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大觀樓

昆明大觀樓

雲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昆明大觀樓,在大觀公園,位于滇池北濱,距市中心約6千米。始建于康熙年間,因其面臨滇池,遠望西山,盡攬湖光山色,園内建有一座附長聯的三層樓和樓前的三潭印月而得名。入園後可遊覽湧月亭,凝碧堂,攬勝閣,觀稼堂等樓台亭榭。園中最具觀賞價值的大觀樓臨水而建,樓高三層,其中題匾楹聯佳作頗多。與滇池西面蒼翠的太華山隔水相望,中心遊覽區稱“近華浦”。乾隆年間,孫髯翁為其撰寫長聯,由名士陸樹堂書寫刊刻,大觀樓因長聯而成中國名樓。
  • 中文名:昆明大觀樓
  • 外文名:Daguan Pavilion
  • 地理位置:雲南省昆明市西山區大觀路284号
  • 所處時代:
  • 占地面積:
  • 保護級别:
  • 開放時間:
  • 所屬地區:中國,雲南昆明
  • 建立時間:康熙年間
  • 面積:400 m²
  • 著名景點:天下第一長聯、近華浦、樓外樓、盆景園、東園、庾莊、魯園和西園新區
  • 保護級别: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景點級别:AAAA
  • 批準單位:國務院

昆明五景(世博園、金殿、野生動物園、西山、大觀樓)聯票位置

昆明大觀樓,在大觀公園,位于滇池北濱,距市中心約6千米。始建于康熙年間,因其面臨滇池,遠望西山,盡攬湖光山色而得名。入園後可遊覽湧月亭,凝碧堂,攬勝閣,觀稼堂等樓台亭榭。園中最具觀賞價值的大觀樓臨水而建,樓高三層,其中題匾楹聯佳作頗多。與滇池西面蒼翠的太華山隔水相望,中心遊覽區稱“近華浦”。大觀樓及孫髯翁長聯,屬雲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簡介

黃鶴樓、嶽陽樓、滕王閣已經世界聞名。而昆明大觀樓地處祖國西南邊陲,曆史較短,因為有清朝孫髯翁所作的“天下第一長聯”,而馳譽九洲,跻身中國名樓之列,成為與黃鶴樓、嶽陽樓及滕王閣齊名的我國四大名樓之一。毛澤東對孫髯翁長聯高度評價:“從古未有,别創一格。”郭沫若在詩中贊譽“長聯猶在壁,巨筆信如椽。”

曆史文化

大觀樓始建于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原為二層建構。道光八年(1828年),雲南按察使翟觐光主持重修大觀樓,将原來的二層增建為三層。鹹豐五年(1855),鹹豐帝奕詝詢兵部侍郎、雲南晉甯人何彤雲滇池湖勢,何彤雲“曆陳大觀情形”,鹹豐遂題賜“拔浪千層”匾。鹹豐七年(1857年),大觀樓及其它樓台亭謝均毀于兵燹。同治三年(1864年),雲南提督馬如龍主持重建大觀樓,曆時兩年。現存大觀樓即為同治三年重建。清光緒二年(1876年)近華浦大水,兩廊皆圮,樓亦傾斜,光緒九年(1883年),總督岑毓英重修。

1998年,為迎接99世界園藝博覽會,省市政府投資2500萬元,征用近華浦西面197.4畝土地,開辟大觀西園。魚池柳堤,溪流石橋,蘆葦芙蓉,芳草萋萋。至此,大觀公園總面積47.8公頃,其中陸地23.1公頃,水面24.7公頃。大觀公園以長聯曆史文化為主題的遊覽區,分為近華浦文物古迹景區、南園中西合壁園林景區和西園現代園林景區三大部分,是滇池草海北濱的大型風景名勝區。

景區特點

大觀公園面積47.8公頃,為市區公園之最。公園分為近華浦、樓外樓、盆景園、東園、庾莊、魯園和西園新區共7個旅遊片區。按時代風格分為三個部分,一是近華浦古典園林景區,包括近華浦、樓外樓、盆景園、東園四個旅遊片區,以明清風格古典園林為特色;二是南園園林景區,包括庾莊和魯園,以民國年間興建的中西融彙的園林景觀為特色;三是反映現代造園藝術的西園景區,以休閑娛樂為特色。不同時代風格的園區通過橋、廊、堤相連,形成水面環繞、沿湖回廊、樓外有樓、曲堤煙柳、荷塘月色、百花争豔、詩畫楹聯碑刻琳琅滿目的湖濱曆史文化公園,彙成大觀樓“萬裡雲山一水樓”的景觀特色。公園内現有園林植物達600餘種,其中鄉土植物200餘種。盆景、樁景800多盆株,菊花300多個品種,居昆明之冠。荷花睡蓮有10多個品種,種植面積達100多畝,是昆明城最大的荷花觀賞基地。大觀公園占地面積47.8公頃,其中陸地23.1公頃,水面24.7公頃。

三大景區,即近華浦古典園林景區,南園中西融彙園林景區,西園現代園林景區。不同時代的園林風格,在滇池草海之濱,形成湖光山色、曲堤柳煙、荷塘月色、百花争豔的旅遊大環境,突出“九夏芙蓉,三春楊柳”,“萬裡雲山一水樓”的景觀特色。大觀樓是昆明曆史文化名城“金碧湖山”觀賞遊憩價值很高的遊覽勝地。

大觀樓為單體木結構樓閣式建築。坐北向南,立于占地402平方米的兩級石台基之上。樓閣本體平面為長方形,面闊17米,進深10米,占地170平方米。樓高三層18米,三層檐黃色琉璃瓦四角攢尖頂。樓内兩側各設一把雙跑木樓梯登樓。二樓北、東、南三方外設遊廊。二、三樓窗棂皆為梅花窗。全樓結構穩重精巧,和諧美觀,體量适中,莊重秀麗。既與我國主流傳統建築文化一脈相承,同時,其昆明“五墨”彩繪及挑檐檩枋頭木雕均為象頭或花卉圖形等,又具有鮮明的地方民族文化色彩,體現了中原文化與邊疆民族文化的交融。

修建大觀樓的目的在于登高覽勝。因其面臨滇池,背靠昆明舊城,可攬湖光山色之勝,擅田疇城郭之景,在滇池景觀構成上具有重要地位,取得了突出景觀造型藝術成就。被譽為“省城第一名勝”。大觀樓建成以來300多年間,積累了衆多書文俱佳的詩詞楹聯,其中乾隆年間昆明寒士孫冉翁所撰180字長聯狀景懷古,情景交融,文采飛揚,對後來全國各地長聯創作産生了很大影響,被譽為“古今第一長聯”。毛澤東稱其為“從古未有,别創一格”。

此外,大觀樓内外還懸挂匾額楹聯20多幅,大多出自清代名家之手。如一樓南門匾額為李漱泉書“大觀樓”。北門匾額為李維述題書“真大觀也”。聯為清宋湘撰書“千秋懷抱三杯酒,萬裡雲山一水樓。”鹹豐皇帝題贈“拔浪千層”匾挂于二樓正中。郭沫若題書《登樓即事》則在三樓室内。樓内還保存有光緒二十年(1894)舒藻撰文的《重建大觀樓碑記》一通,記載了大觀樓的曆史變遷。大觀樓既為滇中古建築珍品,又與其長聯相映增輝,形成滇池優美的自然環境和昆明深厚的人文積澱相結合的文化景觀。大觀樓于2013年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