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大明宮遺址公園

西安大明宮遺址公園

世界文化遺産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是世界文化遺産,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位于陝西省西安市太華南路,大明宮地處長安城北部的龍首原上,始建于唐太宗貞觀八年(634年),平面略呈梯形。大明宮是唐帝國最宏偉壯麗的宮殿建築群,也是當時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宮殿建築群,是唐朝的國家象征,初建于唐太宗貞觀八年,毀于唐末,面積3.2平方公裡。大明宮遺址是1961年國務院公布的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國際古遺址理事會确定的具有世界意義的重大遺址保護工程,是絲綢之路整體申請世界文化遺産的重要組成部分。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是西安城市建設、大遺址保護和改善民生的重點工程,西安的“城市中央公園”,使大明宮遺址區保護成為帶動西安率先發展、均衡發展、科學發展的城市增長極。成為西安未來城市發展的生态基礎、最重要的人文象征,并成為世界文明古都的重要支撐,進一步提升西安的城市特色。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爾多哈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8屆世界遺産委員會會議上,唐長安城大明宮遺址作為中國、哈薩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三國聯合申遺的“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中的一處遺址點成功列入《世界遺産名錄》。2020年2月,景區自恢複運營之日起至2020年12月31日,對全國所有醫護工作者實行免費參觀遊覽政策,全國醫護工作者持有效證件(醫師證或護士證)本人可享受免費參觀重點旅遊景區和博物館。2020年12月29日,文化和旅遊部公布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
  • 中文名:
  • 外文名:
  • 地理位置:西安
  • 所處時代:
  • 占地面積:
  • 保護級别:
  • 開放時間:
  • 中文名稱:西安大明宮遺址公園
  • 區域面積:總面積為19.14平方公裡
  • 批準時間:2007年10月
  • 範圍:文化、旅遊、商貿、居住、休閑
  • 氣候條件:溫帶季風氣候
  • 特色:遺址保護改造和展示盛唐文化
  • 建議遊玩時長:2-3小時

簡介

建築布局

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位于陝西省西安市太華南路,大明宮遺址公園是唐長安城“三大内”(太極宮、大明宮、興慶宮)中最為輝煌壯麗的建築群,地處長安城北部的龍首原上,始建于唐太宗貞觀八年,平面略呈梯形,占地面積約3.2平方公裡。

原宮牆周長為7.6公裡,四面共有11座門,已探明的殿台樓亭等遺址有40餘處。大明宮南部為前朝,自南向北由含元殿、宣政殿和紫宸殿為中心組成;北部的内廷中心為太液池。

發展定位

以大明宮遺址保護改造和展示盛唐文化為特色,建設集文化、旅遊、商貿、居住、休閑服務為一體的、具有國際水準的城市新區。

總體思路

以文化大策劃和超前規劃為先導,以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的建設為帶動,以組織大型城市運營商參與土地一級開發為主導,以“整體拆遷、整體建設”為保障。

以改善區域人民生活水平、提升城市品質為宗旨,努力建設人文、活力、和諧西安的示範新區,探索大遺址帶動城市發展的新模式,開辟大遺址保護和利用的新路徑,積累城市整體拆遷與開發建設的新經驗。

建設目标

建設具有世界意義的文物保護示範工程;建設世界一流的國家遺址公園;改善人居環境,創造規劃和建設的國際典範;實現曆史與現代、經濟與社會、文物保護與城市建設的和諧共融,協調發展。

促進文化、旅遊産業大發展;實現區域科學發展、加快發展、創新發展、和諧發展。n

規劃格局

将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建設成為未來西安的“城市中央公園”,使大明宮遺址區保護成為帶動西安率先發展、均衡發展、科學發展的城市增長極,成為西安未來城市發展的生态基礎、最重要的人文象征,并成為世界文明古都的重要支撐,進一步提升西安的城市特色。

在空間形态上形式“一心兩翼三圈六區”的基本格局:

兩翼:以火車站北廣場為軸心,沿隴海線形成東西兩大城市改造闆塊;一心: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

三圈:形成未央路、太華路、北二環三個商業圈;

六區:規劃建設文化旅遊區、商貿服務區、商務核心區、改造示範區、中央居住區、集中安置區等六個功能區。

主要景點

太極宮

其中“大内”就是宮城中的太極宮,是隋朝和初唐時期的皇帝居所和朝會之地。太極宮東西寬1285米,南北長1492米,面積約1.92平方公裡。宮内由南向北分為前朝、後寝和苑囿三塊區域。

前朝的正殿為太極殿(隋稱大興殿),四周有廊庑圍成的巨大宮院,東西兩側建有官署。後寝的主殿是兩儀殿,周邊有萬春殿、千秋殿、甘露殿、神龍殿、安仁殿等殿堂。

苑囿位于宮殿最後部,有亭台池沼等,其北的宮牆上有玄武門,著名的“玄武門之變”就發生在此。由于太極宮是隋文帝所建,所以裝飾等都較為簡樸。唐高宗繼位後,認為這裡比較潮濕,于是搬到了大明宮居住。n

大明宮

大明宮位于太極宮東北方的龍首塬高地上,是一座相對獨立的城堡,可俯瞰整座長安城。宮殿建于貞觀八年(634年),從唐高宗開始的曆代皇帝都在這裡居住和處理朝政,稱為“東内”。

宮城為中軸對稱格局,前部由丹鳳門、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等組成前朝的南北中軸線,後部以太液池為中心組成内庭,分布着麟德殿、三清殿、大福殿、清思殿等數十座殿宇樓閣。

整座大明宮東西寬1.5公裡,南北長2.5公裡,面積約3.2平方公裡,是“三大内”中最大的一座。n

興慶宮

興慶宮位于外郭城的東部,原是唐玄宗早年任臨淄王時的藩邸,開元二年(714年)改名為興慶宮。開元十四年(726年)進行了擴建,合并周圍的邸宅和寺院,于十六年(728年)竣工,稱為“南内”。

天寶十三年(754年)又築宮牆和城樓,形成了一座小型城堡。

同時,還附外郭牆建造了一道北至大明宮,南至芙蓉園的夾城,方便宮内人員來往潛行。唐

玄宗和楊貴妃長期在此居住,盛唐後地位降低,成為安置太上皇和太後的場所。興慶宮南北長1250米,東西寬1075米,周長4.6公裡,面積約1.35平方公裡,規模在“三大内”中最小。

宮牆四面設門,正門興慶門在西牆偏北處。宮内以園林為主,且不按中軸對稱布局,因此具有離宮的性質。

其南部主要是龍池,周邊有勤政務本樓、花萼相輝樓、沉香亭等亭台樓閣。

北部有興慶殿、南薰殿、長慶殿、大同殿等一組宮殿。唐末興慶宮毀于戰火,1958年遺址改造為公園,并興建了阿倍仲麻呂紀念碑等。

展現盛唐千古遺風

大明宮遺址區保護改造規劃總面積為19.14平方公裡,發展定位是以大明宮遺址保護改造和展示盛唐文化為特色,建設集文化、旅遊、商貿、居住、休閑服務為一體的,具有國際水準的城市新區。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