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蘭頌

芬蘭頌

1988年芬蘭西貝柳斯創作交響詩
《芬蘭頌》是西貝柳斯的代表性作品,創作于1899年。當時,由于處于沙俄的重壓之下,上演時曾冠以《夜曲》這樣的标題,以瞞過當局審查。
    中文名:芬蘭頌 外文名: 别名: 作者:西貝柳斯 創造時期:1899年 類型:管弦樂曲

背景

19世紀後半期,處于沙皇俄國壓迫下的芬蘭,民族意識正在覺醒,争取獨立、解放的潮流日漸強大。作為一個音樂家,西貝柳斯以音樂為武器,積極投身争取民族獨立的鬥争中,寫下了大量的富于芬蘭民族特色的優秀作品,并以此奠定了作曲家本人以及芬蘭音樂在世界音樂史中的地位。

音樂的進行突然加快,在低音弦樂器陰森森的背景的襯托下,銅管樂器和定音鼓帶出的一個極其刺激的節奏型,把聽者帶入充滿緊張的戲劇性沖突的戰鬥場面,掀起了一個強有力的高潮,後來,音樂在低音樂器簡單反複的音型中,傳出了一曲勝利的頌歌,這支旋律從銅管樂器的戰鬥呐喊中發展出來,但它的純樸明朗,就像是一支具有舞蹈性節奏的歡快民歌。

賞析

樂曲由銅管群在低音區的怒吼開始,以Andante sostenuto的速度,奠定的全曲不屈、戰鬥的基調。随後以木管模仿管風琴,弦樂則作出莊嚴的應答,表現了芬蘭民族抗擊外侮,争取解放的決心。小号以一個固定的同音反複節奏型,向民衆發起了号召,民族的情緒更趨濃烈。最後《芬蘭頌》的曲調奏起,在小号的召喚下,全曲在贊歌聲中結束。《芬蘭頌》的旋律是被限定在一個相當窄的範圍内,相同旋律的反複出現以及持續低音的運用使得這首樂曲更加感人肺腑、深入人心,甚至能夠打動全人類。

你會不由自主地把西貝柳斯同一片廣闊的土地聯系在一起。他的音樂不像拉威爾、普朗克以及斯特拉文斯基那樣屬于城市,西貝柳斯的音樂好像是來自某個村落,他就生活在鄉間,他是通過音樂來表現田園景色的,正是這一點使我們深受感動。

西貝柳斯的《芬蘭頌》和交響曲是具有豐富的内涵和價值的音樂,是真正的藝術傑作,因此,這樣的音樂能受到平民百姓和時代精英的喜愛,能流芳百世。

整個樂曲由若幹個性格突出的主題動機及其展開構成。音樂一開始的銅管合奏有力地呈現出主題,粗犷、強烈而沉重,被稱為“苦難的動機”,表達出一種受禁锢的人民所蘊藏的反抗力量和對自由的強烈渴望。

音樂的進行突然加快,在低音弦樂器陰森森的背景的襯托下,銅管樂器和定音鼓帶出的一個極其刺激的節奏型,把聽者帶入充滿緊張的戲劇性沖突的戰鬥場面,掀起了一個強有力的高潮,後來,音樂在低音樂器簡單反複的音型中,傳出了一曲勝利的頌歌,這支旋律從銅管樂器的戰鬥呐喊中發展出來,但它的純樸明朗,就像是一支具有舞蹈性節奏的歡快民歌。緊接着,木管樂器呈示出的充滿必勝信心的鬥争動機,和勝利頌歌的主題交織在一起,形成了一個氣勢磅礴的鬥争場面。

後來,樂曲出現了頌歌主題,曲調莊嚴舒緩,滲透了人民熱愛祖國的崇高而神聖的感情。

對比分析

音樂是時代的一面鏡子,它反映了時代生活中最尖銳的矛盾,最本質的事物"。優秀的音樂可以展現一個民族、一個時代的精神風貌。人民音樂出版社高中音樂鑒賞教材中的《芬蘭頌》和《漁陽鼙鼓動地來》這兩個作品體現的正是民族苦難之下音樂的強大向心力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