貼牌生産

貼牌生産

原始設備生産商
貼牌生産”一詞源自OEM(OriginalEquipmentManufacturer),英文原義是原始設備生産商。[1]在我國往往從不同角度稱之為“貼牌生産”、“代工生産”、“委托生産”、“委托加工”、“定牌制造”、“生産外包”等。雖然稱謂各異,其本質都是指擁有優勢品牌的企業為了降低成本,縮短運距,搶占市場,委托其它企業進行加工生産。并向這些生産企業提供産品的設計參數和技術設備支持,來滿足對産品質量、規格和型号等方面的要求,生産出的産品貼上委托方的商标出售的一種生産經營模式。OEM是随着社會分工精細化而産生的一種現象,代表的實際上是一種分工和細化競争的思想,其最大的特點在于實現了品牌與生産的分離,使生産者更專注于生産,品牌持有者則從繁瑣的生産事務中解脫出來。而專注于技術、服務與品牌推廣。由此可知,貼牌生産方式的運行機理就是在特殊的委托代理框架下,基于大規模定制思想實現供應鍊管理的生産模式。
  • 中文名:貼牌生産
  • 外文名:OEM
  • 别名:

貼牌定義

OEM

OEM,又叫定牌生産和貼牌生産,最早流行于歐美等發達國家,它是國際大公司尋找各自比較優勢的一種遊戲規則,能降低生産成本,提高品牌附加值。近幾年,這種生産方式在國内家電行業比較流行,如TCL在蘇州三星定牌生産洗衣機,長虹在甯波迪聲定牌生産洗衣機等。

OBM

OBM(OrignalBrandManufactuce),即原始品牌制造商。ODMODM是英文OriginalDesignManufacturer(原始設計制造商)的縮寫,指一家廠家根據另一家廠商的要求,為其生産産品和産品配件,亦稱為定牌生産或授權貼牌生産.即可代表外委加工,也可代表轉包合同加工.國内習慣稱為協作生産。

兩者區别

1.買斷方式:品牌擁有方買斷OBM廠商現成的某型号産品的設計,或品牌擁有方單獨要求ODM廠商為自己設計産品方案。

2.不買斷方式:品牌擁有方不買斷OBM廠商某型号産品的設計,ODM廠商可将同型号産品的設計采取不買斷的方式同時賣給其它品牌。當這兩個或多個品牌共享一個設計時,兩個品牌産品的區别主要在于外觀。

發展曆程

OEM是社會化大生産、大協作趨勢下的一種必由之路,也是資源合理化的有效途徑之一,是社會化大生産的結果。在歐洲,早在20世紀60年代就已建立有OEM性質的行業協會,1998年OEM生産貿易已達到3500億歐元,占歐洲工業總産值的14%以上,OEM生産已成為現代工業生産的重要組成部分。随着經濟全球化發展趨勢的進一步加快,OEM需求商有可能在更大範圍内挑選OEM供應商,特别是向加工制造成本低廉的國家和地區轉移。

在亞洲,日本企業為迅速占領市場,降低生産成本,最早采用國際OEM的生産貿易形式。"亞洲四小龍"的騰飛亦與OEM有密不可分的關聯。其中,台灣早已成為全球PC機最大的OEM基地,印度亦是通過OEM的方式成為世界最大的計算機軟件出口國。在IT業,從技術到零部件到軟件的功能模塊,誰是全能?康柏總裁菲費爾談到這個問題時說:"用最直接的方式賺錢!",并公開表示要省去那些所謂的資産(廠房、設備、辦公樓等)帶來的負擔。甚至有人稱:OEM造就整個IT産業!美國耐克公司,其年銷售收入高達20億美元,自己卻沒有一家生産工廠,隻專注研究、設計及行銷,産品全部采用OEM方式,成為世界上OEM經營的成功典範。

利弊分析

好處

相對于購買方而言,供給方處于相對被動的地位,然而,采用OEM方式仍然是有利可圖的。

(1)進入國際市場,參與國際競争

近幾年來,國内家電等行業競争日趨激烈,市場趨于飽和,某些國内制造企業為了能開拓市場,而為國外品牌做代工。增強了企業的全球意識。

(2)規模生産,降低成本

現代化生産中普遍存在着規模經濟效應,即随着産出規模的擴大而呈現出單位成本下降的趨勢。這可能來自于專業化分工的深化,固定成本的分攤。如果企業本身就存在這生産能力過剩的情況,成本下降的效果将更加明顯。參與OEM供給,意味着産出規模的擴大,不但增加了産品的銷路,而且降低了成本。

(3)學習經驗,完善管理

提供OEM的企業往往在OEM購買方的産品供應鍊中扮演重要角色,OEM購買方可以在生産管理,市場營銷,産品開發等方面具備較強實力,在合作過程中,OEM供應方可以在産品質量控制,成功控制,經營效率控制等的管理上按照購買方的要求組織生産,以先進的組織控制,來自于“幹中學”經驗積累,提高企業的管理水平。

(4)産品創新,提升能力

如果OEM産品屬于創新産品,供給企業除滿足購買方的需求外,還可以以自己的品牌在國内外市場上銷售。或者增加産品線的長度,推出新産品;或者加深産品線的深度,增加現有産品的品種,無論從哪一方面來說都增加了企業的競争力。

OEM方式對買賣雙方而言,除了共享産品整體競争優勢外,還具有一個最有特色的優勢,那就是買賣雙方進出市場的靈活性。隻要買賣任何一方發現了更有利可圖的途徑,就可以随時終止合同。從這個角度而言,OEM市場是高度有效的。

(5)節約銷售投資

當企業面對國外市場時,由于地域廣,各國商業習慣不同,很難建立完全的獨立流通網。但是如果借用外國公司的銷售力量,那就便利多了。如富士,理光等都對其在歐美的廠商和經紀采取了OEM方式,這樣就減少了企業間運轉時的摩擦,消減了企業本應投入的大量銷售資金,使企業能夠适應在海外經營。

弊端

中國從事加工生産和出口的企業,多數是在發達國家産業轉移的背景下發展起來的,所以,其市場的絕大部分在海外。現随着勞動力成本優勢的下降、行業生産規模的擴大,這類企業都普遍面臨利潤率下降、發展速度減緩等問題,許多企業正在作二次發展方面的嘗試。但是,這類企業在思考和嘗試戰略發展時,潛伏着三個亟待引起高度重視的不良症狀。

(1)規模擴張———壯大背後的虛弱

部分加工出口型企業認識到多元化發展的陷阱,明确提出現階段仍然在原行業内繼續謀求發展,不搞多元化。關于如何在原行業内謀求發展問題,這些企業的高層經營者的回答幾乎都是“擴大生産規模”。但是,随着國内勞動力成本的上升,加工出口型企業的生産利潤趨于下降,生産環節在産業鍊中的競争地位也同時趨于下降;相反,市場環節的利潤率和競争地位在相對上升———所有的行業發展到一定階段以後,都會出現這種現象。如前幾年的家電行業就已經遇到這種情況,迫使家電生産企業最後不得不實施市場一體化戰略,來實現對市場環節的滲透和控制。

擴大的生産規模,雖然可以改善企業在行業内的競争地位,但由于并沒能提高在産業鍊裡的地位,而且還會造成對市場環節的進一步依賴,地位可能會更加被動。加工出口型企業考慮在原行業内發展時,對擴大生産規模問題不能做簡單處理,在考慮生産規模擴張的方式上,尤其需要謹慎,否則,不僅不能提升競争力,還會加大企業轉型或退出成本。

(2)成本優勢———成功背後的乏力

中國加工出口型企業成功發展的關鍵,在于其顯着的成本優勢。在形成成本優勢的因素中,中國勞動力價格比較優勢是主要的形成因素。但是,随着國内該行業的發展,加工出口型企業的成本優勢正在受到一些相反因素的抵消:

首先,勞動力價格優勢對一個具體的企業而言,不具可持續性,随着中國經濟發展,勞動力價格比較優勢肯定日趨減弱。現由于勞動力價格上升,很多企業已經受到利潤率下降的困擾;其次,由于源于勞動力價格的成本優勢,是中國加工出口型企業相對其它國家同類生産企業的優勢,而不是中國某個具體企業的獨特優勢,所以,在國内競争者範圍内,這種整體性優勢不構成具體企業的競争優勢。

現随着行業競争的加劇,具體企業的發展開始受到缺乏獨特競争優勢的制約。顯然,對具體企業而言,必須通過其它方式形成自身獨特的、不易模仿的競争優勢。就成本而言,通過高效的生産組織能力、物流系統改善能力以及工藝創新能力等,獲取的成本優勢才可以持續支撐企業的發展。加工出口型企業長期依靠勞動力價格優勢,不重視這類能力的培養,因此,對于這類加工出口型企業來說,這一帶來成功的要素,同時也反過來成為企業進一步發展的隐患。

(3)代理出口———輕松背後的沉重

根據複斯管理咨詢公司的調查,加工出口型企業對國外市場的依存度很高,有的企業90%以上的産品依賴出口。然而,伴随優秀出口業績的,卻是這類企業脆弱、甚至是殘缺的市場功能。原因是,這些加工出口型企業,産品銷售并不是通過企業自身在國外建立銷售網絡實現的,而是普遍采用出口代理的方式,隻和國外少數幾個一級代理商打交道,真正的市場對這些企業來說,完全是個“黑箱”,如何把握市場終極需求、建立高效的銷售網絡、靈活使用不同銷售方式等能力,被長期荒廢了。

現利潤區間已經開始向市場環節轉移,要求這些企業必須要有強大的市場能力,否則,在海外市場上,自己的命運越來越多地被别人控制,生存和發展的風險越來越大。另外,許多加工出口型企業也已準備開拓國内市場,這更需要有足夠的市場能力,僅僅通過一級代理的方式是不行的。

然而,出口導向型企業長期采用出口代理,荒廢了自身的市場功能,而市場功能的形成更是需要很長的時間。因此,對于加工出口型企業來說,代理帶來了好處,但同時也造成企業市場功能的殘缺,它将成為企業下一步謀求更大自主發展的沉重“債務”。

(4)反傾銷的困擾

由于貼牌生産出口産品的成本較世界著名品牌低廉,在發達國家銷售,經常遭到反傾銷,因為當地國家政府為保護其行業使中國企業蒙受巨大損失。

(5)品牌缺失

當中國企業為别人代加工的成分越來越多時,自有的品牌也就越來越少,這一點對中國的企業來說,面臨着嚴峻的考驗。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