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

綜合性研究的學術機構
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簡稱計算所)創建于1956年,是中國第一個專門從事計算機科學技術綜合性研究的學術機構。計算所研制成功了我國第一台通用數字電子計算機,并形成了我國高性能計算機的研發基地,我國首枚通用CPU芯片也誕生在這裡。[1]
  • 中文名:
  • 外文名:
  • 辦公地址:
  • 性質:
  • 行政級别:
  • 公司名稱: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
  • 外文名稱:nstitute of Computing Techn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
  • 總部地點:北京海澱區

所況簡介

計算所是中國計算機事業的搖籃。随着學科與技術發展,從計算所陸續分離出中科院微電子研究所、計算中心、軟件研究所和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等多個研究機構,及聯想、曙光等高技術企業。計算所是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首批試點單位。

計算所擁有計算機體系結構國家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智能信息處理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網絡數據科學與技術重點實驗室、移動計算與新型終端北京市重點實驗室、國家并行計算機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高性能計算機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依托科研基地,計算所加強了原始創新研究、重大關鍵技術研究和産業化共性技術研究,以解決計算機學科中的重大科學和技術問題,為計算所的長遠發展提供長期的、戰略性的技術儲備和基礎,并培養一批高水平、高素質的學科帶頭人與學術團隊。計算所正在發展成為由本部核心所和建在上海、洛陽、蘇州、甯波、東莞等地的若幹個分部組成的網絡型研究所。

計算技術研究所是中國第一個專門從事計算機科學技術綜合性研究的學術機構,緻力于計算機科學技術領域的科學發現和技術創新,為中國經濟建設、國家安全和社會可持續發展不斷做出基礎性、戰略性、前瞻性的重大創新貢獻,努力成為社會公認的引領我國信息産業和信息化的計算技術主要源頭。目前設立了計算機系統研究部、網絡研究部、智能信息處理研究部,三個研究部下設十三個研究中心或實驗室。

截至2013年底,計算所獲得國家、院、市、部級科技獎勵206項,其中,國家級科技獎勵43項(含非第一完成單位7項),院、部級科技獎勵163項(含非第一完成單位7項)。

曆任領導

李國傑

男,中國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現任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所長。

1943年5月生于湖南邵陽,1968年畢業于北京大學,1981年獲中國科學院工學碩士學位,1985年獲美國普渡大學博士學位。1985~1986年間在美國伊利諾依大學CSL實驗室工作。1987年回國工作于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1989年被聘為研究員。1990年被國家科委選聘為國家智能計算機研究開發中心主任。

幾年來,李國傑院士主持研制成功了曙光1号并行計算機,曙光1000大規模并行機和曙光2000、曙光3000超級服務器,領導計算所研制成功龍芯高性能通用CPU、曙光4000超級服務器,并主持科學院重大項目IPv6網絡研究。其中,曙光1号獲1994年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特等獎和1995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曙光1000獲得1996年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特等獎和1997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曙光2000和曙光3000分别獲得2001年和2003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李國傑院士主要從事計算機體系結構、并行算法、人工智能等方面的研究,發表論文100多篇,現擔任《Journa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主編,中國計算機學會理事長。

李國傑院士1994年獲得首屆何梁何利基金科技進步獎,1995年被評為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1998年獲王丹萍獎,2000年被評為全國先進工作者,2001年獲得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15周年突出貢獻獎,同年還獲得美國普渡大學傑出校友獎。

李國傑院士為九屆、十屆全國人大代表,1995年至今任曙光公司董事長,2000年至今擔任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所長。

李錦濤

男,博士,研究員,1962年出生,現任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黨委副書記(主持工作)、副所長(兼)、前瞻研究中心主任。李錦濤研究員于1986年考入計算技術研究所攻讀博士學位,于1989年獲得計算機應用專業博士學位後留所工作,并于1989-1990年在捷克斯洛伐克科學院做訪問學者。李錦濤研究員在工作期間,先後被聘為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副會長等。

李錦濤研究員近年來主要從事數字媒體處理技術、虛拟現實技術和普适計算技術領域的研究,先後承擔了國家863計劃、科技部國際科技合作、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北京市科技計劃等項目,已申請40餘項專利,出版着作2部,發表學術論文80餘篇。他主持的智能化網絡訪問終端系統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并在全國10多個行業取得了良好的應用,獲得了北京市科學技術一等獎,是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

孟丹

男,博士,研究員,1965年出生,現任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副所長、計算所紀委書記(兼)。孟丹研究員1984年考入哈爾濱工業大學計算機系攻讀本科、碩士和博士學位,1995年獲計算機體系結構專業博士學位。1996年進入中科院計算所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1998-1999年先後在香港大學和美國USC大學做訪問學者,1999年底回國後到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工作,并被聘為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國家“十一五”863計劃信息領域專家組專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評審專家組專家、中國計算機學會YOCSEF主席、中國科學院青聯委員。

孟丹研究員10多年來先後參與領導了國産高性能計算機曙光2000、3000和4000的研制,近年來作為項目負責人先後承擔了國家863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國防軍口項目,發表學術論文60多篇,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三項、科學院傑出科技成就獎和科技進步一等獎各一項,是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

隋雪青

男,研究員級高工,1964年出生,現任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副所長。1990年在國家智能計算機研究開發中心工作,參加曙光1号的應用開發,1995年進入曙光信息産業有限公司,從事國産曙光服務器的産業化推廣工作。2001年調回計算所工作,曆任技術發展處處長、所長助理,主要從事技術轉移工作。先後以成立合資企業、建立孵化器進行技術入資,以成立計算所分部進行技術輻射,以技術拆分專利許可進行技術轉讓等多種方式進行技術轉移與輻射。

徐志偉

男,博士,研究員,1956年出生,1987年獲美國南加州大學博士學位。1995年回國工作于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1996年被聘為研究員。現任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總工程師,中國計算機學會常務理事,Journal of Grid Computing、IEEE Transactions on Computers等國際期刊編委。徐志偉研究員近年來從事由國家科技部863項目、973項目、中國科學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歐盟支持的網格計算和分布式系統的研究。

王凡

男,1970年出生,現任所長助理兼綜合處處長、所職代會和工會主席。1995年在北京大學獲得哲學學士後即加入計算所,曆任所團委副書記、綜合辦公室副主任、主任;2000年8月當選所職代會和工會主席;2001年10月任所長助理兼綜合處處長。

研究實體

計算機系統研究部

計算機系統研究部成立于2005年11月,主要從事計算機系統相關領域的研究。

計算機系統研究部下設:

計算機體系結構國家重點實驗室

微處理器研究中心

高性能計算機研究中心(國家智能計算機研究開發中心)

先進計算機系統研究中心(中科院計算所-華為聯合實驗室)

數據存儲技術研究中心

計算機應用研究中心

研究方向:

●計算機體系結構

●計算機系統

●高性能計算機

●服務器技術

●處理器技術

●編譯技術

●并行算法和應用

●存儲技術

●操作系統

●高性能嵌入式計算機系統

●地理信息系統與空間信息服務支撐技術

網絡科學與技術研究部

網絡科學與技術研究部下設:

網絡數據科學與技術重點實驗室

網絡技術研究中心

無線通信技術研究中心(移動計算與新型終端北京市重點實驗室)

專項技術研究中心

信息科學技術正面臨着系統化、跨越式發展新的臨界點。網絡科學所關注基本問題正是信息技術發展的趨勢之一。網絡科學與技術研究部針對新型網絡基礎設施平台、網絡服務和網絡信息安全保障等多層次實際需求,研究網絡科學的基礎理論體系、新一代網絡通信互連标準與關鍵技術、網絡體系結構與系統軟件平台、惠及大衆的低成本網絡服務軟件以及網絡與信息安全關鍵技術與系統。研究部下設科研實體包括:下一代互聯網研究中心、信息智能與信息安全研究中心、網格與服務計算研究中心、傳感器網絡實驗室與網絡管理技術課題組。

研究部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1、面向下一代網絡通信、接入、互聯研究。包括核心關鍵技術與标準的研究以及相應的實驗網建設;2、面向服務和計算共享的新型網絡體系結構研究。包括網絡環境下的協作共享基礎理論、系統軟件平台與行業應用軟件;3、新型網絡環境下的網絡與信息安全研究。包括網絡信息内容安全、網絡安全管理、可控可管的新型網絡體系結構與信息安全保障體系的研究;4、網絡科學基礎理論及新一代網絡服務基礎理論與系統研究。

研究部的主要目标包括:1、面向科學問題,形成網絡科學與技術研究領域國際著名團隊,在網絡科學的基礎理論、網絡系統的專利标準等方面有一定的國際話語權;2、面向國家需求,承擔國家網絡信息安全保障、新一代網絡基礎設施平台以及國家級網格平台等方面的重要任務,建設完成一系列重大系統;3、面向廣大的社會信息網絡終端用戶需求,研制惠及億萬網絡群體的網絡服務軟件,提供低成本、社會化、智能化的網絡信息服務。

智能信息處理研究部

智能信息處理研究部下設:

智能信息處理重點實驗室

普适計算研究中心

前瞻研究實驗室

為我國信息技術的長期發展積累知識、創新技術和培養人才。智能信息處理研究部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知識網格,涉及Internet上實現分布知識的共享、集成、運用和知識管理的模型、理論、方法體系以及平台和機制;海量知識庫,涉及大規模知識獲取與組織、基于知識的計算機藝術和自然語言處理、并行地理圖象知識處理系統、NKI支撐下的應用研究;圖像理解與識别,涉及人臉識别等生物特征識别技術以及人體行為分析技術;可視化與複雜數據展示,涉及大規模虛拟人與環境的建模與合成技術;多媒體分析與處理,涉及音視頻數據的編碼、分析理論與應用;多語言與多模态人機交互,涉及自然語言處理、評測與交互技術以及手語識别與合成等技術。

前瞻研究實驗室創立于2005年11月,其目标聚焦在基礎性、前瞻性和交叉學科研究,與國内外研究團隊的合作研究,推動計算所在信息技術領域和交叉學科研究的持續發展;為計算所的長遠發展奠定人才基礎。前瞻研究中心實行“機構開放、人員流動、公平競争、擇優支持、鼓勵創新”的運行機制,旨在營造一個“創新、求實、高效、和諧”的研究氛圍,倡導敢為天下先、勇于開拓、容忍失敗的創新理念,努力把中心建成知識創新骨幹人才的培養基地和基礎性、前瞻性計算技術研究的樂園。

首批進入前瞻研究實驗室的研究實體包括信息檢索課題組和影視動漫關鍵技術課題組等。

普适計算研究中心創立于2007年3月,其目标聚焦在面向低成本信息化重大需求的相關先進技術研發上。

普适計算研究中心為所直屬研究中心,由普适研究中心所級領導小組具體指導中心的工作。中心堅持“團結進取、務實創新”的原則,協調并集中網絡終端方面的資源和力量,緊密結合應用需求,努力承擔國家重大專項,争取成為國家級先進普适終端方向的工程技術中心。

首批進入普适計算研究中心的科研實體包括媒體計算課題組、網絡終端課題組以及實時信号處理課題組。

管理部門

綜合處

綜合處是計算所的中心樞紐,它對外代表計算所的形象,對内是聯系工作的窗口,肩負着綜合、協調、管理、服務等多方面的職能。

行政工作:主要負責代表法人單位的印章管理、公文管理、辦公用房的管理、職工宿舍的管理、房産管理、住房補貼的發放、職工體檢安全保衛、科研環後勤境的支撐保障等工作。

黨務工作:主要負責黨務、紀檢監察、統戰和群衆等工作。

基建園區建設:主要負責計算所新園區的建設。

宣傳工作:主要負責代表法人單位的政務信息、宣傳、科普、網站等工作,同時承擔所刊《創新·求實》編制、所中文網站的内容建設和系統管理等工作。

所務工作:所務會、所長辦公會相關工作;所内外重要聯絡工作。

人力資源處

本着“用好現有人才,穩定關鍵人才,引進急需人才,培養未來人才”的原則,為計算所發展戰略目标的實施及加強科技創新隊伍建設,提供有力的人才和組織保證。主要工作有:人員的招聘與配置工作;崗位聘任、專業技術職務評聘工作;員工培訓和繼續教育工作;薪酬管理;員工福利和社會保險的管理;員工的績效考核的管理;人力資源信息系統的管理;人事檔案的管理;各類專業人才培養計劃(“百星計劃”、“定向培養制度”“人力資源基金”、“出國留學基金”等);“百人計劃”的招聘工作;科技副職的選派和管理;“西部之光”人才項目的引進與管理;外國專家的引進工作;王寬誠項目的申請與管理;各類公派留學的申請與管理;人事印章管理等。

科研處

科研處是所務會領導下的一個執行機構,是所務會有關科研工作決議的執行者和推動者,代表所務會對計算所與科研相關的重大活動進行必要的策劃、組織、協調和管理,為科研人員工作的開展提供所需的服務和支撐,規範計算所的科研工作。

科研處下設機構包括:學術規劃辦公室、科研項目(軍工)辦公室、科研管理辦公室(含保密辦公室、綜合檔案室、質量管理辦公室)

學術規劃辦公室職責:負責全所科研與學術戰略與規劃的研究、制定與調整,組織全所春秋兩季戰略規劃會的舉辦;承擔所學術委員會日常工作事務,負責全所所級學術報告的發布、組織與管理;承擔全所科技論文和專着的統計、優秀學術論文的評選;負責國際合作和外事管理,包括辦理因公出國的手續、國際會議的舉辦以及其他與國際合作有關的事宜;與科研管理辦共同負責每年科學院組織的研究所評估工作等。

科研項目(軍工)辦公室職責:圍繞計算所的科學發展戰略及科研規劃,負責全所科研項目(含軍工)的策劃、争取以及軍工産品生産的組織管理、産品交付及交付後的跟蹤等;負責裝備承制單位資格、武器裝備科研生産許可證的申請、自查、整改等。

科研管理辦公室職責:負責科研項目立項到結題的全過程管理;負責全所縱向課題(國家基金委、科技部(含863計劃、973計劃、科技支撐計劃)、科學院、國家其它部委、地方政府等)的申報組織工作;負責課題的合同評審工作;負責除知識産權外的科技成果的管理(包括成果的驗收、鑒定、登記、獎勵申報等);負責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實驗室與國家工程中心的管理;與學術規劃辦共同負責研究所評估;負責科技部和科學院的綜合統計等。

保密辦公室職責:負責組織宣傳貫徹上級有關保密工作的方針、政策和法律法規;制定和組織落實保密委員會工作計劃;開展全所保密日常管理;監督、指導和檢查各單位(部門)保密管理工作情況;提出年度保密培訓計劃和協同人力資源處開展保密教育;監督全所實施各項保密審查審批;完成全所保密檔案。

綜合檔案室職責:負責全所綜合檔案管理,監督、指導實體(部門)各類檔案預立卷工作,督促全所各類檔案材料歸檔,完成全所各類檔案分類、整理、裝訂、立卷和數據錄入、編目、上架等工作,實現對全所各類檔案的規範管理,為全所各項工作提供檔案查詢、利用服務。

質量管理辦公室職責:歸口管理計算所質量和标準化相關工作。組織質量管理體系的建立、運行和持續改進,組織質量管理相關文件的制定與修改,組織質量管理體系的内外部審核,監督質量管理體系的運行狀況;負責重點項目的質量監控與跟蹤,組織質量問題的歸零處理;負責出所檢驗、合格證簽發及質量證明文件提供;負責重點項目的标準化審查、組織企業标準制定及國家、行業标準的推廣應用工作;負責全所質量相關工作的宣傳與培訓;計算所質量相關工作的外部聯絡。

技術發展處

技術發展處是計算所為實現技術轉移和孵化所設立的專門機構,是技術轉移工作的規劃者、監督者、協調者和服務者。技術發展處下設知識産權辦、技術轉移辦,分别擔負計算所技術轉移工作中涉及到的不同職責。

技術發展處通過産業關鍵技術、技術入股、專利許可、技術孵化和院地合作等不同方式與社會各界進行了泛合作。在技術發展處的推動下,計算所在科研成果孵化方面取得了較大成績,例如:通過大力開展院地合作,從2002年開始,先後與地方政府合作成立了蘇州分部、上海分部、肇慶分部、甯波分部、台州分部和東莞等分部,共計吸引當地政府與企業資金2.2億元,這些分部不僅推動了計算所的成果輻射面,也成為當地科技建設的中堅力量;通過科研成果轉化參股創立北京神州龍芯集成電路設計有限公司、北京神州天脈網絡計算機有限公司等多家高科技公司,為科研成果的産業化貢獻力量;同時,在對外合作中還承擔了Intel、Nokia、聯想等知名企業委托的許多高科技研究開發課題。

技術發展處各辦公室主要職能設置介紹如下:

技術轉移辦:技術轉移辦主要負責計算所在技術轉移過程中執行層面的工作,兼有管理和拓展業務兩方面的職能,負責包括融資與企業孵化、技術許可與轉讓、分部管理、參股公司管理和企業聯合實驗室管理、企業合作的橫向實驗室管理等科研成果産業化的各項工作。計算所分部的管理和計算所科研成果在分部所在區域的成果輻射與轉化。

知識産權辦:主要負責工作包括專利分析與專利策略、知識産權管理、專利技術許可政策、标準策略與推進及與知識産權密切相關的合同審查和法律事務等工作,其職能貫穿科研選題立項-研發中期-形成科研成果-技術轉移全過程。

研究生部

研究生部是所務會和所黨委領導下的、執行所學位評定委員會和教育工作指導小組有關研究生教育工作決議的教育管理職能部門。本部門的主要職責是:

1.貫徹落實中科院研究生院關于研究生教育與培養的方針、政策;

2.緊密配合本所發展戰略,堅持“以人為本”,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原則,以培養具有“科研為國分憂,創新與民造福”精神的IT領域領軍型人才和創業者為特色,開展計算所教育品牌建設;

3.規範教育管理工作,内容包括:制定教育發展規劃、招生工作、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學生住宿、學籍及檔案管理、課程建設、助學金/獎學金、論文答辯、導師遴選與培訓上崗、學生社團、就業指導、博士後進出站、受理同等學力人員申請學位、客座學生、同學會、教育基金會管理等;

4.開展對研究生教育工作的研究。

财務資産處

财務資産處是按照國家财經政策,負責做好全所經濟事項的會計核算、執行财務、資産管理制度,提高财務管理水平,合理用好用活各項資金、實現資産保值、增值的職能部門。

其工作職責為:

(1)根據計算所戰略發展規劃制定财務工作規劃,根據研究所年度計劃,在所長授權範圍内,彙總并調整各部門預算,編制年、季度财務預、決算并監督執行;

(2)合理配置财務機構和人員,确保高效率的管理和服務;

(3)根據國家法律法規,制定并完善全處的管理制度和工作程序并監督執行;

(4)負責研究所資金的運籌、調配、核算等工作;

(5)定期進行研究所财務狀況分析,及時、準确地報告重大财務風險并提出解決方案;

(6)負責研究所各類項目的預算評估、成本核算和控制,并且對項目的财務風險實施監控;

(7)建立規範的核算體系,及時、準确、完整地提供财務、資産信息;

(8)負責國有資産年報、年檢、産權變動登記;

(9)負責對分部和下屬企業以及基建項目有關财務的監督管理。

(10)負責全所屬固定資産(儀器、設備、家具)的管理。

(11)組織和配合科研項目等各類審計工作;

支撐部門

科研支撐中心

科研支撐中心是在所務會領導下的執行機構,于2009年11月成立,是進一步加強我所科技創新基礎平台建設的一個重大改革舉措,負責全所科研支撐體系的建設。

科研支撐中心的主要職責包括:全所公共科研支撐平台建設、運維服務和管理工作;全所網絡環境建設規劃、實施與日常維護、技術支持;全所信息化工作規劃與實施推進管理(包括網絡信息安全日常管理與定期檢查);圖書期刊的購入管理與借閱服務;圖書、資料數字資源建設與管理維護;文獻檢索與全文傳遞服務;公共EDA設計平台建設與運行管理;集成電路相關公共資源庫的建立、使用服務與管理;EDA相關渠道管理;集成電路設計服務等;負責《計算機研究與發展》、《計算機學報》、《Journa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計算機輔助設計與圖形學學報》四個學術期刊的出版工作等。

目前,中心擁有一套13萬億次計算能力、270TB共享存儲空間的共享計算平台和20多台高速信号傳輸、集成電路驗證加速、硬件調試測試實驗室設備和防靜電實驗環境,提供基于虛拟化和雲技術的統一IT支撐服務、同構千核實驗環境和全流程EDA設計技術服務。圖書情報方面能夠提供多元化的圖書情報服務,包括圖書資料查閱、項目查新、影響力分析等知識化服務,定期出版的《信息技術快報》為計算機界同行及企業和政府的決策者了解計算所科研工作的窗口。四個學術刊物多年來一直排名國内計算機專業前列,多次獲得國家科技期刊獎項和基金資助。

期刊編輯部

我所共設四個編輯部,分别負責四個期刊的出版發行工作。

圖書館

計算所圖書館與計算所同時創立,創建于1956年,是計算所科研工作和人才培養不可缺少的重要技術支撐部門,同時也是我國計算機學科專業書刊最具規模的“知識寶庫”。經過多年積累和不斷創新,圖書館已形成了館藏書刊“多、新、全、快”的特點。

目前館藏書刊總計22萬餘冊。其中:圖書5萬餘冊(外文圖書:24000餘冊;中文圖書:26000餘冊);期刊800餘種17萬餘冊(外文期刊:480餘種,124000餘冊;中文期刊:320種,46000餘冊)。本館盡可能為本所科研人員在專業學科領域進行綜合、滲透、交叉、創新創造有利的條件。

圖書館自購買“金盤圖書館集成管理系統”開始,進行自動化建設工作。現已完成流通信息及讀者基本信息建庫、部分書刊信息的網上檢索以及對讀者借閱證和書刊條形碼管理,現正在進行回溯建庫工作,逐步實現所有館藏書刊計算機借閱,使讀者可以在網絡上進行圖書預約、續借,檢索到完整的借還信息。

圖書館自動化建設的最終目标是以網絡環境為依托,以印刷型文獻為基礎,以引進電子文獻和自建特色文獻數據庫為補充,以網絡信息為擴展,實現數字化文獻信息資源與印刷型文獻相輔相成、銜接互補,形成一個布局合理、結構優化、功能強大的文獻信息資源系。以期用先進的服務手段,靈活的服務方式,熱情的服務态度和崇高的敬業精神,來營造一個優質的服務環境。

計算所分所

上海分所

上海中科計算技術研究所是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與上海市浦東新區政府合作成立的非赢利型的科技和産業推進機構,從事面向浦東地區産業需求的自主創新技術研發、中科院技術成果轉化和企業孵化等工作。上海中科充分發揮中科院計算所本部在IT領域的系統性技術優勢和創新能力,成為浦東新區政府、中科院計算所和當地企業三者之間的中間件和産業推進器。上海中科通過技術轉移和集成創新,提升企業産品的技術含量,提高企業核心競争力;通過基礎技術的輻射,發起和帶動整個産業鍊的發展;通過知識轉移和能力轉移,提升浦東地區IT企業的創新能力。

上海中科聚焦移動數字媒體産業,發起和組織産業聯盟,成為國家AVS工作組和國家AVS産業聯盟的重要組成部分。上海中科負責的AVS移動多媒體實驗室,在AVS移動視頻标準的研究和制定中發揮主要作用;上海中科還是浦東移動通信協會和移動視音頻産業聯盟的依托單位,以浦東在移動通信方面的優勢為基礎,一條“微笑型産業鍊”正在形成。上海中科負責的“随身看”手機電視、“龍眼”移動監控,是這條産業鍊的兩個示範工程,它們不僅是AVS核心技術的示範,還是“示範工程帶動産業”的體制創新示範。 另外,上海中科通過對數字娛樂和多媒體雜志核心技術的攻關和突破,不斷豐富和擴大數字媒體産業的規模和核心競争力。其中人臉動畫和手語動畫核心技術,用于移動數字娛樂的卡通動漫平台,衍生出手機彩信、動畫生成、動漫制作、遊戲等多種增值服務。

随着中科院計算所和浦東新區政府在人員、技術、資金方面投入力度的加大,上海中科将在以IPv6為核心的下一代互聯網産業、以數字媒體技術為核心的多媒體服務産業、以網格技術為核心的信息化基礎設施産業等方面擴大技術輻射的範圍,為張江、浦東、上海乃至整個長三角的高新技術的發展做貢獻。

洛陽分所

中科院計算技術研究所洛陽分所是中科院計算所與洛陽市人民政府共建的科研機構。洛陽市人民政府投入5000萬元專項資金用于分所的建設。分所結合洛陽信息産業的發展規劃,重點建設四個具有特定業務功能的實體,包括信息技術研究所、研究生培養基地、産業孵化園區和學術交流中心。信息技術研究所緻力于解決信息産業發展中面臨的共性關鍵技術難題,促進洛陽市的兩化融合和産業提升。研究生培養基地通過與洛陽教育科研單位的深度合作,緻力于信息産業的高層次人才培養。産業孵化園區緻力于搭建與洛陽信息産業相結合的産業化平台,通過與企業的合作開發、項目孵化、吸引集聚等方式助推洛陽信息産業快速健康發展。學術交流中心将充分發揮中科院計算所的人才優勢和社會影響力,與國内外衆多研究所、學會協會、基金會、學術團體等開展學術交流與需求對接活動,建立互惠合作關系,開辟新的合作渠道,力争使洛陽發展成為人才集聚型城市。

蘇州分所

蘇州中科集成電路設計中心,成立于2003年8月8日,是蘇州市人民政府和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聯合在蘇州市新加坡工業園區成立的非赢利性機構。股東單位為蘇州市科技局、蘇州市工業園區科技發展公司、中科院計算所。中心辦公面積4600平方米,員工100餘人,其中70%以上的員工擁有博士或碩士學位,多數高層具備豐富的企業或産業化經驗,重要骨幹力量來自北京或海外。中心擁有先進齊全的集成電路設計軟、硬件平台;配備了Cadence、Synopsys、Mentor等著名的EDA設計軟件、可以滿足0.13um,0.18um,0.25um,0.35um等工藝的全流程設計需求,此外中心還提供基于RISC核的SOC開發驗證平台。

此外,中心還擁有一支具備豐富設計經驗的技術隊伍;可以向企業提供全面的技術支持服務;先進的設施和優秀的技術團隊是中心向集成電路企業提供優質服務和技術支持的有力保障。

中心堅信人才是企業發展生存的根本,所以中心始終把為蘇州和我國集成電路行業培養輸送人才作為中心的重要任務之一,和國内外著名大學、研究機構、企業密切合作,開展IC設計企業研究生學位培養、IC設計人才崗位培養、企業定向人才培養、人才專項技能培養工作,為蘇州和我國的集成電路産業做出貢獻。

蘇州中科集成電路設計中心是參考國際流行模式所創立的非赢利性機構,主要有兩大功能:一是為江蘇省乃至整個長江三角洲地區集成電路企業,提供集成電路設計方面的技術和平台服務。二是推進科技成果産業化。同時,蘇州中科向蘇州市的集成電路設計企業提供平台、技術、信息、人才、創業等全方位的服務。

作為院地企合作的代表,自成立以來,蘇州中科一直得到國家領導的高度重視和親切關懷。胡錦濤主席、溫家寶總理、吳儀副總理、陳至立國務委員、中科院路甬祥院長先後視察了中心,充分說明黨和國家領導人對“院地合作”推進高新技術成果産業化的重視與肯定。

煙台分所

煙台中科網絡技術研究所是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與山東省煙台市國家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共同組辦的網絡應用技術研究機構。煙台中科網絡技術研究所以中科院計算所網絡重點實驗室為技術依托,目标是推動網絡信息處理技術的産業化,建立國内行業有影響的“雲”服務基礎設施,扶持、孵化以網絡輿情/商情為代表的産業化應用,為地方産業和經濟發展提供人才、技術、環境方面的支持。

根據煙台國家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管委與中科院計算所的共建協議,煙台中科網絡技術研究所為自收自支事業單位,在科研和業務上納入中科院計算所的管理體系,并挂牌為“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煙台分所”。煙台分所作為中科院綜合配套改革試點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将建設成為網絡技術研發主力、計算所成果轉化與推廣應用基地、煙台市信息技術支撐平台。

煙台分所與中科院計算所網絡數據科學與工程研究中心共同承擔了天玑系列大規模網絡數據處理系統的研發工作,并作為天玑網絡數據系統的研發和産業化基地。

天玑(Golaxy)網絡數據系統是中科院計算所繼曙光計算機和龍芯之後的第三個重點突破方向,第一次将網絡數據地圖(Web Map)提高到國家戰略層面,将建立一條涵蓋學科、系統和産業的價值鍊,做強以海量網絡數據的智能處理與高效服務為特征的互聯網深度服務産業(也稱為Web3.0)。

光輝曆程

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創建于1956年,是中國第一個專門從事計算機科學技術綜合性研究的學術機構。在計算所,誕生了中國第一台通用數字電子計算機,并形成了中國高性能計算機的研發基地,中國首枚高性能通用CPU芯片也誕生在這裡。

計算所是中國計算機事業的搖籃。從計算所陸續分離出中科院微電子學研究所、中科院計算中心、軟件所和網絡中心等多個研究機構;從計算所分離出來的企業累計有30家以上,誕生了諸如聯想、希望、曙光、華建等高技術企業,中關村的許多IT企業都和計算所有着不可分割的血緣關系。

計算所現有六個研究室和一個工程中心,并孵化了若幹家高科技公司,形成了科研、産業一條龍的良好态勢。現階段主要研究方向主要有:CPU和SoC設計、高性能計算與網格計算、網絡化與數字化技術、知識處理與智能化Internet軟件等。

1998年,計算所成為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首批試點單位。幾年來,計算所堅持江澤民總書記對中科院提出的“基礎性、戰略性、前瞻性”的三性原則,堅持新時期辦院方針,以“着眼國際前沿領域,關注國計民生,推動中國信息産業”為己任,本着“創新、求實”的理念,正逐步建設成為世界一流的科研學術機構。

科研概況

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是首批進入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試點單位的12個研究所之一,緻力于信息領域的科學發現和技術創新,通過轉移自主技術、培養優秀人才和傳播先進文化為社會服務,努力為我國經濟建設、國家安全和社會可持續發展不斷做出基礎性、戰略性、前瞻性的重大創新貢獻。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計算機系統結構、網絡與普适計算、智能軟件,圍繞三大研究方向設置了三“部”一“中心”,分别是:系統結構研究部、網絡與普适計算研究部、智能軟件研究部和前瞻性研究中心,研究部下設中心或實驗室等研究實體。

通過知識創新工程的實施,計算所不但在計算機體系結構方向繼續占有優勢地位外,而且在高性能CPU/SoC設計、IPv6及下一代互聯網、信息關防、AVS編碼等數字化技術、信息服務網格和知識網格、無線傳感器網絡等研究方向上取得了重大突破和積極進展,呈現出較強的科研實力。到2005年底,計算所擁有各類專業技術人員331人,其中有五位院士、正研級人員39名、副研級人員83人;在讀研究生逾900人。2005年度在研的各類科研課題286項,合同額約4.5億元。截止2006年底。

成果介紹

到2006年底,全所共取得科技成果593項,共獲國家、院、市、部級科技獎勵:203項,其中:國家級科技獎勵33項,院、部級科技獎勵145項。

農村科技遠程教育和信息主動推送的集成系統

基于龍芯CPU的大規模并行計算機系統的關鍵技術研究

基于龍芯的SMP芯片組及其相關系統的研究

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

虛拟計算環境的關鍵技術研究

動态容災模型及其關鍵技術研究

語義與知識網格的理論及應用研究

蛋白質質譜鑒定中的優化問題

支持移動、漫遊的多媒體會晤業務系統

基于三維人體運動仿真與視頻分析的計算機輔助運動系統及示範應用

基于IPv6移動話音業務關鍵技術試驗

新一代機群關鍵技術研究

中科SoC芯片系列化關鍵技術研究

可互操作空間數據引擎的高速通道研究

能力服務器——低成本信息化技術

網絡化内存關鍵技術及原型系統研究

無線傳感器網絡系統級關鍵技術研究及兩個典型示範應用

新型結構龍芯CPU研究

藍鲸網絡存儲技術成果轉化

生物運行機制的形式化描述探索

車載綜合信息處理與紅外安全系統的研制和智能交通信息交互的研究

質量認證

計算所質量體系認證工作取得可喜進展

8月6日,計算所為期三天半的質量體系認證現場審核落下帷幕。受中國新時代質量體系認證中心的委托,三位審核老師通過對我所質量手冊及相應的質量管理體系文件等的現場審核,認為我所質量管理體系基本符合GB/T19001-2000和GJB9001A-2001标準,運作基本有效,本次現場審核中共發現9個一般不符合項,沒有嚴重不符合項,在不符合項糾正措施經驗證符合要求後,一次推薦注冊。

同時,審核老師認為計算所質量管理體系運行中比較薄弱的環節是産品接收準則嚴密性不夠,并希望進一步加強對标準的學習和理解。

自去年下半年我所開展質量認證工作以來,在所長李國傑、副所長樊建平的領導下,計算所的質量管理辦公室投入大量的精力、人力與物力展開了積極有效工作,主要工作人員幾乎每天加班加點,不僅制定了我所的質量方針、質量目标,對我所的質量管理體系提出了具體要求,編寫了詳盡的質量手冊、程序文件,并具體指導我所質量認證工作。而參加認證工作的研究室和機關工作人員大都兢兢業業,盡職盡責,從學習質量認證的基本知識入手,邊學習,邊實踐,認真做好每一項與質量認證有關的組織與實施工作,真正體現了全員參與。

李國傑所長在總結中說,通過本次質量認證工作,從所務會領導到全體員工都學到了很多知識,人員的質量意識普遍有明顯提高。但是我們應該認識到質量認證工作不是一項突擊工作,需要加強日常管理并持之以衡,即使是本次沒有檢查出不合格項的産品,也要進一步嚴格要求,繼續加強管理。計算所今後還要提高科研工作的質量意識、産品意識和顧客意識,把貫徹9001和科學管理和“創新求實”結合在一起。主管質量認證的樊建平副所長表示,計算所幾年來管理取得了一定成效。很多工作從以前的“說到做到”發展到“寫到做到”,尤其是開展質量認證工作後,有很多工作從“被動”到“主動”,從“指令”到“指導”,正逐步走向正軌,邁向新的台階。

現場審核結束後,管理者代表王玉傑老師對審核中發現的不合格項、觀察項布置了具體的整改工作,要求各室整改完畢

中國新時代質量體系認證中心為我所頒發軍工産品質量體系認證證書:

在所領導的直接領導和支持下,在全體員工的共同努力下,2004年8月我所順利通過了新時代質量體系認證中心的現場審核。經過軍工産品質量體系認證委員會為期10個月左右的審批,中國新時代質量體系認證中心6月為我所頒發了軍工産品質量體系認證證書,證書編号為05JA1364,有效期4年。

我所順利通過了2005年度民品質量管理體系的第一次監督審核:

2005年6月20日至22日,中國新時代質量體系認證中心對計算所進行了民品質量管理體系取證後的第一次監督審核。主要審核了所務會、科研處、質量管理辦公室、綜合辦公室、系統結構室、智能中心等部門,發現三個一般不合格項,沒有嚴重不合格,審核組認為中科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的質量管理體系能正常運行,保持了認證要求,待對不符合項采取糾正措施,經驗證滿足要求後,審核組推薦保持認證注冊資格。這标志着計算所順利通過了2005年度民品質量管理體系的監督審核。

2005年12月我所再次通過了中國新時代質量體系認證中心的現場監督審核

為期二天半的質量管理體系監督審核落下帷幕。

高級審核員馬燕玲老師和黃川南老師受中國新時代質量體系認證中心的委托,2005年12月12日-14日,到我所進行了軍品質量管理體系第一次監督審核和民品質量管理體系第二次監督審核。

通過現場監督審核,驗證獲證組織的質量管理體系是否持續運行,同時考慮組織運作方面的變化是否對其質量管理體系産生了不利影響,并确定對認證要求的持續符合性。

審核組以抽查的方式,依據GJB9001A-2001及GB/T19001-2000質量管理體系文件和法律法規要求,審核了所管理層、質量管理辦公室、人教處、技術發展處、網絡室和數字化室的質量活動。

在會議上,馬燕玲老師代表審核組對我所質量管理體系有效性評價如下:

通過與軍代表座談及現場審核獲取的客觀證據表明: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認證注冊以來,領導仍然重視質量體系建設和持續改進,全員質量意識不斷提高,質量方針得到貫徹落實,資源配置管理符合需求,軟件開發過程基本受控,産品質量穩定滿足顧客要求,服務及時顧客滿意,按計劃開展了内部審核和管理評審,針對發現的問題采取了糾正措施,同時通過數據的收集、分析與利用,自我完善能力得到提高。證書和标志的使用也符合規定要求。

中科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的質量管理體系運行正常,保持了認證要求,待對本次審核中開出的不符合項采取有效糾正措施,經審核組驗證合格後,推薦繼續保持認證注冊資格。”

研究生教育

計算所自1960年開始招收研究生至2008年春,已為國家培養博士582人,碩士1125人。在讀研究生人數達988人。其中,博士生458人,碩士生530人,另有在站博士後29人。計算所已成為中國計算機學科在讀博士生最多的培養單位之一。

“德才兼備、務實創新”是計算所研究生培養工作的一貫方針和目标。計算所注重研究生思想品德、專業知識和科研能力等綜合素質的培養;其一級學科為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包括二級學科四個專業方向:計算機系統結構、計算機軟件與理論、計算機應用技術和信息安全。計算所彙聚了來自全國各大高校的優秀學生,85%以上來自國家“211工程”重點院校。為鼓勵同學們努力學習,計算所設立了“所長獎學金”、“聯想”、“諾基亞”等多項獎學金,建立了“青年創新基金”、研究助理、研究生輔導員等制度,使同學們都能夠有機會親身參與計算機前沿領域和國家重點科研項目等實踐工作。

經過半個多世紀的辛勤耕耘,計算所已形成了雄厚的人才培養力量,并在人才培養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績。計算所是:

國家首批博士、碩士學位授予點

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點

中國科學院博士生教育重點基地

國家首批博士後流動站

國家首批具有研究生畢業同等學力人員的碩士學位授予權單位

1999年,計算所研究生部被國務院學位辦、教育部授予“全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先進集體”稱号。

2007年底,我所先後有三篇博士學位論文入選“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