈現同心圓狀。盆地邊緣山地氣溫具有垂直分布特點,如峨眉山、金佛山海拔每升高百米,氣溫遞減0.55℃和0.61℃。峨眉山頂年均溫僅3℃,10℃以上活動積溫586℃,氣候上相當于寒溫帶和亞寒帶。

四川盆地年降水量1 000~1300毫米,盆地邊緣山地降水十分充沛,如樂山和雅安間的西緣山地年降水量為1500~1800毫米,為中國突出的多雨區,有“華西雨屏”之稱。但冬幹、春旱、夏澇、秋綿雨,年内分配不均,70%~75%的雨量集中于6~10月。最大日降水量可達300~500毫米。“巴山夜雨”自古聞名,夜雨占總雨量的60%~70%以上。盆地區霧大濕重,雲低陰天多。峨眉山、金佛山是中國霧日最多地區,年相對濕度之高也為中國之冠。盆地年日照僅900~1 300小時,年太陽輻射量為370~420千焦耳/平方厘米,均為中國最低值,故有“蜀犬吠日”之說。

盆地中植物近萬種,古老而特有種之多為中國其他地區所不及。在盆地邊緣山地及盆東平行嶺谷尚可見水杉、銀杉、鵝掌楸檫木、三尖杉、珙桐、水青樹、連香樹、領春木、金錢槭、蠟梅、杜仲、紅豆杉、鐘萼木、福建柏、穗花杉、崖柏、木瓜紅等珍稀孑遺植物與特有種。在濕熱河谷可見桫椤、小羽桫椤、烏毛蕨、華南紫萁、裡白等古熱帶孑遺植物。已在金佛山和缙雲山分别設立了自然保護區。盆地東南緣的酉陽還有世界上最高大的白花泡桐,最高者達44米。 

四川盆地的地帶性植被是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其代表樹種有栲樹、峨眉栲、刺果米槠、青岡、曼青岡、包石栎、華木荷、大包木荷、四川大頭茶、桢楠、潤楠等,海拔一般在1 600~l800米以下。其次有馬尾松、杉木、柏木組成的亞熱帶針葉林及林。邊緣山地從下而上是常綠闊葉林、常綠闊葉與落葉闊葉混交林,寒溫帶山地針葉林,局部有亞高山灌叢草甸。

四川盆地是中國動物種類最多、最齊全的地區之一。據統計,除魚類外,盆地底部共有動物417種,盆地西緣、北緣和南緣山地分别為487種、317種與288種,其中經濟動物均占一半以上。盆地西緣山地是中國特有而古老動物保存最好、最集中的地區,屬于一類保護動物的有大熊貓、金絲猴、扭角羚、灰金絲猴、白唇鹿等。還有珍貴特有動物小熊貓、雪豹、鬣羚、短尾猴、猕猴、毛冠鹿、水獺及鴛鴦、血雉、紅腹角雉、綠尾虹雉、白腹錦雞、紅腹錦雞等。

盆地西緣的平武、青川、北川、寶興、天全、洪雅、馬邊等地,均為中國大熊貓的主要分布區。已設立唐家河、王朗、卧龍、蜂桶寨、喇叭河等7處大熊貓、金絲猴等自然保護區。 

酉陽、馬邊、平武等盆地邊緣山地溪溝中的大鲵及長江、金沙江中的中華鲟、白鲟也為四川所特有,均屬國家保護動物。 

盆地有煤、鐵、天然氣、石油、鹽、芒硝、石膏、磷、鋁、硫及銅、錳、金、石墨、汞等礦産,其中天然氣、芒硝為中國之冠,并有中國重要的锶礦。川中鹽岩礦儲量達2~3億噸。盆地區水力資源蘊藏量近0.5億千瓦。工業集中,主要工業城市有成都、重慶、自貢、宜賓、内江、南充、泸州等市。

盆地為中國著名農業區。盆地分布的紫色土面積達14萬平方千米,具中性或中性偏堿,富含磷、鉀等礦物養分,質地适中,有較好的透水、通氣性。早在西漢時期,即開墾種植。盆地區的土地利用率高達30%~40%以上,是中國最大的水稻、油菜籽産區。蠶桑、柑橘、油桐、白蠟、五棓子、銀耳、黃連等産量均居中國第一。

柴達木盆地

柴達木盆地是中國三大内陸盆地之一,屬封閉性的巨大山間斷陷盆地。位于青海省西北部。四周被昆侖山脈、祁連山脈與阿爾金山脈所環抱,面積約25萬平方千米。“柴達木”為蒙古語,意為“鹽澤”。

盆地基底為前寒武紀結晶變質岩系。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微傾,海拔自3000米漸降至2600米左右。地貌呈同心環狀分布,自邊緣至中心,洪積礫石扇形地(戈壁)、沖積一洪積粉砂質平原、湖積一沖積粉砂粘土質平原、湖積淤泥鹽土平原有規律地依次遞變。地勢低窪處鹽湖與沼澤廣布。盆地西北部戈壁帶内緣,比高百米以下的垅崗丘陵成群成束。盆地東南沉降劇烈,沖積與湖積平原廣闊,主要湖泊如南、北霍魯遜湖和達布遜湖等都分布于此。柴達木河、素林郭勒河與格爾木河等下遊沿岸及湖泊周圍分布有大片沼澤。盆地東北部因有一系列變質岩系低山斷塊隆起,在盆地與祁連山脈間形成次一級小型山間盆地,自西而東有花海子,大、小柴旦,德令哈與烏蘭等盆地,這些盆地中的河流分别注入其低窪中心的湖泊中。河流大部為間歇性,總計100條河流中常流河僅10餘條,主要分布于盆地東部,西部水網極為稀疏。盆地内湖泊水質多已鹹化,共有大小鹽湖20餘個。 

柴達木盆地屬高原大陸性氣候,以幹旱為主要特點。年降水量自東南部的200毫米遞減到西北部的15毫米,年均相對濕度為30%~40%,最小可低于5%。盆地年均溫均在5℃以下,氣溫變化劇烈,絕對年溫差可達60℃以上,日溫差也常在30℃左右,夏季夜間可降至0℃以下。風力強盛,年8級以上大風日數可達25~75天,西部甚至可出現40米/秒的強風,風力蝕積強烈。 

柴達木盆地自然景觀為幹旱荒漠,主要土類為鹽化荒漠土和石膏荒漠土。後者主要分布于盆地西部,草甸土、沼澤土一般均有鹽漬化現象。植被稀疏,種類單純,總共不足200種,以具有高度抗旱能力的灌木、半灌木和草本為主,鹽生植物較多。植被結構簡單,約有6/l0的群叢系由一個或幾個種組成。在山麓洪積扇和沖積一洪積平原上以勃氏麻黃、梭梭和紅砂灌木所組成的荒漠植被群落為主;在鹽性沼澤及鹽湖、河流沿岸,莎草科密生形成草丘,其中占優勢的有深紫針蔺、絲藨草與黑苔草等鹽生植被;鹽湖與沼澤外圍以蘆葦與賴草為主。 

柴達木盆地動物區系具有蒙新區向青藏區過渡的特征。野生動物主要有野駱駝、野驢、野牦牛、黃羊、青羊、旱獺、狼、馬熊、獐、狐、獾等。由于墾殖和捕獵,目前野生動物大為減少,有的瀕于絕迹。

柴達木盆地素有“聚寶盆”之稱。已探明礦點200餘處,計50餘種,其中鹽、石油、鉛鋅和硼砂儲量尤豐,食鹽總儲量達600億噸左右。芒硝、鉀鹽、硼酸鹽具有工業開采價值,如察爾汗鉀鹽廠已成為中國重要化工原料基地。盆地内儲油構造廣布,西部有重要油氣聚集帶。錫鐵山鉛鋅礦是中國目前已知最大鉛鋅礦之一。盆地現有耕地集中于東部和東南部綠洲地帶,以産糧食、油料為主,單産較高。

交通事業已初具規模,青藏鐵路已通車,公路初步成網。出現了格爾木市、冷湖鎮、大柴旦鎮和茫崖鎮等一批新興城鎮。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